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王崧舟 长相思 教案

王崧舟 长相思 教案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崧舟及其作品《长相思》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长相思》的词意、词曲、韵律等方面的知识;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长相思》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长相思》的词意、词曲、韵律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王崧舟及其作品《长相思》缺乏认知和理解;2. 学生对于古典文学艺术欣赏能力不足。

四、教学过程A. 导入(5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王崧舟及其作品《长相思》,并引导学生思考“长相思”这个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2. 让学生听一遍《长相思》的音乐,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B. 讲解(20分钟)1. 简要介绍王崧舟及其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长相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长相思》的词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 介绍《长相思》的词曲和韵律特点,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

C. 欣赏(20分钟)1. 让学生再次听一遍《长相思》,并请他们在听歌时仔细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长相思》的理解和感悟。

D. 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长相思》的诗歌原文,并让他们阅读理解。

2. 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与“长相思”主题相关的小诗,并与同桌分享。

E. 总结(5分钟)1.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长相思》这首古典文学名篇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2.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长相思》的词意和情感;2. 学生能够自行创作一首与“长相思”主题相关的小诗;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案例评析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案例评析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案例评析
今天再一次认真阅读了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深深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诗意”。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诗的内容时空跨度大,学生的阅历尤其是小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王老师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让我们走进了诗意课堂。

王老师倡导文本细读,本节课朗读与想象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始终贯穿课堂。

四遍初读古诗,由读准字音,到字正腔圆,由学生自读到范读再到自读,每一遍每一生都读出了对诗不同层次的理解。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王老师抓住“身”,“心”让学生体会诗人身在何处,心想什么,创设情境,理解“故园”的温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让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报效祖国,思念家乡之情在每一个学生脑海中浮现。

然后又以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的“问”,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当时的心。

正是王老师潜心的文本细读,才有了课堂上的得心应手,行云流水,孩子们上课的幸福!
向王老师学习,学习他研究名师课堂实录,学习他进行文本细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王崧舟的《长相思》是中国古代词中的经典之作,它表现了爱情的深情和思念之苦,被誉为“千古绝唱”,并多次被各类文艺创作借鉴、演绎。

在教学中,如何课堂教授《长相思》才能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呢?本文将从语言、文化、形式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长相思》的教学实践和应用。

一、语言分析1.语言文字《长相思》一共有十三句,共用词52个,字数只有88个,每句话都是五个字。

王崧舟的语言凝练、深刻,简洁而富有感情,因此能以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出无限伤感。

2.运用修辞手法王崧舟的《长相思》整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称、倒装等。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称和倒装。

王崧舟使用对称手法,使词的结构简明、流畅,整体感十分和谐,达到了排比的作用,如“寂寞深闺,与我红烛同眠”、“千金纵买无情处,空锁横琴,应是恨那。

”等。

倒装是加强语言的表现力,让语言更加简练、直白,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等。

二、文化分析1.古代文化《长相思》虽是一首个人恋爱情感的抒发,但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化的许多特点。

例如,王崧舟提到的“红烛”,通常代表着夜晚、家庭和个人空间的许多象征。

此外,词中再次提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个中国古代重要的气候现象,通常认为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表现和“阴阳转换”的标志,因此被广泛认为与古代历法和宗教仪式有关。

2.西方文化《长相思》虽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但是其中的一些元素也能引起西方学生的共鸣。

例如,词中的“相思”,这个字通常被翻译成“思念、思绪”等,常常被用于描述某个人在他们不在环境下的视觉、听觉等普通感官等的感受。

这种情感与现代西方文学中的某些主题和情感非常相似。

此外,词中的“红烛”、“清明时节雨纷纷”等对中国文化而言极其重要的元素,也可以引起西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

三、教学实践1.前期预习学生在课前需要阅读有关王崧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作品特点。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教案:王崧舟《长相思》一、教学目标:1. 掌握诗歌《长相思》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2.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喜欢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简要介绍王崧舟和《长相思》的背景。

2. 诗词赏析:阅读整首诗,理解诗歌的主旨,分析并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

3.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与诗歌产生共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4. 创作接龙:鼓励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复习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王崧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课堂导引:介绍《长相思》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诗词赏析: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诗歌,分段解读并讨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5. 情感体会:提问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有何感受,鼓励他们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感触进行思考和细腻的表达。

6. 创作接龙: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他们按照《长相思》的形式,继续写下去,丰富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7. 朗诵演练:挑选几首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朗诵和分享,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状况,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创作:针对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表达的情感真实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歌的整体效果。

3. 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进步。

五、拓展延伸:1. 阅读更多王崧舟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2. 学习其他古典诗词的欣赏和解读,培养对中华文化的传统艺术的喜爱和理解。

3. 参观相关文化展览和演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反思:《长相思》是王崧舟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之情。

