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与后现代管理研究
混沌管理知识点总结

混沌管理知识点总结引言混沌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是“控制不住、变化无常”。
这一理论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快速变革的大环境下备受关注。
混沌管理的出现,标志着管理理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颠覆与重构。
混沌管理的出现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一种挑战,但也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一种补充与发展。
混沌管理认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在现实中往往难以解决存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的管理问题,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本文旨在对混沌管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为管理者和学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混沌管理的基础。
一、混沌管理的理论内涵1. 混沌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混沌理论最早源自于对复杂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混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混沌现象是指在非线性系统中出现的一种复杂、随机的动态现象,即使是微小的初始条件变化也可能导致系统的巨大不同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开始对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的发展为混沌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混沌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混沌现象的详细描述和解释;第二是对于非线性系统的特性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第三是对于混沌现象在现实中的应用研究。
混沌理论为混沌管理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管理领域的一种全新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混沌管理的核心理念混沌管理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管理问题的全新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于线性因果关系的否定,即拒绝追求因果关系的简单直接性;三是对于自组织与自适应性的重视,即强调组织的自适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
混沌管理的核心理念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为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基础。
混沌管理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多变的环境和不确定性的问题的重新认识;二是对于因果关系和简单性的否定和质疑;三是对于组织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的强调;四是对于创新和变革的重视和推崇。
混沌理论与管理思想的发展课件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 ,可以通过影响他人 的思想和行为来实现 目标。
领导力是一种素质, 是领导者必备的核心 能力。
混沌理是一种研究复 杂系统行为的科学,其 核心是动态、非线性、
不可预测性。
领导力作为一种复杂的 社会现象,需要应对不 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 因此与混沌理论有很好
01
混沌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 预测组织中的行为和结果。
02
混沌理论可以解释组织中的一些复杂现象,例如组织的变革、
组织的演化等。
混沌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组织中的非线性关系和非
03
因果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05
混沌理论与领导力
领导力的基本概念
领导力是一种能力, 可以影响和激励他人 ,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
混沌理论与管理 思想的发展课件
目录
• 混沌理论概述 • 混沌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影响 • 混沌理论在管理思想中的发展 • 混沌理论与组织行为学 • 混沌理论与领导力 • 混沌理论与决策制定
01
混沌理论概述
混沌理论的基本概念
混沌理论是一种研究非线性动态系统行为的理论,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复杂 性和不确定性。
04
混沌理论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1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成员行为的学科 ,其目的是通过理解和预测组织成员的行为,以 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等。
3
组织行为学强调人的因素在组织中的作用,以及 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和塑造。
决策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决 策可以分为确定性决策、 不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 策等。
混沌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启示

财经科学2004/6总207 FI NANCE &EC ONOMIC S 【学术时空】混沌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启示 罗 珉1 李映东2[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混沌理论分析了组织发展中的复杂性现象。
本文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及其管理的无序,并不能说明组织及其管理过程中正熵的增加和负熵的减少是一种必然趋势。
