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的组成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矿 物 及 其 硬 度
赤铁矿
黄铜矿
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 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 用的。
4、岩石——地壳中的矿物按照一 定的规律聚 集在一起而形成 。
二、岩石的成因及分类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 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玄武岩
岩浆岩
喷出岩
岩石Βιβλιοθήκη 沉积岩变质岩砾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化石 大理岩 板岩
2、说出三大岩中的代表岩石名称各有哪些?
喷出岩
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侵入岩
玄武岩
花岗岩
沉积岩
化石
层理构造
变质岩: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重 变质作用 熔 再 生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过程——地壳物质循环。
砂岩 板 岩
玄武岩
石灰岩
花岗岩
为什么三号地点缺失B层?有哪几种可能?
读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 1、说出A 、B、C、D、E、F、G的作用名称。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岩石圈
——地壳和地 幔顶部。
地壳 地核 地幔
一、岩石的组成 1、化学元素 铝 铁
钙
硅
钠
钾 镁
氧
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图
长石
方解石
食盐 金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 刚 石 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石墨
石英
云母
方 解 石
水 晶
石 英 长 石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周期
动态水资源:江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
2、陆地水体类型
大气水 凝 结 下 渗
河流水
地 表 水 湖泊水 沼泽水
水量很小,但运动更 新快,与人类关系最 密切。
降 雨
径流 下 渗 地下水
冰川 下渗
储水量最大,但分布 于两极及高山地区, 利用较少。
储水量居第二位,但为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也较少。
看一看地下水的资料
4.3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复习: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陆地水体类型
1、陆地水的分类
空间 分布
陆 地 水 含盐 多少 陆地淡水: 冰川、地下淡水、江河水 陆地咸水: 地下咸水、湖泊咸水
分类 循环
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等
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
冰川、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等 静态水资源:
11.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注意:岩石圈≠地壳1、组成岩石的矿物(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最多)、长石、云母、方解石(3)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
2、分类及其成因(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
(2)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
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有化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无章。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下游某处垂直方向下 上:砾岩、砂岩、粘土(粗 细)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总是按顺序排列的,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3)变质岩: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等。
二、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1、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2)板块构造板块概念: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地斯山脉:墨西哥以北部分为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以南部分为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
【高中地理】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ppt

覃学盛
②、热量:
奠定各种植物带 分布的基础
赤道 两极 热量变化 植物分布变化 不同的植物带: 寒带植物 温带植物 热带植物
三都县民族中学 覃学盛
③、热量和水分对植物的影响
内陆 水分条件变化
沿海
水分:是植物体的 组成部分 植物吸收和输送 养分的必要条件
植物分布变化
三都县民族中学
不同的植物带: 森林 草原 荒漠 覃学盛
3.6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集中分布于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
思考: 仙人掌和睡莲,为什么两种植物的 形态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因为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植物必 须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所以它们的个体形态有很大差别。 三都县民族中学 覃学盛
③热量和水分对植物的影响 山麓 山顶 垂直分布的植物带 水分、热量不同 从山麓到山 珠 顶的水热状况 穆 朗 差异很大,从 玛 而形成了垂直 峰 气候带,自然 的 垂 景观也相应地 直 呈现出垂直分 自 然 布的规律。
带
三都县民族中学 覃学盛
水湿环境
莲
三都县民族中学 覃学盛
骆 驼 刺
干 旱 环 境
三都县民族中学
覃学盛
酸性土壤环境
茶场风光
三都县民族中学 覃学盛
树冠指示风向
三都县民族中学
பைடு நூலகம்覃学盛
三都县民族中学
覃学盛
①对气候的指示作用 1.我国华北民间有“枣发芽、种棉花” 的谚语 2.亚热带树种青冈栎对天气的变化 很敏感,当树叶变红时,一两天内会下 雨,雨过天晴后,树叶又会变成深绿色。
三都县民族中学
知识结构:
生物分布与环 境(生物是 环境的产物)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陆地环境之一。
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土壤的功能。
1. 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1 矿质矿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据土壤总质量的大部分。
矿质主要包括砂、粘土和黏土等颗粒。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有不同比例的矿质成分,这也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2 有机质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残体、腐殖质和微生物等。
有机质的含量对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的降解和积累过程也对土壤质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3 水分水分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适量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与土壤类型、降水量、排水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1.4 空气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气孔,这些气孔为植物根系提供呼吸及养分吸收所需的氧气。
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和通气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2. 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2.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和排列方式等。
物理性质对于土壤的透气性、持水能力和渗透性等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直接影响土壤的质地,而排列方式则决定了土壤的孔隙度和通气性。
2.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描述了土壤中各种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含量等。
这些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2.3 生物性质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了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
而土壤中的动植物则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 土壤的功能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
3.1 植物生长的基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根系的生长环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水分、营养和支撑。
中考重点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区划分

中考重点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区划分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地球上的自然地理条件多样,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考重点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区划分的内容,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陆地环境与地区划分、海洋环境与地区划分、气候环境与地区划分以及生态环境与地区划分。
一、陆地环境与地区划分陆地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等。
地形与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如山地、平原、高原等;气候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和风力等;植被则是地表覆盖的植物群落。
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将陆地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世界上根据陆地环境因素进行划分的地区有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七大洲划分和五大主要陆地群划分。
七大洲划分是将陆地划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而五大主要陆地群划分则是将陆地划分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美洲大陆和南极洲。
二、海洋环境与地区划分海洋环境是指海洋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
海洋的地理是指海洋的位置和范围,包括各大洋、海湾和海峡等;地貌则是指海洋底部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大陆架、海底山脉和海沟等;气候是指海洋上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盐度和海流等。
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世界上根据海洋环境因素进行划分的地区有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五大洋划分和海洋的东西方分界线。
