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教材选择】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2010年4月第3版)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第37页至第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共分为四小节,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八章气体,第九章第一节固体的基础上对液体相关性质的研究,在学习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加深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好基础。
在教材中,本节课共分为五部分内容: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前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验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避免被动填鸭,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注意逻辑线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2. 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2.对相关表面张力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教法】对液体的表面张力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对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主要实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
液体--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16)

9.2液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2.知道液体与固体之间有浸润和不浸润两种现象,以及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2.对相关表面张力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3.区分浸润和不浸润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1.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2.浸润和不浸润产生的原因。
【教学用具】铁丝环、棉线、玻璃杯、肥皂水,蜡烛,注射器,一侧涂腊的玻璃板,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神州十号发射后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视频,演示失重状态下的水球。
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球来回晃动而不发生破裂呢?(通过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观察生活中的四幅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学生实验1:肥皂膜与棉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1).把系有细棉线的铁环放入肥皂液中,拿出后,铁环上留下了一层肥皂液的薄膜,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某一层的薄膜,观察薄膜和棉线发生的变化。
(2).把一个棉线圈系在铁丝环上,使环上布满肥皂液的薄膜,拿出后,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圈里的薄膜,观察棉线圈外的薄膜和棉线圈发生的变化实验思考: 1.说明实验现象。
2.实验说明液体表面有怎样的趋势?学生讨论回答:实验(1):刚开始肥皂薄膜上的棉线仍是松弛的。
当刺破棉线的一侧的薄膜,另一侧的就会收缩,使棉线弯向另一边。
实验(2):刚开始棉线圈是松弛的,当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后,棉线圈外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圈张紧成圆形。
结论: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思考:为什么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趋势?1.表面层:(1)定义:液体表面有一层跟气体接触的薄层。
全国赛一等奖说课稿 液体的压强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说课活动实验说课稿名称:液体压强实验改进“实践性课堂”初探教材: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二节液体压强液体压强实验改进“实践性课堂”初探初中物理“实践性课堂”是以教材为载体,将实践贯穿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产生与提炼过程,在实践中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是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基础上,对“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这一教材内探究型实验进行拓展延伸至开放型实验“帕斯卡裂桶改进实验”。
整堂课中学生在教材《液体压强》中对定性的结论已初步掌握,对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帕斯卡裂桶实验的经典故事”缺乏了解,及科学家创新性实验的思路及过程比较陌生。
为了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感受创新性思维,体验实验的改进过程,从而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
整堂课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参与实验改进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为主线,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及科学素养。
一、实验目标1、利用传感器及数据采集器将液体内部压强直观呈现在屏幕上,实现定性了解到定量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具有使用科学、评估科学数据的能力。
2、模拟“帕斯卡裂桶实验”。
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校外对教材内实验进行拓展与改进,培养学生实验创新意识。
二、实验思路1、利用自制气球实验作为引课内容,在原教材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演示液体深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如图1所示),帮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质量等因素无关,更进一步认识同种液体,深度对液体压强的直观影响。
2、在自制气球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气球、塑料桶、玻璃容器、塑料袋代替木桶模拟“帕斯卡裂桶实验”,同时利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记录实验过程中不同材料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能承受液体压强的极限值。
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最优实验方案来模拟帕斯卡裂桶实验。
改进帕斯卡裂桶实验,并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量化深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3液体说课稿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3液体说课稿液体说课部分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的**,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液体,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的确定,最后是对教学程序的设计。
首先来看一下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选修3-3第九章第二节,它是一门典型的实验课,很好地体现了选修3-3是实验教材的特点,侧重了物理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强调了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本节课在内容上共包含五个知识点:液体的微观结构,表面张力,浸润、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微观结构和表面张力。