组织系统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使组织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吸收负熵,但更为重要的来自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可以通过组织的学习来积聚和复合知识和信息。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plex phenomena i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with chaos theor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disorder of organization and its management cannot prove that the increase in positive en -tropy and the decrease in negative entropy in an organization and its management processes are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open system of organization can draw negative entrop y from exterior environment on one hand ,but more important ,the organization in the era of knowled ge economy can accumulate and combine knowledge and in -formation b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关键词]混沌理论(Chaos Theory );组织(Organization );复杂性(Complexity );后现代管理学(Postmoder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4)06-0020-04 作者简介:罗 珉,男,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成都610074李映东,男,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610074今天,人们逐步发现,在非线性旗帜下开展的复杂性组织系统的各项研究,对整个管理科学所产生的震撼丝毫不小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和人际关系学说,而混沌理论对现代管理学经典确定论更具打击性。
管理科学中的混沌现象研究

管理科学中的混沌现象研究一、引言混沌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美国数学家Edward Lorenz 提出的,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已成为一门发展完备的科学理论。
混沌现象已经应用到多个领域,包括天气预报、股票市场、流体力学等。
本文将会对混沌现象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混沌现象简述所谓混沌现象,指的是在某些非线性系统中,当初始条件发生微小变化时,系统的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产生了不可预测的结果。
与此同时,混沌现象还包括一些普遍的特征,如无规律出现的震荡、出现奇异吸引子等。
三、混沌现象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在管理科学领域中,混沌现象主要被应用于预测和控制方面。
具体应用包括:1.金融市场预测由于股票、期货市场本身就具有非线性因素,所以混沌理论在金融市场预测中应用得非常广泛。
基于混沌理论的金融市场预测模型,可以根据历史股市数据预测未来市场的趋势和价格波动情况。
通过这种方法,投资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节奏,提高盈利率和降低投资风险。
2.产品质量控制在产品量产后,混沌理论被应用于分析生产工艺。
通过对不同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微调,可以防止系统进入混沌状态,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销售预测进入市场后,混沌理论也可以被应用于销售预测。
通过对客户交易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客户的未来购买行为,从而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进行产品定价和库存管理,提高销售效率和盈利率。
4.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混沌理论可以通过研究组织内部的交互关系和协作模式,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此外,混沌理论还可以被用于解决企业中的决策问题。
通过对决策者的行为和决策参数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最优决策方案,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质量和效率。
四、结论在管理科学中,混沌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通过混沌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混沌理论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混沌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e综述e 唐 巍等 混沌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3
蝶效应 仅仅是蝴蝶翅膀的一次小小扇动 就有可 能改变一个月以后的天气情况
图 对初值的敏感性
具有分形的性质 如图 所示 混沌的 奇 异吸引子在微小尺度上具有与整体自相似的几何结
构 对它的空间描述只能采用分数维
c神 经 网 络 将 混 沌 与 神 经 网 络 相 融 合 使 神 经网络由最初的混沌状态逐渐退化到一般的神经网
络 利用中间过程混沌状态的动力学特性使神经网
络逃离局部极小点 从而保证全局最优 可用于联想
记 忆 Z机 器 人 的 路 径 规 划 等 U图像数据压缩 把复杂的图 像数 据用一 组能
b 混沌的应用前景
混沌应用可分为混沌综合和混沌分析 前者利 用人工产生的混沌从混沌动力学系统中获得可能的
功能 如人工神经网络的联想记忆等Q后者分析由复 杂的人工和自然系统中获得的混沌信号并寻找隐藏
的确定性规则 如时间序列数据的非线性确定性预 测等 混沌的具体的潜在应用 可 ‘a 概括如下
优 化 利 用 混 沌 运 动 的 随 机 性Z遍 历 性 和 规 律性寻找最优点 可用于系统辨识Z最优参数设计等 众多方面
成 步 对每个固定的参量值 变量 从某一个
初值 统一用
开始迭代 舍去最初暂态
过 程的 个迭代值 再把后继 个轨道点都画
到所选参量的纵方向上 这样扫过全部的参量范围
图 为图 中小矩形区域的放大图
不断地经历倍周期分叉 最终达到混沌
称当
时由系统 产生的序列0 1为混
沌变量 混沌变量0 1的运动形式有如下特征
比例也趋于一个极限 >* 4?5435@A3@
B 混沌的识别
混沌理论与管理思想的发展

线性与非线性
21世纪的特征:技术,全球化,竞争,变化, 速度,混沌和模糊
因果关系概念的转化 线性理论的三个假设:封闭,稳定,杠杆 三个现实:开放组织,变化,因果关系被打破 线性:消极反馈 非线性:积极反馈 非线性系统的例子:蝴蝶效应
10
复杂理论和混沌理论
有序的混沌(chaos as order) 它描述了一种复杂的,不可预测和规
16
学习型组织—单向和双向循环学习
单循环学习 双循环学习 研究表明组织的自我组织能力取决于在
其它事物中反射性调查的开放性
17
组织变化—分支点
革命性变革是分支点,是微妙的,剧变 的和爆炸性的。革命性变革是发生在控 制参量上(在分支点的开端)的微小关 键的变化经历了一次主要的变动。
分支点代表了一种极度不稳定的条件, 离分支点越远,系统越稳定 。
24
组织标准问题—牛顿和混沌范式的混
合体 群体决策的一致性问题 TQM建立了持续策略(产品,过程,顾
客)的中心。 反馈导致自我组织。 TQM的平衡被标准化实践的发展加强
25
思考
混沌是否就会成为下一个管理范式?
