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神经和肌肉生理[可修改版ppt]

合集下载

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

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

Reference electrode
0 -30 mV -60 -90
Amplifier
Recording electrode
When the recording electrode enters the axon, a negative potential difference is seen.
膜内外K平衡电位
Concentration of ions
Ion
Na+ K+ Ca2+
Intra cellular 30 mM
140 mM 100 mM
Extra cellular 140 mM
4 mM 2 mM
Ratio
1:4.6 35:1 1:24,000
Nernst E (mV)
+41 -94 +132
浓度梯度 电位梯度 平衡电位
离子跨膜扩散驱动力 离子跨膜扩散驱动力
二者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平衡电位
+
+
+
+
+ +
+
+
+
-
+
-
-
1 M KCl 影响平衡电位的因素: 温度 37C 离子化合价 1价 离子的数目 1个 离子的浓度 Co/Ci ••••••••
10 M KCl
温度
离子化合价 离子的数目
37C
1价 1个
常数=61.5
Nernst (1889)公式: E = 61.5 log ( C )o / ( C )I
1、平衡电位依赖于细胞膜离子的通透性 2、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之比(C)O/(C)I。 (K平衡电位)EK = 61.5 log ( K )o / (K )I= mV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生理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生理ppt课件
1.胆碱能受体
凡是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叫做胆碱能受体。
①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或M受体,它与 乙酰胆碱结合时产生与毒蕈碱相似的作用。
②烟碱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或N受体,它与乙酰 胆碱结合时产生与烟碱相似的作用。
①M型受体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 胞上以及交感神经支配的小汗腺、骨骼肌血管壁上。当它 与乙酰胆碱结合时,则产生毒蕈碱样作用,也就是使心脏 活动受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膀胱壁 收缩、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及小汗腺分泌增加等。阿 托品可与M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毒蕈碱样作用,故 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农药中毒)
3.突触前受体 4.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②N受体又可分为神经肌肉接头和神经节两种亚型,它 们分别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后膜(终板膜)和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上,前者为N2,后者为N1受体类型。 当它们与乙酰胆碱结合时,则产生烟碱样作用,即可引起 骨骼肌和节后神经元兴奋。箭毒可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N2受 体结合而起阻断剂的作用;六烃季胺可与交感、副交感神 经节突触后膜上的N1受体结合而起阻断剂的作用。
通过弥散作用到效应器细胞 效应细胞发生反应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不存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即一个曲张体能支配 较多的效应细胞。 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200Å以上,距 离大的可达几个μm。
④递质的弥散距离大,因此传递花费的时间可大于1s。 ⑤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 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存在。
③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 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电紧张扩布随扩 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神经与肌肉神经肌肉PPT课件

神经与肌肉神经肌肉PPT课件
個系統所連結到的區域。
自主神經系統
• 自主神經系統被認為是週邊神經系統的 分支。感覺神經元接收輸入的訊息。包 括了能調節內臟活的機能:包括了消化、呼吸、 免疫、排汗、循環等機能,以及壓力反 應。
自主神經系統
1. 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透過釋放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控制恐懼、爭鬥、 或逃跑的反應。
重要肌肉群
重要肌肉
去皺瘦面打 Botox 令肌肉萎縮
補充影片8
吃冰吃甜 對肌肉美容的影響
補充影片9
狂飲可樂肌肉會麻痺
補充影片10
腰酸背痛
補充影片11
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
• 網球肘是運動傷害中常見的一種疾患,若有不當的姿 勢就會發生網球肘。除了網球選手容易發生此症之外, 羽球選手也是此症的常客,還有上班族、家庭主婦、 打字員、油漆工、水泥工等,也是醫院中常見的患者。 網球肘的發生是手部錯誤使力,會因為手指頭和手腕 關節背屈,引起手肘肌肉緊張,經過長年日積月累下 來,導致肘部的肱上髁(亦即肘關節外側的突出骨) 發炎、疼痛,依其受傷部位不同又可分為外上髁炎 (85%患者屬於此類型)及內上髁炎(比例較少)。 根據臨床統計,網球肘的患者年齡大約為40歲中年 人,故網球肘亦有「四十肘」之稱。
• 症狀:大拇指肌疼痛無法使力。腫脹、 清晨更痛。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媽媽手)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媽媽手)
醫護措施: 1.休息 2.使用副木 3.急性疼痛期冰敷、慢性期熱敷
粘黏性關節囊炎 (五十肩,冰凍肩)
• 定義:肩關節囊因為急性或慢性發炎,導致 肩膀活動度不足,舉不高、或轉不順。
• 症狀:嚴重者無法用手洗臉、梳頭、擦屁股, 多數人會合併酸痛,甚至痛到晚上睡不著。

