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并掌握坦荡如砥、婆娑、鄙视、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等词语。

2、学习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并反复朗读;2、根据“不平凡”这一抒情线索,理清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2、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1、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学习难点:1、学习并运用象征手法;2、体会作者借助白杨树来抒发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iànɡ) 大毯.子(tǎn)主宰.(zǎi) 倦怠.(dài) 楠.木(nán) 旁逸.斜出(yì)2.生词注解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15《白杨礼赞》第1课时【学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15《白杨礼赞》第1课时【学案】

《白杨礼赞》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联系本文写作的时代特点,了解作者的创作环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全文的主旨。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茅盾:2.写作背景: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外壳.( ) 锤炼.( ) 主宰.( )怠.( ) 虬.枝( ) 婆娑..( ) 楠.木( ) 秀颀.( ) 刹.那( )参.天( ) 晕.圈( ) 倔强..( ) 诸.如( ) 初融.(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恹.恹( ) 纵横.决荡(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虬枝:秀颀:三、理解内容5.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6.结合课文内容尝试着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 白杨礼赞》导学案设计优秀公开课 (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 白杨礼赞》导学案设计优秀公开课 (3)

《白杨礼赞》导学案教学思路(纠错栏)白杨礼赞(第1 课时)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掌握课文以作者行踪为顺序,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的结构特点。

2、结合写作背景和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分析课文所描绘的白杨树的形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会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体会它的不平凡。

2、难点:托物喻意的散文特点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学法指导了解作者写作的经过和时代背景;反复研读课文,抓住作者反复咏叹白杨树的“不平凡”,理清线索,把握结构,认识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文学知识】【散文体裁】①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②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

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B、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C、哲理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这种说理散文常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

③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教学思路(纠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综.()毡.子()外壳.()主宰.()))旁逸.斜出()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无边无垠.()2、解释下列词语并学会正确书写: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婆娑旁逸斜出潜滋暗长纵横决荡恹恹秀颀3、走进茅盾,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查找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二)合作探究栏)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秀颀.()倦怠.()参.天耸.立(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2、作者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又有如何?和先前的感情不同在哪里?3、请你用文中的词语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变化,说说这样的情感变化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白杨礼赞导学案(教师用)doc

白杨礼赞导学案(教师用)doc

二 《白杨礼赞》导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3、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4、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1、 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相关链接】 1、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毡子( )开垦( )外壳( )主宰( ) 晕圈( )初融( )秀颀( )倦怠( ) 参天( )虬枝( )婆娑( )楠木( )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潜滋暗长( )4、掌握下列词语: 修订与补充: 秀颀: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纵横决荡:5、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思路线索:以白杨树为线索二、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一、自主学习。

1、《白杨礼赞》选自。

作者,原名,字,浙江桐乡人,家、家,茅盾是他的。

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参.天()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纵.横决荡()楠.木()3、解释下列词语。

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纵横决荡:秀颀: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2、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

3、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1、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意。

2、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

“不平凡”就是伟大。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白杨礼赞》教案第一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第一课时
二、字音:
坦荡如砥(d@)恹(yān)恹欲睡虬(qiú)枝秀颀(qí)三释义:
视野锤炼主宰参天虬枝伟岸婆娑秀颀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纵横决荡
回顾与反思
一下就能把线索找出来,足见同学们学习的认真,仔细,掌握得好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个感性认识。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自由朗读第2~3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白杨礼赞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白杨礼赞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白杨礼赞(第1课时)主备人:陈丽颖审核人:初二备课组授课人:陈丽颖备课时间:17.10.10【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目标达成:1、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倔强(jiàng)潜滋暗长(qián)倦怠(dài)纵横决荡(héng)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创境激趣】(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对这些树的感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就把视线投向了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就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自学导航】1、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

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1、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1.本文作者茅盾(1896-1981年),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乌镇是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对形成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路》等。

茅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他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提供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

2.文章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象征手法《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画线词语的意思。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
..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
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
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语句。

(2)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或段落,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3)文中除了描写白杨树外还写了哪些事物?分别列举如下: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赏析白杨树的美
1.朗读文中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2.读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段,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从外形与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3.探究:作者所见西北高原具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高原作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写作者对高原的“所见”“所感”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的是()A.无边无垠yín 和hé风错综锤练
B.坦荡如砥倦怠dài 潜qiǎn滋暗长恹恹yān
C.旁逸斜出晕yùn圈不折不挠婆娑shuō
D.纵横决荡虬qiú枝挺拔秀颀qí
2.填空:《白杨礼赞》选自,体裁是,作者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本文以为线索。

3.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_(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和风吹送,____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
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5.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
....的设计,深受好评。

B.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
...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他心胸坦荡如砥,一心只为老百姓办事,深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6.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5小节,参考第3小节和第7小节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内外兼备的美。

【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
(二)课内阅读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
“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

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和“”、“”(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