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2.5 液体

2.5 液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
了解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2.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
3.了解浸润和不浸润的原因和应用。
4.了解毛细现象的原因和应用。
5.了解液晶性质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液体表面性质的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类比法,感知物理化抽象为具体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科学奥妙,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
【学习重点】1.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
2.会应用液体表面张力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难点】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量筒中的水面为什么向下凹?二.进行新课(一)液体的表面张力1.观察演示实验(3个),如何解释现象?2.表面层:液体表面有一层跟气体接触的薄层,叫作表面层。
3.表面层的特点:表面层与液体内部的微观结构不同。
(1)在液体内部,分子间平均距离r略小于r0,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在表面层,分子比较稀疏,分子间距离r略大于r0,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4.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绷紧的力。
5.表面张力的特点(1)在液体表面层内的各个方向上都存在。
(2)力的方向总是跟液面相切,且与分界面垂直。
(二)浸润和不浸润1.观察演示实验(2个),如何解释现象?2.浸润: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象叫作浸润。
3.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着在这种固体的表面,这种现象叫作不浸润。
4.浸润条件:一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系。
当液体和与之接触的固体的相互作用比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时,液体能够浸润固体。
反之,液体则不浸润固体。
5.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在液体和毛细管材料一定的情况下,管的内径越小,毛细现象越明显。
(三)液晶1.构成:构成液晶的分子为有机分子,大多为棒状,其棒长多为棒直径的5倍以上。
《液体作业设计方案》

《液体》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液体》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物质的状态变化和性质。
学生在进修《液体》这一内容时,需要了解液体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与固体和气体的区别。
通过进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液体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液体的定义、性质、特点,能够区分液体、固体和气体。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液体的定义和性质2. 液体的特点3. 液体、固体和气体的区别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入液体的观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液体的性质。
2. 实验教学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液体的特点,加深他们对液体的理解。
3. 合作进修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液体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液体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液体的定义、性质和特点,让学生对液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流动性等特点,加深他们的认识。
4.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小实验,让他们自主探究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5. 总结评判:引导学生总结液体的性质和特点,评判自己在进修中的表现,激励他们对科学的探究。
六、教学评估1. 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判他们对液体的理解水平。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评判自己的实验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效果,评判小组合作的效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械:玻璃容器、水、油等液体物质。
2. 教学PPT:展示液体的定义、性质和特点,辅助教学讲解。
《液体》 教学设计

《液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
2.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3.用对比方法去理解液体的微观特性,并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了解浸润和不浸润
5.了解毛细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表面张力
学科素养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模式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
教案
由回顾气体液体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渗透微观结构决定宏观性质的思想,继而引导学。
高中物理液体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液体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物理中的液体教学部分。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掌握液体压强、浮力、表面张力等相关概念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液体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力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于液体的特性和相关物理现象尚未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在认知发展、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液体的基本性质,包括密度、粘度、表面张力等概念;(2)掌握液体压强、浮力、毛细现象等液体物理现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液体相关实验操作,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液体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液体物理现象进行深入思考;(3)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学会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通过液体物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科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液体污染及其防治方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5)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难点和复杂概念面前,教师适当退一步,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液体--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16)

