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合集下载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品文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品文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儿时还未读过莎士比亚剧作,就已听说了这句话,但却一直不能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的丰富,才明白:这句西谚讲的就是文学审美感受中的差异性。

1.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同样是《蒙娜丽莎》,不同的人去看,体验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读陶渊明的诗,小时候读,诗中很多东西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到了自己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了,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后,我们再去读,感受就会深了。

“最优美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不是对象。

”即生动地说明了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传统、民族情感和心理特征,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

就拿对花的欣赏来说,法国人喜欢百合,英国人喜欢玫瑰,美国人喜欢山杞,中国则以牡丹作为花中之王。

又如装饰,印度妇女喜欢在额头上点一个彩点,菲律宾妇女喜欢嚼槟榔把嘴染红,洛洛族妇女在自己的嘴唇上钻一个孔,孔里穿上一个叫“呸来来”的金属或竹的大环子,以显其美。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题目: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在文学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每个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1. 主观性与多样性我们来看这句话所表达的主题:“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暗示了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主观的,而且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情感状态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主观性和多样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作品不断被赋予新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原因。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常常会受到自身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阅读经验、心情状态等。

有些读者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中,从而产生独特的解读和感悟;而另一些读者可能会从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主题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每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2. 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另这句话也暗示了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

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从传统的文学批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角色,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和解读;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情感世界和行为模式也会受到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会包含多重的意义和解读,而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作品时也会因为自身的背景和视角而产生不同的感悟。

这种多重性和多样性使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意义,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作品。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句话所传达的内涵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我始终相信文学作品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每本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拆书-一千个读者不应该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劝学》略解

拆书-一千个读者不应该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劝学》略解

一千个读者不应该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劝学》略解通常我们说,一千个读者有观众们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却不这么认为,每重读一次《哈姆雷特》,我们就应该有新的体会。

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他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如此说来,一千个读者就不应该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其实也是检验我们这阶段的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好方法。

智慧之光的迸发,大多时候来源于为数不少勤勤恳恳的积累。

而荀子奇怪的是提出了这样的智慧:学不可以已。

《劝学》开头便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却蕴含着蕴含着普伊隆,阅读荀子的文章,似的在听一位智叟讲道理。

年轻人往往以为道理太简单而不屑一顾,很容易便造成“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局面。

“学不可以已”应包含两层意思:学习是有好处的,所以不能停止;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学不已”。

荀子用了许多比喻来论证学习的好处,譬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即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前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即自学可以改变自己。

于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移官而行无过矣”。

想成为君子,就得不断学习。

接着荀子提到学与思的关系。

他是这么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意思就是我整天的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更曾有个年轻人给杨绛写信,在信里表明自己在学习、生活等各各方面的苦恼。

杨绛起码回了一句话:年轻人,你最强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那么学和思到底哪个重要呢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我看来,学习应该作为探究的基础,而思考将沦为学习的动力。

年幼无知的时候,会有各种疑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从哪里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惑”。

而“解惑”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惬意,会使你更加热忱学习,而你更加也将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探究,为了“解惑”,投入新的学习,可谓良性循环。

因此,学不可以已。

荀子又借比喻谈“善假于物”的作用:“见者远”、“闻者彰”、“至千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学接受命题。

从接受者角度看,它包含认可个人偏好的意味,每一个读者或观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来解读哈姆雷特,由此形成因人而异的哈姆雷特解释现象。

从文学研究层面看,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却需遵循阐释学的客观规律,以文本为依据,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析。

在此前提下,其阐释才是有效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哈姆雷特形象的阐释也新见迭出。

本文拟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考察对象,来探讨其与文学阐释相关的问题。

一在中国学者阐释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对于其思想行为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延宕说,多数研究者持这一观点,延宕即拖延,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这些研究或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思想等个人局限方面展开,即内因作用论;或从客观条件的制约方面展开,即外因作用论;或从主观与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展开,即内外因综合论。

简要地说,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哈姆雷特在德国留学时期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其思想观念是先进的,但回到丹麦这个封建国家,尤其知悉“杀父娶母”的叔父之卑劣行径后,现实状况与理想之间的反差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他头脑里充满积极的、进步的念头,却必须应付眼下负面的、阴暗的状况,这让他犹豫不决;也可以说,他的信念与现实发生了冲突,他思前想后,踌躇迁延,以至于影响了应该采取的行动。

二是等待说。

这是傅光明在《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这一著作中提出的,等待即不采取行动,是在等候所期望的情况出现。