在内容上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形式上着重强调演示实验,偏重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从学生角度,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学过了分子动理论及相关知识,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虑到本节学习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液体的微观结构、表面张力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科学习惯。
从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学习方向看来,学生如果把握住了表面张力的相关知识,就把握住了本节课学习的要理,因此本节的学习重点就是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和对相关现象的微观解释,难点定为对液体表面张力形成原因的理解。
针对这两个重点,我分别采用启发引导和实验探究的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层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是要重点说明的内容——教学程序设计。
我将从以下两个知识点展开说明,首先是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科书中对这部分内容讲述较少,在教学中,我将联系第七章、第八章的知识,将分子动理论与物态变化适当结合,先引导学生回顾固体、气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类比研究固体微观结构和性质的方法研究液体,结合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去认识液体的宏观性质。
液体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液体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的宏观性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有流动性),从而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2、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初步说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
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3、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5、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重点: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对浸润与不浸润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
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今天,我们来研究液体。
(二)新课教学1、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问题:对比气体、固体,讨论液体与这两种物态的宏观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教师给一提示:宏观性质有形状、颜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师总结:(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子的这三种聚集形式。
2、液体的微观结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来表现分子的三种聚集形式;可以参考媒体资料)如果我们假设,固态时物质体积为1,液化后的体积大约为10,汽化后的体积则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液体分子的排布更接近固态,在宏观性质上表现出类似于固态的不可压缩性和体积不变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液体-冠军奖

人教版选修3-3 《液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华中师大一附中屯昌思源实验中学刘晓宇一、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的基本性质。
2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
3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4了解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液体的微观特性。
2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与加工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三、教学难点表面张力现象的微观分析。
四、教学方法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和讲解法。
五、教学教具肥皂液、水槽、带有绵线的铁丝环、硬币和缝衣针。
六、教学过程:第二节液体(一)引入新课教师:在第八章我们学习了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定律,上一节课我们也学习了固体的结构和性质,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气体。
(二)新课教学学生活动一、对比液体与气体和固体1形状:2体积:3是否容易被压缩:总结: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一方面像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另一方面又像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这些性质都是由液体的微观结构决定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有关知识。
一、认识液体1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2液体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3液体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
液体的结构很特殊,并且液体也有一些独特的现象,下面我们从生活入手,认识并分析液体的一些特殊现象。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表面的现象:1)叶面上的露珠总是球形的2)昆虫可以停在水面上3)钢针、硬币可浮在水面上提出问题:为什么肥皂泡的形状总是球形的为什么叶片上的露珠是球形的相同体积下,球形的条面积最小,是不是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通过各种现象的分析,猜想液体表面应该有收缩力。
高中物理《液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9.2 液体----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液体与气体、固体接触处的性质。
2、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现象,会解释常见的表面张力现象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分析表面张力、浸润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产生原因。
实验器材:烧杯,肥皂水,注射器,硬币,探究表面张力的双头铁丝环,玻璃板,涂蜡的玻璃板,水银,毛细现象演示管,一侧涂红线的纸巾条。
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让两位学生比赛谁在硬币上滴的水滴多,并观察硬币上水的形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
接着由硬币上水呈现半球形的成因引入课题2、新课教学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水滴是什么形状?水滴型是上窄下宽的水滴型,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如果没有重力将如何?让学生观看我国神舟十号飞行员王亚平在太空中所做的实验的小视频,可以看到,最终形成了水球。
观看图片,草叶上的露珠,吹出的肥皂泡,酒精中的煤油为什么也是球形的。
引发学生的思考。
给学生展示以下的图片,观察同体积的几何体哪一种表面积最小,相同周长下那种图形的面积最大。
可以看到,体积相同时,球的表面积最小周长相同时,圆的面积最大为什么这些液体会选择表面积最小的球形呢?学生可能会猜测液体表面有收缩的作用,由此进入第一个探究。
通过给定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用针刺破某部分液膜,观察液膜和棉线发生的变化。
