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
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晋商简介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商业团体——商帮。
对这些往来于各地的商团,人们往往以其来源地而称之,如“徽商”、“晋商”等。
崛起于明代的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
茶庄和票号是当时商界两大热门的领域。
晋商除创立和发展了享誉全国的票号外,在茶叶贸易上的主导地位也不容质疑。
晋商的茶叶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广东、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等省以及俄、英等国。
清代后期晋商对俄国茶叶商战的失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商当年对北方边贸尤其是茶叶贸易的垄断地位。
明清时期,私人从事茶叶边贸原本是被严格禁止的,但根据《清史稿·志九十九·食货五·钱法茶法矿政》的相关记载,由于某一时期战马储备充足,茶业产量又不断增长,官方垄断的茶马贸易供求平衡发生了变化,因而政府有时也会默许民间的私市活动,以解决茶叶的积压问题。
晋商作为茶叶贸易的垄断者,自然会加倍关注茶马贸易的第一线——甘青地区。
遍布甘青的山西会馆和山陕会馆遗迹见证着晋商在这一地区的频繁活动。
晋商会馆的建立使三晋地域文化与西北地域文化在建筑方面得以交流。
晋商崇奉关公,会馆中多建有戏台。
甘青地区受其影响也普遍存在着崇奉和祭祀关公的情况,表现为常见带有戏台的武庙,以关公为供奉对象。
嘉峪关关城外与戏台共建的武庙便是一例,其与建于张掖的山西会馆在形制上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青海贵德关岳庙建筑组群中结合山门建造的戏台更是集中体现了这种渊源——这种典型的做法在山西十分常见。
山、陕商人往往共同在各商埠建立山陕会馆,形成了山陕商联盟,统称“两商”,有时还有其它地区商人加入山陕联盟。
会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各帮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商业上的融合必然会带来文化和技术上的相互促进。
作为商业上成功的群体,晋商以其会馆建筑显示着不凡的实力。
在文化多元开放而且商业背景较深的甘青地区,代表着财富的会馆建筑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可想而知,建筑工艺的发展必然对此有敏感的反映。
茶马古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茶马古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贸易路线之一,起源于唐代,发展壮大于明清时期。
它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南地区及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的主要输出通道,被誉为“东方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国茶叶贸易的繁荣。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农产品之一,通过经过茶马古道运输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使得中国茶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从而促进了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
其次,茶马古道对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其他商品的输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茶马古道的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销售,从而带动了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最后,茶马古道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茶马古道贯穿中国西南地区,使得西南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产品得以运往其他地区和国家,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
总之,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的贸易繁荣,也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 -。
从绢马贸易到茶马贸易变迁的历史影响

从绢马贸易到茶马贸易变迁的历史影响
从13世纪到16世纪,绢马贸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绢马贸易是一种与东亚国家之间贸易活动的贸易形式,中国用绢料和丝绸,以及武器等商品,以及价值贵重的唐三彩丝绸交换马匹。
绢马贸易给中国带来了重要的福利,马匹的进入使得贸易的货物能够出口远方,另外,它也有助于中国商人拓展国际贸易,获得更多的财富。
同时,绢马贸易也加剧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增强了它的国家实力。
然而,绢马贸易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外国人的参与,中国国力受到了挑战,中国国家财政和金融也受到了影响。
随着贸易量的增加,政府也以繁琐的令牌管理这种对来往商人收取的费用,把巨额财政收入投入用于军队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放弃了绢马贸易,开始进行茶马双贸。
茶马双贸是以茶叶和马匹作为主要货物交换的跨国贸易系统,这种贸易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流行,开始有统一货币及其他贸易规则出现,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带来财政收入、利息收入,以及更加巨大的经济稳定。
到明朝统治时期,茶马双贸替代了绢马贸易,为中国带来了经济利益,促进了内外贸易的发展。
它帮助中国获得必要的货物,如新鲜粮食、植物、金属、矿物等,同时也为中国出口物品拓展了新的市场,激励了产业的发展。
此外,它还帮助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之间形成了新的文化交流,拓展了国际政治视野。
总之,绢马贸易令中国在经济上受益,但它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随着茶马双贸的普及,这两种贸易形式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东亚政治文化交流以及政治稳定。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什么地方

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哪里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西北地区,主要为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而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互市的兴盛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