第3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PPT幻灯片

第3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PPT幻灯片
视锥细胞含:感红光色素、感绿光色素、感蓝光色 素三种。
色觉障碍:
色盲:凡不能识别三原色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 者
色弱:对某种颜色辨别能力较正常人差者
1.视力:指眼对物体微细结构的分辨能力。通 常以分辨两点(或两平衡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标准。
2.视野: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 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白色>黄蓝>红色>绿色
①感受装置:
椭圆囊 囊斑 耳石
内耳迷路的前庭器 囊球
三个半规管 壶腹嵴 终帽
②位觉产生机制:
a.重力、直线加速 b.旋转
①椭圆囊和球囊的壁上有囊斑,囊斑中有感受性毛 细胞。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 运动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半规管均有膨大端 为壶腹,壶腹壁上有壶腹崎,壶腹嵴也含有感受
5.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生长的、可溶性蛋白质 (1960)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 感觉概述
感受器:人体体表和组织内部存在感受内、外 环境变化的装置。
内感受器 感受器 外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2.感觉信息的传导
感受器是一种换能装置: 刺激 电能 神经冲动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感 受 器
射、屈肌反射
脊髓的神经元: ①运动神经元的特征(α神经元、γ神经元)
a.多达1万个突触;最后公路 b.α-γ共同激活(课本图3-2) c.γ 环路(见下一页)
性毛细胞。适宜刺激:旋转正负加速度
③ 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a.前庭反射:指前庭器肌紧张性改 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例如眩晕、恶心、 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
b.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 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04神经和肌肉生理

04神经和肌肉生理

持一定的时间,还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变率
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阈值):刚能引起组织兴奋
的临界刺激强度
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达到阈强度这一临界强度的
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上刺激(suprathmshold stimulus):高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subthresholdstimulus):低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强度可作为衡量细胞或组织兴奋性的指标 : 阈强度越低则兴奋性越高 阈强度越高则兴奋性越低
Ach受体,能与ACh 发生特异性结
合。此外还有胆碱脂酶
(二)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Na+内流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第三章 神经和肌肉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肌肉的的兴奋与收缩
第一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stimulation):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
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
直接刺激
间接刺激 反应(response):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应激性(irritability):活组织所具有的能对刺激作出反 应的特性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三)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
信息传递物是化学物质——Ach 具1对1的关系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高敏感性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6
第二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躯体运动:人类和高等动物全身或局部的肌肉活动。 分类: 反射:不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
动。 节律化(形式化)运动:主观意识只控制运动的起始和终
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运动形式多固定,具 有节律性与连续性,如走、跑等。 随意(意向性)运动: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全过程均 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较复杂,一般通过后天学 习而获得。如跳高、传接球等多数运动技能。
• 脑干由延髓、 脑桥、中脑三 部分组成。
•网状结构:在脑干广大的区域中,神经细胞和神经 纤维交织在一起呈网状。最新版整理ppt
24
• 1.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①抑制区:抑制肌紧张 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 抑制区(范围较小); ②易化区: 加强肌紧张 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 易化区(范围较大)。
最新版整理ppt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最新版整理ppt
8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25
去大脑僵直
• 去大脑僵直实验: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动物 出现伸肌过度紧张 现象,表现为四肢 伸直、头尾昂起、 脊柱挺硬,称为去 大脑僵直。
最新版整理ppt
26
2.姿势反射
• 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 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 保持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 为姿势反射。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高中生物《肌肉和神经》公开课PPT课件