分组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1)棉线的变化情况怎样?(2)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变化?水银(3) 是否有力的作用存在?(4) 其方向是怎样的?结论:液膜具有收缩的特性且使表面积收缩到最小细线因液膜收缩而张紧由此得出表面张力的定义,使得液膜收缩的力。
表面张力从何而来呢?让学生观察液体的结构,上方的水蒸气以及液体中的水分子间距,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表面层的性质,及使得表面层收缩的原因。
(1、当 r=r 0 时,分子力为 0;2、当 r <r 0 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3、当 r 0<r<10r 0 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当r>10r 0 时,分子力可忽略。
高中物理《液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液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液体》是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 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分子动理论”的具体应用。
本节课从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三部分进行述。
承接分子动理论和各物态变化关系等内容,又为本节后面液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
但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缺乏一定的认知理解,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以对比固体的性质来学习液体的微观特点,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2)结合自制泡泡水、金属环等进行实验,逐步地分析并掌握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和方向(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浸润和不浸润概念并能对不同现象区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固体与液体性质的方法理解液体的微观特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2)观察各种演示实验并参与探究、讨论和分析,学习从物质的分子间作用力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生活中的叶片上水珠呈球形等物理现象,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2)经历对回形针、金属环、硬币等演示实验的观察、分组实验,参与、交流,养成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1)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和方向.(2)浸润与不浸润及毛细现象教学难点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教学设计及理念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认识液体微观结构以及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等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生活中相贴切的视频及自然图片等引入,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结合猜想进行分组实验:硬币“浮沉”实验、金属环实验,并对实验进行分析,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依据实验设计的层层递进,依次对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以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结合微观图分析,使学生理解。
与理本课设计力求体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需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选择】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2010年4月第3版)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第37页至第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共分为四小节,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八章气体,第九章第一节固体的基础上对液体相关性质的研究,在学习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加深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好基础。
在教材中,本节课共分为五部分内容: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前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验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避免被动填鸭,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注意逻辑线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2. 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2.对相关表面张力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教法】对液体的表面张力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对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主要实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用具】硬币,毛笔、铁丝环、棉线、玻璃杯、肥皂水等二人一套,色素,学生自备牛奶,多媒体素材。
【课型及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教学事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设计思想液体的微观结构提问:固体、气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质是怎样的?分别从单个分子、局部(小区域)和宏观性质三个角度考虑。
提问:回顾怎么通过固体的微观结构特点来分析固体的性质。
提问:从宏观看,液体与气体、固体分别有哪些相似?液体性质与谁的更相似一些?提问:液体的微观结构如何?强调:非晶体的结构与液体非常类似。
非晶体的分子也是处于杂乱无章的结构状态,跟液体中小区域杂乱无章的状态非常相似,所以晶体可以看做是粘滞性极大地液体。
因此,严格来说只有晶体才是真正的固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做好引导、知识梳理和总结。
)1.固体单个分子在平衡位置做小幅度的振动,所以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容易被压缩;局部分子规则的排列;宏观性质,各向异性。
2.气体单个分子没有平衡位置;局部分子排列不规则;宏观性质,各向同性。
1.分子在固定的平衡位置做小幅度的振动,所以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2.固体分子排列规则,所以有确定的形状,各向异性。
1.与固体相似的地方: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2.与气体相似的地方: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与固体的性质更相似一些。
液体分子密集在一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液体分子间距接近固体分子,相互作用力大;液体分子在很小的区域内有规则排列,但只是暂时的,其边界和大小随时改变,并且杂乱无章,因此呈现各向同性;液体分子的热运动虽然与固体分子类似,但是无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可在液体中移动,因而具有流动性,且扩散比固体快。
多媒体课件知识回顾类比教学透析液体微观性质教科书对本部分讲述较少,但在教学中,联系第七章、第八章的知识,将分子动理论与物态变化相结合,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加强了对旧知识的理解。
注意: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2.注意用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去认识液体的性质;3.严格来说,只有晶体才是真正的固体。
