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政治 第3单元 第6课时 第1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知能检测
【创新方案】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邓亚萍在英国留学期间, 看到一些留学生在言行举止上, 时常流露出鄙视自己同胞的情 绪,她说:“记住,你永远是
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你的一言一行都
代表着中国。爱国,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素质。 你们的文化素质都很高,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
误!”为国争光,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是 邓亚萍心中不变的理想。无论是作为运动员、学生, 还是作为一名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和北京
(
)
②汉字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④汉字不变的历
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作用 史,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A.①②③
C.②③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
字是其中的一种形式,①观点错误;汉字有其自身
的演变过程,④观点错误;②③正确,故应选C项。 答案:C
2.当前,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字大量使用,给汉字的规范 书写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语文“新课标”对小
代的衰微和现代的再创辉煌的过程。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着重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中国自夏商以来,留有的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 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二、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1)从内部看,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日益没落和政 治腐败。 (2)从外部看,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
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
程标准具体内容正式启用。其中语文“新 课标”备受关注。 语文“新课标”对小学强调了对书写的要求,明确 提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要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提高书写质量。
2021_2022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素养目标1.描述与分类:了解中华文化从古代辉煌到近代衰微再到当代再创辉煌的历程。
2.解释与论证:理解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原因和表现,感悟其顽强的生命力。
3.辨析与评价:深刻理解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内外因,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作用。
4.预测与选择:坚决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1.通过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认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政治认同)2.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开展的观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开展历程;全面理解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科学精神)3.努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建设者。
(公共参与)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代: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开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6.宋元明时期: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
7.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中华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是要全面复制古代中华文化。
提示:观点错误。
中华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我们今天要大力开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传统中华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复制。
二、源远流长1.地位: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
2.见证:(1)汉字:①文字的作用:文字是文化的根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开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的意义: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高中政治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历史。
2.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知道“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和见证.3.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4.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课程标准】: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核心背景问题链:】中外文化比较与领悟某中学成立了中外文化差异研究兴趣小组。
【情境一:】经过研究,小组结论之一:同为古老的人类文明,其他文明皆因外族的入侵或湮灭,或被同化,或中断并沉睡千年。
组结论之二:而中国也曾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情况,可是中华文化不仅未灭反而同化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结论一中关于古老的人类文明出现上述结局,请你介绍一下?请你帮助分析结论二原因所在?【情境二】留学中国的英国学生艾丽对中国古代文化很感兴趣,加入兴趣小组,请你按照中华文化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突出的文化思想及其影响向其作简要介绍。
能否总结出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情境三】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可谓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艾丽想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见证,请你帮助选择并加以阐释重要性及其意义。
【情境四】兴趣小组研究中国近代时发现,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面对现实,“睁眼看世界”。
该小组提出三个问题请你帮助说明.①忆一忆:17、18世纪的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②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③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关系?【情境五】中共17届6中全会,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发展大繁荣的的号角,兴趣小组成员非常振奋,意在为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而奋斗不息。
请说明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备课资源包】高中政治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件

• “我们的民族精神”结合中华民族数千年绵绵 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启发学生理解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 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认识到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各民族人民的精 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不 竭力量之源;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 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 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中 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历史,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
• 思路点拨:“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中华 文化起源之早,没有中断和消失,保持顽强的 生命力和鲜活的活力,①②符合题意;传统文 化立足于新的实践,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③ 表述错误,排除;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④ 表述错误,故排除。正确答案选A。
• 探究三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识记·探究]
• [教材探究解读] (教师用书独有) • 1.教材P62 • 提示:(1)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 色的辉煌历程。 •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虽历经 沧桑,但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 (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 今的古老文明。
• 2.教材P63 • 提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二号” 卫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向 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高科技领域的创造力 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并有力地证明了中华 民族能创造辉煌的过去,也一定能创造辉煌的 未来。
• [理解·应用] • 1.准确把握“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是相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 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的断代而言的, 中华文明史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 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新坐标】16-17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中华文化

工业文明 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__________
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和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 (3)现代的复兴: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____________
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思考:中华文化在古代曾经历辉煌,为什么在近代会走向衰微?
