《离骚(节选)》导学案3
《离骚》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预习要求:慢读全文一遍,找出不会读的字词,查字典正音;然后至少再读两遍,感受朗读的节奏。
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熟悉本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1.读下列加点字,写出注音。
A.后裔(yì)摄提(shè)搴阰(pí)皇舆(yú)B.宿莽(sù)骐骥(jì)驰骋(chěng)孟陬(zhōu)C.庚寅(yín)昌被(pī)謇謇(jiǎn)纯粹(cuì)D.踵武(zhǒng)申椒(jiāo)蕙茝(chǎi)险隘(ài)2.掌握以下的通假字(明确所通的字及意义)(1)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2)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荒远)(3) 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引导(4)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作证)3.掌握多义词与不吾与(等待)扈江离与辟芷兮(和)忍而不能舍也(舍弃,中止)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住舍)舍铿尔,舍瑟而作(放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度何不改乎此度(法度)皇览揆余初度兮(气度)重又重之以修能(加上)乃重修岳阳楼(重新)卷我屋上三重茅(层)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4.熟悉古今异义词(认识其古今词义)(1) 彼尧舜之耿介兮(古义:光明正大;今义:正直不阿)(2)昔三后之纯粹兮(古义: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今义: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多跟“是”连用。
《离骚》导学案3

《离骚》导学案3学习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预习案一、查资料,了解下列知识:1、“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中的“风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借《离骚》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介屈原并搜集关于屈原的名联:5、了解“楚辞”与《楚辞》:二、完成“创新设计”中的“预习作业”。
探究案一、分析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赏析下列重点诗句,分析从中表现出屈原怎样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用短语概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 1。
高中语文231离骚(节选)同步导学案苏教版必修3

板块三殉道者之歌主题导读从茹毛饮血到快餐文化,人类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大地之时,总是有思想先驱把燃烧的心做为火炬,带领人们走出困境;路途上,总有许多平凡的人,以善良的心作为拐杖,帮助别人走完全程。
如果我们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就能够领略到他们的善良、高尚。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格的魅力将永放光芒。
第1课时离骚(节选)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苗裔.()庚寅..()孟陬.()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朝搴阰..之木兰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来吾道.夫先路()汩.余若将不及兮()辟芷.()乘骐骥..()()答案:裔yì,庚ɡēnɡ寅yín,陬zōu,揆kuí,肇zhào,搴qiān阰pí,与yǔ,道dǎo,汩yù,芷zhǐ,骐qí骥jì。
2.辨音时不我与.()参与.()答案:yǔ,yù。
3.辨形驰()(chěnɡ)()情度理(kuí)()请(pìn)众目()()(kuí)伶()(pīnɡ)()取(shè)()婷(pīnɡ)威()(shè)()活(lǎn)联()(zhuì)钢()(lǎn)拾()(duō)橄()(lǎn)()学(chuò)()泣(chuò)答案:骋,聘,俜,娉;揆,睽;摄,慑;揽,缆,榄;缀,掇,辍,啜。
【文言整理】1.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同)(2)来吾道.夫先路(同)(3)扈江离与辟.芷兮(同)答案:(1)“赐”。
(2)“导”。
(3)“僻”。
2.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答案:(1)名、字:名词作动词,取名、取字。
(2)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3.特殊句式(1)恐年岁之不吾与()(2)肇锡余以嘉名()答案:(1)宾语前置句。
《离骚(节选)》导学稿(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离骚》(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补充:(教师)1、导学方法诗人创作的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故诗歌学习的障碍较大,因而在阅读时,必须首先对诗人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紧扣课文的注释,大致把握其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如下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①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品格的?②他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理想?③文中以芝兰香草为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④怎样体味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从而自诗篇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诵读成为重要的部分。
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热情这一重点。
“兮”字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
“兮”字通常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种是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时有感叹意味;第二种是在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尽,需待下句补足;第三种是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延长,不可读断。
2、导入过程(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离骚》导学案(精选13篇)