液体的表面张力一、观察活动观察活动一:牛奶开花教师指导学生把牛奶倒在碗中,然后将五种色素分五个不同方向滴在牛奶中,最后滴适量洗洁精在碗的中央,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活动二: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提问:1.为什么蜥蜴能在水面上行走?它会凌波微步吗?2.为什么蜘蛛网上的水珠成球状?观察活动三:毛笔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做如下实验:1.观察干毛笔的笔毫2.将毛笔沾水,再观察笔毫。
提问:为什么笔毫会聚在一起形成笔锋?3.再把整支毛笔浸入到水中,观察水中的笔毫。
提问:这个时候笔当然还是湿的,可是笔毫蓬松如干毛笔一般,这是为什么呢?可见要有笔锋,除了靠笔湿之外,还有别的原因。
牛奶中的色素像开花一样一圈一圈的向外围扩散开来。
学生观察猜想:液体与空气接触的表面是一层膜,它有收缩的趋势。
1.毛是蓬松的。
2.有了笔锋。
笔湿了。
笔毫蓬松如干毛笔一般。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1.在水面上行走的蜥蜴2.蜘蛛网上的水珠器材:毛笔两人一套,色素,学生自备牛奶从生活入手,展开对表面张力的探索,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发现问题,体会物理模型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笔毫能形成笔锋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会用惯性思维认为是笔湿了。
用简单的小实验打破日常生活中貌似常识性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液体的表面张力二、实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杯口不溢水教师演示向玻璃杯中小心的注满水,使水面恰好与杯口相平(注意保持杯口是干燥的),然后把硬币逐个的放入杯中,要从水的中间投放,尽量减轻水面的扰动。
提问:1.观察到了什么?2.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呢?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这个现象液体的表面绷紧,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我们把它称为表面张力。
那它的作用效果怎样?探究活动二:棉线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把一条细棉线的两端系在铁丝环上,要使棉线处于略为松弛的状态。
然后将铁丝环浸入肥皂液里,再拿出来时环上就留下了一层肥皂液的薄膜。
1.请观察棉线是张紧的还是松弛的?2.刺破棉线一侧的薄膜,观察薄膜和棉线发生的变化。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效果?探究活动三:棉线圈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把一个棉线圈系在铁丝环上,使环上布满肥皂液的薄膜。
1.请观察棉线圈是怎样的?1.水面逐渐凸起,且高于杯口,但不溢出。
2.杯口好像有一张紧绷的橡皮膜,使水不能溢出。
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教师的指导操作。
1.这时薄膜上的棉线仍是松弛的。
2.刺破棉线的一侧的薄膜,另一侧的就会收缩,使棉线弯向另一边。
结论: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学生分组实验。
1.棉线圈是松弛的。
杯子、水、硬币铁丝环、棉线、玻璃杯、肥皂水两人一套通过小实验验证课堂开始学生的猜测,引入表面张力,引发学生对表面张力如何作用的思考。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分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他们通过自主实验获得结论,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液体的表面张力2.刺破棉线圈里肥皂膜,观察棉线圈外的薄膜和棉线圈有什么变化?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4.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表面张力能使液面收缩到什么程度?实验一、二的目的是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应在实验前提出,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1.棉线的变化情况怎样?2.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变化?3.是不是力的作用?是什么力的作用?4.其方向是怎样的?三、表面张力形成原因提问:1.为什么存在表面张力?2.从微观角度还是宏观角度来解释?请同学们观察液体表面的微观图。
1.与在液体和气体中比较,液体分子在表面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上一章学过分子间距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请学生回忆一下。
3.从这幅图中来看,表面层分子间主要表现为什么力呢?2.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后,棉线圈外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圈张紧成圆形。
3.棉线圈的周长一定时,所围面积最大的几何图形是圆,说明只有棉线圈被张紧成圆形是肥皂膜面积才会最小。
4.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微观。
1.表面层分子比较稀疏。
2.分子间的距离大于0r时表现为引力,小于0r时表现为斥力,等于0r时分子力为零。
3.表面层分子间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吸引,是引力。
多媒体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分子间间距和作用力的关系,来逐步分析解释物理宏观现象,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液体的表面张力4.这个分子间的引力怎么体现为液体表面张力?我们在液体和表面层之间画一条线,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是引力这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它的方向垂直于所画的直线。
正是由于液面分子间这种相互吸引,才使得液面存在这样的引力,使液面收缩。
多媒体图片展示:正式给出表面张力的概念。
知识巩固总结前面所学知识,我们看到液体表面存在收缩的趋势,原因是存在着表面张力,它是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而表面张力本质上是表面层分子间作用力为引力的宏观表现。
请学生做下面练习,巩固所学知识:1.蜘蛛网上的水珠为什么呈球状?2.弯成弧形的棉线所受张力的方向是怎样的?3.视频展示水面浮针的实验,问液面对缝衣针的作用是液体的表面张力吗?(注意强调表面张力的本质:是表面层分子间作用力是引力的宏观表现)4.展示一些奇特的表面张力器材,观察他们形成的表面张力现象,思考这些特殊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请学生课后发挥自己想象,看还能做出别的形状吗?下节课做展示。
1.表面张力会使液面收缩,使其收缩到表面积最小。
体积一定时,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水珠成球状。
2.如图所示:3.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使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液面对缝衣针的作用其实是这层膜对它有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回顾和解释前面实验留下的问题,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深化认识,加深对表面张力的理解。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来总结,注意结合板书设计。
学生回顾总结。
适时做好知识梳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液体1、液体的微观结构:分子在不固定平衡位置附近做小振动,形成暂时的分子规则排布宏观性质: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比固体扩散快。
2、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实验一:液体表面存在收缩的趋势实验二: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总结:液体的表面存在张力,张力的方向在液面内【教学设计说明】1.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又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重视应用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以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而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信息提供者,实验材料的准备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