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水乡 (渔光曲)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采茶舞曲》1.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2.欣赏:《采茶舞曲》3.学习采茶时手的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4.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的动作,并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
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
5.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的舞姿去表现茶农采茶时的欢乐情绪。
三、表演《采菱》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2. 听唱、学唱曲调3. 选择打击乐器伴唱三、编创与活动:命题创作——《远航》1、指导学生用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等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如:可用人声来模仿海鸥叫等等编创一曲《远航》的乐曲。
2、.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表演《柳树姑娘》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2.聆听CAI课件范唱。
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4.再听范唱,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唱曲调。
5.先学唱第一声部的前8小节曲调。
6.请自学后8小节。
7.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8.学唱第二声部。
(1)听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
(2)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三、聆听《洪湖水,浪打浪》1.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时代背景2.介绍《洪湖赤卫队》剧情(讲故事)3.欣赏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第四课快乐的课间1.说理导入2.聆听范唱3.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4.再听一次范唱,请全体看着歌谱。
5.学习曲调。
6.用“啦”把全曲哼一下,要唱得轻松愉快7.跟着我的前奏完整地把歌唱一唱。
三、聆听《乒乓变奏曲》1.初听变奏曲主题曲调。
设问:你听这段音乐像什么在跳动?2.复听主题曲调。
要求: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唱一次,跟着录音的音乐唱一次。
3.初听全曲。
设问:你能听出这一主题的不断变化吗?4.复听全曲。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表演《大家来唱》1.知识导入2.聆听范唱,教师边范唱边打三拍子的图式。
渔光曲

渔光曲
《渔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七册第一课——《渔光曲》
课型:欣赏课
教学时数:1 课时
设计理念: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为动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提高学生乐曲欣赏能力为目标,以综合性的直观教学为手段,以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深入、全面地分析乐曲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法和学法,组织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学会聆听要有方法,进入音乐要有途径。
我们应该探索的是音乐的词汇,也就是音乐的语言,音乐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洞悉音乐材料的变幻莫测,让学生熟悉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结构、体裁、风格流派。
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上,应逐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剖析,从而真正理解和记忆作品。
为此,我设计了这节以感知音乐要素为主的音乐欣赏课《渔光曲》,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乐曲的特点,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敏锐的感知觉及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具体的工具可以是音响、语言、音乐表现等,抽象工具可以是音乐的听觉思维等。
基于这一理论,在本课中,我把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作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索。
渔光曲教案模板范文小学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善良。
2.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弱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渔光曲》的PPT。
2. 学生准备课文《渔光曲》的朗读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渔村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课文背景,引出课题《渔光曲》。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师根据学生圈画的内容,进行讲解和答疑。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中的渔民徐福一家生活得怎么样?(2)渔霸对徐福一家做了什么?(3)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朗读课文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渔光曲》,还记得课文中的故事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发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渔村的景色。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三、写作训练1. 教师给出一个写作主题:“假如我是渔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2.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善良。
小学音乐第一课水乡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小学音乐第一课水乡教案编写者水乡第1课时教学内容1、聆听《采茶舞曲》2、表演《采菱》设计理念以多首音乐作品为教学题材,运用听、唱、动的方式感受水乡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采菱》和聆听《采茶舞曲》,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用动听的音乐、简单的律动感受水乡音乐的特点教学重点感受水乡音乐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水乡音乐的特点教学资源电子琴、教学光碟、头巾、竹篮等修改意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聆听《采茶舞曲》1.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谁到过杭州游玩?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劳动?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2.欣赏:《采茶舞曲》设问:你听到这种曲调的风格吗?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这首歌曲是由哪一个声部演唱的?3.学习采茶时手的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4.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的动作,并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
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
5.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的舞姿去表现茶农采茶时的欢乐情绪。
6.小结:水乡一景。
2、表演《采菱》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
新课标第一网2.这首歌曲的节奏较复杂,识谱有一定难度,本课又是四年级第一节课,所以这首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作感性的铺垫。
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是学好本歌的关键。
因此要求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3.教师的范唱不仅是唱歌,还要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听唱、学唱曲调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切忌支离破碎。
五线谱版要求学生在曲调中,找出“do、mi、sol、do1”各音位置,在第1-4小节曲调上方标上字母后试唱这一乐句。
渔光曲教案模板范文小学版

