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 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 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 发育的影响。一般以度·日(d·℃)为单位。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 蒙古东北部
<1600℃
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
提纲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 区划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概念
是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区域的内部 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 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 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 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 域系统研究方法称为自然区划。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分化和 界线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变化具有不可 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特点。
单位彼此是逐渐更替的,没有明显的界 线,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等级系统带来 了困难。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 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 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 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称为双列系统。
大区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 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 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 性结构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互动·探究区
[反思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第二节
(1)每一要素都作为 整体 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例如,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 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海南岛是典型的热 带季风气候, 湿热 是其环境的突出特点。 其整体
性表现如下表: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答案
(2)C
(1)A—②
B—③
C—①
D—⑤
E—④
(3)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化学过程 的性质与强度。 ②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 岩石风化过程 、 外力地貌形
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 成和发育。
4.生物与土壤
互动·探究区
5.地形与土壤
第二节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 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互动·探究区
答案
第二节
(1)整体
(2)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气候直接影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 度,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中国地理第三章 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一节 地貌结构

中国地理结构
第一节 中国地貌结构
一、中国宏观地貌格局
(一)地势格局
1、基本特征 2、地理意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地势高亢、起伏显著 以山地高原为主体 水文、气候、交通、经济
(二)地表结构特征
1、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 2、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西部 3、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
作业:填绘中国主要地貌单元
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及沙漠、沙地
注记法,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 型,不同字体反映不同等级
中部
4、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 5、丘陵散布于东部
二、中国特殊地貌类型
分布、形态特征、成因
(一)黄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三)红层地貌
(四)风成地貌
三、中国地貌成因分析
(一)内力作用规定了我国地貌的 基本结构
1、晚近时期地壳差异性运动造成 我国现代地势巨大高差 2、地质构造走向控制大地貌展布 方向
(二)外营力在我国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1、现代外营力及其地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外营力作用的地貌遗迹
古夷平面、草原区沙地、黄土及黄土地貌
(三)地表组成物质对地貌的影响
1、结晶岩 2、沉积岩 3、岩浆岩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1、微地貌的变化
2、小地貌的变化
3、中地貌的变化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在地理学中的位置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第四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第五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复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2、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具有哪些特征?3、综合自然地理学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复习思考题1、分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能量和要素组成。
2、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有何特性?4、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5、简述系统的结构类型,并举例进行说明。
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行星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复习思考题1、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2、海洋潮汐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3、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球化学作用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1、人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四种物质循环类型。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简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第三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一)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二) 主要自然带的定量特征
一、自然带的形成
(一)定义
也称“自然地带”、“地理地带”。是 指在地表系统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 杂的自然综合体。自然综合体是在能量交换 与物质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使地理环 境组成要素有机结合成一个自然综合体,但 各区域之间联系有差异,就可以划分出各级 自然综合体,另外,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 水分组合以及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 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 布的碱土及盐土。 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 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 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 要动物。
温带草原景观1
温带草原景观2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东部夏绿林阔 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 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西 部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 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 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 这里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
温带季风 (大陆性湿 润)气候
40˚N 30˚N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大陆性 干旱与半干旱 气候
亚热带季 风(湿润) 气候
20˚N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 (海洋性) 气候
10˚N 热带干湿季(草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带
60˚N
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
温带草原(荒漠) 带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带
亚热带荒漠草 原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度样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中图版地理上册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知识点一、中国的地势1.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高or低)地形:地表形态。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山区2/3 VS山地1/3)2.我国地势、地形各有什么特征?答: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划分依据:平均海拔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答:(1)气候: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
(2)河运和航运:西高东低的地势,也使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