《离骚》导学案(精选13篇)《离骚》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把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学问。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方、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抱负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美丽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尝、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1、引导同学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解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把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问链接】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识,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楚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对应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消失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很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见解。
2.学会阅读和欣赏《离骚》,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念,发现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2.掌握《离骚》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征,欣赏其语言和形式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3.讲授法:讲解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小组讨论法:促进交流和互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特征。
2.《离骚》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3.《离骚》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之美。
六、教学设计:1.导入T: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吗?它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伟大的古文学作品——《离骚》。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2.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离骚》的相关材料,了解其概况和背景,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完成有关练习和作业,如阅读理解、词语填空、翻译等。
3.讲授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介绍其作者屈原和作品的诞生历史和文学特征,重点讲解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高中语文离骚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离骚》导学案教学课时建议:3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诗对比、比兴手法的运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感受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标记出不能读准字音的字词和理解不了的词句。
2、利用工具书,疏通标记的字词句。
3、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意。
4、借助“教材助读”,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揣摩文中表现手法的妙处。
【使用说明】1、按照“学法指导”初步完成对课文的预习。
2、明确学习目标(多看几遍“学习目标”),完成“教材助读”的阅读和对本文的内容的整体把握。
3、不借助任何外力,独立书面完成“预习自测”。
4、将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I、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屈平(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
2、了解背景屈原出身贵族家庭,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并被流放汉北。
怀王死后又因项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江南,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本诗写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
3、文体知识1、《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
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楚辞: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
【范文】《离骚(节选)》导学案

《离骚(节选)》导学案课件www.5yk【学习目标】三维结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4、通过学习本诗,体会屈原坚定执著、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和深沉诚挚、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并反观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人生追求,从屈原那里汲取精神营养。
【学习过程】高效学习三步曲: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老师指导一、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阅读《语文学习报》第39期《从秭归到汩罗》、《一个屈原已经足够》,参考《名师伴你行》第36页《走进作者》,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参考课本第38页《关于楚辞》、《名师伴你行》第36页《了解文体》,了解“楚辞”这一古老的诗歌体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朗读全文,体会其节奏、韵律。
4、完成《名师伴你行》第35页《预习热身子》。
二、课堂学习。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检查预习。
1、学生互查。
2、老师抽查。
(二)诵读、感悟。
1、参考课本第37页练习一,注意以下几点:A、注意句式结构特点:主要是六字句,间有五、七、八字句;B、注意处理好虚词:兮、之等;c、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D、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2、老师指导诵读。
3、学生自读自悟,同学交流诵读。
4、师生交流诵读。
(三)理解、感知。
1、解题。
(1)篇名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说法:A、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认为:离通“罹”,遭受、遭遇;骚,忧、忧愁、忧患;离骚,遭遇忧患。
B、东汉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骚,离别的忧愁。
c、现代游国恩:“离骚”即古曲名“牢商”,意为牢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导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记住《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能记住文言实词、虚词;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过程与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讲读法、探究讨论法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
诵读注意以下几点: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二、导入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三、屈原及相关简介1、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充分表现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的“美政”理想。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
2、关于“楚辞”和《楚辞》“楚辞”:“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关于《离骚》3、解题《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表现出诗人的“美政”理想,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
“离骚”释义:离忧也。
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
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四、诵读1、掌握朗读节奏朗读注意: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
《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节奏为“二二”;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词“兮”除外),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兮”为语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好修姱(hào)(kuā)鞿羁(jī jī)謇(jiǎn)谇(suì)蕙(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偭(miǎn)忳(tún)侘傺(chà chì)溘死(ka)鸷鸟(zhì)方圜(yu án)攘诟(g?u)延伫(zhù)兰皋(gāo)芰荷(jì)岌岌(jíjí)杂糅(r?u) 可惩(ch?ng)3、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例如:第一部分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
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
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五、整体把握课文(一)、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知识点:1、重要词语修姱:修洁而美好鞿羁:束缚、约束谇:谏诤怨:恨(在文言文中多为“遗憾”)浩荡:荒唐民心:人心忳:忧闷溘:突然(溘然长逝)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忍尤:忍受着责骂和侮辱(怨天尤人)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的“陆离”形容色彩繁杂)2、通假字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圜”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通“罹”,遭受。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3、古今异义謇朝谇而夕替(古义:废弃,贬斥;今义:更替。
)(王朝兴替)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多。
)余独好修以为常(古义:认为??是??;今义:认为,动词。
)4.词类活用余虽好修姱以鞿羁(羁,马缰绳和马笼头。
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5、特殊句式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的主语是“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
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把握课文(二)、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
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三)、鉴赏第一段1、两个学生朗诵2、重点字词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4、小结: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四)、鉴赏第二段1、齐诵2、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步,缓行。
使动用法。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不知吾”高余冠??长余佩?? 高、长,用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