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称,又称荀况,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
荀子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如下: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他相信人终生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止人们陷入混乱和争斗。
二、教育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偏颇之学”的理念,认为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专政论荀子主张专制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明智、有能力、有权威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敬畏和服从。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君主应当负责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四、天命论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人们应该接受天命的安排,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命,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因此,人们应该虚心谦逊,顺应天命,不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兼爱论荀子提倡“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关爱身边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是社会上的陌生人。
他认为,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道德的高尚和纯洁。
然后,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其和睦和谐。
最后,他要以身作则,用智慧和才干来治理国家和平定世界。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性论、教育论、专政论、天命论、兼爱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书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书荀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教育思想以人性为基础,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来培养身心完善的人。
首先,荀子强调了人性的本恶观。
他认为人类天生根深蒂固的自私和冲动,使人们往往不顾别人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欲望。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修正人性的缺陷,引导人们内省和反思,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其次,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利论”。
他认为人类本性倾向于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但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明白追求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追求共同利益才能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荀子强调这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培养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才能使人们追求共同利益并避免个人欲望的滥用。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才能在个体中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和道德。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认识到道德和义务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才能达到大道的境地。
此外,荀子还提出了“言志行信”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质和修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将教育分为言、志、行、信四个层面,言即正确的言辞和语言表达,志即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意愿,行即正确的行为和行为习惯,信即对道德和真理的坚定信念。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这四个层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修养和品质的人。
总结起来,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性的本恶观,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来修正人性的缺陷,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利论,认为追求共同利益是人类最大的利益。
荀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质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的“言志行信”教育理念也为后世的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荀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培养道德伦理观念强化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荀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有教育家,那么荀子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荀子教育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荀子是周朝战国时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还是在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尤其是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乃至当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第一个注重“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并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好坏是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综合影响,而非先天决定。
关于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
荀子认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义即在于将人“恶”的本性逐渐转化为“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通过教育,使人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并改善或扭转人的命运。
因此,荀子认为教育才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
关于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向学者传播知识,不断增加学者的知识底蕴,使学者博学多识。
关于教育的内容方面,荀子特别强调《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礼》和《乐》这两部儒家经典名著。
因为这些儒家经典名著对于规范学者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子道主要内容荀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在思想上颇有建树,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之性恶”,因此必须以后天的教化礼仪来改造升华人性,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子道篇》论述的是孝悌之道,指子女应该怎么对待父母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荀子认为孝敬父母的孝道固然应该遵守,但这其实只是一个人很小的德行,顺从上级也只是人的中德,只有遵守道义才是真正的有道德,这是人的大德,也可以说这是“大孝”。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公元前512年-公元前439年)是西周末代黄帝后代,是战国七雄之一,博学多才,有“荀子智”之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潮。
荀子创造了风格独特的“荀子语”,著有《荀子》、《劝学篇》等,其中《劝学篇》充满着荀子文化的精神,荀子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首先,荀子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智慧引导。
