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后现代企业时代_后现代企业的兴起及我国制度创新的思考_王妍

合集下载

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现代化治理

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现代化治理

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关于“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现代化治理”的主题发言。

当前,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构建健全的制度体系,以推动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步伐。

现代企业治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实现企业治理的现代化。

首先,健全企业法治体系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法治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基石,企业法治体系的健全是企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当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运营,明确企业的法人地位、责任和权利,确保企业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使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作,同时提升企业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其次,强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提升现代化治理的关键一环。

企业治理不仅仅是关于利益分配和权力运作的问题,更是关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内部监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权责关系,实行有效的决策机制,加强内部监控和约束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企业治理走向现代化。

此外,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治理的深度融合也是提升现代企业治理水平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手段,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运营状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企业应当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优化信息流程,提升企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现代企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更要对员工、消费者、社会和环境负责。

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推动企业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在社会中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现代化治理,需要法治建设、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信息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推进。

超越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法律制度解构

超越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法律制度解构

Surpassing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Deeonstrue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Legal System 作者: 王妍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求是学刊
页码: 97-10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现代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公司;后现代企业
摘要: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经典代表的股份公司近年来丑闻不断,规范股份公司的立法也不断
升级,出现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然后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恶性循环。

法律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制度成本,股份公司的先天顽疾及后天异化却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现代企业制度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取代了大规模的工业经济,资本雇佣劳动演变为劳动雇佣资本。

为此,西方有识之士提出,现代企业制度已经走向穷途末路。

于此情形下,我们应考虑国际发展以及国内实际,构建中国企业法律制度。

2022年重庆长寿区国企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2年重庆长寿区国企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2年重庆市长寿区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招聘考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说明】1.遵守考场纪律,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公正;2.请严格按照规定在试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编号;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答题;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请将试题、答题纸和草稿纸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收取并清点完毕后方可离开考场。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核心C.基本内核D.精髓【答案】:A2.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答案】:D3.2022年8月26日,我国科学家经过4年的研究,全球首次实现了()完整染色体重排。

A.环节动物B.两栖动物C.禽类动物D.哺乳动物【答案】:D1/164.公文排版正文采用3号()。

A.黑体B.楷体C.隶书D.仿宋体【答案】:D5.小李用20万元现金购买了一辆新车,这里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A.贮藏手段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答案】:C6.下列选项不属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的是()。

A.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B.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答案】:C7.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道德信念,按照道德要求去做事的行为称为()。

A.慎为B.慎独C.慎行D.慎言【答案】:B8.某地为简化流程及环节,启用了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专用章,替代原来的26枚行政审批专用章,做到了“进一个门、盖一个章、办所有事”,实现了企业办事一趟清,这彰显了政府:A.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B.坚决反对“四风”,极力节约成本C.坚持审慎用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D.加快转变自身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2/16【答案】:D9.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含有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文件是()A.内部使用文件B.秘密文件C.机密文件D.绝密文件【答案】:C10.行政体系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体系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交流思想、观点、情感、情报等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谋求行政体系和谐有序运转的管理行为或过程称之为:()。

浅谈后现代企业领袖的六大使命

浅谈后现代企业领袖的六大使命
后现代企业领袖的使命之六: 建立传播--诚信成功体系。后现代是靠传播成功的时代。作为企业领袖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传播家,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随时将自己的企业介绍给公众。没有科学系统的传播策略,就没有后现代企业的成功。 后现代企业的传播—成功体系必须弃绝传统的炒作,它不允许企业以虚假的包装愚弄公众。诚信的意义在后现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这是保证社会道德与秩序的必须手段。因为在互联网和各种传媒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公众在各种信息面前难辨真伪,这要求企业做出一种姿态,成为让公众可以信赖的对象。 后现代企业应该挺身维护社会的公正,通过自己的产品、自己回馈社会的行为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为诚信危机已经危及到了后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一家主持公义的企业必然会得到公众信赖和获得巨大的成功。 我们不是否认众多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性公司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也不是否认他们优秀的品牌所体现出来的诚信品格,而是强调建立诚信对后现代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在把自己推广传播给社会之前,后现代企业首先应成为社会的意见领袖。它应该是新思想、新理论的创造者,它在推广产品的时候就是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企业的理论或思想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社会与市场的深入分析、洞察和前瞻的基础之上。 后现代企业传播——诚信成功体系的建立,再一次印证了它对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推动作用。经济与文化之间界限的模糊与消失,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模糊与消失这些后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则使优秀的后现代企业成为真正的文化创造者。 在由追求纯粹的剩余价值到同时追求剩余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后现代企业领袖任重而道远。21世纪人类能否建立一个健康公正的后现代社会,与能否兴起这样一批后现代文化型企业领袖有着直接的关系。
后现代企业领袖的使命之三: 建立数字--人性化管理模式。正如泰罗的科学管理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一样,后现代企业的数字化革命首先也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而不是简单的企业上网和实行电子商务等数字化举措。技术层面的企业数字化是相对简单的,而观念和管理层面的数字化则更为复杂。 企业数字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此要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设想一家公司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和开展了电子商务,但它的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的,那么它的数字化计划将会搁浅。因为传统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数字化团队的管理。 今天的企业数字化革命还应该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枯燥乏味。正是许多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成为今天企业数字化的领跑者,他们年轻、富有活力与梦想,也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数字化管理理应还是充满人性的。为了把一群天才式的知识工作者凝聚成一个强力的团队,数字化管理必须同时还是一种智慧式管理。

