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品文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儿时还未读过莎士比亚剧作,就已听说了这句话,但却一直不能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的丰富,才明白:这句西谚讲的就是文学审美感受中的差异性。
1.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同样是《蒙娜丽莎》,不同的人去看,体验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读陶渊明的诗,小时候读,诗中很多东西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到了自己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了,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后,我们再去读,感受就会深了。
“最优美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不是对象。
”即生动地说明了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传统、民族情感和心理特征,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
就拿对花的欣赏来说,法国人喜欢百合,英国人喜欢玫瑰,美国人喜欢山杞,中国则以牡丹作为花中之王。
又如装饰,印度妇女喜欢在额头上点一个彩点,菲律宾妇女喜欢嚼槟榔把嘴染红,洛洛族妇女在自己的嘴唇上钻一个孔,孔里穿上一个叫“呸来来”的金属或竹的大环子,以显其美。
一千个读者不止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不止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经典的读物而言, 一千个读者不止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了这本格言联壁,我慢慢的发觉一本书其实永远读不完,一本书,一千个人读,也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拿自己个人而言.一本经典的读物,你在十岁的时候阅读,在二十岁的时候阅读,在三十四岁的时候阅读,我相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一千个读者,不止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所以,一本经典的读物,应该时不时的去阅读。
书,有时是能够读完的的,但有时候又是不能够读完的。
一本说明书,我想你要不了多久,就会读完,而且恐怕一万个人,也只有一个思想。
但是一本经典的名著,从来就是读不完的,或者准确的来说,其意境读不完。
比如,儿时学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刚刚学习的时候,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呢?可能会仅仅只为了背下这一句,或者以为,有人找我来玩,我就很高兴,而当国家领导人将这句话用于接待外宾上,自己也便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结婚生子,亲朋好友前来相聚,是一种满堂欢喜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伤心难过时,几个知心好友,前来安慰,那是一种,由悲伤中得到关怀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倘若自己有一天老了,自己一个人孤独在家,是不是有三两个老友前来相仿,那才是一种激动而感伤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仅仅一句话说,二十余岁的学生尚有不同感悟,何况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当你比较劳累的时候,你特别想休息,当你感到任务很重的时候,你很想听下来。
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够想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么你会不会从中得到一点点的力量,或者说得到一点点安慰,或者可以坚持的更久有一点。
但是相反如果你想到的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那么你很可能会选择放弃。
这个小到冒雨上课,大到以后你做老总在为公司奋斗,都可以用任重而道远来帮助自己,也都在读任重而道远。
再说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使在同一个时期,哪怕吃着同一个锅里的饭,走在同一条马路上,甚至在同一个阵营,同一条战壕,价值观不同,也不在一个世界里,不在一个世界里,很可能做不同的事。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题目: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在文学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每个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1. 主观性与多样性我们来看这句话所表达的主题:“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暗示了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主观的,而且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情感状态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主观性和多样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作品不断被赋予新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原因。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常常会受到自身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阅读经验、心情状态等。
有些读者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中,从而产生独特的解读和感悟;而另一些读者可能会从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主题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每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2. 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另这句话也暗示了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
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从传统的文学批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角色,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和解读;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情感世界和行为模式也会受到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会包含多重的意义和解读,而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作品时也会因为自身的背景和视角而产生不同的感悟。
这种多重性和多样性使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意义,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作品。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句话所传达的内涵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我始终相信文学作品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每本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类似的中文句子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类似的中文句子在中文语境中,有一句古语叫做“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说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都有不同,而这种差异也许并非只是在表面上的区别,更多的是来自于每个人的肤色、芳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习惯等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句话也正是在诠释着一个人可塑性的概念——在每个人心目中,哈姆雷特的形象、品性都是千差万别的。