他指出,“仁者,其能为智乎。
”(《荀子劝学篇》)即在古代,“仁”指的是以知识和智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将学习知识纳入心灵,积淀成体系。
荀子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细心观察,并能充分和正确地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去除不良的思想。
其次,荀子强调坚持勤奋求学的态度,并以自我修养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他指出:“至于学,深谋远虑,切言慎行,省去诸多不良之意,陟山涧,以考论惑,如有损益,审而修之,可以致使一身之完毕”(《荀子劝学篇》)。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坚定的态度和一种艰苦的努力,学习者要深入思考,仔细观察,慎重考虑,根据益处与害处的判断,审慎修正,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最后,荀子认为,教育要从生活中获得,无论做什么,都应遵守礼节。
他说:“礼必先行,不合礼则不足以事物运行,故信道不可不尽,恶名尽可恶之”(《荀子劝学篇》)。
荀子指出,道德准则是唯一获得成功和安全的方法,任何行为都应站在道德的角度思考。
总之,道德是人们所关注的、也是人们必须拥有的,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总之,从《劝学篇》中可以看出,荀子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特点,以智慧引导,坚持勤奋求学,以及遵守礼仪等,为当代的教育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知识的积累,以智慧和实践去塑造一个更优秀的人。
他认为智慧和道德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他的教育思想给当代的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性意义。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荀子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他提出了自我修养、人伦关系、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荀子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道德品质容易受到破坏。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德行和修养。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使其修养和德行得到提高。
他主张通过自省、修炼、思考等方法,培养人们的性格和品德,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荀子强调了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的核心,而人伦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荀子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在这些关系中注重礼节、忠诚和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合作共赢。
此外,荀子还关注了政治道德的教育。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为政育民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政府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政治道德和职责心。
荀子强调了君主文化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人民能够从君主的言行中获得教育和启示。
荀子还提出了“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培养人们的政治道德和责任感,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自我修养、人伦关系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理念,为后世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通过了解和学习荀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指导。
荀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总结

荀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总结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后世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为方便阅读,将其分为道德教育、智育教育和体育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人的本性是恶的,并认为只有通过合理的教育才能使人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纪律、礼仪和道德来塑造人的行为规范。
在纪律方面,荀子强调要严格遵守规范,如家庭成员要按照等级关系相互尊重;在礼仪方面,他注重人们的行为举止,强调要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在道德方面,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强调要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及道德情感的培养。
荀子的智育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智慧和才能。
他认为,人在生活中应当注重思考和学习,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来培养自己的智慧。
他指出,教育应当注重思维的培养,培养人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他强调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
此外,荀子还提到教育的内容应当注重实际应用,而非空洞的理论知识。
荀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身体健康和身心的协调发展。
他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至关重要。
他主张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意志品质,如坚持不懈的训练,锻炼人的毅力和决心。
同时,他也强调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他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勇气、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智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统一,通过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智慧和身心素质,达到人格全面发展的目标。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引领着人们对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0年—约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荀学,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人性观上,并以强调人性恶、重视教化和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
下面将对荀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评述。
首先,荀子对人性的观点可以归纳为“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最本质的特点是邪恶的,人的本性是贪欲无止境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明确教化的方法才能约束和引导人性,使人们追求公正的道德行为。
尽管荀子的人性观点相对悲观,但这一观念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孟子强调人性善的观点提供了对立的对比,促进了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
其次,荀子强调“性与教”的关系。
他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的力量得以改变和提升。
荀子提出了“性恶可教”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不仅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但是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使人性中的善得以发扬光大。
他提倡国家应该实行全面的教育制度,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来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荀子关于政治的思考和治国理念也非常重要。
他强调政治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认为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是国家的重要责任。
