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写作背景
第4课:示儿

拓展延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注释]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 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 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 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 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因为收复失地是陆游一生念念不忘的事业, 身前没有实现,只能寄希望于身后,这一看似矛 盾的举动实则表现了诗人企盼祖国统一的强烈爱 国之情。
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 人毕生的心事和无 限的希望,表达了 他渴望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强烈的 爱国之情。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 表达了一个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 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 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 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在 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示
儿
陆 游
写作背景: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 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 先皇宋徽宗、当时皇帝宋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 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之后,宋钦宗的 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 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我们淮河 就此成了南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从此山河破碎, 不复统一。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 复失地,却向金屈膝投降,苟且偷安,只求保住 半壁江山,就心满意足了。
解 释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只。 九州同 : 指全中国统一。同,统一。九州,中国 的代称。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 : 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乃,你的,你们 的。翁,父亲。
古诗《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示儿》教学反思《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挚爱国情感。
以下是对《示儿》教学的一些反思:作者背景介绍:在教学开始,我注重介绍陆游这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强调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文学的贡献。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学背景。
诗歌背景解释:解释《示儿》的背景,特别是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通过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陆游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和情感源泉。
诗歌结构分析:对《示儿》的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韵律、格律等方面。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表达方式。
词语解释:强调对一些古文中生僻词汇的解释,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每个词语的含义。
陆游的诗歌常常包含深刻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需要特别关注这些方面。
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感,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朗读,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历史背景融入:由于《示儿》涉及爱国情感,我在教学中融入了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特色,增强对历史的认识。
文学风格讲解:介绍陆游的文学风格,包括他在文学上的独特贡献。
通过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讨论与分享: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示儿》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互相交流,拓展学生对于诗歌的多角度理解,促使更深层次的思考。
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例如仿写或创作扩展。
通过写作,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示儿》的教学反思,我期望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还能深入感受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文学艺术,从而提高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水平。
古诗三首 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陆游20岁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陆游51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68岁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 南)宋山阴人。12 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 以( 诗)的成就为最。其中许 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 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 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 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我 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写作背景:
1126年,从金兵的 铁蹄踏破宋朝的都城汴 梁的那一刻起,战火就 整整燃烧了95年,陆 游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战 乱纷飞的年代,他一生 都在渴盼国家的统一。
古诗示儿的写作背景资料

古诗示儿的写作背景资料
嘿,你知道这首古诗不?那可是大名鼎鼎啊!它是陆游写的呢!
想当年,陆游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呀。
那时候,宋朝面临着金兵的侵略,国家那叫一个风雨飘摇啊!就好比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艰难前行的小船。
陆游呢,他一心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他那颗心啊,简直比火还炽热!
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
他上过战场,和敌人真刀真枪地干过,那场面,啧啧,肯定惊心动魄!可现实却总是那么残酷,他的愿望一次次落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句诗你听着是不是特别有感触?这就像是陆游在对他的子孙们呐喊啊!他在说:“孩子们啊,等咱宋朝的军队收复了中原那一天,你们可千万别忘了在祭拜我的时候告诉我啊!”你说他得多不甘心,多期盼啊!
