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进位加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特别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

学数学就是在学一种思维体系,在日常教诲孩子的进程中也要重视这一点。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教案【教学内容】课本14页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知道的基础上掌控运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视察能力。

【教学重点】在知道的基础上掌控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进程】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2、口算。

5+78+650+306+2834+957+3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

)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运算进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当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生: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板书竖式)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进位加法。

(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

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2)边摆边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进位加法-人教版 (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进位加法-人教版 (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进位加法-人教版 (4)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进位加法,这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较大的挑战。

进位加法主要涉及到的是两个数相加时,个位相加的结果大于或等于10,需要向十位进位的情况。

学生需要掌握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特别是进位的过程。

2. 学生对于进位加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进位加法的示例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示范。

2. 学生需要准备一些纸张和笔,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记录。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来引导学生进入进位加法的学习,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加法知识。

2. 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示例题来讲解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明白进位的过程和原理。

3. 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进位加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互相讨论和交流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5. 总结:教师对进位加法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2. 进位加法的示例题。

3. 进位加法的练习题。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些进位加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用进位加法的知识。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了进位加法,通过讲解、练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对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原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地方,对于进位加法来说,教学难点主要包括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学生对于进位加法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单元《笔算加法(进位加)》教案

第二单元《笔算加法(进位加)》教案
在课程总结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脸上仍然存在疑惑的表情。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找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
其次,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进位加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在讨论中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进位加法的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部分,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对进位加法的理解更加直观。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继续保留并加以优化,让学生们在操作中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对于进位加法中的连续进位问题,如58+47,个位8加7得15,向十位进1,十位5加4再加进位的1得10,再向百位进1,学生需要清晰理解并正确执行这一过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识别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应用进位加法进行计算,如购物时计算总价,难点在于将商品价格进行合理的加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这些难点进行反复讲解和示范,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逐步突破难点,确保对进位加法的核心知识理解透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进位加法的基本概念。进位加法是指当两个数相加,某一位的和超过10时,需要向高位进位的一种加法运算。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计算方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计算53+47,我们会发现个位3加7得到10,需要向十位进1,十位5加4再加进位的1得到10,再向百位进1。这个案例展示了进位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2.1.2 《进位加》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2.1.2 《进位加》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2.1.2 《进位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进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进位加法进行加法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进位加法的概念理解。

2.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掌握。

难点1.进位加法运算中进位的处理。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进位加法的相关示例和练习题。

2.教具:十进位数的计算器、进位加法练习册。

3.学生课前准备: 让学生复习加法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讨论(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加法的基本概念,了解学生对加法的理解程度,引入进位加法的概念。

2. 观察示例(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进位加法的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进位的作用。

3. 练习操作(15分钟)让学生在计算器的辅助下进行不同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练习,鼓励他们实践并纠正错误。

4. 分组练习(10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相互合作,进行进位加法的练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5. 整理概念(5分钟)让学生总结进位加法的规则和步骤,以及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强化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进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进位加法的相关练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七、延伸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练习更复杂的进位加法题目,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多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进位加》教案(精选)

《进位加》教案(精选)

《进位加》教案《进位加》教案1【教材依据】《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设计思想】教材从回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开始,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比较、推理、总结等方法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这样,使学生既能熟练旧知识,又能懂得已有知识及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的。

【教学目标】情感:利用原有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知识,通过观察情境图,适时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计算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结合进位加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小养成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教育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热爱国家。

价值观: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点】1、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意义。

2、掌握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法选择】以活动为主,适当伴有讲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对比、学习、总结、积累经验。

【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比较、学习、总结、积累经验。

【教学准备】教科书第11页情景图、第14页例3图、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口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26+6= 18+7= 39+5= 47+6=55+5= 64+9= 52+8= 33+9=【师指导学生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时可以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一位数相加,也就是先算个位上的数。

】例如:26+6=32,先算6+6=12再算20+12=322、用竖式计算22+45 36+51 43+15 21+56 54+23(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导入新课(出示第11页情景图)师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2课时 进位加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2课时  进位加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2课时进位加一、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进位加法的概念。

2.能够掌握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3.能够熟练地进行进位加法运算。

二、教学内容1.进位加法的概念介绍。

2.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讲解。

3.进位加法的练习题目。

三、教学重点1.理解进位加法的概念。

2.掌握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在实际运算中准确地进行进位加法运算。

五、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

2.学生练习册。

3.纸笔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进位加法的背景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讲解进位加法的定义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进位的概念。

3. 运算方法示范通过具体的案例演示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进位加法运算。

4. 学生练习让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训练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进位加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水平。

七、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目,巩固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引入进位加法概念时,可能会遇到部分学生的理解困难,需要耐心引导。

