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学练测课后拓展作业:第2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含解析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学练测课后拓展作业:第2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含解析

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后.拓展作业一、语言基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荣,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

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

但随着元帝国的,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怪异荒诞弥天大祸土崩瓦解气势磅礴B.荒诞无稽灭顶之灾灰飞烟灭气势磅礴C.怪异荒诞灭顶之灾土崩瓦解恢宏壮美D.荒诞无稽弥天大祸灰飞烟灭恢宏壮美解析:选C怪异荒诞:奇异荒诞,不合常理。

荒诞无稽:十分荒唐离奇,毫无根据。

结合前文的“杜撰虚构”及后文的“贡物”可知,应选“怪异荒诞”。

弥天大祸:天大的灾祸。

灭顶之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句中指国家覆灭,应选“灭顶之灾”。

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崩溃,不可收拾。

灰飞烟灭:像灰、烟一样很快消失,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干净。

句中不强调时间短,只是强调“崩溃”,应选“土崩瓦解”。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

恢宏壮美:宽阔广大,雄壮美丽。

形容“洞窟”,应选“恢宏壮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华B.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C.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荣D.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荣解析:选B“依托”是“依靠,凭借”,其后可直接带宾语,无需加介词“于”;“又再度”语意重复;“繁荣”多形容经济或事业,此处形容“丝绸之路”,应用“繁华”。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B.因此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人们遗忘了它,一直到了近代C.因此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D.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人们遗忘了它,一直到了近代解析:选A括号中的内容应是对“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的原因的解释,故不能用表示结果的“因此”;依据前后主语一致的原则,“这条路”为陈述对象,其后一句应为被动句,即“被人遗忘”。

5.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随堂检测(含答案)

5.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随堂检测(含答案)

5.1 杜甫诗三首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塞上(sài) 急暮砧(zhēn) 朔漠(shuò)B.孤舟一系(xì)江渚(zhǔ) 猿啸(xiào)C.单于(chán) 省识(xǐng) 萧萧(xiāo)D.琵琶(bá) 萧森(xiāo) 凋伤(diāo)2.对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痛苦怨恨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

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带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A.①④③⑤⑥②B.①⑥④②⑤③C.④①⑥②③⑤D.④③②⑥①⑤4.与“万里悲秋常作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无边落木萧萧下C.锦瑟无端五十弦D.一弦一柱思华年5.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下列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

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广阔无际的凄凉秋景中,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外,常常会有孤独、漂泊、悲凉的感受,但人不可能永远只留在熟悉的家乡。

漂泊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常态,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波,或为国事而忧心,只有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运用角度] “故土情怀”“漂泊”“悲欢离合”“人生际遇”等。

【课外运用】1.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漂泊异乡,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漂泊”是一个“酸”性词语。

但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偏偏又少不了漂泊——有人异地求学,有人海外经商,有人流浪他乡……试想,如果没有哥伦布的漂泊,哪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麦哲伦的环球漂泊,哪有地球是一个圆体的新说……漂泊虽沧桑,但不凄凉。

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象得无比美好的青年人,应当把漂泊当作一种磨炼,唯有经过磨炼,我们才能成熟和壮大。

2.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

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

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会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过关习题必修3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过关习题必修3及答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业达标评价】一、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1~4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化作此花幽独。

”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答:答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答:答案:“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答:答案: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位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答:答案:不是。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 思念故乡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 怨恨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2.5 杜甫诗三首 登高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2.5 杜甫诗三首 登高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2.5 杜甫诗三首登高练习题(含答案)第 2 页第 3 页2、应如何理解颔联写的“木”“ 江”这两种景物?3、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是否和“做客”意思相同?4、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有人将《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压缩为“落叶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你觉得压缩好不好?6、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诗歌抒发的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7、请结合意象,分析前两联的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8、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登高》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选出下列诗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A、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高远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C、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D、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一百年4、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D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 “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2单元+5 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2单元+5 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5 杜甫诗三首本课话题——和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情,同时也赞颂了她为民族和睦所完成的“和亲”的伟大使命,她的伟大举动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

正是因为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因为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因为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雄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

“和”,使自然界美丽而多姿,神秘而多彩。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

“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

“和”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容,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持久,神圣且宝贵。

1.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起,使秦不敢加兵于赵。

设想,如果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

是“和”使赵国在那个充满硝烟的时代生存得更久。

2.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终于使会议圆满结束。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萧.森( ) 暮砧.( ) 青冢.( ) 环珮.( ) 琵琶..( )( ) 猿啸.( ) 渚.清( ) 潦.倒( ) 【答案】 xiāo zhēn zhǒnɡ pèi pí pa xiào zhǔ liáo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五)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系:牵挂
B.巫山巫峡气.萧森
气:气象、景象
C.丛菊两开
..他日泪
两开:第二次开放。

这里指第二次看到。

D.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
【解析】A项,系:系舟上岸。

【答案】 A
2.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9282049】
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C项,应为:千载/琵琶/作/胡语。

【答案】 C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39282050】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C项,“群山”与“生长”不对仗,“万壑”与“明妃”不对仗,“赴荆门”与“尚有村”不对仗。

【答案】 C
4.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②鹳鹤追飞静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
【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

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

【答案】 B
5.名句默写。

(1)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2)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1)巫山巫峡气萧森丛菊两开他日泪
(2)生长明妃尚有村画图省识春风面(3)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39282051】
泊岳阳城下[注]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诗人于此大约两年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是逢国破家衰时的流亡之作。

6.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
【解析】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