该观点认为哈姆雷特的等待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等待适当的机会替父报仇。

哈姆雷特在确认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之后,为什么迟迟不动手,甚至“错失良机”?傅著是这样解释的:“本来,当克劳迪斯祈祷时,哈姆雷特可以轻易杀死他,一剑完成复仇。

……而若在此时杀掉祷告中的罪大恶极者,一是反而成全克劳迪斯直接上天堂,二是此时此刻的血腥复仇可能会让自己进炼狱,遭受那‘最可怕的’煎熬——”①可见,让哈姆雷特等待的原因是使谁下地狱谁上天堂的问题。

每个人眼中哈姆雷特

每个人眼中哈姆雷特

每个人眼中哈姆雷特我眼中的哈姆雷特300字作文《哈姆雷特》是莎翁的一部经典悲剧,对于主人公汉姆雷特的性格形象,人们总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哈姆雷特,我想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

他的悲剧可以说是一个性格的悲剧。

正因为他的多次彷徨犹豫,致使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报仇的好时机,最后把身边的亲人、爱人甚至他自己的性命也赔进去了。

哈姆雷特本是个有志向、有理想、有能力的王子,受到百姓的爱戴。

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前途满怀希望。

他特别善于思考而且有智有谋,他听了鬼魂的话后,就开始谋划复仇大计,为了避免被叔叔怀疑与杀害,他特意装疯卖傻。

同时他不是完全听信鬼魂的话,在证实事实之前,他一直是抱有怀疑的心态,所以他特别安排了一场戏剧,邀请叔父来观看,进一步证实鬼魂说的话是真的。

在送往英国的船只上,他偷偷地把叔父想要谋害他的信函改了,还有遇到海盗时他的机智与勇敢,都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并非如歌德说的那样“把一件伟大的行动放在一个无能为力的灵魂身上。

”可是当他面对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这三个重大打击后,他的理想世界开始颠覆,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让他无法接受,他最不能接受的是母亲的改嫁,弗洛伊德说这是恋母情结所致,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这三个打击,父王的猝死让他失去了依靠,王位的丢失是被卑劣的叔叔篡夺,然而原本与父王相亲相爱的母亲在父王死后不到两个月就改嫁轼兄夺位的叔叔,是他心目中的圣洁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彻底颠覆了,正如他的理想世界破灭一样,这才是对他心灵最大的打击。

“。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摘要:对于同样一个文学艺术形象,即使性格相近、爱好相似,知识、阅历类似的人,对同一个艺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也可能会存在巨大的反差。

个性化阅读理念重视阅读者的理解与感受。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形成自己对艺术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我认为,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这句话包含的是深刻的个性化阅读理念。

强调阅读实践必然会带上阅读者鲜明的个性色彩,阅读者自然会读出他自己的独特的理解,独特的感受。

以哈姆雷特为例,很多人认为,延宕是哈姆雷特性格最典型的外在特征。

关于这种性格产生的原因,“歌德认为延宕是因为哈姆雷特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尔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延宕与哈姆雷特的厌世主义有关;弗洛伊德等认为恋母情结是延宕的原因。

还有人认为是哈姆雷特所面对的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他不能一下胜任“重整乾坤”的重任,故有延宕。

亦有人找到文本外原因,即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影射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

”个性化阅读也不能怎么理解都行。

阅读除了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是一种文化行为。

阅读者诚然要带着个人的生活背景去阅读,但阅读又决非在真空里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生活背景下进行,所以阅读又必然受阅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乃至生活背景的影响。

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一切活动包括阅读活动在内都受文化的规约和限制,所以相同的文化、生活背景,往往使人在阅读时形成某种共识、获得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体验。

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赞美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更赞美了一种闲适自然的生活方式,这大概是很容易能够形成的共识,但如果你偏说陶氏热中功名或者怀才不遇,这就只能是你错了;假如你硬说那是你读出来的陶渊明,我们只能说那是一个缺乏文化常识的“陶渊明”。

文本与一定的生活密切相关,更制约着阅读活动。

艺术形象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离开生活关联理解“哈姆雷特”就是一种误解,与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无关。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电视前去了解一下该电视的评论和评分这样的习惯。