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后现代主义本来是指一种以抛弃普遍性、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其他诸多领域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原因以及它的特点,希望大家喜欢!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原因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设计思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坚实的核心,也没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只是众多的立足点和枝蔓丛生的混杂了从“极胜现代主义”到“流行文化”的种种形式。

后现代主义者奉行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注重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符号等表面的东西,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继续和补充,是现代主义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新侧面;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完全反叛和否定。

无论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不争的事实,与之相关的各种争论也不会停止。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后现代主义”又是一个模糊的、非特定的文化概念,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而是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思维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思潮,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兴起(2)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兴起(2)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兴起(二)——节选自张羿《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第二章三、后现代企业的内涵及典型特征后现代企业的内涵:在张曙光、东方赢、安同良、郑江淮等界定基础上的发展迄今为止,尽管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使用过“后现代企业”概念,但关于后现代企业尚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

另外,学术界也并未将“后现代企业”与“后现代管理”概念,进行相应的区分。

笔者认为,所谓“后现代管理”是与“后现代企业”这一企业形式不可分割的。

从逻辑角度来说,“后现代企业”的存在先于“后现代管理”,而从时间角度来说,“后现代企业”与“后现代管理”的产生几乎是同时的。

没有“后现代企业”就没有“后现代管理”,反之,没有“后现代管理”,“后现代企业”也就无以为继。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后现代管理模式进行开创性研究与探索。

在阐述后现代管理模式之前,对后现代企业的内涵进行界定是一项基础性的必须的工作。

笔者对后现代企业制度的界定,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学者对后现代企业制度界定基础之上的。

中国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指出,使用后现代企业概念,“其目的在于说明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管理者分享部分剩余的各种安排中,使其占有企业股份的一个相应的部分。

这样一来,管理者也就具有了企业所有者和财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张曙光《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205页)张曙光教授是针对张维迎“资本雇佣劳动”的现代企业模式而提出后现代企业概念的。

张曙光认为,在新的高科技企业中所出现的管理者占有股份以及“劳动雇佣资本”现象,是经典现代企业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因此,他对后现代企业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产权角度出发。

东方赢对后现代企业的界定是,“后现代企业制度,实质是众多独立企业的战略性集团。

或者说,后现代企业制度,把由一组资本家控制的巨型企业,转变分立为由多个资本家分别掌管的中小企业的集合体。

(东方赢《超速模式》238页)可见,东方赢主要是从公司组织结构的角度来定义后现代企业的。

郑江淮、安同良对后现代企业的定义主要是从企业理论发展史的角度出发的。

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分析

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分析

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分析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文化趋势,它在20世纪中后期兴起,并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背景具有多重复杂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20世纪中后期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冷战结束带来了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较快普及,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开始盛行。

经济上,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兴起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抬升了人际关系、社会分工、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审美、文化观念也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也与当代社会的科技进步、传媒发展、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密切相关。

21世纪以来,数字化、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先进科技快速普及,给人们的认知、交流和审美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同时,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也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使不同地区、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和相互影响变得更为频繁和深入。

此外,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也与个体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特征相关。

个体主义的崛起导致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而消费主义的兴起使得文化和审美越来越被视为商品和消费品,这也使得后现代主义审美更加注重个人体验和感受。

同样,虚拟现实等新型技术的发展也加强了人们对虚拟的认知、理解和体验,同时也使个体的表达和交流变得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

总体而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20世纪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多样性和混沌性,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和虚拟现实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文化趋势,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张再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助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

”西安远方航空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远方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三级子公司,隶属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近年来,远方公司以“两个一以贯之”作为双轮驱动,不断推动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构建“1+2+N”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公司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企业的“根”和“魂”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关键在于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推动党和国家政策方针、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举措,推动党的领导在公司落地生根。

(一)推进党建入章,确立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

在《公司章程》中专门设立“公司党委”章节,明确了公司党委的核心治理主体地位。

各下属公司完成章程修订,增添党总支、党支部的有关规定,无论是全资子公司还是控股子公司,实现各领域、全方位的全面覆盖,不留空白、不漏单位,全面完成“党建入章”。

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全面推行“董事长、党组织书记、法定代表人由一人担任,总经理分设”的主要领导设置模式,实现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