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旧中国渔民的生活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感受课文情感。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
2.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旧中国渔民的生活状况。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朗读音频。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渔光曲》歌曲,引导学生回忆歌曲内容,引入课题。
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
2.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三、朗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
四、分析课文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旧中国渔民的生活状况。
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回忆旧中国渔民的生活状况。
二、深入分析课文1.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徐福一家为什么过得这么艰难?(2)渔霸为什么如此欺压渔民?2. 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评。
三、拓展延伸1. 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渔民的生活状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关爱他人、尊重劳动人民?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小学音乐《水乡》教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学习歌曲《采菱》,掌握歌曲的曲调,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作感性的铺垫。
2、聆听《采茶舞曲》,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
教学内容:歌曲《采菱》、聆听曲《采茶舞曲》学情分析: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的内容,不论是从歌曲角度还是从视谱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1.歌舞曲《采茶舞曲》这首歌舞曲原系越剧《雨前曲》中舞蹈《采茶舞》的声乐部分。
作者周大风曾在浙江茶区劳动和生活。
他以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的越剧音调为创作素材,使歌曲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全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对称,具有鲜明的舞曲风格和特点。
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徵调式,含四个乐句,采用越剧上下句曲体结构,前句与后句相互映照,前后呼应,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光。
从“插秧插得喜洋洋”起是歌曲的第二部分。
音乐移到商调式上。
前8小节的句式结构紧缩成2(小节)+2+2,描绘了茶农灵巧勤快的采茶动作。
随后句式扩展,音调上扬,抒发了茶农的劳动热情。
最后的4小节乐句转回到徵调式。
这是乐段的补充,也是歌曲的尾声。
4.歌曲《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以及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跃,生动;第四乐句(第15 -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琴、CD教学过程:一、学习表演《采菱》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如有挂图,最好实物展出更佳)。
2019-2020年四年级音乐上册 水乡(第一课时) 教案 人音版

2019-2020年四年级音乐上册水乡(第一课时)教案人音版教学目标1. 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 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4. 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学过程一、聆听《采茶舞曲》1. 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1)谁到过杭州游玩?(2)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情景?(3)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2. 欣赏:《采茶舞曲》设问:(1)你听到这种曲调的风格了吗?(2)这首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3)这首歌曲是由哪一个声部演唱的?3. 学习采茶时手的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4. 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的动作,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
5. 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的舞姿表现茶农采茶时的欢乐情绪。
6. 小结:水乡的另一景色。
二、表演《采菱》1. 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长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长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
2. 教师范唱歌曲。
3. 教师范唱歌谱。
4. 以乐句为单位听唱、学唱曲调。
通过划船的动作去学习,很自然地唱好。
5. 伴奏的加入要求:(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2)选择打击乐器。
(3)在哪里加入铃鼓能将歌曲推向高潮。
6. 小结:水乡一景。
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音乐上册水乡(第一课时)教案人音版教学目标1. 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 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第一课《水乡》

第一课《水乡》教学目标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4.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材分析1.歌舞曲《采茶舞曲》这首歌舞曲原系越剧《雨前曲》中舞蹈《采茶舞》的声乐部分。
作者周大风曾在浙江茶区劳动和生活。
他以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的越剧音调为创作素材,使歌曲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全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对称,具有鲜明的舞曲风格和特点。
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徵调式,含四个乐句,采用越剧上下句曲体结构,前句与后句相互映照,前后呼应,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光。
从“插秧插得喜洋洋”起是歌曲的第二部分。
音乐移到商调式上。
前8小节的句式结构紧缩成2(小节)+2+2,描绘了茶农灵巧勤快的采茶动作。
随后句式扩展,音调上扬,抒发了茶农的劳动热情。
最后的4小节乐句转回到徵调式。
这是乐段的补充,也是歌曲的尾声。
2.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是我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歌剧,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
歌剧的音乐主要以湖北天沔花鼓戏及天门等地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既有30年代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这部歌剧上演至今,经久不衰。
其中不少唱段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剧中人物韩英与秋菊的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便是一首最受人欢迎的歌曲。
该曲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以宽广的节奏、明快绮丽的曲调,抒发了主人公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
前奏的曲调悠扬轻快,描绘了洪湖的水波荡漾,也象征了韩英的心潮起伏。
歌曲的第一段是两人齐唱,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优美精致,流畅动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筝独奏)
1.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3.复听全曲,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
5.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6.师生议论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后巷明德中心小学授课教案
课题
聆听《渔光曲》
学科
音乐
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了解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
过程
与方法
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重难点
指导学生热情地讴歌水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具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7.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三、编创与活动:命题创作——《远航》
1、指导学生用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等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用人声来模仿海鸥叫等等编创一曲《远航》的乐曲。。
2、.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教后反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唱的时候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