以前如果身边有朋友推荐某部电视好看,我都会先去百度上搜一下看看这部电视或电影的豆瓣评分。

毕竟看看大家的反馈,再去看这部电视的话,可能会节约一点时间吧。

结果有一些电视本来你是很想去看的,因为是新的嘛,结果你还没看之前,有很些人的评论把你的头先给你搞懵,就完全不想看了。

特别是那种专门分析电视的那种大号,他说的好像还振振有词,仿佛是那么一回事儿。

把那些电视剧里面的人物一一分解,让你瞬间不想看这部电视。

如果这样的吐槽和分析太多的话,你瞬间就没有了追电视的心情了。

你想想看很多以前你曾经看过的电视,当时你看的时候是不是很欢乐,还觉得很好看。

后来你不小心看到一个这样的分析以后……其实就是我们被这样的节奏带偏了。

所以后来,我去看某部电视,一定不要去搜他的评论。

如果我自己看了一两集,觉得还OK的话,那我自己就追下去。

看电视这个东西啊,他跟买东西是不一样的,买东西必须看评论。

在我看来,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

一部电视剧每个人看完以后,你的看法不尽相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是千差万别的。

这样每个人的观感也就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电视就是追求娱乐性啊。

只要不是那种低俗烂俗的,有违道义的,看完以后能让我们有所感慨的。

结果有些人倒好,一会儿去分析人家的什么穿帮镜头,一会儿又戴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瑕疵。

特别是那种专门做这种分析的,似乎好多剧都要被他这样从头到脚的评头论足一番。

殊不知别人背后是付出了怎样的辛劳,结果被他一分析让有一些不明所以的观众,就本来想看的,结果就不去看了。

所以,为了追剧流畅体验,尽量避免去看那些人的分析和评论了。

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如果看完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能从中有所收获就可以了。

哈姆雷特:一个永恒的孤独者

哈姆雷特:一个永恒的孤独者
第一个是撒旦的引诱。我们都知道,在上帝之国伊甸园,蛇先后引诱人类始祖夏娃、亚当偷吃生命树上识辨善恶的果子犯下原罪,蛇因此被视为恶魔,或魔鬼撒旦;亦被看成与光明相对立的邪恶、黑暗之源。撒旦成为“最邪恶者”的代称。当幽灵向哈姆雷特详述被谋杀的经过时,里面出现了两条蛇,一条是自然界的毒蛇,被克劳迪斯用来误导世人;一条就是“头上戴着王冠”的魔鬼撒旦——克劳迪斯自己。当哈姆雷特通过“戏中戏”确定克劳迪斯为真凶之后,便同父王一样,认定他就是一个最邪恶的魔鬼的化身。
永恒的“哈姆雷特问题”
因此,莎士比亚要让哈姆雷特截然不同于一个立刻行动的、单纯的暴力复仇者,而必须面对自我设置的人性与道德两难。这似乎也可以简单回答一下莎士比亚为后人留下的那个最核心的“哈姆雷特问题”——为什么他不立刻报仇?
说到这儿,在我们比较哈姆雷特的装疯与奥菲莉亚的真疯之前,先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哈姆雷特是真的疯了,还只是一时装疯?哈姆雷特是真爱奥菲莉亚吗?如果是,他对她为什么如此冷酷?
挖掘人性深处的隐秘世界
即便我们不能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伟大、最震撼人心的一部,但可以明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造的最伟大、最永恒的一个戏剧人物。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像莎士比亚一样,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只要人类存在,他的灵魂便永远不朽。莎士比亚在他身上挖掘出了人性深处最丰富、最复杂的隐秘世界,在我看来,莎士比亚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永恒的生命孤独者。
哈姆雷特:一个永恒的孤独者
“有一千个读者(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照这句话,我们都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千分之一个“哈姆雷特”。这非常好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躲藏在灵魂深处的自己。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哈姆雷特。
也许我们有理由做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推断,1601年正创作《哈姆雷特》的莎士比亚,是在埃塞克斯伯爵人头落地之后,写出了哈姆雷特对着约瑞克的骷髅所说的这段话:“原来这儿挂着两片嘴唇,我不知亲过它们多少回。——现在,你还能挖苦人吗?还能蹦蹦跳跳吗?你的歌呢?你那些随口编出来、常逗得满座闹哄哄的戏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内容提要:伟大的剧作家总是能在短小的篇幅里包含浩瀚而博大精深的思想,
因为它是人性的终极命题,所以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人性的某些核心是不会变的,或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也才有了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而莎士比亚的智慧就在于他只为我们提出,发现了问题,而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所以才有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的人不断地在研究,探讨,寻找,使《哈》剧历久弥新,充满了活力。

阅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接受文本之后,一定会有所思,与所问,继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

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阅读时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

