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优选.)

合集下载

荀子劝学的思想主张

荀子劝学的思想主张

荀子劝学的思想主张荀子劝学的思想主张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的思想主张,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孟的礼学仁政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提出与孟子截然相反的“人性恶”论点,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或许是其“人性恶”论点过于鲜明而被人众所熟知的缘故,后世普通读者对荀子有关“法”的论述知之不多,甚至认为荀子继承和发扬孔孟礼学仁政思想有余,没有走出“礼”调整社会关系和治理国家的“樊篱”,对法律在规范社会关系和治理国家的作用重视不够。

在法学专家学者们看来,荀子是“礼法”并重的大家。

作为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学代表,荀子在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孔孟的礼学思想过程中,固然强调以礼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建设,但也更加注重道德与法律在调整社会规范中的平衡作用。

由于深受管子学派的影响,又吸收了大量法家思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礼学思想更多地包容了法治思想。

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尽管荀子强调“礼”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但其礼学思想,却既有“法”的刚性,又包含“法”的内容。

社会规范的调整,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

道德靠自觉,法律则依靠强制力。

道德的施行因为没有强制力作后盾,难免有失灵的时候。

从这种意义上说,当道德调整社会规范失灵之后,唯有依靠法律。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荀子以“礼”作为“人道之极”(《荀子·礼论》),更强调“礼”也即是道德应该具有“法”的刚性。

这可从荀子有关利益边界规定、社会财富分配的`主张中窥见一斑。

“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知之……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荣辱》)。

劝学荀子的观点

劝学荀子的观点

劝学荀子的观点
劝学荀子观点:
1. 学习是一种修养。

荀子认为,学习是一种修养,它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我们的知识和技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2. 学习需有恒心和决心。

学习需要有恒心和决心。

我们不能只在初学时热情高涨,而后丧失兴趣,甚至放弃。

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追求知识,就能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成长。

3. 学习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荀子强调,学习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中。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

4. 学习需要不断反思和反省。

荀子认为,学习需要不断反思和反省。

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通过反思和反省,我们才能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5. 学习需要虚心求教。

学习需要虚心求教。

我们不能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和领域。

总之,荀子主张学习是一种修养,需要恒心和决心,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反思和反省,虚心求教。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仍有很强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公元前512年-公元前439年)是西周末代黄帝后代,是战国七雄之一,博学多才,有“荀子智”之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潮。

荀子创造了风格独特的“荀子语”,著有《荀子》、《劝学篇》等,其中《劝学篇》充满着荀子文化的精神,荀子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首先,荀子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智慧引导。

他指出,“仁者,其能为智乎。

”(《荀子劝学篇》)即在古代,“仁”指的是以知识和智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将学习知识纳入心灵,积淀成体系。

荀子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细心观察,并能充分和正确地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去除不良的思想。

其次,荀子强调坚持勤奋求学的态度,并以自我修养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他指出:“至于学,深谋远虑,切言慎行,省去诸多不良之意,陟山涧,以考论惑,如有损益,审而修之,可以致使一身之完毕”(《荀子劝学篇》)。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坚定的态度和一种艰苦的努力,学习者要深入思考,仔细观察,慎重考虑,根据益处与害处的判断,审慎修正,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最后,荀子认为,教育要从生活中获得,无论做什么,都应遵守礼节。

他说:“礼必先行,不合礼则不足以事物运行,故信道不可不尽,恶名尽可恶之”(《荀子劝学篇》)。

荀子指出,道德准则是唯一获得成功和安全的方法,任何行为都应站在道德的角度思考。

总之,道德是人们所关注的、也是人们必须拥有的,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总之,从《劝学篇》中可以看出,荀子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特点,以智慧引导,坚持勤奋求学,以及遵守礼仪等,为当代的教育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知识的积累,以智慧和实践去塑造一个更优秀的人。

他认为智慧和道德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他的教育思想给当代的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性意义。

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

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

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作者:程俊英来源:《职业》2012年第04期教育目的荀子认为,性不可顺,情不可纵,应予以化导。

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必须受教育,教育能化恶为善。

所以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者。

”即无论何人,本性虽恶,受教育后,均可变为像禹一样的贤人。

荀子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圣人。

《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如能努力不懈地学习,结果必胜过教师;最低限度,也能变成一个出于治、合于善的成人。

教育方法一、积久。

从恶性到为士,从士成圣人,这种功夫,不是能一步达到,需要每日学习,渐积而成。

荀子用许多譬喻来讲积渐功夫,他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与学习,才能成为士与圣人。

二、专一。

荀子既重视“学”,又极注意学者是否专心致志。

他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他认为,不专心什么也干不成。

三、实行。

荀子最恶空谈,而主张知行合一。

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人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

”荀子认为,教育与学习不是口耳记诵,必须入脑入心,变化个人的气质,改善自己的行为与生活,这才算真的学问。

学习途径荀子对学生训练的方法,是亲师、择友。

他说:“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

”他以为人的知识性格,多得之于交游,所以贤师良友十分重要。

渐染之法,莫善于师友:首先要亲师。

荀子重教,而执教者是老师,要具备尊严、耆艾、诵说、知微四种条件,才配做人师。

意思是,老师要有高尚的人格、丰富的阅历、明确的表达、深邃的分析等四种素质,他不仅主张读诗、诵礼,还主张人格感化。

《荀子》的教育观:劝学原文与译文

《荀子》的教育观:劝学原文与译文

《荀子》的教育观:劝学原文与译文荀子的教育观:劝学原文与译文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教育观被广泛认为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强调了劝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荀子·劝学》的原文及其译文:原文:> 吾欲使人之学也,为己之学也,必须自明其意,自见其情,自知其性,自定其位。