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宋明清)茶马贸易

宋朝茶马贸易一、引入宋朝茶马贸易,主要是指由宋朝政府组织的,在四川地区附近进行的,汉藏民族之间的汉茶换藏马的贸易。
当然现实情况是,除了官营的茶马贸易外,还有民间存在的私营茶马贸易;除了在四川地区外,还在宋茶北边地区进行以茶换马的交易;除了和藏族交易外,还和西北的回纥、党项,北部的契丹的辽国以及女真的金国进行交易。
茶马贸易源于唐朝,到了宋朝成为一项稳定的国家制度,并在宋朝发展繁荣。
因而研究宋朝的茶马贸易,对于了解在这个产生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最后一直延续到明清的贸易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朝的茶马贸易,历史背景是宋王朝的统治,主导者是大宋政府,参与者是边疆少数民族,对象是茶和马,发生地区是四川地区附近;因而分别地去每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茶马贸易的真面目。
二、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南征北战,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纷争的局面。
但是国家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宋朝的边疆存在着许多与之对抗的民族政权,北部先后有契丹建立的辽国、女真建立的金国,西北有党项建立的西夏,西南还有大理国,同时西藏地区也处于半分裂状况。
宋王朝一方面需要资金和战马扩充军力,同一些民族政权打仗(辽、西夏);另一方面,也需要用各种方式拉拢和安抚其他的民族政权(西藏和大理)。
宋朝官营茶马贸易,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三、说茶说到茶马贸易,就不得不讲茶。
(1)茶的历史发展情况中国是世界上茶的故乡,茶的发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37-2697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
中国人最早发现和种植茶树,最早饮茶,也最早进行茶叶交易。
我国的饮茶文化博大精深,小小一片茶叶中蕴含了太多的内容。
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阶段;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文人饮茶,茶诗赋);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阶段(陆羽的《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在唐的基础之上,茶文化不断发展);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明清时期甘肃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

【注释】
(D《明史》卷80(食货志>。 ②《明太祖实录》卷151。 ③④《明太祖实录》卷217。 ⑤《明太祖实录》卷225。 《XD《明史》卷801食货志)。 6 Tll琶sl{。K R《);气藿)
⑧《明太祖实录》卷253。 ⑨《明史》卷80(食货志>。 ⑩《清史稿》卷124(食货志》。 ⑩⑩乾隆<甘肃通志》卷19。
明清时期甘肃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
何双全蒋树森
(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自唐宋迄明清,甘肃mix历来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地区。甘肃南部地区山川密布、古道纵横、风景殊绝、文化绚烂, 堪与滇藏、川藏线茶马古道相媲美。本文主要就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及茶马古道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甘肃;明清时期;茶马互市;茶马古道
雍正三年(1725)规定)为始,每隔五年处理一次旧茶,并 且成为定制。@之后。由于洮岷、庄浪、西宁等茶马司的贸 易规模逐渐变小,而将其互市的管理机构作了相应调整, 西宁司茶务和洮岷司茶务分别归西宁府和洮岷道监管。o 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下令停止各处互市。 乾隆时期,官办茶马互市愈加萧条,而商人自行贸易 的状况却愈加普遍。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
一、明代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
明初.政府为了巩固对西北边区的统治,借鉴唐宋旧 法。实行茶马互市,“绸缪边防,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 强中国”。①明朝茶法相当完备,自产至销形成了一套缜密 的制度:产茶有课,贮茶有仓,运茶有法,贩茶有引,管理 有茶马司,盘察有批验所,巡视有御史、行人,易马则曾有 金牌信符。比价有定,私茶有禁。 明政府对茶马贸易高度重视,设立茶马司专职市易, 垄断茶马互市。洪武五年(1372),在秦州(今天水)设立第 一个茶马司。七年(1374),在河州(今临夏)设立茶马司。 十二年(1379),设立洮州(今临潭)茶马司。三十年 (1398),秦州茶马司改置西宁。永乐九年(141I),又在甘 州(今张掖)设立茶马司。此后,茶马司的设置或有变更, 但至万历年间(1573—1619),仍有河、洮、岷、甘、西宁、庄 浪(今永登)六个茶马司。其中河、洮、甘、西宁四个茶马司 设置时间最长,终明之世都没多大改变。 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敕松州卫指挥佥事耿忠 日:“西番之民归附已久,而未尝责其贡赋。闻其地多马. 宜计其地之多寡出赋。如三千户则三户共出马一匹,四千 户则四户出马一匹,定为土赋,庶使其知君亲上奉朝廷之 礼也。”⑦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月乙丑.“遣尚膳太监而 聂、司礼太监度童赍敕往渝陕西河州卫所属番族。令其输 马,以茶给之”。④五月甲辰,“尚膳太监而聂等至河州。召 必里诸番族,以敕谕之。诸族因感恩意,争出马以献。于是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
茶马古道是一条远古的商路,连接着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国西藏地区以及南亚、中亚和
欧洲,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被誉为“东方的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的起点是中国的四川省,经过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最终连接印度、缅甸和中东地区。
它的主要贸易商品是茶叶和马匹。
茶叶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国内和国际
贸易的重要商品,而马匹在当时也是军事和经济上的主要需求。
茶马古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
由于唐朝皇帝派遣郭延贞将茶叶带到了西藏,
茶叶开始向西藏大量输出。
在于吉出塞之后,随着唐朝的灭亡和长期的战乱,茶马贸易逐