关于组织动力学和组织变化的研究要求 一套全新的应用新数学方法的非线性的 合理工具。
混沌理论与管理思想的发展
1
相关背景理论
牛顿范式 线性与非线性 系统理论 复杂理论和混沌理论
2
范式
库恩提出范式的概念 范式包括:符号概括、形而上学范式、
价值和范例 科学革命的实质不是单纯的理论的理论
更迭,而是范式的变革,尤其是世界观 的变革。
3
牛顿范式
牛顿范式的哲学基础:机械论 方法:简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最大化 牛顿范式系统特点:平衡,追求熵的最
混沌理论与管理思想的发展

混沌理论与管理思想的发展引言混沌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迅猛发展的新兴理论,它对于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各个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混沌理论认为,许多看似随机的、无序的现象实际上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规律进行描述和解释。
在管理学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应用混沌理论来改进组织的管理和决策,这就催生了混沌管理思想的发展。
混沌理论的基本概念混沌理论起源于对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其核心概念是“混沌”。
混沌是指在一定的规则下,系统表现出完全无序、难以预测的状态。
混沌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灵敏依赖于初始条件: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即使初始条件有微小的差异,系统的演化结果也会明显不同。
2.周期性与唯象模型:混沌系统具有周期性,但周期时间非常长。
此外,混沌系统往往可以用简单的唯象模型进行描述,而无需详细了解其内部机制。
3.混沌与随机性:混沌系统与随机系统不同,后者具有完全无序的状态,而前者则存在某种程度的有序性。
混沌管理思想的发展混沌管理思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兴起,其核心思想是打破传统管理思维的束缚,尝试接纳和应用混沌理论,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
混沌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始阶段:混沌思维的引入混沌管理思想最早在现代管理学中被引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管理方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的局限性。
混沌思维的引入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和混乱的组织环境。
理论阶段:混沌理论的应用在混沌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将混沌理论应用于组织管理。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释组织内部的无序和动态演化,并提出了一些管理方法和工具,如敏捷管理和组织学习等。
应用阶段:混沌管理的实践混沌管理思想在应用阶段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许多组织开始尝试运用混沌理论来改进决策和管理,从而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环境。
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创新与变革的推动以及人员发展与激励等方面。
混沌学与企业管理的思索

“混沌”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一、混沌理论的产生及内涵(一)混沌理论的起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混沌概念首先由美国的气象学家提出,后来逐步应用到各个领域,最终形成了混沌学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的概念就是“蝴蝶效应”。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二)混沌理论的内涵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
进一步研究表明,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
牛顿确定性理论能够完美处理的多为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大多是由非线性系统简化来的。
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混沌是无处不在的。
(三)混沌系统的特点一般说来,一个混沌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混沌是一个非周期性的动力学过程,是不可逆的;2、对初值呈敏感的依赖性,混沌系统中一个小小的扰动变化,会被放大,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3、长期行为不可预测。
(四)混沌理论的发展及应用混沌现象最初用于解释自然界之后,混沌理论研究在各个领域中兴起,不断地融入其他学科之中,既促进自身的扩展,也拓宽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在人文社会领域中,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互牵引,混沌现象非常多见,如股票市场的起伏等。
尤其是在混乱的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商业环境里,混沌理论的解释非常有效,其应用领域包括:企业管理、商业战略、复杂决策、社会科学、组织行为与组织变革、股市行为和证券投资等。
二、混沌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内在随机性混沌理论揭示了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沌理论与后现代管理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观,指出混沌理论是一种后现代科学。
