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 (六)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课时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课时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第16课三国鼎立【基础知识】知识点 1 官渡之战1.曹操崛起(1)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各地军阀崛起。

(2)措施①政治上:把____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徕各种人才。

②农业消费上:采用__________的措施,组织军队和逃亡的民众从事农业消费。

2.官渡之战(1)时间:________年。

(2)交兵双方:曹操和袁绍。

(3)曹操战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4)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5)影响:为曹操以后一致____________打下基础。

知识点 2 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一致南方后,想要一致全国。

2.时间:________年。

3.交兵双方: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

4.结果:孙刘联军采取________,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5.影响:为______________局面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3 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2.三国经济的开展(1)曹魏:注重农业消费,鼎力兴修________。

(2)孙吴①开发江东,____________兴旺,开展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抵达__________,增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3)蜀汉:开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减速了________地域的开发。

【达标练习】1.〝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一致南方打下基础。

〞资料描画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东汉末年,中央割据权利临时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以下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C.完成南方的一致D.废掉汉献帝,树立魏国4.三国时期哪一国度增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A.东汉 B.曹魏C.蜀汉 D.吴国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效果。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后练习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后练习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后练习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 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是()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献帝2. 下列措施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B.兴修水利,保护农桑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贸易 D.发展丝织业,蜀锦行销三国3. “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 三国鼎立初期,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A.曹操 B.刘备C.孙权 D.曹丕5. 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操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天意(刮东风)使曹操失败6. 官渡之战发生于()A.184年 B.200年 C.208年 D.220年7. 下列人物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诸葛亮⑤曹丕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8. 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 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10. 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A.包含着统一的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B.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11. “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哪国的情况()A.蜀国 B.魏国 C.吴国 D.东晋12. 三国时期,夷洲指的是()A.吴国 B.台湾 C.海南岛 D.辽东半岛13. 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刘备和孙权14. 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曹操势力日益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B.“唯才是举”,招揽人才C.实行屯田,发展经济 D.依靠长江天险,占据地利优势15. 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二、问答题16.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以及都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刘表 B.孙权 C.刘备D.袁绍3、刘备在成都称帝是在( )A.220年B.221年C.222年D.230年4、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C.吴D.西晋5、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这场战役(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7、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孙权8、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9、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11、兴趣小组搜集了几幅连环画以及影视剧的剧照,其中反映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是( )12、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A.建立魏国 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统一天下1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1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5、课堂上,同学们做了有关“三国故事”选项的游戏,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C.曹操建立魏国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二、填空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训练选择题1.“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上述材料评述的是()A. 官渡之战B. 巨鹿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③B. ①②C. ③④D. ②④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评述的战争影响是()A. 加速了统一的步伐B. 为刘备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 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D.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6.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B.蜀 C.吴 D.西晋7.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下图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B)9.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10.“局部统一较之众军阀割据混战是一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题及答案基础训练1.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精兵十万”,曹操集结到的兵力不过三四万人,但曹操却能够大获全胜,你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主要是( )A.采取了正确的计谋B.军事力量强大C.得到人民的支持D.袁绍刚愎自用2.下图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官渡之战”的纪念金币。

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战死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军火烧袁军粮草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易中天所品读的“三国”是( )A.夏、商、周B.宋、元、明C.元、明、清D.魏、蜀、吴4.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A.台湾B.夷洲C.流求D.琉球能力提升训练1.(2012广西桂林中考)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①官渡之战——刘备②赤壁之战——曹操③官渡之战——袁绍④赤壁之战——孙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2016山东寿光期末)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骄傲轻敌B.军心涣散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3.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4.(2013黑龙江农垦区中考)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B.曹操C.孙权D.诸葛亮模拟训练1.(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末)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C.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D.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2.(2018河南柘城高新区实验学校第二次月考)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3.(2015云南腾冲六中期末)曹操在下列哪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队,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中考链接训练1.(2015湖北襄阳中考)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

【配套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 (三)

【配套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 (三)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面卡片中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相符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面两幅地图呈现了我国古代东汉末期的两场著名战役,关于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图一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北方地区的完全统一②图二战役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③两场战役均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④两场战役均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4.“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

对联中描述的这位历史人物()A.生活在三国时期B.完成了国家统一C.开运河沟通南北D.官渡之战取得胜利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历史特点是A.三国鼎立与南北对峙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6.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淝水之战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老臣”是指曾经在隆中生活过的A.刘备B.关羽C.张飞D.诸葛亮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