在确保外部董事占多数的前提下,除公司主要领导外,党委副书记进入董事会,有效发挥党委领导作用。

(二)优化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公司党委把管促的领导作用。

一是完善工作制度。

“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是发挥党委领导作用的本质和内涵。

公司严格按照上级党委要求,完善《公司党委工作规则》《公司党委会议事规则》《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基本制度,推动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后现代企业时代王妍(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其显著的特征是能够迅速有效地募集资本,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已经不再是企业的第一要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本变成了知识。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无论是在外部的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内部的治理方式上,都有与现代企业不同的一些特征,经济学或管理学将其称为后现代企业。

西方国家近三十年来,纷纷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进行了改革,出现了一批新型企业形态,这批新型企业形态与知识经济一脉相承,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些核心理念渐行渐远,企业制度正在走向后现代企业时代。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公司;后现代企业作者简介:王妍,女,法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黑龙江大学民商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民商法及经济法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企业形态当代发展的哲学思辨及我国制度创新方向”,项目编号:10YJA820106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6-0083-08□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后现代企业的兴起及我国制度创新的思考2013年11月求是学刊Nov.,2013第40卷第6期SEEKING TRUTHVol.40No.6日本经济学家奥村宏曾经预言:“在20世纪末叶的今天,巨大股份公司的时代将宣布终结。

大企业体制的穷途末路,股份公司的‘不治之症’——在这个矛盾中,将出现21世纪的新型企业。

”[1](P152)虽然奥村宏并没有将新型企业命名为后现代企业,但经济学家发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大批新型企业已经背离了以工业经济为背景或依托的现代企业,这些新型企业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治理方式都与现代企业及现代企业制度渐行渐远,经济学家将其称为后现代企业。

对于后现代企业,法学研究领域尚未涉及,但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纷纷进行改革,并涌现出一批新型企业形态,这些新型企业形态与经济学界所称的后现代企业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后现代企业概念的提出关于后现代企业,国内及国外学界均有提及,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于后现代企业的研究主要隐含于对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之中。

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发端于20世纪末,率先提出后现代管理思想的是彼得·德鲁克。

他在《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1957)一书中使用了“后现代”概念,奠定了后现代企业研究的基础。

其次是20世纪不朽的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他在《追求卓越的激情》、《解放型管理》等著作中,通过大量的案例阐述了后现代时期的企业在组织、领导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其管理思想可视为后现代企业理论的源头,正因为如此,《洛杉矶时报》将其称为“后现代企业之父”。

此后,托马斯·克拉克和伊莱恩·孟克豪斯出版的《企业再思考——未来企业模式》(1994)中,使用了“后现代公司”概念。

如此看来,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在对后现代管理思想进行研究过程中提及了后现代企业,但是,对后现代企业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出现。

国内较早提出后现代企业概念的是经济学家张曙光,他将企业制度发展划分为三种形式和三个阶段:其一,是古典式企业和企业制度;其二,是现代企业和股份公司制度;其三,是后现代式企业和企业制度。

张曙光使用后现代企业概念,“其目的在于说明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管理者分享部分剩余的各种安排中,使其占有企业股份的一个相应的部分。

这样一来,管理者也就具有了企业所有者和财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2](P205)。

我国另一位使用后现代企业概念的是东方赢,他同样将企业制度划分为三类:古典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后现代企业制度,他指出:“后现代企业制度,实质是众多独立企业的战略性集团。

或者说,后现代企业制度,把由一组资本家控制的巨型企业,转变分立为由多个资本家分别掌管的中小企业的集合体。

”[3](P238)2002年学者安同良、郑江淮在对新古典理论、企业契约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性企业理论,即后现代企业理论,他们指出:这意味着,一种综合的企业理论正在涌现,而这种理论必定是既符合历史实际,又具有理论预测功能的统一范式。

我们把它命名为后现代企业理论,因为人们习惯将契约理论称为现代企业理论。

同时对后现代企业进行了界定:后现代企业,即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进一步演化,如网络型企业、虚拟企业、联盟企业等。

[4]学者张羿(2004)在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后对后现代企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后现代企业是指在后现代社会和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一种产权模式、组织结构、经营模式、企业哲学或文化等与现代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

后现代企业的产权模式是管理者与普通雇员分享企业部分剩余并占有一定股份,从而使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化;后现代企业采用的是虚拟一体化组织,从而使得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界限也趋于模糊化;后现代企业普遍采用虚拟经营模式,从而可以低成本获得高速发展;后现代企业的哲学或文化建立在对二元论和人本主义超越的基础之上。

