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 1

合集下载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

山底
500米高度
1100米高度
1800米高度
2100米高度
热 带 雨 林 景 观
苔 原 景 观
辐射量
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
(kcal/cm2) 350 全年 250 200 150 100 50 冬半年
夏半年
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纬度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温带荒漠景观
珠 穆 朗 玛 峰 的 垂 直 自 然 带
长白山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见图) (1)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 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 统一 (3)陆地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 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1:
燃烧矿物燃料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破坏森林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对沿海国家和 城市带来灾难
降水变化 世界各国经济 结构发生变化
例2:
远离海洋
我国的西 北地区
气候少 风力作用明显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见图)
1.纬度差异 2.经度差异 3.垂直差异(见图) 4.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组成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组成
作用也很明显。例如,我国的黄土 高原,流水的侵蚀作用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 貌形态。流水对岩石还有化学溶蚀作用。喀斯特地 貌就是可溶性岩石 (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 的水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
图 4-26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图 4-27 云南石林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会被风、流 水、冰川、海浪等携带离开原来位置,称为搬运 作用。 沉积作用 : 岩石风化和侵蚀的产物在外力的 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 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称为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 生物化学的变化,经过很漫长的地质时期变成坚 硬的岩石(沉积岩)。
1.岩浆岩 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 壳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冷 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常见的有流纹岩和玄武 岩等。
玄武岩
花岗岩
三叶虫化石
树叶化石 岩浆岩的生成示意图 沉积岩层理和化石形成示意
2.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会在风吹日晒 等作用下风化侵蚀成碎屑物质,后被风力、流水等 搬运到地表比较 3.变质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壳运动和岩 浆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发生变化,导致 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的岩石,称 为变质岩。如花岗岩可变质形成片麻岩、石灰岩可 变质形成大理岩、砂岩可变质形成石英岩,而页岩 可变质形成板岩。
四、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用于 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按自然属性分为:矿 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按照自 我再生的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一)、陆地自然资源特点
1、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无限。 3、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4、一个地域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陆地环境的组成

陆地环境的组成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
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水环境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组成等
陆地环境
改造地貌,促进土壤的形成等
3.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潘新)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地理案》(上册)
看课本图4.27。西双版纳地区的人工多层经济林。
【结构】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在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承转】生物的分布受环境制约,另一方面生物对地理环境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指导看书:课本“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提问】生物对地理环境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结论】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蒂是由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看课本图4.32
学生得知:
【讲解】生物除植物外,还包括运动和微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可成为一些运动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些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称为生物循环。
【承转】生物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有何影响?
德育目标:1.通过生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学习,树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2.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承转】这种指示作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举例:华北民间有“枣发芽,种棉花。”的谚语。在干旱地区常借助植物找水。
看书图4.31
学生回答:略
学生看书看图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指陆地表面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组成:由地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 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 个有机的整体。
重要性: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环 境”。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
4.1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Go) 二、岩石及其成因( Go )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Go )
横切面常为 六边形;棕 褐色或黑色, 随含Fe量的 增高而变暗。 具有珍珠光 泽。易撕成 薄片,具有 弹性。
长石
长石是硅酸盐 矿物中分布最 广的一类矿物, 约占地壳重量 的50%。包括 三个基本类型:
钾长石 K[AlSi3O8]
钠长石 Na[AlSi3O8]
钙长石 Ca[AlSi3O8]
赤铁矿



岩浆


作 用

重融再生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主要成分为 SiO2 。纯净的 石英无色透明, 称为水晶;含 杂质时呈各种 色调。如含Fe+3 呈紫色,称为 紫水晶;含有 细小分散的气 态或液态物质 呈乳白色者, 称为乳石英。 玛瑙也是石英 的一种。
主要成分为CaCO3。纯净的方解石无色透明;因含杂质而 常呈白、灰、黄、浅红、绿、蓝等色。常分裂为菱面体。
主要成分为 Fe2O3,常为致 密的块状、鳞 片状、豆状或 土状集合体, 常为暗红色, 有的具有金属 光泽。不透明。 硬度随含铁量 的增加而增高。
花岗岩:我国的 黄山、华山、衡 山等都是花岗岩 分布区 玄武岩:如我国 东北的五大连池
2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化学元素(见图)
2. 矿物(见图)
3. 矿产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2346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2346

形成地貌 实际用途
有时成山岭, 有时成谷地 泰山、庐山、东非裂谷、
但顶部受张 ,但槽部受挤 华山等
渭河平原、
力常被侵蚀 成谷地
压物质坚实不 易受侵蚀反而 成山岭
汾河谷地
有良好的储油、 向斜盆地中,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
气构造;岩层 易储藏地下 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断
上隆不易塌陷, 不不易积水,