9.2液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2.知道液体与固体之间有浸润和不浸润两种现象,以及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2.对相关表面张力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3.区分浸润和不浸润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1.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2.浸润和不浸润产生的原因。
【教学用具】铁丝环、棉线、玻璃杯、肥皂水,蜡烛,注射器,一侧涂腊的玻璃板,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神州十号发射后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视频,演示失重状态下的水球。
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球来回晃动而不发生破裂呢?(通过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观察生活中的四幅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学生实验1:肥皂膜与棉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1).把系有细棉线的铁环放入肥皂液中,拿出后,铁环上留下了一层肥皂液的薄膜,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某一层的薄膜,观察薄膜和棉线发生的变化。
(2).把一个棉线圈系在铁丝环上,使环上布满肥皂液的薄膜,拿出后,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圈里的薄膜,观察棉线圈外的薄膜和棉线圈发生的变化实验思考: 1.说明实验现象。
2.实验说明液体表面有怎样的趋势?学生讨论回答:实验(1):刚开始肥皂薄膜上的棉线仍是松弛的。
当刺破棉线的一侧的薄膜,另一侧的就会收缩,使棉线弯向另一边。
实验(2):刚开始棉线圈是松弛的,当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后,棉线圈外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圈张紧成圆形。
结论: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思考:为什么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趋势?1.表面层:(1)定义:液体表面有一层跟气体接触的薄层。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3液体说课稿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3液体说课稿液体说课部分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的**,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液体,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的确定,最后是对教学程序的设计。
首先来看一下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选修3-3第九章第二节,它是一门典型的实验课,很好地体现了选修3-3是实验教材的特点,侧重了物理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强调了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本节课在内容上共包含五个知识点:液体的微观结构,表面张力,浸润、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微观结构和表面张力。
在内容上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形式上着重强调演示实验,偏重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从学生角度,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学过了分子动理论及相关知识,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虑到本节学习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液体的微观结构、表面张力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科学习惯。
从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学习方向看来,学生如果把握住了表面张力的相关知识,就把握住了本节课学习的要理,因此本节的学习重点就是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和对相关现象的微观解释,难点定为对液体表面张力形成原因的理解。
针对这两个重点,我分别采用启发引导和实验探究的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层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是要重点说明的内容——教学程序设计。
我将从以下两个知识点展开说明,首先是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科书中对这部分内容讲述较少,在教学中,我将联系第七章、第八章的知识,将分子动理论与物态变化适当结合,先引导学生回顾固体、气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类比研究固体微观结构和性质的方法研究液体,结合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去认识液体的宏观性质。
9.2液体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选修3-3 (2)

2 液体一、课堂引入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
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今天,我们来研究液体。
板书:第二节液体二、新课讲解1、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问题:对比气体、固体,讨论液体与这两种物态的宏观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教师给一提示:宏观性质有形状、颜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师总结:(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子的这三种聚集形式。
2、液体的微观结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来表现分子的三种聚集形式;可以参考媒体资料)如果我们假设,固态时物质体积为1,液化后的体积大约为10,汽化后的体积则为。
板书:固态(体积1)→液态(体积大约10)→气态(体积)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液体分子的排布更接近固态,在宏观性质上表现出类似于固态的不可压缩性和体积不变性。
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
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液体-冠军奖

人教版选修3-3 《液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华中师大一附中屯昌思源实验中学刘晓宇一、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的基本性质。
2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
3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4了解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液体的微观特性。
2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与加工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三、教学难点表面张力现象的微观分析。
四、教学方法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和讲解法。
五、教学教具肥皂液、水槽、带有绵线的铁丝环、硬币和缝衣针。
六、教学过程:第二节液体(一)引入新课教师:在第八章我们学习了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定律,上一节课我们也学习了固体的结构和性质,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气体。
(二)新课教学学生活动一、对比液体与气体和固体1形状:2体积:3是否容易被压缩:总结: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一方面像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另一方面又像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这些性质都是由液体的微观结构决定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有关知识。
一、认识液体1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2液体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3液体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
液体的结构很特殊,并且液体也有一些独特的现象,下面我们从生活入手,认识并分析液体的一些特殊现象。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表面的现象:1)叶面上的露珠总是球形的2)昆虫可以停在水面上3)钢针、硬币可浮在水面上提出问题:为什么肥皂泡的形状总是球形的为什么叶片上的露珠是球形的相同体积下,球形的条面积最小,是不是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通过各种现象的分析,猜想液体表面应该有收缩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选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2010年4月第3版)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第37页至第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共分为四小节,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八章气体,第九章第一节固体的基础上对液体相关性质的研究,在学习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加深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好基础。
在教材中,本节课共分为五部分内容: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前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验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避免被动填鸭,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注意逻辑线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
2. 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
2.对相关表面张力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
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教法】
对液体的表面张力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对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主要实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用具】
硬币,毛笔、铁丝环、棉线、玻璃杯、肥皂水等二人一套,色素,学生自备牛奶,多媒体素材。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