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算各项评估指标得分。
确定评估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确定各评估指 标的权重。
结果呈现:将评估结果以图表或文字等形式进行呈现 。
实施效果分析
分析循环经济的实施 效果
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 展等方面分析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
总结经验教训
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循环经济 发展提供参考。
加强监测评估
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监测体系,及 时掌握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和成效 。
定期评估
定期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估,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 措施。
信息公开与共享
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推动循环 经济监测数据的应用和信息公开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共同 参与。
06
实施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
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强 资源利用和废物减量,促进资源再利用和资 源化。
技术创新引领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循环经济相关技术 创新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物处理 水平。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
社会参与、协同推进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 政府引导和支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形 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
02
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 等,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03
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管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的 有效落地和监管。
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支持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项目和科技创新等。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征求意见稿)“即将在2010年颁布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广东的科学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一手促成《规划》出台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则对此充满期望。

《规划》在分析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了广东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和开发策略,在全省范围内划分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四大功能区1、优化开发区域功能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区域分布:包括珠三角核心区28个县(市、区)。

发展方向:到2020年,本区域集聚的经济规模占全省的比重维持在70%左右,总人口占4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城市空间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左右。

绩效考核: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对经济增长的评价。

2、重点开发区域功能定位: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聚集区,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重点转移区。

区域分布:包括珠三角外围片区15个县、粤东沿海片区16个县、粤西沿海片区18个县和山区点状片区15个县。

发展方向:到2020年,该区域集聚的经济规模占全省的28%左右,总人口占全省5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城市空间人口达到每平方公里9000人左右。

绩效考核: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突出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方面的考核。

3、生态发展区域功能定位: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全省重要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区域分布:包括北江上游片区12个县、东江上游片区6个县、韩江上游片区7个县、鉴江上游片区的信宜市、西江流域片区的封开和郁南2个县、海岛型片区的南澳县。

发展方向: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在不损害生态功能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资源开采、旅游等产业,重点发展中心镇,引导超载人口逐步向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转移。

国发[2010] 12号

国发[2010]  12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

但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是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衡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国的国际形象。

当前,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趋势明显减缓。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85%以上,这也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果断采取强有力、见效快的政策措施,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组织开展对省级政府2009年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及“十一五”目标完成进度的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落实奖惩措施,加大问责力度。

及时发布2009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以及2010年上半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

2010年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5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

在现代产业中,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

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分区域主要指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9.12•【字号】粤府[2005]83号•【施行日期】2005.09.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努力缓解我省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推进“绿色广东”建设,现就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高度重视并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省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承载力弱、经济和人口总量大、城市持续超常规发展,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长此以往难以为继。

近年来出现的电、煤、油、运等紧张状况,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制约。

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筹备和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为重心,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市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6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79亿元,增长13.2%。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37.2∶6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38.4%和61.2%。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48亿元,增长26.1%。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057亿元,增长28.0%;地税部门组织收入887亿元,增长17.6 %。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增长24.2%。

其中,营业税177.73亿元,增长17.2%;增值税159.42亿元,增长15.9%;企业所得税93.52亿元,增长27.7%;个人所得税47.22亿元,增长21.1%;房产税41.70亿元,增长19.3%。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978.22亿元,增长23.8%。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12亿元,增长11.8%;环境保护支出24.33亿元,增长184%;教育支出112.63亿元,增长2.5%。

价格消费市场价格:消费价格明显上升。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2%。

表1:2010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领域价格:生产价格持续上涨。

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

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粤经信商贸函〔2010〕3328号关于印发《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顺德区经济促进局:为了推动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

我委组织制定了《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10-2020)》。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日目 录一、发展条件 (1)(一)发展基础 (1)(二)发展环境 (2)二、总体要求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6)三、发展目标 (7)(一)总体目标 (7)(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目标 (8)(三)产业化发展目标 (8)四、主要任务 (9)(一)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9)(二)建设省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城市 (10)(三)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设 (11)(四)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 (11)(五)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12)(六)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12)五、保障措施 (13)(一)加强组织领导 (13)(二)加强政策扶持 (13)(三)加强行业自律 (14)(四)加强宣传引导 (14)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10-2020) 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10~2020)随着我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我省循环经济工作的有序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为推动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和环保局等六部委共同颁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2007年第8号令)以及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2010年,广东循环经济的期待

2010年,广东循环经济的期待

勺 拐点 专家指 出,这与广东大 力发展 循环 经济措 施到位
近 年 来 ,广 东大 力 推进 清 洁 生 产 , 发 展 循 环 经
力发展规划 、山区环境保护 和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 划 。按照规划 ,加快 风力发电 、太 阳能光伏发 电、太
阳能 供 热 、地 源 热 汞 ( 冷 )等 可 再 生 能 源 和 新 能源 制 的产 业 化进 程 。
的产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资等 。
北京大学可持续 发展研究 中心 主任叶文虎教授指 出,广 东省在单位G P D 消耗 下降的基础上取得 了更快 的经济增 长,其 中有 很多经验可以总结和提升,进而
对 理 论 和 其 他 地 区 的 实 践 , 以 及 今 后 的 发 展 提 供 一 些
启发。
此外,为确保循环经济试点 目标 的如期实现,试 点企 业可 根据 项 目规 划 ,提 出 1 项 确需 省给 予支 至2
组,并分别制定 了实施方案 。
按 照 广 东 “ 一 五 ”规 划 ,加 快 建设 绿 色 广 东 成 十 为 十 大 战 略 之 一 。 其 中 ,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被 列 为 全 省
“ 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全省 重点建设 的
“ 大 工 程 ” 之 中, 环 保 生 态 工 程 名 列 其 中 。 十 广东还组织编制 了 “ 十一 五 ” 能 源 发 展 规 划 、电
2 0 年上半年 ,广东省G P 06 D 能耗 继续保持下 降势
万元 G P 耗 比20年 同期 下降 27; 万元 G P 电 D能 05 . % D耗 05 同 期 下 降 2 2 而 在 2 0 年 全 国主 要 污 染 物 0年 .‰ 06 j 量 不 降 反 升 的 情 况 下 , 广 东 省 两 项 主 要 污染 物 [ 总 定 标— — 二 氧 化 硫 的排 放 量 和 化 学 需 氧 量 的排 放 指 却 比20 年 同期 分 别 下降 了2 %和 1%, 出现历 史 05 9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机遇和挑战 (3)一、发展基础 (3)(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3)(二)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