核 心 速 览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 色的辉煌历程。 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是很有 说服力的。 3.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 社会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 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4.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 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 再练一题] 1.汉字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造景方式,使中国人千年抒怀不已。借助方块字, 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陶成精品,冶成箴 言,铸就了魏巍中华魂魄。这说明汉字( ①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A.①② C.②③ ) ②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丰富成果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中 华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基础· 初探]
源远流长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__________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_________ 历史轨迹 和_________ 丰富成果 。 (1)文字,是文化的_________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高中政治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最新精品导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中华文化一、明确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绚烂的历史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理解积厚流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汉字”与“史学文籍”是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目睹,中华文化的地区特点;明确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原由;剖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b5E2RGbCAP2.能力目标:感觉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理解党的路线、目标、政策,加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自觉弘扬和培养伟大的民族精神。
p1EanqFDPw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对优异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可感;加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实现祖国完整一致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中兴的实现。
(二)教课要点、难点: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表现、原由;中华文化广博精湛的表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DXDiTa9E3d (三)学法指导:小组议论法研究法点拨法二、课前预习案(一)教材助读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一)积厚流光1、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点的绚烂历程殷周时春秋战汉隋唐期间宋元明明清发展期间秦代国期间文化思想对早期渐渐形推进中华文化发展,在中华文成了古中华文此中宋明中国传统化发展史代中华文化面对化产生理学对后上的影响文化思冲击深刻影封建社会和作用想雏形响影响较大2 、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目睹: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1)_______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就。
____________ ,令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_。
RTCrpUDGiT(2)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目睹(作用)。
中国史册文籍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word教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
(二)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过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让学生去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一)重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重要标志和重要见证。
(二)难点理解在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中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课时安排:一个课时四、教学教法:课堂教授举列说明五、导入新课:同学们请打开目录,我们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我们讲到了文化对于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作用,在第二单元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我们讲到了文化的两个基本特点:文化的多样性和继承性。
这两个单元实质是讲的文化理论层面上的东西,我们都晓得,理论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那我们今天就要把文化理论层面上的东西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那就是我国的文化,即中华文化,同学们打开书本62页,我们今天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写板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六、讲授新课(一)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源远流长”体现了文化两个基本特点的哪一个特点?(学生答:继承性)本课由三个框题构成,大家看一下哪三个。
(学生回答:古代辉煌的历程,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对应这三个框题,老师只讲三个问题,其余的时间和大家讲讲故事。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具体来说就是:中华文化的古代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华文化能源远流长,怎么做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的辉煌。
(二)我们先讲是什么的问题即中华文化的古代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大家先看一下第一个框框,在第一个框框内,讲了许多文明包括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等,文章列举这些文明,一是说明了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是通过这些文明的中断或湮灭,来论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解析]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是汉字标志着人 类进入文明时代,①不选;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不应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正确;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 2.素养提升: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
字和史书典籍。
长的基本特征和强大生命力,增强
3. 了 解 中 华 文 化 衰 微 的 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实现中
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 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文化新的辉煌。
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史 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②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③要立足社会实践,着 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6课时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A.秦代B.汉代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解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答案】 B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具有划时代意义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解析】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故答案选C。
【答案】 C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
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
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正确;“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正确。
③混淆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基本途径,观点错误。
④材料体现不出。
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答案】 A4.2013年10月,2013·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这说明(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②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③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④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能说优越,故③片面。
④项材料未涉及。
答案选A。
【答案】 A5.汉字至今有6000多年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从未中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②仅有汉族使用汉字③汉字的正式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⑤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⑤ B.②④C.①③ D.③⑤【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的认识,②的说法错误;⑤是文字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除了汉字外还有史书典籍,④说法错误。
①③是对汉字的正确认识。
【答案】 C6.右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
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
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可见(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D.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见证于汉字和史学典籍,C项正确,A、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
【答案】 C7.《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
《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
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内涵丰富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③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存量丰富④中华民族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A.①③ B.③④C.①② D.①④【解析】《尚书》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华文化内涵丰富,①正确;《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说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项正确。
③干肢不符,④表述错误,应舍去。
【答案】 C2013年4月19日,“中华文化复兴出版工程”正式启动。
该工程拟在5年之内,整理出版国学和海外汉学两大系列的经论典籍、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1000种,囊括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汉学图书中的经典与准经典作品。
据此回答8~9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典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错误;文化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错误。
【答案】 B9.之所以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因为史书典籍(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③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③④是对文字的认识。
【答案】 B10.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①④分别从内外原因方面正确指出了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故答案选C。
②是中华文化重振的条件,③是对中华文化的解释,均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 C11.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③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④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都正确地指出了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
故选D。
【答案】 D1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诗经》)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④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道德经》)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④的意思是指统治者要采取愚民政策以维护其统治,这显然是错误的,排除④,故选A。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工作完成标志着《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零散到集成,从翻译不规范到规范,从质量参差不齐到精品,是彝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1)结合所学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保护好彝族的历史文化典籍对于文化的传承有什么意义?【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传承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第(1)问,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然后审读材料找出其中相关信息,再理论统帅材料具体分析说明。
第(2)问,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保护传统文化对展示文化多样性、继承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毕摩的彝文典籍,对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①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更好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和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
②有利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4.材料一18世纪前,中国有着世界上传承最为悠久的先进文化;19世纪至今,中国却成了世界工业文明苦苦的追赶者。
从开创者到学习者,其间痛苦,更与何人说?中华文化,何时才能迎来新的辉煌?材料二目前,我国与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开展了各类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在海外已建成巴黎、柏林、东京等多个中国文化中心;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节、艺术节,“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交流品牌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要求对中华文化的衰微有清楚的认识,并懂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道理。
第(1)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从开创者到学习者”,反映了中华文化由先进到衰微的变化过程。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即可总结出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趋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材料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增强。
(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学习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