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合集下载

2021版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1版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1.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2)(3)水对城市的意义及影响①意义⎩⎪⎨⎪⎧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②(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影响很多矿业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及发展前景。

2.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1)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阶段地质时期—⎩⎪⎨⎪⎧时间: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特点:温暖期和冰期交替出现 ⇓历史时期—⎩⎪⎨⎪⎧时间:距今1万年特点: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近代—⎩⎪⎨⎪⎧时间: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特点: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海平面上升(2)导致自然灾害增加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将更加干燥②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会增加。

(3)导致生态系统调整①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不利)⎩⎪⎨⎪⎧表现:改变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及生物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物种易患病和遭受害虫袭击,难以适应新环境变化,生产率降低,脆弱性物种灭绝②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利):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使植物生产率有一定的提高。

(4)威胁人类健康①主要受害人口: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

②原因⎩⎪⎨⎪⎧气温升高,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全球变暖影响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滋生环境三、寒潮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划定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 ℃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 ℃以下的就称为寒潮。

(各地的寒潮标准不一样) 3.形成4.危害和防治措施四、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整体呈现不平衡,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具体分析如下: 指标 特点原因水源补给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水循环活跃,降水量大,水源补给多 径流总量大河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 面积大,河流多,径流总量大;相反则径流总量小国家前六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人均径流量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径流总量一定,人口越少,人均径流量越大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其表现、成因及应对措施如下表所示:时空分布特点成因对策夏秋多、冬春少我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基本是夏季风从海洋上带过来的,因此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多;而冬春季节主要受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影响,降水很少通过修建水库来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影响我国的夏季风首先在东南沿海登陆,因此就地区而言,越靠近东南部的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就越明显,受影响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水资源也就越丰富通过跨流域调水的方式,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微点1我国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1)西北地区:多分布在绿洲地区及周围。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记忆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记忆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加强警报,做好 防寒准备
沙尘暴 北方地区
干旱、土地沙化、 春季
有大风
尘沙飞扬
营造防护林,退 耕还林还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旱涝
全国
春夏
主要是夏季风的强 夏季风弱—南涝
弱、进退的早晚引 北旱,夏季风强

—南旱北涝
兴修水利、植树 造林
五、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原因
具体分析
自然 ①地球处于温暖时期,气温呈现上升趋势;②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火山 原因 爆发等影响到气温的变化
3.影响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灾害 地区 时间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准静止锋影响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 阴雨连绵
引水灌溉
长江中下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
伏旱
7、8月

带高压控制下
酷热少雨
抗旱灌溉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建立法规,建防护 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影响
原因
举例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
乡村城市等聚落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
平原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
发育的理想环境
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便利
一般气候寒冷,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
山区和
城市多分布在山 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 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平原
山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笔记

一、地理的概念
1、地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2、地理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及其相互作用。

3、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二、地理的分类
1、按地域空间划分:世界地理、国家地理、地区地理、城市地理等。

2、按地理要素划分:气候地理、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土壤地理、岩石地理等。

3、按时间空间划分:地球表面形态变化、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

三、地理的作用
1、地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指导人们选择居住地、规划城市建设、制定农业计划等。

2、地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资源分布情况、预测自然灾害、指导农业生产等。

3、地理对文化的影响:反映不同地区的、历史遗迹等。

1高考地理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高考地理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资源
东部季风区多 耕地,西北内 土地资源 陆多草地,东 北、西南多林 地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森林 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 带雨林气候区和亚 欧大陆北部、北美 北部的亚寒带针叶 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 济效益,也要 重视其环境效 益;利用时要 做到采育结合; 同时要延长产 业链,提高经 济效益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 保证运输安全,减 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少受灾害的影响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线网密度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 山地、丘陵地区密 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 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 度较小 建线路成本高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 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 自然障碍少
生物 资源
草场 资源
野生 动植 物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基 本 特 点
①世界上用途广、产值大的非能源矿产有铁、镍、铜、 锌、磷、铝土、黄金、锡、锰、铝等。②世界上的矿产 资源的分布和开采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而消费量最多的 是发达国家
矿 产 资 源
①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 印度等国。②欧洲有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洛林铁 铁 矿(法国)、基律纳铁矿(瑞典)和英国奔宁山脉附近 矿 的铁矿;美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五大湖西部;印度的铁 矿主要集中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地带:世界最大煤带是在亚欧大陆中 部,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 到英国;北美大陆的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的澳大利亚 煤 和南非。②欧洲的主要煤矿有: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煤田, 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英国的奔宁山 脉附近。③美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亚山脉 附近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上的各种地理条件,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香蕉等作物;而寒带气候的地区则适合发展畜牧业。

气候的变化也会导致农作物产量的波动,如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影响。

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特征,决定了地区的交通条件。

山脉的存在会制约交通的便利性,增加运输成本;而河流和海洋则为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

例如,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路交通干线,极大地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水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活动。

一些城市如纽约、东京等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壮大,与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密切相关。

相反,一些缺水地区的城市则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限制。

四、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例如,沙漠地区的居民发展了独特的沙漠文化,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海洋地区的居民则形成了与海洋相关的海洋文化。

地理环境还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服饰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五、地理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地理特征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例如,世界自然遗产地黄山的壮丽山水、巴厘岛的美丽海滩等都成为了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地形、水资源等地理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发展、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地理学中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学中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学中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致力于探究地球各个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各种要素,它们与人类的居住、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部分:居住环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居住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通常会考虑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要素。

首先,富饶的平原往往是人们理想的农业区域,因为平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山区和丘陵地区常常因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而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开发。

其次,气候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人们倾向于居住在温暖湿润的地区,因为这种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人类的生活。

