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

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荀子《劝学》读后感1《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
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
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
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
”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
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
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
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
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荀子《劝学》读后感《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荀子《劝学》读后感(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
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
”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骨”的动人画面。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公元前512年-公元前439年)是西周末代黄帝后代,是战国七雄之一,博学多才,有“荀子智”之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潮。
荀子创造了风格独特的“荀子语”,著有《荀子》、《劝学篇》等,其中《劝学篇》充满着荀子文化的精神,荀子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首先,荀子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智慧引导。
他指出,“仁者,其能为智乎。
”(《荀子劝学篇》)即在古代,“仁”指的是以知识和智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将学习知识纳入心灵,积淀成体系。
荀子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细心观察,并能充分和正确地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去除不良的思想。
其次,荀子强调坚持勤奋求学的态度,并以自我修养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他指出:“至于学,深谋远虑,切言慎行,省去诸多不良之意,陟山涧,以考论惑,如有损益,审而修之,可以致使一身之完毕”(《荀子劝学篇》)。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坚定的态度和一种艰苦的努力,学习者要深入思考,仔细观察,慎重考虑,根据益处与害处的判断,审慎修正,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最后,荀子认为,教育要从生活中获得,无论做什么,都应遵守礼节。
他说:“礼必先行,不合礼则不足以事物运行,故信道不可不尽,恶名尽可恶之”(《荀子劝学篇》)。
荀子指出,道德准则是唯一获得成功和安全的方法,任何行为都应站在道德的角度思考。
总之,道德是人们所关注的、也是人们必须拥有的,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总之,从《劝学篇》中可以看出,荀子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特点,以智慧引导,坚持勤奋求学,以及遵守礼仪等,为当代的教育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知识的积累,以智慧和实践去塑造一个更优秀的人。
他认为智慧和道德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他的教育思想给当代的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性意义。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荀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劝学篇是他的一篇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并且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荀子对学习的态度所打动。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人类与众不同的特质,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娱乐分散注意力,但荀子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其次,荀子对于学习方法的探索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提出“明心见性”的观点,认为通过观察事物本质以及自我反思,可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心去感悟,积极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
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学问的真谛,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被荀子强调修身养性的观点所深深触动。
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心性。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境界。
只有通过不断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刻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取得真正的学术成就。
毅力和恒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才能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我认为荀子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具体方法。
他鼓励我们通过模仿、观察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还强调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它们。
总结起来,通过阅读荀子的劝学篇,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我将秉持荀子的教诲,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

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作者:程俊英来源:《职业》2012年第04期教育目的荀子认为,性不可顺,情不可纵,应予以化导。
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必须受教育,教育能化恶为善。
所以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者。
”即无论何人,本性虽恶,受教育后,均可变为像禹一样的贤人。
荀子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圣人。
《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如能努力不懈地学习,结果必胜过教师;最低限度,也能变成一个出于治、合于善的成人。
教育方法一、积久。
从恶性到为士,从士成圣人,这种功夫,不是能一步达到,需要每日学习,渐积而成。
荀子用许多譬喻来讲积渐功夫,他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与学习,才能成为士与圣人。
二、专一。
荀子既重视“学”,又极注意学者是否专心致志。
他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他认为,不专心什么也干不成。
三、实行。
荀子最恶空谈,而主张知行合一。
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人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
”荀子认为,教育与学习不是口耳记诵,必须入脑入心,变化个人的气质,改善自己的行为与生活,这才算真的学问。
学习途径荀子对学生训练的方法,是亲师、择友。
他说:“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
”他以为人的知识性格,多得之于交游,所以贤师良友十分重要。
渐染之法,莫善于师友:首先要亲师。
荀子重教,而执教者是老师,要具备尊严、耆艾、诵说、知微四种条件,才配做人师。
意思是,老师要有高尚的人格、丰富的阅历、明确的表达、深邃的分析等四种素质,他不仅主张读诗、诵礼,还主张人格感化。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是荀子的第几篇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是荀子的第几篇荀子是古代最宏大的教育家之一,那么他的《(劝学)篇》,大家是否阅读学习了呢?《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舞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其次、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行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
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特地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是古代最宏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同学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
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荀子劝学篇是一篇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文章,通过荀子的思考和呼吁,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认真、努力和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
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感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对荀子劝学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荀子看来,学习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贫富,无论才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追求知识的完美。
他告诫人们不要只看重外表,而要注重内涵,强调道德修养和智慧的培养。
这与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我们也正在强调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品德和知识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关心成绩和能力,更要注重人格和修养的培养。
其次,荀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长远价值。
他提到“入家门而随舅氏者,父母之敬也。
退而为乡黎者,兄弟之敬也。
”荀子要告诉我们,父母养育我们不易,我们应该用学习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兄弟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和学习,以共同进步。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
这也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和社会。
再次,荀子强调了学习的艰难性和长期性。
他说:“读书百子,其事必古、今、人物、言行。
”读书如此之多,其中所需的时间、精力和毅力是十分庞大的。
他用“百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艰难和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这让我深感学习的困难,但也告诉我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不可懈怠。
同时,荀子还说:“……学之道山难以穷也。
”山高难以攀登,学习之道亦然。
这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最终的结局,道路没有尽头,我们要有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精神,不断在学习中成长,并以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面对世界。
最后,我想谈谈荀子对于“疑”,“问”,“问学”的看法。
荀子认为,学习应该有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不懒于思考,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他提倡提出问题,反复追问,通过质疑和思辨,来寻求真理和提高自己。
这也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一种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不断追问,不断追求真理。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重要意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与“教使之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客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二、教育目的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
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
”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
雅儒不懂得法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之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从大儒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诵经”“读礼”的教育内容观。
具体说,应当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重要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与“教使之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客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二、教育目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
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
”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
雅儒不懂得法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
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之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从大儒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诵经”“读礼”的教育内容观。
具体说,应当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
他对五经的教育作用都做了分析。
他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其教育作用很大。
礼使上下有别,乐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
”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由学、思获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分,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
这是“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最大区别。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