而且这种后现代科学为管理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在战略领域,学者们认为长期预测将成为不可能。
而在变革领域,学者们认为有必要打破组织的均衡状态,提供一种不均衡的变革。
[关键词]混沌理论后现代科学战略规划组织变革一、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观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利奥塔指出,科学知识正面临着决定论的危机,“决定论是一种假设,通过性能达到的合法化就建立在这种假设之上:因为性能由输入输出比确定,所以必须假定引进输入的系统处在稳定状态,它的‘轨迹’是有规律的,可以建立可导连续函数,这种函数能够恰当的预测输出”(中文版116页)。
利奥塔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了解了系统的所有变量,就能够进行预测。
然而,由于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出现,这一原理的应用范围必将受到限制。
对于这种限制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认为要确定一个系统的初始状态,即确定所有独立的变量,即使是可行的,所需的能量消耗至少也要等于这个要确定的系统消耗的能量。
这就是说,要想控制一个系统,就必须要确定系统初始状态的所有变量,然而由于这一确定过程所消耗能量过大,因此,就无法进行确定工作,也就意味着控制系统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另一解释则认为,追求精确遇到的界限不是价格造成的,而是物质的特性造成的。
随着精度的增加,不确定性(即缺乏控制)并未真的减少,它也在增加。
因此,利奥塔认为:“可导连续函数作为知识和预测的范式所具有的优势正在丧失。
通过关注不可预测的现象、控制精度的极限、不完全信息的冲突、量子、碎片、灾变、语用学悖论等,后现代科学将自身的发展变为一种关于不连续性、不可精确性、灾变和悖论的理论。
它生产的不是已知,而是未知。
它暗示了一种合法化模式。
这完全不是最佳性能的模式,而是被理解为误构的差异模式。
”①二、混沌理论简介混沌理论源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研究。
非线性动力系统是指这样一种系统,系统内各依赖时间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这种系统有三种类型的均衡。
第一种,当系统为消极回馈控制时,消极回馈会消弱变量的影响,在经过变化后,系统恢复到它的初始状态。
第二种,当系统为积极回馈控制时,积极回馈会强化某一变量的初始变化,微小的变化以指数累积,导致剧烈的变化。
在一个剧烈的、不稳定的状态下,很难预测系统的发展方向。
这是第二种“平衡”,剧烈的不稳定。
第三种,当我们处在相反的两种力量的同时影响时,积极回馈会强化初始变化,增加不稳定性,而消极回馈会弱化初始变化,增加稳定性,这时就会发生有趣的现象。
回馈在积极和消极之间同时滑动,产生出既非稳定也非不稳定的结果,而是两者的一种矛盾的结合。
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一个微小的初始变化能够产生出不可预料的、重要的效应。
这时的行为就被称为混沌②。
三、混沌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关系David Levy(1994)认为从理论视角来看,混沌理论和后现代范式是一致的,后者质疑决定性的实证主义,承认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③。
中国学者彭新武(2005)也认为,复杂性思维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逻辑是契合的④。
他指出,就过程思维来看,复杂性科学认为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义是动态的;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要义是把组织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构。
就非线性的关系思维而言,后现代科学以强调内在联系的实在性为特征,认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生成性的;不应把人看作是一种完全独立的与他物无涉的实体存在,而应看作是一种关系的存在。
这与复杂性科学的假设一样,不能以线性方法来描述现实,只有非线性而不可解的等式才能描述复杂的、混沌的和不确定的现实。
从整体思维的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超越了二元论和机械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否定了那种认为部分只具有外在联系的机械论观点。
而复杂性科学认为,自然界绝不是一种机械的物体,不应被当做机器去理解,生物的运动也不单纯的遵循机械运动的规律,而是具有自主性的、由许多子系统通过内组织的方式构成的高度复杂的协同系统。
而就非普遍性原则而言,后现代主义反对普遍化和总体化的追求,认为理论只是提供了关于研究对象的局部性的观点,他们拒斥现代理论所钟爱的关于社会和历史的总体化的观点,这也是与复杂性科学的观点相一致的。
四、组织和管理研究领域的混沌理论虽然混沌理论最开始是出现于物理学领域,但是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都具有非线性特征,存在着复杂的互动。
混沌存在于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作用的情况下。
组织也受到相反力量的作用。
一些力量把组织推向稳定和有序,如规划、结构和控制。
另一些力量把组织推向不稳定和无序,如创新、首创精神、实验。
这些力量的同时作用可以导致高度复杂的情况:混沌系统。
因此,组织是一个混沌系统,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进行研究。
(R. A. Thietart·B. Forgues, 1995) Toby J. Tetenbaum(1998)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六个特征促进了混沌理论在组织和研究领域的扩展。
1、技术。
主要是信息技术,增加了效率、生产率和生产的速度和消费者的力量。
2、全球化。
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正在增加。
