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_高中语文专题四读其书想见其为人_史记的理想人格第10课管仲列传试题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选修系列《《史记》选读》课件:专题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0课 管仲列

高中语文苏教选修系列《《史记》选读》课件:专题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0课 管仲列

【选材感言】 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 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 狱中。”他的牢狱岁月给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痛苦与磨 难,并以极大的毅力来支撑自己。宽容让他学会放下。反观我们,之所 以总是烦恼缠身,充满痛苦,怨天尤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不如意, 正是因为我们缺少曼德拉的宽容和感恩。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心狠手辣;他令人疑惑,因为他与鲍叔牙的生死
之交和明目张胆的物质享受。①他并不是我们
[思悟要点]
①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 排比手法。概括 了管仲的特点,吸引读 者的阅读兴趣。
提示
所说的思想家,却站在了高峰之巅——一个令人 争议的位子,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作出 了准确的评价。我可以说我们至今为止都在这位 伟人的恩泽之下,然而对管仲有所了解的人却不 多,了解的人之中对他颇有微词的也不少,也妄 怪有人感慨“逝者如斯夫”,文明在没落了。
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就不慌不 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 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 “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 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 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学年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课孔子世家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学年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课孔子世家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孔子世家(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以下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B.夫子盖少贬焉C.约其文辞而指博D.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解析:选D。

A.“几〞同“颀〞;B.“盖〞同“盍〞;C.“指〞同“旨〞。

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军队临时驻扎B.陈蔡大夫谋.曰谋:商量C.从者病.,莫能兴病:生病D.吾道.非邪道:思想,主张解析:选C。

病:精疲力竭。

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孔子语鲁大师..B.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C.传十余世,学者..宗之D.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解析:选B。

A项,古义:太师,即乐官之长;今义: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C项,古义:有学问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D项,古义:取正,作为准那么;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4.以下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予一以贯之B.人之不我行也C.不容何病D.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解析:选D。

A、B、C项都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5.以下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孔子一生政治上无重大成就,但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并以此传授弟子,因此说他对整理古籍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奉献。

B.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五篇〞,皆“弦歌之〞,并给予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孔子作?春秋?,对自称为王的吴楚之君,贬之为“子〞,类似这种“绳当世〞“笔那么笔,削那么削〞的写法,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D.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立即被称为“六艺〞,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此千古传颂。

解析:选D。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学案: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学案: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 含答案

第10课 管仲列传1.一词多义(1)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故其称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2)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 桓公实怒少姬:2.虚词归纳与⎩⎪⎨⎪⎧ 知与之为取: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子非三闾大夫与:3.古今异义词(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展示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斗争。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自拿出了箭射向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

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史记》选读》文档: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

《《史记》选读》文档: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 屈原列传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平既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罹”,遭遇 (2)同“涅”,染黑 (3)同“黜”,罢免官职 (4)同“浊”,污浊(5)同“贽”,见面礼 (6)同“披”,披散2.一词多义(1)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2)疾⎩⎪⎨⎪⎧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4)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5)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6)见⎩⎪⎨⎪⎧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靡不毕见.: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7)明⎩⎪⎨⎪⎧ 明.于治乱: 谗谄之蔽明.也: 明.道德之广崇:(8)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答案 (1)自夸,炫耀/攻打/功劳 (2)痛苦,疾苦/恨、痛心 (3)忌妒/妨害 (4)离间/一段时间 (5)写作/连,跟着 (6)看见/显现/被 (7)明晓/眼睛/阐明 (8)法令/使,让3.虚词归纳(1)而⎩⎪⎨⎪⎧ 争宠而.心害其能 王怒而.疏屈平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何不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2)乃⎩⎪⎨⎪⎧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张仪闻,乃.曰 乃.作《怀沙》之赋 答案 (1)因而/表因果的连词,就/表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并列的连词,并且/表转折的连词,却 (2)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4.古今异义词(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义:骗人的假话。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0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0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管仲列传【学习导引】《史记·管晏列传》是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晏婴两人的合传。

本文节选了管仲部分。

它与其他传记相比较,较为奇特。

它不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管仲一生的主要政绩,而是写了他一生的两件事,一是与鲍叔牙的交往,二是治齐的政绩。

材料集中,篇幅较小,结构严谨。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文中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光要读懂管仲,更要读出管仲背后的鲍叔牙,从而认识二人之间相知相亲的真挚友谊。

认识到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

要读出司马迁在管仲这个成功人士身上寄托的感情。

2.语言学习既要注意丰富的句式,又要翻译重要语句。

3.文中第二段是文章重点,文字感人,最好熟读成诵。

【文本卡片】一、人物名片管仲所处的时代列国并峙,征战不休。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

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担任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齐桓公尊之为“仲父”。

管仲对内注重发展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二、文化常识成语中的朋友之交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相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性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管仲列传(详细)

