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8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最新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最新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最新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思想家
3.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
4.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乱和文化特点
6.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繁荣时期的文化成就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和社会
1. 农业和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发展
2. 中国古代的城市和商业
3.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发明
4. 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等级制度
5. 农民起义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三、世界的发展和交流
1. 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影响
2. 大航海时代对世界的影响
3.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4.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近代化的启示
四、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1. 清朝的政治衰败和对外侵略
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3.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 中国的兴起和红军长征
5.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6.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五、世界的现代化与全球化
1.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2.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3. 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
六、历史知识的应用和价值
1. 如何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和教训
2. 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的提纲,希望对你的复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最新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最新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虎门销烟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不愧为中华名族的民族英雄。

评价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

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意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只有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6、太平天国运动:在慈溪战役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7、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左宗棠)8、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间不平等条约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被列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11、洋务运动的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填空)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填空)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一、1839年,(人名)虎门销烟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 时间:年—年2. 原因:①直接原因(导火线):②根本原因:3. 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

三、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进程。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社会。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 时间:年——年2. 原因:。

3. 发起者:国、国(主凶);国、国(帮凶)。

4. 借口:“事件”和“事件”5. 经过:①1856年,炮轰广州。

②1857年,占领广州。

③1858年,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6. 结果:①1858年,签订《》。

②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7. 影响: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②中国的程度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 背景:战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 1843年洪秀全创立“”,培养骨干力量。

3. 经过:(1)军事上: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时期)→天京变乱→后期预防→天津陷落。

(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理想的实施:①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资政新篇》5. 性质: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战争。

6. 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的统治和侵略势力。

第4课: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 背景:两次战争和运动的双重打击使清政府内忧外患。

2. 时间:19世纪—年代3. 目的:。

4. 代表人物:①中央:②地方:、、、5. 主要内容:①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一、明清社会的变化与发展1.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网罗天下的官营企业•工业生产的开始和发展2.社会习俗与风俗的变化•社会礼仪方面的变化•婚姻和家庭制度的变化•饮食方面的变化及文化传承3.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家学术重要性的提升•妇女思想文化的变化•艺术与文学方面的发展二、近代中国的开局与变革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政治与历史背景•对内改革的尝试•外来势力的威胁和挑战2.鸦片战争与中外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发展•中外贸易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改革与新思潮的兴起3.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新设与变化•政权更替与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体系的重建•维新运动与新政实施三、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起义•外强内弱的中华帝国•旧民主与新思潮之间的转换•全国规模的革命起义2.辛亥革命的时代意义•辛亥革命造成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转型的贡献•辛亥革命对振兴民族的影响3.新中国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与社会变革•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角色•苏联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中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近代中日战争的成因•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原因•战争进程中的水土不服和民族感情2.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英雄•抗日战争的发展与胶着状态•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价值•中国抗战英雄的特点与成就3.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抗战对民族精神的鼓舞和历史意义•从国际影响到东亚地位的提升•抗日战争对中国未来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打下基础五、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1.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和平民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和平进程的演变2.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历史进程•党的由来、宗旨和基本举措•革命后期,新民主主义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3.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重大决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绿色科技的推进结束语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已经结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①时间:年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②意义:。

2.鸦片战争的爆发⑴根本原因:。

⑵时间:年6月——年。

⑶结果:签订中英《》内容是:①②③。

④。

影响:。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时间:年10月—年10月侵略者:为主凶,为帮凶。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平方公里。

3.太平天国运动时间:年—1864年领导者: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洋枪队头目是。

第3课收复新疆过程:1876年作为钦差大臣,兵分三路进入新疆。

采取“”的策略,1878年收复了除以外新疆地区。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时间:年——年主要战役:①黄海海战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②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结果:1895年4月与日本首相签订了《》内容:①②③④影响。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的:。