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教学分析

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教学分析

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教学分析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文教学中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着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又名纳兰容若)的传世之作《长相思》。

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过王崧舟老师的可课堂,但从这次张老师给我们所观看的录像中,我已体会到了,他的才情,他的智慧,呵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对作品的诗意解读,对这首词作了激情演绎。

王崧舟老师通过巧妙的起、承、转、合,将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演绎得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而又荡气回肠!我们下面坐的新教师的心也随着课堂一起上此起彼伏。

王老师先从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

之后,深谙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的王老师祭出了“朗读”的法宝,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至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终于不仅读出了“味道和感觉”,也在读中感知了词的大意。

接着我们就听到读,其实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在读中感悟之后又须静思默想。

诵读过后,王老师的导读策略转为让学生“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由“非常思念家乡”而过渡到对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的叩问,这是极其自然的步步递升。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轻巧而精准的“点击”,学生又在潜心涵泳中真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幽怨哀愁。

其间,教师随机点拨和深情范读则又对特定场景作了的强力煽情和有效渲染。

然后的一幕是“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教师突转话锋,让学生瞬间进入“心系故园”的“追忆逝水年华”中。

在舒缓的《琵琶语》的伴奏衬垫下,学生先是融情想象,继而激越表达。

评王崧舟《长相思》课例中的巧妙与不足

评王崧舟《长相思》课例中的巧妙与不足

评王崧舟《长相思》课例中的巧妙与不足如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在教学的诗性活力上大放异彩。

他凭借丰厚的国学素养和独到的教学理念,将一种挥洒自如、极具人文气息的诗意教学带进语文课堂、滋养学生心田。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的巧妙与不足。

这节课的巧妙体现在两点:一、贯穿课堂的“读”王崧舟在《长相思》这一课当中始终围绕着“读”的要旨,将“读词”的任务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又为“读”赋予不同的目标、方法和意义。

细细品味,可以将王崧舟《长相思》一课的进程划分为六大阶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涵义——读出情感——读出疑问——读出“弦外之音”。

这不仅是“读”的过程,更是整个《长相思》的教学脉络。

读准字音,即读书读得字正腔圆。

这是“读”的第一阶段,也是朗读教学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在这里,王崧舟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长相思》的朗读,提示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更”的读法,反复几遍以读通这首词作。

读出节奏,指的是读出词句的停顿。

但凡朗读,必讲究气口和句读,如果是诗词,则更甚之。

不难发现,王崧舟十分重视这一点,他要求一位学生示范朗读,其他人注意寻找该生的停顿所在。

在聆听与发现当中,告诉学生读词要懂得有板有眼,抓住节奏。

读懂涵义。

古诗词教学的难点还在于古言的使用,因此,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王崧舟展开第三轮朗读。

让学生借助注解释义,再读。

读懂词人的所言所行,明晓故事发生的场景。

读出情感。

文字之所以有温度,是因为其中饱含情感,为了让学生体会《长相思》中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王崧舟巧妙提出词人“身在何处?”“心在何方?”的问题,结果“身在征途而心系故园”,让学生感受身心分离的思乡之苦。

这两问,上承词义,用以检验学生是否“读懂涵义”,下引词情,以指导学生“读出情感”,实在巧妙至极。

读出疑问。

通常情况下,大多语文教学停留在“读出情感”便终止了,而王崧舟的教学告诉我们:不止,远远不止于情感。

他让学生直接向纳兰性德提出疑问,并由此引出词人另一词作的句子“问君何时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夜?”通过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问,使学生真正理解词人的两难处境,切身体会其中的家国情怀。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
《长相思》是中国古代名篇,出自王崧舟,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

这首诗歌写出了
一种纠结的爱情,表达了对伴侣的牵挂和深刻的思念,令读者认同并动情。

王崧舟的《长
相思》被誉为“流传古今的经典爱情诗歌”。

本课例为王崧舟《长相思》课例评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诗歌的体裁上看,《长相思》是一首古代抒情诗。

诗歌以爱情为主题,描写
了对爱情的牵挂、思念和期待,表达了一种苦苦相思的情调。

另外,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
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歌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其次,从诗歌的结构上看,《长相思》的前七句的结构是“七个绝句”,也就是用七句
达到最高抒情效果,构成一种压缩式的结构,把读者带入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最后,从诗歌的意象上看,《长相思》中大量使用了自然界的元素,比如梨花、落日、星星等,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也突出了爱情的沧桑和深切的思念。

总的来说,王崧舟的《长相思》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歌,诗歌的体裁、结构和意象都
表达了爱情的牵挂和深切的思念,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可以作为教学课例进行教学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篇,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文学热情,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最新文档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最新文档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最新文档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在小语界被奉为经典一课,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出王崧舟老师浑厚的国学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机敏的教学智慧,“诗意语文”在他这堂课上更是得到充分的诠释。

