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品文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儿时还未读过莎士比亚剧作,就已听说了这句话,但却一直不能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的丰富,才明白:这句西谚讲的就是文学审美感受中的差异性。
1.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同样是《蒙娜丽莎》,不同的人去看,体验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读陶渊明的诗,小时候读,诗中很多东西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到了自己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了,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后,我们再去读,感受就会深了。
“最优美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不是对象。
”即生动地说明了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传统、民族情感和心理特征,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
就拿对花的欣赏来说,法国人喜欢百合,英国人喜欢玫瑰,美国人喜欢山杞,中国则以牡丹作为花中之王。
又如装饰,印度妇女喜欢在额头上点一个彩点,菲律宾妇女喜欢嚼槟榔把嘴染红,洛洛族妇女在自己的嘴唇上钻一个孔,孔里穿上一个叫“呸来来”的金属或竹的大环子,以显其美。
从读者角度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读者角度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感悟与理解。
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感悟也大相径庭。
比如《红楼梦》,以我们时下的眼光来看,看到的是宝黛间缠绵悱恻的爱情。
而在卫道士眼中恐怕就是满纸的淫乐与滥情了。
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从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更关注作品的情节与发展。
还会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的具体化活动进行读者的再创造。
这种新形成的再创造就是我们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读者的期待视野阅读活动是文学消费的一部分也是文学生产的重要环节。
作为它的接受主体,读者显得尤为重要。
简单来说,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期望就是期待视野。
这种期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种是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当我们拿到一部小说时,我们所期望的看到的一定是它动人曲折的情节与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而不会去过多的介意它的语言是否优美,形式是否新颖。
相反,如果是一首诗歌,我们就会关注它的形式是否符合格律,是否押韵。
或者,有没有创新的格律形式出现。
第二种,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是读者对于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比如我们读《阿Q正传》。
当阿q挨了打却又跑去调戏小尼姑时,一个典型欺软怕硬的市井无赖形象就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
阿q可悲而又可笑的命运跃然纸上。
正如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似乎当我们初次见到孔乙己就在等待着孔乙己的死亡。
第三种,意蕴期待。
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意志加于作品之上。
追求完美的人期待大团圆式的结局而多愁善感的人又总是对悲剧情有独钟。
对文学作品我们总有着不同的期待。
这与我们的生活实践与文化修养不无关联。
积极向上的人乐于看到那些奋发进取、不畏险阻的文学作品。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题目: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在文学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每个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1. 主观性与多样性我们来看这句话所表达的主题:“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暗示了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主观的,而且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情感状态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主观性和多样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作品不断被赋予新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原因。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常常会受到自身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阅读经验、心情状态等。
有些读者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中,从而产生独特的解读和感悟;而另一些读者可能会从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主题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每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2. 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另这句话也暗示了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
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从传统的文学批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角色,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和解读;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情感世界和行为模式也会受到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会包含多重的意义和解读,而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作品时也会因为自身的背景和视角而产生不同的感悟。
这种多重性和多样性使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意义,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作品。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句话所传达的内涵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我始终相信文学作品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每本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学接受命题。
从接受者角度看,它包含认可个人偏好的意味,每一个读者或观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来解读哈姆雷特,由此形成因人而异的哈姆雷特解释现象。
从文学研究层面看,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却需遵循阐释学的客观规律,以文本为依据,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析。
在此前提下,其阐释才是有效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哈姆雷特形象的阐释也新见迭出。
本文拟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考察对象,来探讨其与文学阐释相关的问题。
一在中国学者阐释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对于其思想行为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延宕说,多数研究者持这一观点,延宕即拖延,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这些研究或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思想等个人局限方面展开,即内因作用论;或从客观条件的制约方面展开,即外因作用论;或从主观与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展开,即内外因综合论。
简要地说,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哈姆雷特在德国留学时期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其思想观念是先进的,但回到丹麦这个封建国家,尤其知悉“杀父娶母”的叔父之卑劣行径后,现实状况与理想之间的反差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他头脑里充满积极的、进步的念头,却必须应付眼下负面的、阴暗的状况,这让他犹豫不决;也可以说,他的信念与现实发生了冲突,他思前想后,踌躇迁延,以至于影响了应该采取的行动。
二是等待说。
这是傅光明在《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这一著作中提出的,等待即不采取行动,是在等候所期望的情况出现。
该观点认为哈姆雷特的等待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等待适当的机会替父报仇。
哈姆雷特在确认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之后,为什么迟迟不动手,甚至“错失良机”?傅著是这样解释的:“本来,当克劳迪斯祈祷时,哈姆雷特可以轻易杀死他,一剑完成复仇。
……而若在此时杀掉祷告中的罪大恶极者,一是反而成全克劳迪斯直接上天堂,二是此时此刻的血腥复仇可能会让自己进炼狱,遭受那‘最可怕的’煎熬——”①可见,让哈姆雷特等待的原因是使谁下地狱谁上天堂的问题。
2024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学写文学短评”(依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创作)复习分点精讲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
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
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 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
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 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 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 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 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有删改)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 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 出你的短评思路。
(5)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 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
新、绚丽、质朴等; 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
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是:—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来自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
每个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样,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让无数的人为之思考。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来自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英文原文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eyes.
