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目的1.积累“门楣、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语,了解作者。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1.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

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呈现。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门楣、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语,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很多,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

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

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7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四、整体感知五、合作探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七、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1、口语色彩浓厚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八、课文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7 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7 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端午的鸭蛋课文导读: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某某,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某某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中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中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重点】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家乡鸭蛋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

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有味、自然传神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能享受端午的美食,比如粽子、鸭蛋,我们还有其他风俗习惯,例如赛龙舟、制香囊、挂艾草等。

这篇课文,汪曾祺就从端午讲起,挑选了其中的一个风俗习惯——吃咸鸭蛋。

一个小小的咸鸭蛋,都值得大作家挥笔舞墨,这其中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乐趣吧!让我们打开课本,来品一品这个独特的咸鸭蛋。

二、整体感知快读阅读第一段,找出作者写了哪些端午的风俗?作用是什么?三、研读赏析1、品读第2—6段,概况家乡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句子印证。

并用以下句式说一段话。

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可以填写的词还有:名声远播、质细而油多、历史悠久、吃法多样、色彩鲜艳等2、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三、揣摩语言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和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

1、口语色彩浓厚(1)短句(2)大白话(3)方言2、古汉语的点缀,平添书卷气。

3、善于用语言“造型”四、写作看视频,请模仿作者的语言,从形、色、香、味等方面描绘一下你吃过的传统节日美食吧。

6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7、端午的鸭蛋
教法及教具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
二、预习检查。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三、阅
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
乡的特产——高邮鸭蛋
(学习第二部分。

双黄鸭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溢于言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2、小结: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 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作者融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故 乡的热爱。
教 学重点
加强朗读和对语言的品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 点
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教学策略
1、重视朗读和默读;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适当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五、写一写——拓展延伸
1、汪曾祺先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和诗意,因此他是快乐的,幸福的。平淡的生活中蕴藏着
教学设计补充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屏幕展示)
口语化:短句平淡有味、亲切自然。
方言(口语)脱口而出、直率朴素、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引古籍)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无尽的乐趣与诗意,让我们带上一颗诗心,去生活中寻找乐趣和诗意,像汪曾祺先生那样,做一个快乐的、幸福的人!请你仿照课本4、5段的内容写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你在传统节日中记忆犹新的一件趣事、一种美食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2、课堂小结:
本文让我们领略到江苏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也欣赏了作者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和平淡而有味语言。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反而知道不多,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保护自己的文化,让它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成为全世界的财富。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民俗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汪曾祺写的闲适随意性散文。

通过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到端午的鸭蛋的回忆,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人生意味。

阅读这课文,既要明白作者记述这类凡人小事的意图,又要学习作者那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和语言风格。

学了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感受到作者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更能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学生分析:本文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平淡而有味,非常耐读。

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大多爱华丽的辞藻,对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真味,可能较难理解。

现在学生对端午等民俗了解接触不多,缺乏生活体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朗读训练,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多角度深入解读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理念: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把阅读看做是能够理解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是不够的,应允许学生有差别地读,更要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阅读,让读者自己赋予课文新的意义。

每个学生由于先前的经验、思维方式、鉴赏能力等的不同,对同一篇课文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利用多元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都有自己的声音。

因此,本课采用对话的教学理念,学生展开与生活、文本、作者和自我的对话,课堂上是师生,生生之间就阅读感受的交流、碰撞和提升,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过程。

现场——————————————————————一.与生活对话,漫谈端午师:同学们,再过一段时间,就是端午节了,我们一起先来聊聊端午吧!你们知道某某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呢?(生争先恐后回答)生1:我们家家户户都吃粽子。

生2(补充):有肉粽,蛋粽,豆粽,枣粽等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课时 2课型略读课授课班级日期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框架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民风民俗;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及意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习本文平淡质朴和语言及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感受本文珠情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指导思想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研讨、探究教学用具板书设计端午的风俗――独特家乡的鸭蛋――名声、特色怀念旧时热爱故乡端午的鸭蛋――情趣评价与反思时间分配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第一课时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1.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莫名其妙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板书设计)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3.,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版【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二简介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词注音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 用酒和huò苋菜xiàn 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2、整体感知课文(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参考答案: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

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

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

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赞美,自豪)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

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

(板书)(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

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

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

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不什么特点?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

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三、揣摩语言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

”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

幽默。

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拓展阅读《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作者:汪曾祺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

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咸菜是青菜腌的。

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

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

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

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