渐衰落,直到明清时期重新兴起。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被发扬光大。
随着明朝的兴起,成为国际贸易大国的中国开始向
全球输出大量的茶叶。
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被运往西藏和印度,随着茶叶和马匹的流通,茶
马古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茶马古道逐渐形成了一条成熟的商业
路线,并且发展了许多组织和制度,例如茶马驿站和茶叶税。
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茶马古道上,来自不同
地区和族群的商人、驼夫和牧民互相贸易、交流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多元文化风貌。
例如,当时的藏传佛教通过茶马贸易传入印度,而茶马驿站则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开展了许
多交流。
茶马古道是中国的重要文化和历史遗产。
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对中国的发展
和文化多样性的促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茶马古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体验多彩的文化遗产。
明清西北地区茶马贸易与走私活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学术演讲
明清西北地区茶马贸易与走私活动主讲者: 魏明孔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主 席:李志贤副教授
日 期:2008年3月20日(星期四)
时 间: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地 点: AS1, Seminar Room 02-01
演讲摘要
茶马贸易是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重要商贸活动之一,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少数民族畜牧业经济的
交往内容之一,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乃至外交诸方面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讨论明清西北地区茶马贸易时,也应注意到当时存在着的猖獗的走私活动,其主要类型是:贵族以身试法,权贵以权谋私,驻军走私活动,行商小贩的走私,进贡中的违制购茶,少
数民族宗教人士违制携茶等,与此同时,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预防与打击走私的对策。
这为我
们今天全面了解当时西北地区贸易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主讲者简介
魏明孔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研究》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
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柳诒征史学讲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著有《隋唐手工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
社1998年)、《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中
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四卷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其中第三卷由其独立著作)等, 并
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当代
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茶学概论》的学习试述对茶的认识
——从经济学的角度姓名:吴炳育班级2013级法学3班学号:P130310501
【题目】明清时期的对外茶叶贸易
【摘要】著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的王褒《童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可见我国国内的茶叶贸易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茶叶远在公园5世纪的时候就开始输往亚洲各国,17世纪时开始输往欧洲,因此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也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了。
公元1000年左右,茶叶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
茶叶贸易始自唐朝,宋朝渐成制度,明清继之并有所发展,同时,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从侧面反应出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令世人感叹。
【关键词】明清时期茶叶茶叶贸易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颇为久远,有1500余年历史,历史上将其大体分为四个贸易时期:一公元475到1644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即来用物置换茶叶。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到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
二唐代,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三明清时期,也就是我们今天着重讨论的时期,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
同时,波斯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中国茶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准备。
今天我们着重讨论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的影响,茶叶贸易始自唐朝,宋朝渐成制度,明清继之并有所发展。
明初,对周边邻国采取友好政策,建立邦交,互派使节,尤其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最密切。
明政府为管理对外贸易,在宁波、泉州、广州设立市舶司。
当时东南亚各国输华商品多为奢侈品和药品如犀角、象牙、玳瑁、玛瑙、香料等,然而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等,其中以茶叶最为受到西方欢迎。
明成祖为宣扬国威和发展对外贸易,特派郑和下西洋,八年间先后七次,到达的地方遍及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更远至非洲东海岸。
郑和的船队,满载瓷器、茶叶、丝绸、
金银等中国特产,用以换回亚、非各国的奇珍异宝。