自明其意,则无物不知;自见其情,则无物不信;自知其性,则无物不用;自定其位,则无物不达。

凡学之道,寓乎其内,表乎其外。

其寓乎内者,谓之性;其表乎外者,谓之义。

性也者,内也;义也者,外也。

知者,性之达也;仁者,义之达也。

知者,不可已也;仁者,不可不养也。

性之达也,可以道人;义之达也,可以义人。

凡人之情,莫不有是两者。

是故人道有两经焉,曰道我者,知德之者也;曰德我者,仁义之者也。

知德者,性之达也;仁义者,义之达也。

译文:> 我想让人们研究,为的是让他们研究自己的知识。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使人们明确自己的意图,看清自己的情况,了解自己的本性,确定自己的位置。

如果能明确自己的意图,就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能看清自己的情况,就没有什么不相信的;如果能了解自己的本性,就没有什么不能应用的;如果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就没有什么达不到的目标。

研究的道路,既存在于内心,又表现于外在。

存在于内心的,称之为本性;表现于外在的,称之为义。

本性是指内在的品性;义是指外在的道德准则。

了解本性的人,能够达到道德的境界;具备仁义之德的人,能够实现道义的境界。

了解本性的人,不能停止研究;具备仁义之德的人,不能不修养。

了解本性,可以教化他人;实践道义,可以影响他人。

因此,每个人都存在着这两个方面,所以人的修养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修养,一是仁义修养。

了解本性的人,能够达到道德的境界;具备仁义之德的人,能够实现道义的境界。

荀子的教育观强调了个体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他认为研究应该从内心开始,通过了解自己的本性,实现自我的提升和道德境界的达到。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荀子劝学篇是一篇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文章,通过荀子的思考和呼吁,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认真、努力和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

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感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对荀子劝学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荀子看来,学习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贫富,无论才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追求知识的完美。

他告诫人们不要只看重外表,而要注重内涵,强调道德修养和智慧的培养。

这与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我们也正在强调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品德和知识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关心成绩和能力,更要注重人格和修养的培养。

其次,荀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长远价值。

他提到“入家门而随舅氏者,父母之敬也。

退而为乡黎者,兄弟之敬也。

”荀子要告诉我们,父母养育我们不易,我们应该用学习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兄弟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和学习,以共同进步。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

这也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和社会。

再次,荀子强调了学习的艰难性和长期性。

他说:“读书百子,其事必古、今、人物、言行。

”读书如此之多,其中所需的时间、精力和毅力是十分庞大的。

他用“百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艰难和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这让我深感学习的困难,但也告诉我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不可懈怠。

同时,荀子还说:“……学之道山难以穷也。

”山高难以攀登,学习之道亦然。

这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最终的结局,道路没有尽头,我们要有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精神,不断在学习中成长,并以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面对世界。

最后,我想谈谈荀子对于“疑”,“问”,“问学”的看法。

荀子认为,学习应该有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不懒于思考,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他提倡提出问题,反复追问,通过质疑和思辨,来寻求真理和提高自己。

这也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一种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不断追问,不断追求真理。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优选.)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重要意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与“教使之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客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二、教育目的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

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

”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

雅儒不懂得法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之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从大儒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诵经”“读礼”的教育内容观。

具体说,应当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

从《劝学》中看荀子的教育管理思想

从《劝学》中看荀子的教育管理思想

从《劝学》中看荀子的教育管理思想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有所不同,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更具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收有三名学生,其中李斯和韩非子1是其入室弟子。

荀子最为突出的观点是人生来就是可恶的,提倡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想法相反。

在荀子的作品中时常能发现他性恶论的观点。

《劝学》作为《荀子》2一书的首篇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

世人对荀子的《劝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因其优美的文字,简洁的表达,有力的例子,恰当的比喻。

文章开篇突出中心思想“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对读者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其后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揉使之然也”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通篇文章,作者从两大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是怎么学,二是学什么。

学者文人为什么如此厉害,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何异能,而是他们懂得运用外界事物使自己能力变强。

如“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既然君子是因为“善假于物也”才成为“君子”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学呢?接下来荀子就讲述如何学。

首先环境因素。

荀子举出大量例子阐述环境对君子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君子应“居必择乡”,与文人雅士相处。

其次学习要谨慎。

树木长成深林了惹来砍伐,长的茂盛了招来从鸟投宿。

所以就算说明也会招来祸害,做事情也会受到侮辱,君子处世要保持谨慎。

再者,学习要专心致志、锲而不舍。

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若如“蟹六跪而二螯”般学习,则只能寄托他人,毫无成果。

至于学什么的问题,荀子在文章有所提及。

一是学《诗》、《书》、《礼经》等经典著作。

只有一步步学习积少成多才能“终乎为圣人”。

二是向老师学习。

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懂得《礼经》、《乐经》等经典的深意,能传授学生更深入更具体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重要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与“教使之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客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二、教育目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

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

”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

雅儒不懂得法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之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从大儒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诵经”“读礼”的教育内容观。

具体说,应当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

他对五经的教育作用都做了分析。

他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
而止矣。

”《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其教育作用很大。

礼使上下有别,乐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由学、思获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分,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

这是“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最大区别。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适时施教、适度施教、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努力进行教学。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习要专注,全力以赴,不一心二用,不浮躁。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需要日积月累。

渊博的学识就同江海的形成一样是由点点滴滴的知识日积月累而成的。

微小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会发生质变,成为宏大而显著的东西。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学习要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贵在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