高中生物《肌肉和神经》公开课PPT课件

骨骼肌纤维
• 肌原纤维是细胞的功能结构,呈细丝状, 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每条肌原纤维都 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且每条肌原纤维的 横纹皆整齐地排列在同一水平,所以整 个肌纤维显示出明暗相间的带,分别称 明带和暗带。
• 暗带又称A带,明带又称I带。
• I带的宽度可因肌纤维的不同收缩状态而 有差异,收缩时变窄,舒张时变宽;
滑面内质网,是由薄 膜构成的管道系统, 也称纵小管,纵小管 在A带与肌原纤维平行 排列,在H带彼此分枝 吻合成网状,在A带和 I带交界处,位于横小 管两侧分别汇合成与 横小管平行的较粗的 (膨大呈扁囊状)小 管称为终池。调节肌 质内Ca2+的浓度。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 和两侧的终池组成三 联体。
• 肌原纤维 由上千条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地平
• A带在任何状态都保持一定的宽度。 在A带中部有一浅色窄带称H带,H带正中 有一条深色线称为M线;I 带中部有一条 色深的间线称Z线。
骨骼肌纤维LM结构
•形状:圆柱形,肌细胞长柱状,一般长1~40mm。 • 多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周边部,核靠近肌膜. • 肌浆内:含丰富的线粒体、肌红蛋白和肌原纤维
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概述
• 肌细胞(肌纤维)
• 组成:肌组织 • 结缔组织
•……
• 骨骼肌 随意肌
• 横纹肌
• 分类:肌组织
• 心肌 不随意肌
•无横纹 平滑肌
功能:肌肉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收缩,机体的各种动作、
体内各脏器的活动都由它完成。
肌组织
1. 肌组织概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骨骼肌 3. 心肌 4. 平滑肌
• 专有名词: 肌细胞 肌细胞膜 肌细胞质
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 一种传递信息 的特化连接结构。

神经肌肉一般生理PPT课件

神经肌肉一般生理PPT课件

➢ 细胞的脂质屏障(Lipid barrier )防止水渗透 (penetration )
卵 磷 脂 分 子 结 构
② 细胞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
膜蛋白类型 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表面蛋白质 peripheral protein) 仅附在膜的一侧,不穿透膜 功能: 几乎全是酶(enzyme)
Membrane transport
膜分隔细胞内液(ICF, intracellular fluid)和细胞外液(ECF, extracellular fluid)
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 (selective Permeability) ECF和ICF成分不同
2020/6/15
.
24
components Na+ K+ Cl-
具有相似结构的分子竞争载体的结合位点
饱和(Saturation)
载体的结合位点全部占满
2020/6/15
.
34
➢转运最大值(Tm,Transport maximum): 载体饱和 ➢竞争: 分子 X和Y竞争同一个载体
通过易化扩散最重要的物 质是葡萄糖和大部分的氨 基酸
葡萄糖载体分子是一种内 在蛋白
3.细胞膜的功能
Function of Cell membrane
屏障作用 传递信息 受体功能,与识别和接受环境中特异的
化学刺激有关,与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关 具有酶的作用 物质转运功能 附着在膜内表面的蛋白质和细胞的变形
运动、吞噬或吞饮作用及细胞分裂有关
2020/6/15
.
23
II.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章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和神 经肌肉的一般生理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在未受刺激的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两侧
存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膜电位。 极 化: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
位的状态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者状态 (-70→-90mV)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者状态(-70→-50mV) 反极化:膜电位由负变正 复极化:细胞去极化或者反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