(3)(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3)(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4)(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4)二、发展机遇 (6)(一)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6)(二)具备良好发展契机。

(6)(三)具备较好的工作平台。

(6)(四)国际金融危机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迫切要求。

(7)三、面临的挑战 (7)(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7)(二)循环经济工艺流程和技术基础薄弱。

(8)(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9)(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滞后。

(9)(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10)(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10)第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重点 (11)一、指导思想 (11)二、基本原则 (11)(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举,减量化优先。

(11)(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

(11)(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12)(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2)(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12)三、发展目标 (12)(一)发展阶段定位。

(12)(二)2012年发展目标。

(13)(三)2020年发展目标。

(13)(四)主要指标。

(15)四、工作思路 (16)(一)突出一个主题。

(16)(二)实现两个转变。

(16)(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

(16)(四)落实四项任务。

(17)(五)注重五个环节。

(17)(六)夯实六方面基础。

(17)(七)抓好十大行业。

(18)第三章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重点任务 (19)一、主要内容 (19)(一)做好区域布局。

(19)(二)强化基本管理制度。

(20)(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21)(四)建设循环型企业。

(24)(五)建设循环型园区。

(26)(六)建设循环型社会。

(28)(七)建设生态产业。

(30)(八)倡导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消费。

(31)二、重点任务 (32)(一)推进资源节约与利用。

(32)(二)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37)(三)加快建设绿色政府。

(40)(四)加快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41)第四章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 (44)一、示范企业 (44)(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44)(二)清洁生产企业。

(44)(三)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44)(四)节能先进企业。

(44)(五)节水示范企业。

(44)二、示范园区 (45)(一)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45)(二)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区。

(45)(三)节地示范园区。

(45)三、示范城乡 (45)(一)循环经济示范市县。

(45)(二)绿色社区和绿色村镇。

(45)四、重点项目 (46)(一)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46)(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46)(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46)(四)污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46)(五)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46)(六)公共平台示范项目。

(46)五、关键、共性技术 (47)(一)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47)(二)节水技术。

(47)(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47)第五章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49)一、实行多种激励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49)(一)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49)(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49)(三)实行合理的价格、收费政策。

(50)(四)完善绿色采购和引导社会绿色消费政策。

(50)(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50)二、强化自主技术创新,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51)(一)提高循环经济适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

(51)(二)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51)(三)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经验推广。

(52)三、完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52)(一)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52)(二)加强和完善法规体系建设。

(52)(三)建立和落实有关配套制度。

(53)(四)积极推进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标准化建设工作。

(53)四、完善服务手段,构筑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 (53)(一)建立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公共信息化网络。

(53)(二)建立公共性污染物交易中心。

(54)(三)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

(54)(四)加快循环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

(54)五、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循环经济交流与合作 (55)(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55)(二)建立粤港澳合作协调机制。

(55)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55)(一)加强常规性宣传和舆论引导。

(55)(二)坚持开展资源节约公益活动。

(56)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前言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通过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再生产,实现了年均增长13%以上的高速发展,在全国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形成了一大批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家电等基础产业和规模生产能力。

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全省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进入新世纪,我省经济正处于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型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广东省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广东省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既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我省在全国的先行优势,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本《规划》按照当好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作了总体设计和安排,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规划,可作为编制和实施我省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循环经济规划以及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

规划适用范围为广东省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近期为2010-2012年,中远期为2013-2020年。

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机遇和挑战一、发展基础(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082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九分之一提高至八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达40748元。

来源于我省的财政总收入达到905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

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0.68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27%。

2008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869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1085.49千瓦时,居全国先进水平,同比分别下降11.32%和 6.17%。

2009年全省关停小火电机组553万千瓦,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超过240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39万吨。

2008年,单位GDP用水量129立方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0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3%;全省投产垃圾发电厂16座,发电能力达25万千瓦;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单位土地GDP产出达到1985万元/平方公里。

(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减污减排成绩突出。

2009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8年减少5.76%和5.28%,超计划完成国家确定的5%和4.5%的年度减排任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连续四年实现“双下降”。

至2009年底,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39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354.7万吨/日。

2008年,已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已达2780万千瓦,全省共开展城市河段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600多项,已基本完成450项。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9.7%。

2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江河、重要水库和珠三角河流干流水道水质优良。

江河断面水质优良率达68.1%。

2008年,全省67个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5.5%。

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94.2%,森林覆盖率达56.3%,全省共建成各类型自然保护区367个。

城乡环境景观得到积极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省政府2005年成立了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工作,2009年后并入广东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

二是建立工作会议制度。

对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和协调。

三是加强法规政策建设。

省人大先后颁布(修订)《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等涉及循环经济内容的法规;目前正抓紧制定《广东省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

四是设立专项经费。

省财政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费;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工作。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截至2009年底,认定八批共299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并予以奖励,共公布四批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262家。

三是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967个。

一批再生资源示范园区(基地)项目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四是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全省有13个单位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有84家单位(69家企业、8个园区、7个市县)被列为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

五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组织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专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