而且就此句话的深刻内涵而言,人们的认知笃信确实是如此。
在古代的我国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水浒传》等著名小说中都有着许多赋予不同角色的不同解读。
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刘备被赋予了仁德,关羽被赋予了义气,曹操被赋予了智谋,而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特质正是成就了他们文学形象的不同之处也是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就好比说,如果把同一个故事,比如主角过得不好的反例,让小孩、青年、中年、老人、穷人、富人等等人来讲述,会有各种不同的创造出来。
而这多样性的表现,即是出自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充分证明。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这句话的意义更是被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
比如在商业领域中,市场调查是不可缺少的程序之一。
而在调查中,不同芳龄、职业、教育程度、地区的人可能对一款产品的认知、喜好都截然不同。
即便是同一类的产品,不同人对其的看法也经常会有截然不同的意见。
在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事件中,也都不例外地体现出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形。
比如在政治选举当中,支持者和反对者对待同一个政策、政党、政客等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种多样性也正是当今社会不同群体交流的难题所在。
然而,尽管每个人的看法,态度都截然不同,但相信任何事物终有一定的法则。
而理解这个法则,正需要我们拥有更加渊博和豁达的心胸。
要学会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推陈出新,赋予他人新的体验,切勿因此而盲目崇拜或者盲目厌恶他人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要有着更加自由的心智去探究和理解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事物的看法。
拆书-一千个读者不应该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劝学》略解

一千个读者不应该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劝学》略解通常我们说,一千个读者有观众们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却不这么认为,每重读一次《哈姆雷特》,我们就应该有新的体会。
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他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如此说来,一千个读者就不应该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其实也是检验我们这阶段的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好方法。
智慧之光的迸发,大多时候来源于为数不少勤勤恳恳的积累。
而荀子奇怪的是提出了这样的智慧:学不可以已。
《劝学》开头便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却蕴含着蕴含着普伊隆,阅读荀子的文章,似的在听一位智叟讲道理。
年轻人往往以为道理太简单而不屑一顾,很容易便造成“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局面。
“学不可以已”应包含两层意思:学习是有好处的,所以不能停止;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学不已”。
荀子用了许多比喻来论证学习的好处,譬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即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前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即自学可以改变自己。
于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移官而行无过矣”。
想成为君子,就得不断学习。
接着荀子提到学与思的关系。
他是这么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意思就是我整天的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更曾有个年轻人给杨绛写信,在信里表明自己在学习、生活等各各方面的苦恼。
杨绛起码回了一句话:年轻人,你最强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那么学和思到底哪个重要呢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我看来,学习应该作为探究的基础,而思考将沦为学习的动力。
年幼无知的时候,会有各种疑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从哪里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惑”。
而“解惑”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惬意,会使你更加热忱学习,而你更加也将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探究,为了“解惑”,投入新的学习,可谓良性循环。
因此,学不可以已。
荀子又借比喻谈“善假于物”的作用:“见者远”、“闻者彰”、“至千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学接受命题。
从接受者角度看,它包含认可个人偏好的意味,每一个读者或观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来解读哈姆雷特,由此形成因人而异的哈姆雷特解释现象。
从文学研究层面看,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却需遵循阐释学的客观规律,以文本为依据,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析。
在此前提下,其阐释才是有效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哈姆雷特形象的阐释也新见迭出。
本文拟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考察对象,来探讨其与文学阐释相关的问题。
一在中国学者阐释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对于其思想行为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延宕说,多数研究者持这一观点,延宕即拖延,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这些研究或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思想等个人局限方面展开,即内因作用论;或从客观条件的制约方面展开,即外因作用论;或从主观与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展开,即内外因综合论。
简要地说,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哈姆雷特在德国留学时期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其思想观念是先进的,但回到丹麦这个封建国家,尤其知悉“杀父娶母”的叔父之卑劣行径后,现实状况与理想之间的反差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他头脑里充满积极的、进步的念头,却必须应付眼下负面的、阴暗的状况,这让他犹豫不决;也可以说,他的信念与现实发生了冲突,他思前想后,踌躇迁延,以至于影响了应该采取的行动。
二是等待说。
这是傅光明在《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这一著作中提出的,等待即不采取行动,是在等候所期望的情况出现。
该观点认为哈姆雷特的等待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等待适当的机会替父报仇。
哈姆雷特在确认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之后,为什么迟迟不动手,甚至“错失良机”?傅著是这样解释的:“本来,当克劳迪斯祈祷时,哈姆雷特可以轻易杀死他,一剑完成复仇。