王崧舟此课例的出彩之处我认为有二:一.在教学中区分了文学文本与课文的不同,寻到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对立与统一当我们把《长相思》作为文学文本解读时,需要全面解读出他作为文学文本的原生价值。

《长相思》是一首词,我们要从词牌、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对其进行形式上的解析之后,进入到词的内容解析。

“山一程,水一程”,前一程是山,后一程又是水,用两个“一”作回环往复之用,形式回环往复之间为情感造势形成空间的绵延悠长,概括了行经的万水千山,极喻长途跋山涉水的艰辛。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去向是山海关,“那畔”二字显出作者离家为客的无奈,“夜深千帐灯”夜深人静时放眼望去,营盘遍布,地上数不清的点点灯火,与夜空的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壮阔无垠。

此句写出了巡行的气魄和阵势,漫山遍野的灯火,展示出空间的无比辽阔,让作者感到自己的渺小与现行时空的陌生与距离,令作者顿生迷离的情思。

词的上阕雄伟热闹,描写千军万马跋涉山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声势甚盛。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而“夜深千帐灯”这雄伟的场景,更反射出征夫凄清寂寞的乡愁。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

这种思想的喟叹自然流转到下阕,词的下阕思乡心切,孤单落寞。

“风一更,雪一更”同样用回环往复的写法,写出风雪之烈,环境之苦,风雪声扰,使无法如梦,心醉而归梦难成,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更加思念远方的故乡,不由地发出深深的感叹“故园无此声”。

读到此处,我们不由得问一句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也有风雪,来句却说“无此声”,将旅人怀乡的离情别绪写到极致,细细品味才惊觉这末句似不符合事实而符合情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中读、想、问策略
经过长长的期盼,终于在网络上读到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10月18日在无锡“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上公开教学《长相思》的课堂实录。

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

在纳兰性德、王崧舟和学生们共同创造的情境里,我们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

在《长相思》教学中,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

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1、读得充分。

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是诵读和背诵。

王崧舟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自主读中感知词句,在默读中理解词意,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与感悟形象。

让我们来看王崧舟的两次范读: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是帮助学生悟情,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示范;学生通过想象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老师再次用范读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长相思》课堂里17次传出朗读的声音,再加上学生的7遍自主读和1次默读,24次文本的感悟与对话,语言和精神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飞扬。

2、读得技巧。

充分地读需要技巧,除了正确运用读的方式外,王崧舟老师注重了朗读的技法指导。

他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

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

读的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直抵形象与情感。

王崧舟老师不但注重读的指导,还给予读积极的评价。

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的时候,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

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读中生情。

学生在自主读中理解词的情感,在默读中感受词人的情怀,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体验着情感,在朗读中感悟与生成情感。

《长相思》的教学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这节课中的“情”,是融合了师生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求真、向善、热爱生活的情。

这节课中的读,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词人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词人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二、想——“行”在征程,心系“故园”
王崧舟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

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

围绕“征途”与“故园”,教者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
画面,体味“身”“心”分离的情感。

1、用音乐的渲染和言语的诱导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在背景音乐《怆》里,王崧舟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

“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

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

然而教者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

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2、在想象中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想象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在朗读中学生们体验着想象,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
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

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

语感能力的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听和读,建立起我们与生活、与文本的联系;说和写,则生成话语。

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

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

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
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

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两次想象,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

王崧舟老师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想象中朗读,加强形象,升华学生的情感。

三、问——问君何事轻离别?
问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显示剂、催化剂和兴奋剂。

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既发出了帮助感受理解的导问,又设计了引领感悟的查问,更实施了直面心灵的追问,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的对话。

1、导问引领感受,查问帮助理解,感悟“离别”。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崧舟在导语中让学生感受主题“乡愁”,且这种感受在读和问中一步步地加强理解。

“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通过问,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插图、注解进行理解。

学生们对整首词理解得如何呢?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在哪里?一个是心在哪儿?)进行了检查理解,引领学生感受词人的“身”和“心”,初步感悟“征途”与“故园”。

在导问、查问的引领帮助下,再通过想象的张开,问终于达成了目标——想象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与画面,感悟到“身”与“心”的分离。

2、追问叩击心灵——何事轻离别?
词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它形象丰富、感情丰妙,极富特质。

王崧舟充分展示构建“诗意语文”的重要手法,进行文本的拓展,对感悟的形象进行巩固和深化,发出了直面心灵的追问,营造具有生命意义的对话。

“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

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

在学生的追问中,王崧舟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切换,呈现出词人的自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的追问和词人自问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并由此生发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叩击心灵的追问中“故园”的
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

3、反问升华情感——何轻离别?
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问,纳兰性德不得不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在一次次地反问中表述着自己的理想与壮志。

我们在词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矛盾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至此,词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尽情地美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是王崧舟语感训练的三大装备。

以语感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情感、想象和生命意义造就了王崧舟诗意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