五大洋划分是将海洋划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五个大洋。
而海洋的东西方分界线是指大洋中间的基于经线125°W的分界线,将大洋划分为东洋和西洋。
三、气候环境与地区划分气候环境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的天气变化规律和特征。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气候类型和特征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
世界上根据气候因素进行划分的地区有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季风气候带划分和地中海气候带划分。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教案题目: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标:
1. 了解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
2. 了解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
3. 了解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
a. 陆地水是指存在于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瀑布等。
b. 陆地水可以分为表层水和地下水。
2. 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
a. 陆地水的来源主要包括雨水、融雪水和地下水。
b. 陆地水的运动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流动和渗透。
3. 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a. 陆地水是维持生物生存的重要资源,提供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
b. 陆地水的流动和蓄水对地表风化和侵蚀有重要影响,形成地貌。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陆地水的兴趣。
2. 介绍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基本特征。
3. 介绍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4. 讨论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意义。
5.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分析该地区的陆地水特点和应用目的。
6. 小结:概括总结课堂内容,重点强调陆地水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小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课堂评价:
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2. 小组活动成果。
3. 学生对于水资源保护的理解和思考。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1.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水和空气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为生物提供着良好的生存环境。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在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如氧气和有机物,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它可以提供植物和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可以吸收和储存水分,为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条件。
水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植物和动物所需的水分,并且可以转移物质,促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
最后,空气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植物和动物所需的氧气,并且可以携带水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 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陆地生态系统由生物、地质和气候等要素组成。
生物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地质要素包括土壤、岩石和地下水,它们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它们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能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 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提供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满足生物的生存需求,促进空气净化,提供营养物质,支撑地表运动,提供水资源,提供经济资源,提供文化资源,保护土壤,缓冲气候变化,维护地表环境,提供植物的栖息地,提供动物的栖息地,提供环境和生物的互动,支撑生物的进化,提供科学研究材料,提供自然美景。
4. 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它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持续破坏和失衡。
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些是人为的,例如森林砍伐、污染和破坏生物多样性,而另一些是自然的,例如火灾、风暴和地震。
森林砍伐是最常见的陆地生态系统破坏行为之一,它会导致森林覆盖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
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水环境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组成等
陆地环境
改造地貌,促进土壤的形成等
3.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潘新)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地理案》(上册)
看课本图4.27。西双版纳地区的人工多层经济林。
【结构】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在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承转】生物的分布受环境制约,另一方面生物对地理环境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指导看书:课本“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提问】生物对地理环境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结论】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蒂是由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看课本图4.32
学生得知:
【讲解】生物除植物外,还包括运动和微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可成为一些运动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些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称为生物循环。
【承转】生物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有何影响?
德育目标:1.通过生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学习,树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2.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承转】这种指示作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举例:华北民间有“枣发芽,种棉花。”的谚语。在干旱地区常借助植物找水。
看书图4.31
学生回答:略
学生看书看图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用来安排农业生产。
植物对水源的指示作用,用于找水
【承转】植物的分布直接影响到动物的分布,故生物的分布也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生物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会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投影】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
改变原始大气万分
水环境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组成等
陆地环境
改造地貌,促进土壤的形成等
植物对环境污染有指示作用,以此对环境进行监测。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承转】绿色植物除了直接可以影响到地理环境形成外,还有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举例:营造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有什么意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有什么作用?购买商品房不单看房屋结构,还要看小区的绿化程度,为什么?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植物对环境有明显作用的原因以及植物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价值。
3.了解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了解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5.运用绿色植物环境效益的知识,制定解决某些生态环境问题的生物工程
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对几幅植物及植物分布状况景观图的对照联系、比较,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气候要素
植物分布
光照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或林中上层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或密林下层
热量
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变化
水分
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
课本图4.28,4.29比较不同环境下所生长的植物个体形态有何不同?说明什么原理?
个体形态
水生植物
叶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
旱生植物
叶子变为细刺,根系发达
【结论】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环境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指导读书】看课本4.4前言部分。
【提问】生物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承转】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生物的分布要受到环境的影响,气候是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尤其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它是通过哪些气候要素对植物分布产生影响的?
【投影】
【小结】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环境效益。如果人为地破坏植被,就会引起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所以要保护绿色植物,使人类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学生回答:略
板书设计源自4.4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的根本原因
2.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