你想想,要是你处在他那个位置,眼睁睁看着国家沦陷,自己却无能为力,你会是什么心情?肯定很难过很着急吧!陆游就是这样啊,他的心里满满的都是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可他的爱国情怀却一点都没减少。
这就像那燃烧的火焰,哪怕只剩下一点点火星,也依然能熊熊燃烧。
我觉得啊,陆游真的太伟大了!他的这首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他一生爱国情怀的结晶,是他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去体会,去感受他的那份赤诚之心!。
部编版五语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知诗人】
《示儿》的写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 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 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 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 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 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 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解诗意】
己亥杂诗
创景抒情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 当时国家死气沉沉的局面。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 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 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 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作业:读背《己亥杂诗》第5首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再读诗歌,总结每首诗的内容。
示儿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 诉你的父亲。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 达官贵人,统治者。
【悟诗情】 再读全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以乐景衬哀情,是诗人独特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的写法,以此来表现诗人对当朝统
治者只会享乐的辛辣讽刺,来表达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 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知诗人】
《己亥杂诗》作者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
示儿的诗意

示儿的诗意《示儿》作者:陆游【宋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的注释:示儿:告诉儿子。
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心里什么也没有了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通“勿”,意思是不要。
乃:你 ;你的。
无忘:不要忘记。
翁:父亲,爸爸。
《示儿》的意思:死去元知万事空: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家祭无忘告乃翁: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示儿》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应该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可能是陆游的绝笔诗。
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作品体裁:诗、七言绝句、遗嘱诗、爱国诗。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没能看到祖国统一感到悲哀写下的诗,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国土收复的强烈愿望。
《示儿》的鉴赏: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人教版 五年级上 语文12 古诗三首:示儿

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课堂小结
叙事
示 儿
抒情
万事空 不见同
至死不变 的爱国情
中原日 告乃翁
新课导入
题临安邸(dǐ) [宋]林升
作者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 主编作品:《长相思》《洞仙歌》等。
写作背景
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膝投降,对内迫害爱国人士;政治上 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细读感悟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意】 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不要局限于一种
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细读感悟
提到“万马”,你想到了什么? 看到“万马齐鸣”这个词语你又想到了?
细读感悟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用“万马齐喑”来写腐朽的统治下, 人们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 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十 分形象。
责问痛恨、揭露警告。 情感。
表达了诗人渴望变革和出 《已亥杂诗》 揭露矛盾、批判现实。 人才的爱国热情。
谢谢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诗意】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
都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 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细读感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 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
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细读感悟
从诗歌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课堂小结
现实 己 亥 杂 诗 希望
恃风雷 究可哀 重抖擞 降人材
死气沉沉
渴望变革、 出人才 不拘一格
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示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
示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示儿》这首诗表达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示儿》这首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浑然天成,以极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极深厚、强烈的情感,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示儿作者是谁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
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工诗、词、文,长于史学。
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
示儿的写作背景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2、公元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示儿的赏析诗的首句看似平常,实际它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次句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写作背景《一剪梅》写作背景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早期的作品和晚期作品。