[K+]o↑→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AP)及其产生机制
AP概 念:细胞接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
生的快速的可扩布的电位波
AP实验现象:
(一)细胞的动作电位
2、刺激的性质相同,强度不同,反应也不同
一般的疼痛刺激→兴奋反应 剧烈的疼痛刺激→抑制反应
CO2浓度轻度升高→呼吸加快加强 CO2浓度过高→呼吸反而减弱减慢,甚至停止
3、相同性质和强度的刺激,功能状态不同,反应也不 相同
• 同一种食物, 饥饿→兴奋 饱食→抑制
• 同一事物的反应,心情不同,反应也不同。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活细胞无论是处于安静状态下还是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电 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借助不同仪器,可以将不同 器官的电变化纪录下来。
例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包括:安静状态下的静息电位 活动状态下的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RP)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
[Na+]i :[Na+]O ≈ 1∶10; ②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 透性增加:
即电压门控性Na+、K+通道激活而开放。 2、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
2.AP的产生机制: 当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mmol/L)
胞质 (mmol/L)
平衡电位 (mV)
电化学驱动 力(mV)
Na+
145
12
+67
-157
K+
4
155
-98
+8
Cl-
120
4
-90
0
有机负离
155

-90
静息电位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两个前提条件:
的过程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I :[Na+]o≈1∶10, [K+]I :[K+]o≈30∶1 [Cl-]I :[Cl-]o≈1∶14, [A-]I :[A-]o≈ 4∶1
膜内: 膜 外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浓度和电位
1、概念: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出现功能活动的 变化。
2、两种基本形式:兴奋和抑制 • (1)、兴奋:相对静止→活动状态 • (2)、抑制:活动状态→相对静止
三、刺激和反应的关系:
1、刺激的性质不同,反应不同: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心脏兴奋 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心脏抑制
环境的变化→形成对机体的刺激
(一)、刺激的种类:
物理刺激---声、光、电、机械等 化学刺激---酸、碱等 生物刺激---细菌、病毒等 社会、心理因素刺激
---语言、文字、思维
(二)、刺激的三要素:
任何刺激要使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 个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时间 刺激强度时间变率
(三)阈强度:
1.概 念 :细胞处在未受刺激的状态下,细胞膜内
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膜外电位规定为 0
2.RP实验现象:
3.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刺激
局部电位

阈电位


去极化



零电位
反极化(超射)
下 降
复极化
支 (负、正)后电位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化学驱动力:决定离子跨膜流动的方向和速
度,某离子电化学驱动力应等于膜电位与该离子平衡 电位之差。如Na+ :Em-ENa=-70mV-(+60mV)=130mV
AP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膜内外存在[Na+]差:
• 表2-1(枪乌大神经)
离子 Na+
胞外
(mmol/L)
440
胞质 (mmol/L)
50
平衡电位 (mV)
+55
电化学驱动力 (mV)
-115
K+
20
400
-75
+ 15
Cl-
560
52
-60
0
有机负离子
385
-60
静息电位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浓度和电位
表2-2(哺乳动物骨骼肌)
离子
胞外
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匀。 细胞外正离子 Na+ 浓度为细胞内的12倍 细胞内正离子 K+ 浓度为细胞外的30倍
2、细胞膜在安静状态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对K+的通透性大于Na+
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第三章 神经和肌肉 生理
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 生殖
还有:严整的结构、遗传变异、生长发育、适应环境
第一节 兴奋性
兴奋性:机体或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一、刺激
概念: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的变化
灰尘→眨眼 气温升高→出汗 膀胱充盈→尿意 触电→肌肉收缩 感染细菌病毒→机体发病
又称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的 刺激强
度。
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与阈强度的关系: 呈反变关系 兴奋性 = 1∕
• 阈强度越小,兴奋性越高 • 阈强度越大,兴奋性越低
阈强度的大小,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二、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