(3)水能资源:而当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增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阶梯交界处建水电站)二、中国的地形5.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因此成了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穿过的山脉:横断山脉、台湾山脉主要山脉阶梯②东南丘陵中的江南丘陵竹子种类繁多,是我国著名的竹区之一【“三山夹两盆”描绘的是新疆的地形。
】7.填表: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填表(P64)沿36°N 地形剖面图,此类型题目多加注意。
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
(时刻变化且有规律)2.(2)年变化:如4季。
(气温年较差)3、1月0℃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大)藏袍一日三穿:西藏自治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青藏高原高寒区。
(区分地球五带)划分依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中温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天山山脉青藏高寒区与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北京:暖温带 河南:大部分位于暖温带 、半湿润区5、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降水也存在明显的时间、空间的变化。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P76)※※※答:规律大致是: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系统的分类
对系统的基本认识
系统的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实体 每个要素具有一系列性质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和属性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它们确 定了系统的组织结构
在热力学中,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功能类型), 将系统分为
孤立系统 (isolated system) 封闭系统 (closed system) 开放系统 (open system)
的地表终止线 牛文元称之为“自然地理面”
第三种观点为我国地理学家陈传康所提出,认为所研究的范围 和界限不应该做硬性规定,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而确定。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最基本的层次是化学元素组成 物质体系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成分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分层性 交织性 集中性 综合性 差异性 多级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 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 即组成结构和区域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结构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 互联系所形成的格局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上界为臭氧层的高度,下界为 构造力停止作用的地方,即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
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而上限为对流层。 大多数自然地理工作者接受这个界限。
第二类观点把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划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上限在地表向上约50-100米的近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能影响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 有确定结果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模糊的或确切 的边界,从而与其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 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就是系统的功能,它体现了一个系统对其它系统的作 用。 系统的结构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功能的变化反过来促 进系统结构的改变
层次性
自稳定性
开放系统具有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保持和恢复 原有的结构、功能和有序状态 系统的自稳定性是一种开放中的稳定性 系统的自稳定性是一种动态中的稳定性 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系统内部存在负反馈机制 系统从一种组织状态自发地变成另外一种组织状态的过程, 称为系统的自组织性 一个系统之所以能够通过涨落和自组织达到有序,主要与系 统内部存在正反馈机制有关
海—气相互作用 陆—气相互作用 海—陆相互作用
圈层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第五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空尺度
一、时间尺度
几十亿—几百万年 几十万—几千年度 地方尺度 局地尺度
二、空间尺度
自组织性
四、自然地理系统研究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功能结构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第四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一般特征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 和时空关系等内在表现形式称为系统的结构(structure)。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系统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太阳能在大气圈中的转化 太阳能在水圈的转化 岩石圈表层的辐射能转化 有机体中的热转化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相物质并存 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和生命的存在 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系统论是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理 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调学等一系列新型理论和方法 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自然地理学,已经借助系统论的逻辑性和精确性以及 系统分析的确定方法,用精确的定量的关系来表述自 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自然地理过程和一般原理。 系统论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一系列大小不同、 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不同、彼此交错重叠的系统 组成的一个多级次的网络系统。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岩石、大气、水、生物等物质圈层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巨大的物质 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 的作用,结合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 整体。
三、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 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时间结构实质上就是自然综合体的动态结构
四、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function of the earth surface system)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功效等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
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与能量转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 内能、潮汐、宇宙射线、由构造作用转化而来 的势能以及固体物质位移转化而成的动能、太 阳辐射能通过蒸发转化而成的势能和在降水、 河流、洋流作用、空气流动转变成机械能。 太阳能是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最重要的热量来源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和范围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空尺度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和范围
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 所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表层土壤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地表附近的各圈层,如大气圈 的下部、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上部,相互交织、 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体 体系称为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 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 界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科研课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不同的观点
第一类观点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 范围
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的垂直自然剖面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 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地域结构取决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综合作用
自然地理系统组成结构侧重反映自然综合体内部各组成要素 之间的联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地域结构侧重反映不同等级自然综合体之间的 关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三、系统的性质
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 本出发点。 自然地理系统中,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形成了新的具有整体性的综合 体 自然综合体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结构的完备性和功 能的协调性 系统有大有小,大小不等的系统形成一种层次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许多联系都是按照等级秩序或层次性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