最后,水文条件也对居住地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水源充沛的地区,人类更容易在此定居,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农业与地理环境农业是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紧密联系的领域。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影响。

首先,土地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肥沃的土地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其次,降水和气候条件也对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适度的降水和适宜的气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缺水或极端气候条件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农业还受到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制约。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土地缺乏、水分容易流失,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在河流流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对农业灌溉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工业与地理环境工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地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工业的发展方式。

首先,地质条件对资源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其次,交通条件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影响着交通网络的建设,交通密集的地区通常更有利于工业发展。

此外,工业生产也受到能源供应的制约。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们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历史阶段农业协会工业社会后工业时代资源依赖程度坚强的较强削弱主要资源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资源获得的资源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只有在自然条件比较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能发展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本旅游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下降,获得资本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自然资本咨询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减弱举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江流域、印度河谷和尼罗河流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等石油工业城市,鞍山、本溪、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城市,金昌、铜陵、个旧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产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也可以说自然资源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属性:有限性、完整性、地域性、多样性和社会性分类:1.按自然属性分为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2、按自我再生性质分为: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除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如下图所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互相关系图:高中地理相关知识点:世界主要资源问题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生产和生活所能利用的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5.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9.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0.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5.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9.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0.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

地形阻隔不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高原:热带高原的墨西哥城、巴伐利亚(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温带高原(昆明、丽江古城;拉萨<高寒区的河谷气温较高>)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的关系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中学地理复习图册060-061.JPG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有利的自然条件是:选择在云贵高原地势平坦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

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纳西族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原因: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

(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持的自然条件是:周边山高谷深,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当地水热条件好,生物资源丰富。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在盆地边缘的绿洲----表示景观,不表示地形类型)。

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对城镇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4.除地形之外,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

分析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方法一般有两种(1)主导因素分析法。

在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因素中,总有一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因素,在分析时要紧紧抓住它。

例如武汉位于河流交汇处,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就是河流。

(2)综合因素分析法。

即对聚落分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力求全面彻底。

分析时一般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再把这两方面细化为各种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如图所示:直接 影响 聚落 分布位置 规模 类型 形态 密度发展 地形 直接或间接 耕地、农业、交通、矿产、商贸、宗教、旅游、政策、省会 直接或间接聚落区位分析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盆地列表比较识记法高原、山区和平原等地形使聚落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南方丘地形复杂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陵山区2010海南分析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

屋顶坡度较小:地处内陆,降水少。

不设北窗、墙体厚: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以防风、保温。

南面窗户较大:以便采光和冬季接受更多阳光,提高屋内温度。

根据古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兴盛的可能原因。

地形平坦;草原辽阔;河流水资源较丰富,灌溉农业及牧业较发达;处于古代贸易的交通要道。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镇分布、资源、交通、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对交通建设限制少(但在水网密集区比水网稀疏区需造桥梁多,工程造价升高,如南方与北方),工程造价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生物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交通需求量大;方式多样,线路密集,呈网状分布。

选线时要注意少占耕地、避开沼泽,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丘陵、山地:聚落较分散稀疏,交通需求量小;由于地形崎岖/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避开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带,如断层、地震带、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貌区,高寒冻土区,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避开陡坡,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线路曲折,在山坡呈“之”字形(沿等高线修建盘山公路),工程造价高;(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沿谷地/沿山麓、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沿等高线,地形较平缓,工程造价低。

在进行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可总结如图所示:案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征。

-----说明中国交通线与地形的关系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四川盆地 布局特点形态特征 方式 东部平原 稠密呈网状分布 方式多样 西部川西高原 稀疏、沿河分布成因:降低工程造价。

呈“之”字形 =沿等高线 方式单一、公路为主呈环状分布:塔里木盆地边缘、台湾岛兰州市:交通线沿河谷东西走向为主、 城市形态呈带状----主导因素是地形;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区位因素 先进的科术是保证,使不利因素影响变弱 政治军事 生态自然社会 经济 劳动力、政策 社会协作 宗教、民族 选线原则 ●形成网络,提高运达度 ●带动两点、沿线经济发展 ●最优成本:交通量最大,尽可能多的连接城镇,以方便对外联系;工程量小,线路短;占耕地少 自然资源、 工农业、市场 经济效益、经济格局、经济距离 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降低工程造价; (需穿越山地、河流,修建隧道桥梁成本高) 生态保护要求:减少生态破坏 主导因素: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兰州市区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P93活动题:A.最短。

跨山顶、坡度大、修建成本高、运营不安全,工程造价高;B较长。

沿山谷修建,要穿越鞍部、坡度较大;C较长。

坡度最小、相对而言较合理。

隧道选择背斜、避开向斜:无法避开可或隧道。

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如下表所示:图4-16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据图回答:这两幅图反映了影响交通线路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这两幅图形象地反映了科技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中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线路,说明了科技进步使地形因素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不断减小。

教材第89~90页活动答案:1.(1)图4-3为山区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5.略。

二、教材第91页活动答案:1.第三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线路稀疏。

三、教材第93页活动答案: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

(2)以东西走向为主。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影响很大。

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2.C理由: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很大困难,工程造价高;B方案线路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故C方案比较合理。

四、教材第94页活动答案: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地形闭塞,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6.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考察公路选线方案,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思考完成。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合理,理由是什么?(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什么?(3)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

a到b和c到d的直线距离相等,a到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c到d线路。

解析:b到a线路在山区,应避开陡坡,以节省成本;兴修交通线的目的是调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等级较低的交通线应尽量联系居民点;在山区兴修交通线,为了避开不利地形,节约成本,线路往往呈“之”字形分布。

答案:(1)②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迂回前进大于▲3.全球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模仿读图分析表述能力措施:(通用)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②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保护森林④加强国际合作⑤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