……而若在此时杀掉祷告中的罪大恶极者,一是反而成全克劳迪斯直接上天堂,二是此时此刻的血腥复仇可能会让自己进炼狱,遭受那‘最可怕的’煎熬——”①可见,让哈姆雷特等待的原因是使谁下地狱谁上天堂的问题。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哲学寓意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哲学寓意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被誉为世界戏剧史上的杰作。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学写文学短评”(依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创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 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 性观点。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 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等。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 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 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有删改)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 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 出你的短评思路。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 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 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 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 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 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 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 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欣赏与阅读教学
摘要:对于同样一个文学艺术形象,即使性格相近、爱好相似,知识、阅历类似的人,对同一个艺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也可能会存在巨大的反差。
个性化阅读理念重视阅读者的理解与感受。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形成自己对艺术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的这句名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涉及艺术欣赏的范畴。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物化意象的过程,而欣赏是通过对物化的艺术符号的解析,重新在观众脑中建构艺术意象的过程。
没有这个过程,就无法实现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目的。
诚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由于人之间的差异,没有人能够作到象作者一样去理解作者的,所以,重构而成的艺术意象和作者心目中的已近大相径庭了。
在文学领域,艺术欣赏的多样性比较复杂,一件艺术作品经历了完整的艺术传达过程后,会产生艺术创作本身所不能产生的丰富性,多层次性。
对于同样一个艺术形象,即使性格相近、爱好相似,知识、阅历类似的人,对同一个艺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也可能会存在巨大的反差。
主体差异性多样性必然会导致接受过程的个体差异性。
接受主体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的欣赏习惯和对事物不同的理解方式和理解深度。
这会使主体在欣赏过程中对艺术品表面理解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到重建艺术意象;而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艺思潮和领导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其它时代的文艺作品,会形成整体性的错位欣赏口味,每个时代对古代艺术品的欣赏都会打上深刻的本时代的烙印。
所以,不仅是不同的人,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代也会对“哈姆雷特”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这句话包含的是深刻的个性化阅读理念。
强调阅读实践必然会带上阅读者鲜明的个性色彩,阅读者自然会读出他自己的独特的理解,独特的感受。
以哈姆雷特为例,很多人认为,延宕是哈姆雷特性格最典型的外在特征。
关于这种性格产生的原因,“歌德认为延宕是因为哈姆雷特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尔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延宕与哈姆雷特的厌世主义有关;弗洛伊德等认为恋母情结是延宕的原因。
还有人认为是哈姆雷特所面对的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他不能一下胜任“重整乾坤”的重任,故有延宕。
亦有人找到文本外原因,即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影射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
”
个性化阅读也不能怎么理解都行。
阅读除了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是一种文化行为。
阅读者诚然要带着个人的生活背景去阅读,但阅读又决非在真空里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生活背景下进行,所以阅读又必然受阅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乃至生活背景的影响。
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一切活动包括阅读活动在内都受文化的规约和限制,所以相同的文化、生活背景,往往使人在阅读时形成某种共识、获得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体验。
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赞美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更赞美了一种闲适自然的生活方式,这大概是很容易能够形成的共识,但如果你偏说陶氏热中功名或者怀才不遇,这就只能是你错了;假如你硬说那是你读出来的陶渊明,我们只能说那是一个缺乏文化常识的“陶渊明”。
文本与一定的生活密切相关,更制约着阅读活动。
艺术形象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离开生
活关联理解“哈姆雷特”就是一种误解,与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无关。
在当前很多人简单化、片面化理解新课标的情况(这也是一种文化氛围)下,应特别强调阅读是一种文化活动,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每个人诚然都要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但这个哈姆雷特必须经得起文化的检验,他不应该是贾宝玉,更不能混同于林黛玉。
解读文本需要几分率意而为,但又决非随心所欲。
一个人阅读的“随意性”实际上跟他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成正比:他越是深刻地理解、掌握民族的文化,他在阅读的时候就越是自由。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有“六经皆我注脚”之说,假如一个人读书不多,对国学研究不够精深,是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的。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启示我们,阅读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它更是一种文化的熏染。
实施新课标以后,好多人以为阅读教学“怎么理解都行”。
假如“怎么理解都行”的话,那就让孩子们“怎么理解都行”去好了,又何必教学呢?所以,我始终坚持: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与文本交流,还要尝试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思考读进去、读出来,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读出个人的“哈姆雷特”,为他的人文积淀、精神培养带来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