荀子主张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来约束人性的恶,同时通过明君的治理和德政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提倡君主应当以身作则,做一个以德治国的君王,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塑造和引导人民的品德。
荀子的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和国家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荀子的思想在当时就受到了许多争议和批评,并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争议。
他的思想过于悲观地判断了人性的本质,并且对教育的重视过于强调威严和权力。
一些学者认为,在荀子的思想中缺乏关于个体的尊重和自由的考虑。
然而,荀子的思想以其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多地被视为儒家传统中重视道德教化和政治治理的代表。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观点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观点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德行、修身立命的教育方法。
以下是对荀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总结。
首先,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恶劣的,如果不进行教育和修行的矫正,人们就会沉溺于私欲,毫无底线的追求利益。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纠正人的恶习,培养出道德正直、品行端正的人。
荀子主张以道德为本的教育。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绳,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只有通过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他强调“修身”即个人修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努力,才能使德性得到提升。
荀子提出了“性、命、物”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的个性出发,即“性”;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其次,教育也应该关注人的生命问题,即“命”。
荀子提倡培养人的生活技能和健康的身体,认为身体的健康是实现自我的基础。
最后,教育还应该涉及到物质的培养,即“物”。
荀子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能力和才华,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并作出成就。
荀子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师道为重,教师应该是充满威严和榜样力量的人。
荀子提出了敬业教育的概念,认为教师应该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他还提出了学生要以师道为尊的观点,认为学生应该以师道为师,尊敬和听从老师的指导。
最后,荀子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修正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够自我反省和修正,在面对错误和挫折时能够坦然面对,不断进步。
他强调了适度的自由和自主,认为人应该自觉地改善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德育和修身立命的重要性,强调了道德和品行的培养,提出了“性、命、物”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自我反省和修正,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荀子; 教育思想; 独特; 创新
【 中图分类号】 C0 023 【 - — 9.1 4 文献标识码】 A
苟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 位大 师 , 是地 主阶级一个 重 他 要的思想启蒙家 。苟子之 学 , 取百 家学说 , 撷 成一 家之 言 ,
在政 治、 济 、 经 哲学 、 逻辑 学 、 育学等 方面 都达 到 了那 个 教
成 都 大 学 学 报( 育科 学 版) 教 J un l f h n d iest( d c t n l ce c s dt n o r a C e g uUnv ri E u ai a in e i o ) o y o S E i
Vb . 2 1 N0 1 2 .1 NO .0 V 2 08
【 文章编号】 1 8 94( o)l OO 一 5 0 — 1 2 sl — Ol 0 0 4o
“ 学不可 以已, 青取之 于蓝 , 而青 于蓝 ; 冰水为之 , 而寒
于水。(劝学》 ”《 ) “ 君子 生非异也 , 于物也 。(劝学》 善假 ”《 )
“ 君子之 学也 , 乎 耳 , 乎心 , 入 箸 布乎 四体 , 形乎 动静 ;
在改造个性 中的积极 作用 , 给人们 的学 习提供 了 自信心 和
动力 。第一 , 通过 不 断的 积 习, 彼求 之而 后得 , 即“ 为之 而 后成 , 之而后 高 ……人 积耨耕 而 为农夫 , 斫削 而为工 积 积
观世界的认 识 中获得 的 , 也根 本不 需要 向外 部 世界探 索 ,
只要“ 反求诸 己” 向内心探 索 ,求 其放心 ” 扩充 自己内心 , “ , 固有 的“ 良知” “ 、 良能” 就行 了。老子 把认识 看作 是主观 自 生的先验 的东西 。他说 : 不 出 户 , 天 下 , 窥 牖 , 天 “ 知 不 见 道。其 出弥远 , 其知弥 少。是 以圣人 不行 而知 , 不见 而名 ,
性恶人天生具有的维持机体生存的各种自然本能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等本身虽无道德属性但都具有好利嫉恶有欲等倾向如果顺着这种倾向发展而不加以节制必然会引起争夺发生暴乱与外在的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并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第2 卷 第1 期 2 l 2 0年 l月 08 1
论苟 子 的教 育思 想 *
李 明顺
(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36) 701
【 要】 苟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摘 独特鲜明, 在教育哲学、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过程、 教育方法、 教师观等方
面, 继承前人 , 又超越 前人 , 是我 国教 育思想宝库 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 。
… …
时代 的最 高峰 。他 的思 想 和社会 实 践对 我 国古代 文化 传
承, 对战 国末期 、 唐乃 至 现代社 会 政治 和思 想学 术 的发 汉
小人 之学也 , 入乎耳 , 出乎 口0 ( 劝学》 ”《 ) “ 我欲贱 而贵 , 而智 , 愚 贫而 富, 乎? 日: 可 其唯 学乎 ! ”
、
独特的教育哲学——学 而知 之 , 化性起伪
“ 问不厌 , 不倦 , 学 好士 是天府也 。(大略》 ”《 )
“ 故学者 , 固学为 圣人也 , 特 学为无方之 民也 。 (礼 非 ”《 论》 )
“ 圣人 之 所 以 同 于 众 而 不 过 于 众 者 , 也 ; 以 异 而过 性 所
展, 都产 生过 重 大影 响。就教 育而 言 , 长期从 事 教育 事 他 业, 曾三为稷下学宫 的“ 祭酒 ” 直到 晚年寄居 兰陵 , , 仍未 间 断教学生涯 , 的教 育实 践与 思想 具有 鲜 明的 时代感 , 他 并 形成 独特的理 论体系。
一
(儒 效》 《 ) “ 今人之性 , 固无礼义 , 强学而求有之也 。( 性恶》 故 ”《 ) “ 学为者尽其理 , 善行 者究其难 。 ( 大略》 ”《 )
两种 知识 起 源说 , 为 “ 认 生而 知之 者 上 也 , 而知 之者 次 学
也, 困而学 之又 其次 也 , 困而 不学 , 民斯为 下矣 。 (论 语 ・ ”《 季 氏》在人性问题上又提 出“ 相近也 , ) 性 习相远也 ”《 (论语
・
足 问学 , 则为小人 矣。(儒 效》 ”《 ) “ 真积 力久则入 , 学至乎没 而后 止也 。(劝学》 ”《 )
匠, 积反货而为商贾 , 积礼义 而为君 子……是 非天性 也 , 靡 然使然也”《 (儒效》 , 一技 之长 , 自己提供 安全生命 )学得 为
之所。第二 , 可提 升 自己 的社会 地位 , 改变 自己的生 活状 态 ,我欲贱 而贵 , 而 智 , 而富 , “ 愚 贫 可乎 ?日 : 其唯 学乎 ! ”
认为孔子所 以仁德明智且 不受偏 见蒙蔽 , 就是 因为 他能够 进行 多方面的学习 , 并达到足 以与先王相媲美 的水平 。 ( ) 二 化性起伪
“ 吾尝终 日而思矣 , 须臾之 所学也 ; 尝 而望矣 , 不如 吾 跛 不如登 高之博见也 。(劝学》 ”《 )
“ 学而知之” 的观点重视 了人 的主观努 力 , 视 了学 习 重
阳货》的命 题。孟 子 发 挥孔 子 “ 而 知 之” 知识 起 源 ) 生 的
说, 宣称有一种先天存在 的“ 不虑 而知 ” “ 学 而能” 良 、不 的“ 知” “ 、 良能” 。在孟子 看来 , 所谓 “ 问 ” 知识 , 学 、 不是 从对 客
( ) 一 学而知之 人 的知识是从 哪里 来的 ?是从 天上 掉下来 的 , 自己 是
头脑里 固有的 , 还是从 社会 实践 中来的?先 秦的思想 家们
展开 了激烈的 争论 。孔 子提 出 “ 而知 之” 学 而知之 ” 生 和“
众者 , 也。(性 恶》 伪 ”《 )
“ 谨注错 , 习俗 , 慎 大积靡 , 为君 子 矣。纵性 情 而不 则
不为而成 。(老子》苟子 尖锐地批 判 了孟 子 、 ”《 ) 老子及 孔子
思想 中的唯心 主义 的先验 论 , 承和 发挥 了孔子思想 中唯 继 物 的部分—— “ 学而知之” 。他深有 感触地说 :
(儒效》第三 , 以解 蔽使人 更聪 明。他称赞 孔子 为善学 《 ) 可 者— —“ 子仁 知且 不蔽 , 孔 故学乱 术 足 以为先 王者 ” 即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