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二十三章 万物无常生灭变化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道德经及全文注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觉得美,那是由于有貌寝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觉得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闪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而圣人用无为的观点看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施教化:听任万物天然兴起而不为其开创,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气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帛书老子-甲本-繁体

德篇第一章論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本歟?非也。
故致數譽無譽。
是故不欲祿祿假设玉,硌硌假设石。
第三章聞道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假设存假设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襃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復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請靚大成假设缺,其用不敝;大盈假设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肭。
趮勝寒,靜勝熱,清淨可以為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第十章知天下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道德宝章

异俗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无事无为何思何虑)唯之与阿(一气聚散)相去几何(所过者化)善之与恶(一念动静)相去何若(所存者神)人之所畏(生死亦大矣)不可不畏(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荒兮其未央哉(流浪生死沈滞声色)众人熙熙(守真之志不坚'逐物之情易荡)如享太牢(於道无味)如春登台(恣纵情欲)我独泊兮其未兆(专炁致柔能如婴儿)如婴儿之未孩(冥冥然而无所知'寂寂然而无所为)乘乘兮若无所归(应无所往'而生其心)众人皆有余(不知戢敛)而我独若遗(惟恐失之)我愚人之心也哉(离种种边名为妙道)沌沌兮(观空亦空)俗人昭昭(耳目所娱'内真已丧)我独若昏(终日如愚)俗人察察(用心不已'劳神不止)我独闷闷(若有所思'实无思者)忽兮若海(道无边际'一本作忽若晦)漂兮若无所止(一心自如万物无著'一本作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一人之心有限'万机之事无穷)而我独顽似鄙(身如槁木'心若死灰)我独异於人(道不远人'人远乎道)而贵食母(夫道一而已矣)
显德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明心见性)微妙玄通(允执厥中)深不可识(吾道一以贯之不可得而闻也)夫惟不可识(惟精惟一)故强为之容(谓之道也皆吾心焉)豫兮若冬涉川(得处彻骨)犹兮若畏四邻(君子慎其独)俨兮其若客(毋不敬)涣兮若氷之将释(心开神悟)敦兮其若檏(终日不违如愚)旷兮其若谷(庶乎屡空忆则屡中)浑兮其若浊(心与道冥)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澄之不清挠之不浊)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昔既不生今亦不灭)保此道者(道不假修但莫染污)不欲盈(道无穷心无尽)夫惟不盈(有成者有败道本无成败)故能弊(潜龙勿用)不新成(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
无用章第十一
三十辐(如三十日是也)共一毂(一月是尔)当其无(月大月小)有车之用(虽是月小亦成一月)埏埴以为器(阴阳往来而成造化)当其无(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有器之用(间有不及亦见天工)凿户牖以为室(万象森罗同乎一天)当其无(神不守舍五官失卫)有室之用(圣愚同性忘内逐外)故有之以为利(得此父母之身为用)无之以为用(存我厥初同然之性无内无外)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产⽣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佛家感恩的话