”[5](P82-83)使用或提及后现代企业概念的学者或著述还有很多,经过总结我们会发现:其一,对后现代企业及企业制度的研究尚处初始阶段并局限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其二,即便是对后现代企业有所提及或进行了初步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何谓后现代企业,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托马斯·克拉克和伊莱恩·孟克豪斯使用的“后现代公司”是指跨国公司的未来形式——全球性公司(TNC)。

[5](P64-71)张曙光教授对后现代企业的界定主要是从产权角度出发,东方赢则主要是从公司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安同良、郑江淮主要是从企业理论发展史的角度出发,张羿对后现代企业的界定比较全面,从产权模式到企业哲学文化面面俱到,但其对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模式的界定有主观臆断之嫌。

本文认为,后现代企业既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知识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也不是内涵和外延都有些恍惚的虚拟企业、全球公司①,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一个实践上的概念,后现代企业则是相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的对现代企业进行超越或反思后自然形成的企业。

本文所使用的后现代企业,是指在文化、哲学领域中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背景中生成的,具有某种反传统精神或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祛魅而形成的,更加迎合时代特点的企业。

所谓的反传统精神或对现代企业制度祛魅,主要是指现代企业制度的经典特征在后①针对张曙光关于后现代企业的观点,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后现代企业就是高科技企业。

参见张羿:《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现代企业时代逐渐被消解或者去离,具体表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奉为经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被摒弃,资合企业和人合企业的严格区分被消解,公司与合伙两种不同企业形态之间的藩篱被打破,大型股份公司神话不再。

二、当代企业法律形态的创新——法律与后现代企业的呼应如前所述,后现代企业的研究主要兴起于经济学及管理学界,法学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回应,但近三十年来,西方国家公司法、合伙企业法改革风起云涌,一批传统企业类型不能涵盖、传统企业法理论无法解释的新型的企业形态应运而生,西方企业立法所创造的这些新型企业形态从其外在的表现到其内部的结构,既无法将其归入现代企业的行列,也无法将其纳入古典企业的队伍。

美国的有限责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LLC)。

美国的有限责任公司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

1977年怀俄明州通过了美国第一部有限责任公司法,1994年美国“统一州法全国委员会”制定了Uniform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ct,确立了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地位。

到1999年,几乎所有的州都制定了自己的有限责任公司法。

2003年,29个州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数量超过一般的公司,11个州一般公司占主导地位,超过45%的新的商事注册企业采用的是有限责任公司。

几乎所有的州,选择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的比例比前一年都增加了。

全国范围内,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商事注册企业占45.44%。

①美国的有限责任公司不同于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介于合伙与公司之间,既享受公司的有限责任又享受合伙的税收待遇,没有股东大会,也可以不设董事会,管理模式可以是成员管理或信托管理的一种新型企业形态。

美国的有限责任合伙(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LLP)。

有限责任合伙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得克萨斯州,1991年得克萨斯州制定了有限责任合伙法,1995年美国律师协会商事部制定示范性经注册的有限责任合伙法(Proto⁃type Registered 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 Act),1996年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对统一合伙法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第十一章有限责任合伙和非本州有限责任合伙,以此作为各州制定有限责任合伙法的范本[6](P369),到1999年美国各州均立法允许注册有限责任合伙。

[7](P816)有限责任合伙与传统的普通合伙不同,普通合伙的合伙人要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有限责任合伙的合伙人只对与由自己过错引起的损失赔偿有关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有限责任合伙与传统的有限合伙也不同,在传统的有限合伙中,合伙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合伙人,一种是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仅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而有限责任合伙的合伙人全部承担有限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限责任合伙的出现首次向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发起了挑战。

[7](P814-815)美国的有限责任有限合伙(Limited Liabili⁃ty Limited Partnership,LLLP)。

2001年,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在《统一有限合伙法》中新增了对有限责任有限合伙的规定。

在美国,设立有限责任有限合伙的前提是有限合伙的存在,即有限责任有限合伙是有限合伙的一种特殊责任形式。

有限责任有限合伙为普通合伙人提供了足够的责任屏蔽,是无限责任合伙人有条件地承担无限责任的有限合伙。

有限责任有限合伙模式兼采了有限合伙和有限责任合伙的优势,因此,有限责任有限合伙通过综合有限合伙与有限责任合伙的优点,实际上将有限合伙推向了更加类似于公司的位置。

[8](P831)日本的合同公司。

2005年日本对公司法进行了自19世纪末期创制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订,通过了《新公司法》,2006年5月1日起实施。

新公司法将原有的两种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合并成一种公司形态,即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导入了一种新的公司形态——合同公司(日文汉字为“合同会社”,也有人翻译为合作公司、有限责任合伙公司),相当于美国的LL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