2、意思是:每个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样,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3、《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让无数的人为之思考。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成为了文学史上典型的人物形象。
也正是如此,《哈姆雷特》这部经典悲剧作品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肯定,流传甚广,经久不衰。
2024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学写文学短评”(依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创作)-2024年高考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 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 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有删改)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 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 出你的短评思路。
备考启示
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 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借此题,同学们可以好好思考一下,高考对“文学短评”写 作的考查有哪些特殊性?为什么题目设置成这样的形式?有哪些 限制性因素?进而思考高考是如何打通与教材的联系的,到底考 查了学生的哪些能力?
技法讲解
(一)识特征:激趣导入,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特征 1.什么是短评?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 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 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 ,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 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 。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 方面等; 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 为线索等; 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 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认清自我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认清自我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关于一个叫做哈姆雷特的男孩。
你们知道吗?每个人看到的哈姆雷特都不太一样哦。
有一天,哈姆雷特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后要当国王!"妈妈笑着说:"好啊,那你要学习很多东西才行。
"第二天,哈姆雷特对老师说:"老师,我长大要当国王!"老师点点头说:"很好啊,不过你得先好好学习功课。
"哈姆雷特也对朋友说了同样的话,朋友们有的支持他,有的笑话他。
你们猜怎么着?每个人对哈姆雷特的看法都不一样!妈妈觉得他机智又有上进心;老师觉得他有理想但还需努力;朋友们有的觉得他太天真,有的觉得他很有志向。
就连哈姆雷特自己,对自己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时觉得当国王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是王子嘛;有时又觉得这个理想太高远了,他做不到。
后来,哈姆雷特长大了,成了一个非常勇敢、正直的骑士。
他保护着国王和百姓,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个人或事物的看法都不一样。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并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小朋友们,你们长大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无论是国王、骑士还是其他什么,只要肯努力,梦想就一定能实现!不过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别人对你的误解。
不要气馁,也不要轻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
相信自己,坚持理想,付诸行动就好啦!篇2【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认清自我】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给大家讲讲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写的一本非常有名的戏剧作品。
它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一边揭露他叔叔谋杀他父亲夺取王位的阴谋,一边又陷入痛苦纠结的复杂心理状态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哈姆雷特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个性、独立思考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自莎士比亚的一句谚语,英文原文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即‘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诸多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角色,不同的人对他的看法截然不同。
鲁迅也有类似的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明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同样的道理,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
每个人的受教育和知识文化程度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同等等,都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
在艺术领域里,艺术家通过某种手段把意向的抽象思维表现成艺术品,他的艺术品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事实,但是欣赏这件艺术品的人对它的理解大不可能与作者本人创造这件作品时的思维是一样的,尽管艺术品本色的社会价值是绝对的,但是它所带来的思想教育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尽管看法各有千秋,但艺术品终究是那个指定的艺术品,不会是另一个。
当你在欣赏一件作品时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很可能会回答说‘我在欣赏艺术品’,因而也就等于承认了这一事实:欣赏是一种活动,一件你做的事。
没有人会认为欣赏行为能于不存在欣赏者的状况下发生——你怎么可能把画和
画画的人分开呢?纵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会是莎士比亚、罗密欧甚至是朱丽叶,意识终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事。
敖丹丹 1011032360
10届环艺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