发生在如下图中①②所示朝代中的事件有①赤壁之战②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③八王之乱④淝水之战A.①②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9.襄阳历史悠久,文化繁盛,这里山川秀美,名人荟萃。

既有东汉帝王,又有蜀汉名相;既有诗人浩然,又有名士水镜。

其中“蜀汉名相”是下面的哪位?A.诸葛亮B.孟浩然C.刘秀D.米芾10.学习历史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三国鼎立》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下列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的是()A. 城濮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 匈奴大军B. 孙刘联军C. 前秦军队D. 东晋军队3.《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C. 吴、东晋、梁D. 宋、齐、梁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如图反映的是()A. 战国兼并图B. 赤壁之战图C. 人口南迁图D. 三国鼎立图5.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王老师在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时,展示了下图的幻灯片,王老师讲述的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长平之战D. 淝水之战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向”是()A. 统一全国B. 消灭袁绍C. 废汉献帝D. 建立魏国8.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D.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A. B. C. D.10.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 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 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1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课时练习卷 (三)

【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课时练习卷 (三)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A.蜀、吴、魏B.吴、魏、蜀C.魏、吴、蜀D.魏、蜀、吴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分立时期,但中华民族也在进一步趋向融合。

下面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②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③曹操和孙权分别在洛阳和建业建立了魏、吴④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下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 )……秦→汉→□→两晋……唐……→□→明→清A.三国五代B.隋五代C.隋元D.三国元4.“三国鼎立”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导致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是A.曹操建魏B.曹丕称帝C.蜀汉建立D.孙权建吴5.下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商朝、秦朝、三国B.春秋、战国、隋朝C.商朝、秦朝、唐朝D.春秋、战国、三国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哪幅图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A.B.C.D.7.从东汉到西晋统一前的100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南方地区宜居8.下列古代著名战役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长平之战②牧野之战③漠北战役④赤壁之战⑤官渡之战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⑤④C.③①④②⑤D.②①④⑤③9.下列各国中,不属于三国鼎立的国家是A.魏B.蜀C.晋D.吴二、填空题10.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古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的政治制度是________。

(2)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三国志·吴书》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遗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对这段史料认识正确的是
A.诸葛亮派卫温去夷洲
B.卫温去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C.三国时候魏国派卫温去夷洲
D.夷洲是今天的澳门
2.下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 )
……秦→汉→□→两晋……唐……→□→明→清
A.三国五代B.隋五代
C.隋元D.三国元
3.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5.“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6.“三国鼎立”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导致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是
A.曹操建魏
B.曹丕称帝
C.蜀汉建立
D.孙权建吴
7.年代尺有助于我们形成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应该是在下面年代尺中的
A.A
B.B
C.C
D.D
8.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D.赤壁之战
9.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治上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A.袁绍
B.袁术
C.曹操
10.从东汉到西晋统一前的100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南方地区宜居
11.下列成语中,出自淝水之战的有
①风声鹤唳
②三顾茅庐
③纸上谈兵
④草木皆兵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2.下列各国中,不属于三国鼎立的国家是
A.魏
B.蜀
C.晋
二、综合题
13.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力量之间相对稳定的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

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

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二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国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国;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自标的巨大障碍。

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三国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图。

(2)材料二中所述的会议召开后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简要评价这一格局。

(3)根据材料三,列举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二、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

14.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1)图一为《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建业是今天的哪一城市?在当时建业、成都建立的政权各称什么?
(2)写出图一赤壁发生的战役的作战双方,这一战役有何意义?
图二
(3)图二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回了哪一地区的主权?这事发生在哪一年?
(4)中国为什么能收回这一地区的主权?中国收回这一地区的主权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
【详解】
材料“黄龙二年春正月……遗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指的是: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领官兵到达夷洲(台湾)的历史事件。

材料中的“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卫温,诸葛直的行动加强了夷洲与内地的联系,所以B符合题意,ACD 三项均不符合,故选:B。

2.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的重要战役,故A不符合题意。

淝水之战是东晋打败前秦的战
役,故B不符合题意。

赤壁之战是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三个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裂中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故B符合原因;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5.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AB表述具有片面性;D表述错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史料基础上,而不是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C说法最全面,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