佛家感恩的话在佛家信仰中,感恩是一种重要的修行和生活态度。
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一切众生、感恩一切善缘和恶缘,感恩生命的种种恩赐和给予。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佛家的感恩之道。
一、感恩众生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一切众生,无论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
我们要感恩与我们共度人生旅程的家人、朋友和亲人,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关爱、支持和陪伴。
我们也要感恩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成为了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二、感恩善缘和恶缘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一切善缘和恶缘。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种种善缘和恶缘,这些善缘和恶缘都是我们前世行善和恶所累积的果报。
对于善良对待我们的人,我们要深深感激他们给予的帮助和爱心;对于给予我们磨练和挑战的人或事件,我们要感恩他们让我们有机会修行和增长智慧。
三、感恩生命的恩赐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生命的恩赐。
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宝贵,它让我们有机会来修行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我们要感恩生命赋予了我们思考、感受和体验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与世界相互作用和感知到生命的美妙。
四、感恩佛陀教诲佛陀的教诲是人类智慧的光辉。
佛家感恩的话也是要感恩佛陀的教导。
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贪念、瞋恚和无明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智慧。
他的教诲给予了我们指引人生道路的方向,让我们能够走向离苦得乐的道路。
五、感恩一切生灭变化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一切生灭变化。
一切皆无常,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
我们要感恩这种变化,因为它让我们能够抓住当下,珍惜每一个瞬间。
我们要感恩喜悦的时刻,也要感恩困苦的时刻,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感恩自己佛家感恩的话中也包括了感恩自己。
我们要感恩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感恩自己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关怀。
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己,好好照顾身心健康,从而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结语:佛家感恩的话,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激和对世界的热爱。
感恩的心态让我们能够更加平静、宽容和善良,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无畏。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1.佛法中的因缘思想佛法讲因缘生万法,宇宙万物的动静生灭变化皆是因果现象。
佛学思想认为因是万物的本源,而缘是连接因与果的助力,即是指万物生起的一种相互交涉关系,果报是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
缘有很多种,佛法从心色、结果的方式、前世今世来世等角度将它们分类。
有什么样的因,就必然带来什么样的果。
2.因缘果报观表现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中的因果现象在整个中非常常见,整个由一个因缘果报缘起,贾宝玉、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就是一个受前生之恩,于今生以泪相报的爱情因缘,显现出冥冥中自有安排的宿命观。
从而除了表现了心神交往之盟的“木石前盟”(无情众生)与宝、黛(有情众生)爱情的还泪奇缘,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而林黛玉一生只钟情于贾宝玉一人,一生眼泪酬知己,以泪报恩,就是用生命报答知己。
林黛玉不断流泪的过程,是暗示她为爱渐渐付出自己的生命;泪尽,则是代表生命的结束。
此外还显示贾府的兴衰、亲人的离散、世俗的情缘、人间的功名,一切在表面上都是命定、虚幻而徒劳无功的,但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无情、有情)在因果范畴之中来来回回地走了一串。
或者说这是人生必须经历过迷与悟、生死与涅之中的过程。
这是一场前世注定的'“还泪情缘”、“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爱情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女真情;然而,他们的儿女真情和传统社会的世俗人情却是不能相容的。
因此,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家族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反对,所以难免一场必然发、必然失败的“有缘无份”悲剧,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
3.因缘果报的其他体现《红楼梦》中的因果观念除了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反复点明外,还隐约表现在其他人的身上,如贾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以金锁与佩玉为配偶象征。
花袭人与蒋玉菡,以汗巾之交换,千里伏脉:以及王板儿与贾巧姐,藉由童年玩具“佛手"不经意间的交换,不仅牵起两人的情缘,更是对贾巧姐坎坷命运的救赎。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万物无常生灭变化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妙解】
少说话,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大自然的道理。
少言、多看,就能体悟出天地的大道理。
刮大风、下暴雨都不会维持太久。
是谁在刮大风、下暴雨?是天地、大自然的现象。
天地、大自然的现象(刮大风、下暴雨)尚不能维持长久,何况人为的现象?要去体悟现象界的一切,都在流动、生灭变化,不会恒常不变。
所以当你从事、浸泡于道,你就自然呈现出道的特征特性。
如果你从事、浸泡于德,你就呈现出德的特征特性。
如果你在乎个人的名利得失,你就会经常处在患得患失的状态。
当你经常浸泡在道的世界,有道人士自然乐于起共鸣。
如经常浸泡在德的世界,有德的人事物,自然乐于起共鸣。
当你在乎的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自然会感召那些喜欢追逐名利得失的人事物过来。
一个人若不讲信用,自然会感召那些不讲信用的人过来,别人也会对他不信任。
(好好深入去体悟,何谓“物以类聚”。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宿命论。
)
【精讲】
前面我们讲过,大自然的一切都在流动生灭变化,包括我们希望这个世界能够风调雨顺,但会不会变化?我们希望能够有蓝天白云,但是如果天天都是蓝天白云、都是晴天就会干旱。
就像今天外面下起了雨,但昨天还天气晴朗,这就是大自然在给我们生命之水,天气一样会无常变化。
但是无常变化并不是不好,要有晴天、风调雨顺的时候,也要有下雨的时候,百姓才能够安和乐利。
所以,无常变化都是中性的。
但是如果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自动平衡系统,就会产生许多极端型的气候。
在加勒比海刮起的超强台风,时速逼进300公里,而这些强风、暴雨,对附近的国家还有佛罗里达州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个飓风政府没办法承受得了,几百万人撤离他们的家园,整个都成为灾难区。
你看,一生奋斗积累下来的很美丽的海景房,结果一次的飓风就全部都刮走、
毁坏。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这就是“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也是大自然的法则之一。
万物会无常流动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物以类聚的。
一般人如果糊里糊涂、迷迷茫茫地按照习性去运作,就会被习性牵着走。
如果你能够逐渐觉醒过来,清楚地知道自己怎么选择,可以同流而不合污,这时候你选择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你的命运就会改变。
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人本来喜欢抽烟喝酒,自然结交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喜欢抽烟喝酒的酒肉朋友,但会不会改变?能不能改变?是能够改变的。
当他想自我提升、改变自己,就会喜欢学习传统文化,学习《道德经》来净化身心灵。
所以当他选择了改变之后,自然的就不喜欢与酒肉朋友相聚,觉得那个浪费金钱、浪费生命,所谈的没有什么意义,对生命的成长没有什么益处,在那里比大比小、在那里炫耀。
所以自然就会喜欢结交研习传统文化、研习《道德经》的人。
做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散发出什么样的心灵品质,就会感召类似心灵品质的人事物过来。
物以类聚,但会随着自己的选择而改变,怎么选择就会感召相同心灵品质的人事物过来。
我们个人是这样,包括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团体,大家怎么选择,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磁场出来,然后会感召相应的人事物的磁场过来。
同样的,我们整个人类的集体意识也是一样,整个人类的集体意识怎么选择,大自然也会尊重人类的选择而作回应,这一点大家好好再深入去体会。
“这几年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天气状况会越来越频繁”,这是那些气象专家,包括生态环保专家提出的逆耳忠言。
极端型的气候,将会随着人类对地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增加。
极端型的气候是人类感召来的。
我在青年时期,有位学姐送一本书给我,上面写有一句话:“人若胜天天不语,天若胜人整局空”。
《道德经》二十三章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切都会无常的流动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形成物以类聚。
这样的话,你才知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的心态改变起。
要让地球的生态越好,人类就要体会到:人类怎么去选择,大自然就对人类的选择做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