管仲列传(详细)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第二段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g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 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管鲍分金 】
人管们仲用说“管:"鲍我分当金初”比不喻得情志谊深的厚时,候相知,相曾悉经。 和鲍叔 一起管经鲍商分金,,分不财计小利节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 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 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 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 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 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 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 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 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 父、叔兴父等
实词积累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鲍叔知其贤 3、常欺鲍叔 4、鲍叔终善遇之 5、不以为言 6、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 7、管仲囚焉
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 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
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 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 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
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 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
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军事上加强了武备,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 生产,国力很快强盛起来。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来号召诸侯。“尊王”就是尊祟周王;“攘夷”即驱 逐夷、狄等少数民族势力。当时周天子虽已失去号令 诸侯的能力,名义上毕竟还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 大宗,影呐还很大,所以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 周天子来号令诸侯。

选修《《史记》选读》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

选修《《史记》选读》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

选修《《史记》选读》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测试题 2019.9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於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于是论次其文。

次:编次,整理。

②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③厥有《国语》。

厥:才。

④欲遂其志之思也。

遂:通达、表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乃喟然而叹曰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夫④夫《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3、请翻译下列句子:(1)《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对选文内容分析好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造不朽业绩。

2,阅读下列文字。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史记》选读》文档: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9课 孔子世家 Word版含答案

《《史记》选读》文档: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9课 孔子世家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 孔子世家1.通假字(1)几.然而长,眼如望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者吾未知.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赐,而.志不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约其文辞而指.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慎:齐.,战,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匪.兕匪虎,率彼旷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颀”,长,高 (2)同“智”,智慧,聪明(3)同“尔”,你 (4)同“鉴”,借鉴 (5)同“旨”,意旨 (6)同“斋”,古代祭祀之前的身心整洁工作 (7)同“非”,不是2.一词多义(1)病⎩⎪⎨⎪⎧ 从者病.,莫能兴: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固⎩⎪⎨⎪⎧ 君子固.穷: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盖⎩⎪⎨⎪⎧ 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弟子盖.三千焉: (4)志⎩⎪⎨⎪⎧ 丘未得其志.也: 而志.不远矣:(5)故⎩⎪⎨⎪⎧ 故.所居堂弟子内: 据鲁,亲周,故.殷:答案 (1)困乏,疲劳/担心,忧虑 (2)安定/固执(3)同“盍”,何不/大概 (4)志趣,意旨/志向 (5)原先/借鉴,参照3.虚词归纳以⎩⎪⎨⎪⎧ 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答案 在/按照/用,拿/因为(借助)4.古今异义词(1)孔子语鲁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 管仲列传1.一词多义(1)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故其称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2)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桓公实怒少姬:答案 (1)称量,权衡/称言,主张/赞许,称道 (2)充实/实际上2.虚词归纳与⎩⎪⎨⎪⎧ 知与之为取: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子非三闾大夫与:答案 给予/跟,同/结交,亲附/和/语气助词,吗3.古今异义词(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不贤,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2)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3)古义:困窘,不得志。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4)古义:小。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4.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加以归类(只填序号)①九合.诸侯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③管仲既任政相.齐④富.国强.兵⑤贵.轻重⑥管仲因而信.之⑦然孔子小.之⑧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①④⑥(2)意动用法:②⑤⑦(3)名词作动词:③(4)形容词作名词:⑧5.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任政于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岂管仲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财利多自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以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齐桓公以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被动句(4)(5)判断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7)(8)宾语前置句(9)(10)省略句6.翻译下面的句子(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们家里粮食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

(2)难道是因为周王朝统治衰微,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背景展示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斗争。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自拿出了箭射向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

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像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

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全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管仲说:“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与鲍叔牙一同经商,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分财分利时经常多分给自己,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这是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因穷困所致。

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艰难,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会有有利和不利的时候。

我曾经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还是没有遇到时机。

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他不认为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我胆小,知道我是因为家有老母。

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追随他的召忽为此自杀,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牙不认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我无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在天下显扬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而感到耻辱。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管仲施政辅助齐桓公后,凭借小小齐国在海边的条件,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发展贸易,积累财富,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使执政者与百姓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同心同德。

他的主张是:“人们家里粮食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 固。

四 维不 张,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

礼义廉耻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国 乃 灭亡。

下 令 如流 水 之 原 ,国家就会灭亡。

下达的政令应该像水从源头流入平原一样,令 顺民 心 。

”故 论 卑 而 易 行。

必须能够顺民心、合民意。

”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而容易施行。

俗之所 欲, 因而予之;俗之所 否 , 因而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去 之。

革除掉。

其为政也,善因 祸而为 福,转败 而 为 功。

他施政时,善于将灾害转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贵 轻 重, 慎 权 衡 。

桓公实他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桓公实际是怒 少姬, 南 袭 蔡 ,管仲 因 而 伐 楚,因为怨恨少姬,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却借此机会讨伐楚国,责包茅不入贡于周 室 。

桓公实 北征 山戎,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是向北征伐山戎,而管仲 因 而令燕修 召公 之政。

于柯之会 ,但管仲就趁机敦促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

在柯邑的会盟上,桓公欲背 曹沫之约 ,管仲 因 而桓公想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却因势利导设法使桓公信 之 ,诸侯由是 归 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