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中国的茶叶作为礼物馈赠给各国首领,使茶叶能够在亚、非诸国得到广泛的认识,使茶叶受到广大好评。
从此开始了中国茶叶的世界之旅。
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中国茶叶开始作为商品进入沙俄,雍正五年中俄签定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中、俄互市地点。
中国茶叶通过舟船、马驮等方式,经由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到河北张家口再以驼队经由内蒙、外蒙到恰克图交易运往莫斯科。
中俄茶叶之路兴起,清干隆、嘉庆、道光年间,中俄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上的驼队,驼铃之声数里可闻。
这是继丝路之后,代之兴起的国际茶叶商路,是中国茶叶经由陆路走向东欧之路,与以往的水路截然不同,陆路与水路的齐头并进让中国茶叶更是名扬远方。
提到陆路在这其中不得不提,明清乃至民初纵横中国西南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连接滇、川、藏,以马帮运输茶、盐及土特产的古商道,是中国西南对外经济贸易和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古驿道,对茶叶的向外传播亦有着重要地位。
明代恢复了元代废止的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
”“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
”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
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可以说茶马古道在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是东欧,16世纪初,葡萄牙的殖民势力也从非洲延伸到亚洲,1553年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的居住权,随后荷、英、法等势力纷也纷来到中国,这些殖民者以探险家、传教士名义、进入中国内地,对中国茶叶产生浓厚兴趣,学习饮茶,记录茶事见闻。
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建立了东方产品转运中心,1602年成立荷属东印度公司,并于1610年首先将绿茶运到西欧。
饮茶习俗遂由荷兰传至法国、德国及英国,中国茶叶引起西欧各国的瞩目。
受之影响,十六世纪末茶叶逐渐在西欧风靡,可以说西方的饮茶习俗发源于中国明清时期。
英国东印度公司,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是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一家贸易公司。
于1600年12月31日成立,它主要是为了控制印度使其在英国的控制下。
虽然其设立在印度但是它与清朝时期的茶叶贸易有着密切联系。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开放港口对外贸易。
168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首次由厦门直接运送茶叶至英国,开始了中英的茶叶直接贸易。
由于清朝时期中国本土的茶叶十分廉价,东
印度公司廉价的茶叶打压了英国本土茶叶的销售,导致很多走私的和本地种植茶叶的商人无法生存。
导致隔海相望的美国,其茶叶价格被它操纵,北美生产的茶叶开始滞销。
于是就发生了1773年12月16日举世闻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明清时期不仅茶叶贸易兴起,茶叶的制作工艺以及冲泡技艺也闻名中外。
明太祖废团茶兴散茶,散茶壶泡法或撮泡法的沏饮方式在十五、十六世纪兴起并流传,为明清以来中国饮茶方式的主流。
十七、十八世纪传入日本,形成沏泡法的煎茶道;十八、十九世纪传入朝鲜,经由草衣禅师等的倡导,韩国茶礼以沏泡法再度兴盛。
明清时期大量的传教士、商人将所学习的茶叶制作工艺和茶叶冲泡技巧带回西方,掀起了一股茶饮的热潮。
明清时期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有学者称,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根源,其实是茶叶。
这场战争应叫“中英茶叶战争”。
这场战争不始于1840年,而始于中国明末清初的茶叶对外贸易的开始,尤其是茶叶远传西欧之后,前后延续了近大半个世纪。
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不过是这场经济战的短暂军事形态罢了。
前面说过茶叶西传,始自荷兰殖民者。
他们把茶叶运到欧洲,传到了法国(1638年)、英国(1645年)、德国(1650年)等国,很快风靡欧洲。
茶叶最后落地生根,身价百增。
而当时中国的茶叶占世界市场的90%,最重要的是老天和英国人开了这样一个天大的玩笑,在英国这样一个无茶不欢,嗜茶如命的国度却因为其纬度之高,气候寒冷生长不出茶叶,只能依靠大量的进口,而其中最大的供应商便是中国。
而清政府恰恰掌握了这一点,以茶制夷的思想,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一贯思想,只是在明代被发挥到极致,清代不过承袭了这一治国思想。
乾隆曾经三次对俄罗斯实行贸易制裁,采取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使得俄罗斯至少损失了500万卢布。
以茶制夷的共识,是建立在很广泛的基础上,“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茶叶和大黄对于西方都是必需的东西,而只有中国可以供给茶和大部分的大黄。
”这是对当时一种情景最精辟的概括。
从1867年到1894年,即便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中国茶叶的出口额也能与进口额平衡。
茶叶价格完全由中国决定,在这繁华的背后注定孕育着一场灾难。
好景不长,随着英国人开始在印度进行茶树种植试验的成功,茶叶不再是中国独有之物,无形的茶叶长城也便顷刻间轰然倒塌。
随后日本茶在国际市场抬头,并返销中国的时候,中国丧失了贸易以及茶叶的话语权,彻底沦为看客,影响至今。
夜郎自大的清政府由于自己愚蠢的抉择最终把自己送上了任人宰割的路途。
可以说晚清的衰落根本不在于外国政府的炮轰
枪击,而是由于自己的闭关锁国和以天朝上国自称,导致的茶叶文明的衰落,最终亲手葬送了曾经的辉煌盛世。
明清时期茶叶的对外贸易随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而随之消失殆尽,之前的贸易盛世付之一炬,当我们现在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之感叹,让人神伤。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茶叶也曾发挥过颠覆世界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作为茶的受益人应该继续弘扬中国茶道,带领中国茶叶的味觉与精神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世人了解与品尝。
【参考文献】
《茶叶的贸易历史》作者/苏向东
《全球第一家"大而不能倒"机构:东印度公司》文/华尔街见闻作者/林健健
《鸦片战争背后的茶叶战争》文/法治周末作者/杨志
《茶叶石油WTO--贸易改变世界》海南出版社作者/(美)威廉·伯恩斯坦译者/李晖《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许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