早期作品中的《一剪梅》是作于秋季。
关于《一剪梅》,从古到今,很多学者都没有停止对它艺术成就的评价。
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先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编辑的《一剪梅》写作背景吧,希望对大家理解全词有帮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不得好死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
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开始,被流水不知带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开始了。
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故事得从1100年(元符三年)说起,这年正月,哲宗驾崩,赵佶嗣位,是为徽宗。
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昏君,一上台,便倒行逆施起来。
1102年(崇宁元年)夏5月,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被藉为元祐奸党。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
7月乙酉,定案元祐奸党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罢官。
9月,宋徽宗御书奸党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师端礼门,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军广西象郡。
1103年(崇宁二年)4月,毁司马光、吕公著等绘像,及三苏、秦、黄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监司长吏厅各立元祐奸党碑。
党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04年(崇宁三年)诏御书所书写之奸党,不得在汴梁居住,凡亲属,无论亲疏,遣返原籍。
1106年(崇宁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昼见,沼求直言,方有毁碑之举。
1108年(大观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党禁至此稍弛。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笺注》)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有过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得杀净臣,不得杀读书种子。
刻石铭碑,藏于禁中,是否如此,未见正史,不敢断言。
但赵姓皇帝对待知识分子,在历朝历代中,尚属礼遇,大体而言,刻薄是有的,残暴还说不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做官,做到部长级,国务委员级,副总理级的高层职务,也就只有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和苏轼等人达到如此官位。
他们出入宫禁,位列中枢,掌握机要,筹谋决策,真正受到帝王重用,那才真叫当官,绝不是当摆设,充玩意儿,起花瓶作用的闲差虚位。
有职有权,有威有势,足够让今天已做官的,想做官的作家,或者诗人,艳羡不已。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非等闲人物,以礼部员外郎,拜提点京东刑狱、作为河南、山东一带的司法厅长,警察总监,官也做得不算小的。
所以,平心而论,混账如赵佶者,尽管修理文人,不遗余力,通过党人案,大搞宋朝的政治运动,倒没有开过杀戒,没有砍人脑袋,总算不违祖宗规矩。
不过,他先打元祐奸党,后打元符奸党,雷厉风行,严惩不贷,斗争从严,处理也从严.充军发配,妻离子散,打得大河上下,京师内外,杀气腾腾,鬼哭狼嚎,也是蛮恐怖的。
北宋白神宗变法以来,到徽宗的双打,知识分子就不停地被翻烧饼,烙了这面再烙那面,烤焦这边,再烤那边,今天把这拨打下去,明天把那拨抬上来,后天,给打下来的这拨昭:写,再后天,又将抬上来的那拨打下去。
这过程,正是李格非所受到免官、下放、复职、再谪的政治遭遇。
他在哲宗朝元祐年间,因蜀党被起用,到了徽宗朝崇宁年间洛党抬头,又遭被打下去的噩运。
可是,元祐党人都是正直的知识分子,都是有才气的文人,而对立面元符党人,几乎无一不是小人。
知识分子的本性,土可杀而不可辱,辱比杀更能挫折识文断字之辈。
宋徽宗这种铭刻在石板上的元佑奸党碑,可以算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比西方的耻辱柱,不知早了多少年?当代历次政治运动中,出现过的大字报、戴高帽、批斗会、喷气式,追本溯源,都是借鉴宋徽宗的这一手。
现在已经找不到李格非到广西以后的情况资料,但他女儿却因为是奸党的亲属,在开封的日子,不怎么好过。
第一,她不能不挂念谪放远方的老爹;第二,她不能不犯愁自己要被遣送的命运。
株连一说,虽然出自秦朝,但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无不奉为圭臬。
宋朝,不可能有可以教育好子女的给出路政策,但不可能没有以蔡京为首的双打办公室,以高俅领衔的清查奸党工作组。
在中国,只要一搞运动,整人者,层出不穷,告密者,纷纷出笼,检举者,望风捕影,打小报告者,如影随形,立刻就是小人辈出,奸佞纷呈,恶狗满村,爬虫遍地的兴旺景象。
一个诗词写得如此出色,人品生得如此出众的女诗人,能逃脱得掉这么多业余警察的眼睛吗? 我真为当代那些受到无微不至呵护的美女作家额手称庆,她们幸亏没有生在宋朝,而托福生在有如此众多好色之徒的中国当今文坛,才有这份好运气的。
幸好,李清照的先生赵明诚很爱她,是她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惟一的精神支柱。
这位在大学读研或者考博的丈夫,既没有跟她真离婚或假离婚以划清界限,也没有立时三刻大义灭亲把她扫地出门,而是四处求情,辗转托人,送礼请客,以求宽容,挨一天算一天,尽量拖延着不走。
实际上,赵明诚完全可以求他的父亲赵挺之,这位官至尚书左丞除中书侍郎,相当于副首相的高级干部,只消说一句话,谁敢拿他的儿媳怎样。
然而,此人很不是东西,炙手可热心可寒,就是李清照对这位长辈的评价。
赵挺之不会为双打分子的子女李清照缓颊的,一方面是亲不亲,路线分;另一方面便是一种阴暗心理了。
此人几乎诌不出几句像点样子的诗词,很生闷气,这和当年江青死整20世纪30年代文化人一样,对他的儿媳,有妒火中烧的文人情结啊!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外部因素,李清照相当不是滋味,才有这首前景渺茫,后果难料的《一剪梅》。
明人王世贞评说此词:可谓憔悴支离矣(《弁州山人词评》)。
这四字评语,可谓大奇。
只有笛中人,过来人,才能作此等语。
因为其父王仔,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东楼想要,王仔不敢不给,但又舍不得,只好搞了一份赝品送去。
谁知被人揭发,由此忤怒严嵩,便找了别的藉口,将他关进大牢。
王世贞营救无计,眼看其父瘦毙狱中。
这种相类似的感受,从时代背景这个大的角度,来忖度李清照写作时的心态,是说到了点子上的。
《一剪梅》写作背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写作背景1,泊船瓜州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希望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3,出塞作者:王昌龄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4,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作者2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
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
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
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
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苍劲悲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
野草的写作背景野草的写作背景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汉族,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
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
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来倡导大家一起抗日。
孔乙己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作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孔乙己》是《呐喊》的第二篇,写于五四前夕,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