侵略者:、、、、法、德、意、奥。

时间:年——年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内容:①②③④危害:单元小结: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原因是3、火烧圆明园发生在战争中4、攻占过中国首都的战争有、、5、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6、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7、第一个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条约是8、赔款最多的条约是9、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标志是10、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1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其中的公指的是海军指的是1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指的是13、简要叙述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目的:。

时间:。

代表人物:中央是:地方是:口号:、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

如、、福州船政局等。

(2)开办民用工业。

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十课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②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5、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第十一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北伐战争(1926年)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北伐主战场:湖南、湖北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

(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4、北伐的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第十二课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

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中国历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主要经过: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

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本文为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以便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提纲内容主要以人教版为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中古时期的世界•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与繁荣•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帝国与民族大融合•第四章近代世界的生产变革与工业革命•第五章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第一章中古时期的世界1.1 罗马帝国的兴衰与基督教的产生罗马帝国的兴衰可分为三个阶段:共和时期、尼禄时期和帝国扩张时期。

而基督教的产生则依托于罗马帝国自身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迎合了人们内心的需求。

1.2 玄奘西游记玄奘西游记是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从中国出发,穿越珍珠鸟国、毘尼奥国、龙泉寺、那烂陀寺、罗浮山等几十个孤岛国家,到达印度迦毗罗卫国求取佛经的故事。

1.3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始于先知穆罕默德,而伊斯兰教的创立则与穆罕默德密切相关。

伊斯兰教融合了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文化和政治体系,成为一个具有宽广影响力的整体。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与繁荣2.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秦朝的统一得益于苟裕的立志之人,乘势而上地征服了其他六国。

秦始皇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法规,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政治力量在长期的斗争中崛起,这其中包括北方的匈奴、鲜卑、氐和南方的百越、南蛮等。

2.3 唐朝的繁荣与走向衰亡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唐太宗的卓越管理能力和睿智决策,使之达到了顶峰。

但自安禄山之乱爆发以来,唐朝国力逐渐衰退,经济状况出现了恶化,加之士族之间日益激烈的斗争,使得唐朝逐渐走向衰亡。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帝国与民族大融合3.1 元朝的兴衰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元朝的兴盛得益于蒙古族的统治,其文化和社会制度融合了多方面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进生活、感受教育东港八中高芬
贴进生活、感受教育
有数据表明,学生喜欢历史,却不怎么喜欢上历史课。

这是何故?除了已被议论了很多的各种理由之外,历史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体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传统历史教学,总是单方面的希望通过历史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理性思维与历史责任感的接班人。

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接受了一些“现实”的知识,而实际却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毫无意义的生活。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难以体验到属于他们的乐趣,学生受到的只是各种单调、枯燥、的刺激,学生只会在那里痛苦地学习,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难以落实,历史教学的质量也难以提高。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所以我们的情感教育要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

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义务劳动等方式,走进各行各业,切身体会工人、农民、士兵、法官、商人等职业的工作方式、责任义务等;也可通过爱心活动、换位实践等活动方式,体验做父母、老人、幼儿、残疾儿童甚至乞丐等各种角色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让学生得到社会角色体验;还可通过参观浏览、实地考察等手段,深入农村城镇、河流山川、工矿企业、博物馆等,获得直接发第一感观的体验,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抽象与现实中的直观形象联系起来,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价更合理、客观。

三、积极体验,善于拓展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解释的,正所谓历史包含历史人物、地理地貌、风俗习惯、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等,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解释,这样他们的情感体验才会真实和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它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所以应该多鼓励。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

例如:快乐、舒适、幸福等肯定性情感体验,恐慌、焦虑、痛苦、惊吓等否定性情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心、同情心体验,这是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的一面,是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反应。

为了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可组织学生以,观看电视剧《大染坊》最后一集。

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走向,揭示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使学生在活生生的剧情中,深刻要地体会到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实发展的艰难状况,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成败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从而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只有把这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互相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上实现大丰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