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共19页
【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9.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
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
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
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
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
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 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
导树入袋新熊课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
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 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 分散修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整体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1.黄土高原东部位于 东部季风区 , 西部位于 西北干旱区 。(三大自然区)
季风——大陆大洋结合产生的新功能
2.分析黄土高原整体性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严重,各组分不完备(组分 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系统抗 干扰能力弱,不稳定,整体性弱。
3.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 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汉。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右图 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1)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4分)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建立起新的功能,形成 新的平衡,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的综合体,其组成要素涵盖了许多方面。
以下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详细介绍: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
它包括气温、降雨、风暴、日照时间等因素,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等各种地形特征,以及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地形地貌对生物分布和资源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如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平原的草原生态系统在生物种类和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指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和特性等。
水是生命的基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文条件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源的分布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和水质等。
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差异很大,如沙漠地区的地下水含量丰富,而海洋地区的海水资源则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包括不同质地、结构、肥力等特点的土壤类型,如沙质土壤、黏土土壤、腐殖质土壤等。
土壤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
资源条件资源条件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管理。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复杂多样的,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降水
水汽输送
下渗 地下径流
蒸发
变质 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重熔 再生
岩浆
外力 作用
岩浆岩
冷却 凝固
案例分析:
珠三角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气候
水
地貌
东
亚热带季风
南
气候(夏季
河网稠
肥沃的
沿 海
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干
密,水 量丰富
冲积平 原
燥)
植被 土壤
亚热
带常
红
绿阔
壤
叶林
西北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物质与能量交换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含义
本质 整体性
物质运动 能量转换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气候变化
地貌变化
自然要素变化 会导致环境的 改变
人类活动引起 环境的变化
3、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 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过度砍 伐、开 垦、放 牧等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植被 破坏
水土 流失
土壤贫瘠
沟壑纵横
生态恶化
水土流失
水文变化
水
地貌变化
土
流
土壤侵蚀
失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泥沙淤积,泛滥平原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藏羚羊的例子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境 避风处、含盐土
壤充足
藏 存活率上升
羚
羊
数量增加
环 食物、水源、
避风处、含盐土
自然地理要素

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弱, 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生 存环境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生物进化、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物出现前: 化学演化(无机演化) 生物出现前: 化学演化(无机演化) 生物出现后: 生物演化(有机演化) 生物出现后: 生物演化(有机演化)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 古生代末期:
臭氧层遭破坏 物种灭绝
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大量使用 矿物燃料 砍伐森林 大 气 co2 增 多 气 温 升 高 大气 气 候 变 暖 冰川 融化 海水 膨胀 水 海 平 面 上 升 淹 没 沿 海 低 地 地貌
植被
全球降水、 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案例二: 案例二:缩小了的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 每年雨季来临,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 , 每年雨季来临 , 长江 水位暴涨, 水位高于洞庭, 江水注入湖泊, 水位暴涨 , 水位高于洞庭 , 江水注入湖泊 , 洞庭 湖起接纳洪水, 削减洪峰的作用, 冬季相反。 湖起接纳洪水 , 削减洪峰的作用 , 冬季相反 。 因 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此 , 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 但近 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 湖底抬高, 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 , 湖底抬高 , 特别是周围地 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 使湖面减少, 1977年 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 , 使湖面减少 , 仅 1977 年 1985年 其水面就减少了46 46% 这样, 到1985年,其水面就减少了46%。这样,其分洪能 力大大降低, 致使1998 年长江大水之际, 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 力大大降低 , 致使 1998 年长江大水之际 , 中下游 地区洪水暴涨, 险象环生, 地区洪水暴涨 , 险象环生 , 直至造成九江大堤决 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讨论:围垦湖海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讨论:围垦湖海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裸 成 成 原 露风化作用土苔藓类生物始 高等植物 熟 岩 母 土 土 石 质 壤 壤
肥土
退化
人类活动与土壤
盐碱化
不合理利用 水土流失 沙漠化 耕作 人 类 活 动 改 变 土 壤 土壤退化
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地势
坡度 坡向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阴坡
地势
温度 降水 湿度 陡坡
气候带 植被带
土壤 土壤浅薄
土壤深厚
地
侵蚀多
沉积多
坡度 形
平地 阳坡 坡向 阴坡 蒸发少,水分状况好
辐射多,温度高
(五)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寒冷
气候
微生物分解慢 微生物分解快
化学与生物风化渐强
有机质积累 有机质含量少
高温多雨地区
暖湿
寒冷或干旱地区
有机残体渐多,风化壳渐厚
(二)气候与土壤
红壤的基本特 征是呈酸性, 肥力较低有机 质含量在2% 以下。原因是 分布在湿润和 高温的热带和 亚热带南部, 微生物活动旺 盛,有机质被 大量分解。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 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 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质层厚 30-100cm ,是在寒冷湿润的 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 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在我国主 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深居内 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 陆性气候。
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大量使用 矿物燃料
砍伐森林 冰川 融化 海水 膨胀 海 平 面 上 升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2020-2021地理湘教版选择性第一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第5章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实践力)2。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3。
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区域认知)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一、自然环境的组成1.物质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整体性的意义错误!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图表点拨]教材第105页图5-3和图5-4,两图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1)阳光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
()(2)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4)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 岩石
地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组成要素通过大 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 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 互联系的整体。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 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生物→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表现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①什么是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植物生长过程是通过作用才能生产有机物? 光合作用
大气循环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水、岩石、土壤、 产 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使土壤的形成 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示意
大气 水 岩石 土壤
无机物
化学能 有机物
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可可西里---藏羚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