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九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九章读书笔记一、章节概述第九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孟子、荀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后续影响。
本章不仅分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还深入研究了儒家思想与道教、佛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二、重点知识点1.孟子的性善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后天的努力和修养才能得以显现。
性善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
2.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的天性具有贪婪、自私等缺点,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加以约束。
性恶论强调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塑造的重要作用。
3.儒家思想的后续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与道教、佛教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三、个人感悟通过对第九章的学习,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忠诚、礼敬等美德,这些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我也认识到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其他学派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也启示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和思想时,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四、思考与启发1.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忠诚、礼敬等美德,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2.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儒家思想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塑造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儒家思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家思想面临着与其他文化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同时坚守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推动儒家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传播。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于教育思想的贡献不可忽视。
孟子注重培养人的性情和品德,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改革;荀子则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理性,注重教育的培训和引导。
以下是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的总结。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通过合理的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性情。
他认为“人之始生也,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意味着人性本善,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来激发和发扬人的本性善良,使其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提出了“四端”(仁、义、礼、智)的教育目标。
他认为仁是人道的核心,是超越自我、关心他人的情感;义是人们根据道义准则去行动;礼是一种有序和谐的行为规范;智是指人的智慧和理性。
而这四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的。
孟子还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改革。
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不分贵贱,不分男女,在孟子看来,人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成为有德行和智慧的人。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养心之道”和“养德之道”等教育方法,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相比之下,荀子则相对强调人的智慧和理性,注重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智力和才能。
他认为人之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教育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荀子主张以理性的思维和智慧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学习和修炼来提高个人的学识和能力。
荀子提出了“五利”教育目标,即“明辨利害,知修操行,有文才,能辨是非,知事理。
”他认为这些都是君子所应具备的素质。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能力。
荀子还强调了教育的培训和引导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通过训练和培养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养。
他主张通过榜样和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
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
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
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
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
”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
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孟子读书笔记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
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孟子读书笔记2《孟子》一书中《梁惠王(下)》篇里有孟子与梁惠王等君王非常精彩的对话,通篇论述孟子的“仁义”、“王道”思想,运用大量的典故比喻来劝诫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用道德的力量使天下统一,倡导“仁者无敌”。
孟子由“五十步笑百步”,“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孟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孟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孟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孟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的观点。
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文中,孟子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按照时间砍伐树木,材木就会用不尽。
是呀!顺应农时,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
如果人们忤逆大自然,人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假如人们不按照时间进树林砍伐,而是乱砍乱伐,就会造成树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会荒漠化,最终造成耕地总面积减少。
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被摧毁。
有电视新闻中报道某一地区,在海边冲上来一条12米的鲸鱼,这条鲸鱼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员检查它的身体时,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
这就是人们不爱护环境,把许多垃圾扔进河里造成的。
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造成的后果是食物链被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所以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反观现代社会污水横流,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笼罩着都城,这是我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们国家遗忘祖宗的祖训遭受的惩罚。
我们坚决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执政理念说不。
我们需要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文中,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孝敬长辈。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告诉我们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兴办学校,教会人们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只要人们有孝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劳作了,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时期两位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的作品,他们对教育思想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以下将分别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每个人大致总结500字。
1.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500字)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亚圣”,他对于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孟子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性情。
他认为每个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实现道德的完美。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善良、有天赋的道德感。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道德品质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良知和道德感,使之自觉奋发,追求德性的高尚境界。
其次,孟子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就必须修养品德。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整个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道德的榜样和引领者,对整个社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此外,孟子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包括贵族和平民,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认为,天生并没有区分贵贱的差异,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
最后,孟子提出了“养人之道”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通过恢复人的本性,引导人发挥潜能,并通过仁爱和亲和力来教育人。
他强调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并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教育。
此外,他还提出了“先行诱导”和“使人自信”等教育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道德事物的敏感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主张普及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500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他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以下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首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教育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观点。
下面将分别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天性论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良知和道德能力。
他强调要培养和发展这种善良本性,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品德。
首先,孟子认为教育应重视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提出“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人与其他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该立志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说:“君子以道育德,以德立人。
”这就是说,教育应当以道德为本,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德行高尚、有品德的人。
其次,孟子认为教育应注重培养人的智慧。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人应当追求全面的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还要培养人的智慧才能。
他说:“能近取譬,能广学,能居其位,能行其事。
”这就是说,学生要善于模仿和学习,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和位置去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教育如父母之爱”和“父母之爱才能引导孩子”的观点。
他强调教育应像父母一样关爱和引导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是孩子成才的基础。
他说:“父母之爱,莫大于此。
”这就是说,教育者应当用心去爱护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荀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性恶论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倾向,需要通过教育来纠正和改造。
他提出了以“正名、正视、正心、正方”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首先,荀子强调教育应重视纠正人的恶习和纷争。
他认为人的本性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邪恶。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纠正人的恶习和纷争,让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他说:“人心本恶,至于君子,反本性而行之”,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只有通过教育使之改造和纠正。
其次,荀子提出了“正名、正视、正心、正方”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当首先正名,明确道德标准和规范;其次正视,看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再次正心,坚守正义和道德;最后正方,合适地引导人们的行为。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doc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一)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不能十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积的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渐的思想。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止),其渐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自以欺。
2.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一)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不能十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
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但何为互动,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实现真正的互动,一直让我很困惑。
最近,我阅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郑金洲
教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丛书,其中《互动教学》一书,让我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互动教学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积”的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渐”的思想。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止),其渐之(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关于教学的思想
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P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自以欺。
”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他鄙视“耳口之学”,认为学习不能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道听途说,应当体现在行动上。
学习应使自己身心受益,而不是用来炫耀或作为进身的敲门砖。
3. 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思想。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他认为,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
准进行权衡。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二)
与我们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但我们最应该好好学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纲要》。
最近,我们又再次真学习了这些教育法律法规。
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法律法规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生于邹(今山东省邹县)。
他授业于孔丘的孙子思的门人,一生崇拜孔丘,以学习孔丘为志愿。
子思孟轲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关于教学的思想
1.自造自得,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启发思维,特别重视怀疑。
3.循序渐进,教师应如“时雨”。
爱的教育是十分适合我们阅读的书籍,在阅读之中我们会做一些记录写一份读书笔记。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爱的教育优秀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4.专心有恒。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
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
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关于教学的思想
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3. 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思想。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