关键词:各种哈姆雷特评论,个性化阅读,第二文本,期待视野
正文:
“疯子,情人,诗人都是用想象力造成的”,这是人们对莎士比亚的评价,
而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哈姆雷特》就是范例。

《哈姆雷特》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西方戏剧史的奇观。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的这句经典名言被人运用的频率之高绝对让人耳熟能详,在运用中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

研究哈姆雷特的文章更是汗牛充栋,正如法国小说家法朗士所说:“哈姆雷特,人类一向加以最大的关注,关于那些千差万别的批评的历史,倒是一本十分有趣的著作。

”从1877年以来,在欧洲平均每隔十二天就有篇研究《哈姆雷特》的论作问世,历久不衰,直到近年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哈姆雷特》依然是一个常被提到的名字,研究它的论文,专著叠加起来其篇幅已经几千倍超过了剧本本身。

伟大的剧作家总是能在短小的篇幅里包含浩瀚而博大精深的思想,因为它是人性的终极命题,所以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人性的某些核心是不会变的,或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也才有了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而莎士比亚的智慧就在于他只为我们提出,发现了问题,而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所以才有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的人不断地在研究,探讨,寻找,使《哈》历久弥新,充满了活力。

《哈姆雷特》最使人感兴趣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问题。

《哈》剧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大都是由此引发出来。

关于哈姆雷特为何“拖延”复仇的理论性阐释林林总总。

最著名的有歌德说(行动力量被充分发达的智力所麻痹)泰纳说(激情杀害了理智),别林斯基说(巨人的雄心与婴儿的意志)和佛洛伊德说(杀父娶母的潜意识使哈姆雷特把自己和叔父视为同道)。

还有的人则简单地归结为性格上的优柔寡断,等等。

另外如尼采对哈姆雷特关于装疯的评价
酒神状态的迷狂,它对人生日常界限和规则的毁坏,其间,包含着一种恍惚的成分,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淹没在其中了。

这样,一条忘川隔开了日常的现实
和酒神的现实。

可是,一旦日常的现实重新进入意识,就会令人生厌;一种弃志禁欲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在这个意义上,酒神的人与哈姆雷特相像:两者都一度洞悉事物的本质,他们彻悟了,他们厌弃行动;由于他们的行动丝毫改变不了事物的永恒本质,他们就觉得,指望他们来重整分崩离析的世界,乃是可笑或可耻的。

知识扼杀了行动,行动离不开幻想的蒙蔽--这才是哈姆雷特的教训,而决不是梦想家的那种廉价智慧,后者由于优柔寡断,不妨说由于可能性的过剩,才不能走向行动。

不是优柔寡断,不!--是真知灼见,是对可怕真理的洞察,战胜了每一个驱使行动的动机,无论在哈姆雷特还是在酒神的人身上均是如此。

此时此刻,任何安慰都无济于事,思慕之情已经越过了来世,越过了神灵,生存连同它在神灵身上或不死彼岸的辉煌返照都遭到了否定。

一个人意识到他一度瞥见的真理,他就处处只看见存在的荒谬可怕,终于领悟了奥菲利亚命运的象征意义,懂得了林神西勒诺斯的智慧,他厌世了。

其中,还有一些意义深远的话也被不断的关注,如“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一种无意识的话,比正言危论还要有力的多”“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而这其中最广泛传播的还是著名的“哈姆雷特命题”及”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不愧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阅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接受文本之后,一定会有所思,与所问,继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
真正有效地阅读,必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阅读时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读者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位读者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正如苏轼的哲理诗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个具体的文本背后总是有一个作者的意义存在,所谓作者的意义就是作者在创作时在胸中勾勒出的作品原型,这个作者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稳定的,极可能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生变化,直到最后可能完全远离一开始的构想,因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文字本身意义的多变,或者表达的局限都使文本的意义不能重现作者的意义,甚至会发生很大的偏移,这也就是日常所说的词不达意现象。

文学作品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文学表达的潜意识作用可能是作者表达出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东西甚至是不想表达的内容,这一方面使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义不一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作者丢失了对自己作品的最终裁决权,同时也使文学批评者取得合理的文学评判地位。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既是莎士比亚高超智慧的结晶,他深刻理解,看透人生人性后,向全人类提出了许多永恒的问题,只要是个人,就会遇到其中的某些情况,这是毫无疑问,无法避免的,因此才引起一代代的人深思;另外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或者心理状态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视角,也会对哈姆雷特有不同的解读。

注释:参考资料:《外国文学简明教程》郑克鲁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之旅》徐葆耕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