3、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4、变化。
今天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是以几何速度发生的。
组织必须足够轻便灵敏以满足新的需求。
被创造出来的不均衡在我们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5、速度。
技术发展的速度不可思议的加快是与商业(产品生命周期以月计而不是以年计)和人们的生活的速度加快相一致的。
6、复杂性和悖谬。
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们当前生存状态的复杂性本质,这一问题反映在我们当前面临的悖谬越来越多。
悖谬的本质是矛盾的选择和矛盾的状况,这使得大多数人不舒服。
人的本性是偏爱、寻找甚至预期确定性。
而悖谬正威胁着世界秩序。
常见的处理这一令人不愉快的困境的办法是抱着事物的一极,把世界看成是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而不是调和这两极,把世界看成既是这样又是那样⑤。
混沌理论为组织和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希望,即摆脱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牛顿范式,拥抱一种新的范式——混沌范式。
牛顿科学,作为当代文明的基石,是扎根于物理学和数学的。
牛顿范式的核心,三大运动定律,认为世界一架运行良好的机器。
宇宙是按规律运行的,是可预测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清晰的和线性的。
当我们进入工业社会时,牛顿科学的观念使得我们把组织的成功看作是保持一个稳定的系统。
如果自然或者危机威胁到这一情况,那么领导者的角色就是重建这一平衡。
不这样做就会失败。
把稳定性作为成功的标志,牛顿范式认为秩序应该自上而下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命令-控制式的领导风格),结构设计应该支持决策者(导致了官僚制和科层制)。
科学管理模型就完成符合规律性、可预测性和效率。
然而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改变了工作场所、工人和工作的性质。
那些赞同混沌理论是后现代科学的很多学者在组织背景下利用混沌理论进行研究,是来自于当前对把组织看作是技术-理性结构的攻击。
在他们看来后现代世界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
一个动荡的、不确定的世界成了许多组织理论诞生的沃土。
混沌理论成了一个生产性的新的思想来源。
Daft和Lewin(1990)在《Organization Science》这本杂志的第一期的编辑文章中呼吁要放弃“常规科学”,寻求新的组织理论,而混沌理论就是这样的一种新的思想来源。
他们认为混沌系统的特点就是至今为止尚未被认识到的根本上的不确定性。
如果把这种不确定性应用到组织中,那么就必须设计出组织研究的新方法。
如果组织既是混沌的,又是有序的,那么依据传统方法所做的超出短期的预测将不再是有意义的。
混沌理论也对简化论的那种认为系统在某一时点可以从部分理解的观点提出了诘难。
混沌元素影响整个系统,必须以这种方式进行理论构建⑥。
那些混沌理论的赞同者,在组织领域主要有两个关注主题。
一个是战略研究领域,一个是组织变革领域。
战略领域为两个对立的学派所统治,“规划”学派和“学习”学派。
最近出现了第三种范式,试图把规划学派对内部、平衡的关注与学习学派对外部、非平衡的强调结合起来。
这种范式主要的思想来源就是复杂理论。
该学派认为复杂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两个学派的融合:首先,它认为系统处在混沌边缘(一种包含了有序和无序的状态)时,系统就会显示出生机和创造力。
其次,它揭示了复杂系统的行为是如何由位于不同层面的众多个体按照简单的规则所进行的互动而产生的。
第三,作为复杂的适应系统,组织对它们所处的环境很敏感,对环境作出反应,与环境共同演化。
第四,复杂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组织的,但是自组织是互相依赖的个体依照他们自己的规则进行互动产生的结果。
所有用混沌理论的学者强调的都是预测的不可能和过去状况的不可复制性。
⑦(Miguel Pina e Cunha, Joao Vieira da Cunha, 2006)像其他新的管理范式一样,混沌理论试图填补传统研究中在处理变化和动荡的环境方面所留下的缺陷。
在复杂性理论看来,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并非是需要去进行斗争的组织变量,或者是通过长期规划和情景分析来应对这些变量。
相反,它们应该被看成是组织系统的自然结果,应该接受它们,甚至应该鼓励它们的产生。
Stacey (1993)用复杂性理论是这样评价传统的预测和规划技术的:分析不再具有卓越的地位,原因和结果是无意义的,长期的规划是不可能的,愿景是幻象,强的、统一的文化是危险的;统计关系是可疑的⑧。
混沌理论给经理人员和战略规划者带来的启示有两点:首先,适应行为是很关键的,因为响应必须取代准备。
第二,不是追求稳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最好是鼓励转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混沌的边缘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看待组织存在的问题的平台⑨。
(Aaron C.T.Smith, 2005)第二,他们倡导一种迈向不均衡(disequilibrium)的变革。
变革是涌现的而不是被设计出来的。
在变革和不均衡领域,与普利高津联系在一起的自组织观点是最有影响力的。
自组织的观点强调组织转变的特征。
在自组织的观点看来,不均衡是变革的催化剂。
因此,来自于系统内部或者外部的小的变动会引发系统的变革。
在传统的方法下,依据平衡的观点,那些消除波动、保持平衡的行为受到鼓励。
与之相反,自组织强调波动在产生变革方面的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种模型下,强调的是冲击产生的积极效果。
自组织理论强调分歧点的存在为新组织形式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组织应吸取的教训是,不应再试图压缩这种变革,而是通过打破对称、均衡来鼓励变革。
应该鼓励新奇和变异的产生。
Gemmill和Smith (1985)依据自己对自组织理论的使用,得出了一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