易开凿隧道


壳 变
质 作 用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来自固结成岩褶皱地质构造
断层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背斜 向斜
作用因素
流 水
侵蚀

用 沉积
作用形式
风 力 侵蚀 作 用
沉积
对地貌影响
背斜穹隆结构的储油、储气图
向斜储水的自流盆地
①板块的概念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
(2)板块运动与地壳活动的关系
①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②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
山、地震分布在此。
(2)板块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裂谷 如:东非大裂谷
①板块张裂: 形成
海洋 如:大西洋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版块和大陆版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地 震等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使地表隆起或拗陷, 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 趋于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 相互联系,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

主导作用。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312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312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 物312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循 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 产物会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 又会被微生物分解,以 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 境中去——这种有机质 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 生物循环。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 物312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循
生物
•动物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 物312

•原始大气:
•生 物
参 与
•现代大气: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 物312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 物312
•生物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对气候的指示作用
•1.我国华北民间有“枣发芽、种棉 花” ••的2.谚亚语热带树种青冈栎对天气的变化 很敏感,当树叶变红时,一两天内 会下雨,雨过天晴后,树叶又会变 成深绿色。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 物312
•对水源的指示作用
•人们可以根据水生植物、旱 生植物的生长特性寻找地下水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 物312
•对大气污染的指示作用
•矮牵牛受二氧化硫污染后
•花仍然完好
•叶片受到伤 害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 物312
•对矿产的指示作用
•1、海洲香薷生长的地方地下 一般有含铜矿床,被称为“铜草”
•2、戟叶堇菜生长的地方地下一般 有铀矿。 •3、古书有云:“山上有葱,其下 有银;山上有薤,其下有金。”
•净化空 气调节气 候涵养水 源 •吸烟滞 尘降低噪 声美化环 境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生 物312

陆地环境教学要点

陆地环境教学要点

陆地环境教学要点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造岩元素—(化合)—造岩矿物—(集合)—岩石组成岩石的矿物概念: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

它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造岩矿物:石英(二氧化硅)、云母、长石、方解石。

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岩石及其成因(矿产)①岩浆岩(火成岩):由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

地下冷凝—侵入岩—花岗岩—坚硬、高耸——风景名山地上冷凝—喷出岩—玄武岩——火山内生矿—侵入岩—地壳活跃(板块边界)—有色金属喷出岩—火山—硫磺②沉积岩(水成岩):地壳裸露的各种岩石经风化形成碎屑物质,被风、流水搬运后沉积、固结而形成的。

特征:层理、化石砾岩(山区河流)、砂岩(山前冲积扇)页岩(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石灰岩(浅海化学沉积)外生矿:煤、石油、天然气③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成份、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

大理岩:由黑色石灰岩高温变质为白色大理岩板岩:松散的页岩经过高压变质坚硬的板岩变质矿:铁矿(古老的高原区)地貌(地形)山地(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大)山脉、山系高原(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小)平原(绝对高度小、相对高度小)丘陵(绝对高度不大、相对高度较大)盆地地形骨架——山脉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分类(按能量来源分):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内力作用(主导)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放射性元素)——热能、压力。

地壳运动(水平(主导)、垂直),岩浆活动(侵入、喷出),变质作用(高温、高压)——造山运动(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直接、间接)重力能风化、侵蚀(破坏原有岩石)、搬运(过程)、沉积、固结成岩(低洼处)造陆(夷平)运动——削高垫低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着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陆地环境之一。

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土壤的功能。

1. 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1 矿质矿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据土壤总质量的大部分。

矿质主要包括砂、粘土和黏土等颗粒。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有不同比例的矿质成分,这也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2 有机质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残体、腐殖质和微生物等。

有机质的含量对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的降解和积累过程也对土壤质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3 水分水分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适量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与土壤类型、降水量、排水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1.4 空气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气孔,这些气孔为植物根系提供呼吸及养分吸收所需的氧气。

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和通气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2. 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2.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和排列方式等。

物理性质对于土壤的透气性、持水能力和渗透性等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直接影响土壤的质地,而排列方式则决定了土壤的孔隙度和通气性。

2.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描述了土壤中各种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含量等。

这些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2.3 生物性质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了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

而土壤中的动植物则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 土壤的功能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

3.1 植物生长的基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根系的生长环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水分、营养和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5 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1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2)分类
按空间分布
按循环周期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2)冰川有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其他陆地水的功能。

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

(3)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潜水互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链接注意
分析某一条河流时不但要用联系思维的方法考虑补给方式,还要考虑某一国家、大洲(含分区)的河流湖泊水文变化特征,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来说,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进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