在实际运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粗心错误,需要及时纠正并进行适当的辅导。

九、延伸阅读推荐一些相关数学练习题目书籍或在线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进位加法的内容。

祝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2 进位加(1)-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2 进位加(1)-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2 进位加(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进位加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进位加的运算过程,尤其是进位操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计算器、算式卡片、练习题。

2. 学具:学生用计算器、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算式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进位加的特点。

(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位加的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找出解题关键,总结解题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巩固(1)教师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改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体系,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改进。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六、板书设计1. 进位加的概念和特点2. 进位加的计算方法3. 进位加的运算过程4. 典型例题解析5. 练习题七、课后评价通过课后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进位加》教案

《进位加》教案

《进位加》教案《进位加》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标准、字迹工整的好习惯.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在理解的根底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指名学生板演:34+25=2、口算.5+7 8+6 50+306+28 34+9 57+3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 28分成 20和 8,用 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师:我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25换成了28,〔边说边板书:34+28=〕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师:个位4加8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 4加 8等于 12,满十了〕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2.教学例3.〔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4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8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师:34和28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 4个一加 8个一,得 12个一〕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2〕边摆边算.师:个位 4加 8满十,将其中的 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2个十记,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6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6〕〔3〕看竖式表达计算过程.师:34加28,个位4加8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在十位写6.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4〕仿例练习:〔边说边做〕56+37=3.教学例4.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46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4根小棒.师板书:师:个位6加4得十,〔把6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10怎样写?生:向十位进“1〞,个位写0.〔师板书〕师:个位不写零行不行?〔师强调:个位一个也没有要用“0〞占位〕师:十位上 4加 2再加进上来的 1得 7,在十位写 7.最后得 70.4.总结法那么.师:今天学的笔算加法和过去学的有什么不同?〔个位满十了要进位〕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全体齐读.〔三〕稳固反应1.在练习本上计算.〔同时请3人板演〕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3.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注意十位上的数不要太大,和不能超过100.学生编题,教师板书.如:26+39,45+38,37+43,54+25,…学生讨论:同学们编的这些题里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4.思考题.在□里填哪些数适宜?板书设计探究活动小猫钓鱼5.游戏目的稳固百以内的加减法.游戏材料用硬纸纸片做成的鱼假设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游戏程序〔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6.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游戏:夺红旗游戏目的稳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游戏准备教师准备一幅“登山图〞和一面小红旗.游戏过程〔1〕教师出示“登山图〞.〔2〕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计算两侧的竖式.〔3〕给先完成的小组颁发小红旗.《进位加》教案2一、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数学进位加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及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展台、液晶投影、计数器、小棒。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学例1(看课件)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随着老师去建筑工地看一看。

师:原来有34幢楼房,工人:又盖了16幢,小朋友:现在有多少幢?
师:你知道了些什么?小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师: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生答师板书:
34+16
师:很好。

那34+16=多少?你可以怎样计算,用你喜欢的方
法算一算。

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的?
根据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1)摆小棒。

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4和16合起来是多少?
师:最下面的这一捆是哪里来的?
师:通过摆小棒,34+16等于多少?
(2)算珠。

师:先怎么拨?再怎么拨?
师:观察一下个位上的算珠,你有什么发现吗?(个位上有十颗珠子)
师:个位上满了十颗珠子怎么办呢?(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师:通过拨算珠,34+16等于多少?
(3)列竖式。

师:如果是列竖式,怎样列?
生说,师板书。

3 4
+ 1 6
师边板书,边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数位要对齐)
课件出示竖式。

师:我们知道了在列竖式的时候数位要对齐,4和6是哪一位?(课件出示个)。

3和1是哪一位?(课件出示十)
师:竖式列好了,怎么算呢?自己试一试,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

生答。

师:你觉得从哪一位开始算比较好呢?为什么?
师:个位上的4加6得10,怎么办呢?让我们听听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茄子老师的话。

师:谁来说说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生说师板书,把竖式补书完整。

师强调: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1,1要写的小一些,在个位上写0,十位上在算的时候不能把个位进来的1漏了。

同桌互相说说怎么算。

二、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试一试。

6 5
+ 2 8
师:这题你能试一试吗?请你先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再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算一算。

学生上台演示,集体评价。

师总结:遇到了进位,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个位开始计算。

个位上5+8=13,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3,十位上6+2+1=9,
65+28=93。

2、课件(豌豆: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吗?)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说看?
师总结:(1)要注意数位对齐,
(2)做好进位符号,个位上的数要写正确。

(3)计算要仔细。

三、练习
1.想想做做(1)
白菜: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35+47 14+56 7+66 5+35
8+29 48+25 32+58 74+19
师:每组做二题,用竖式计算这些题目,写在1号本上。

每组请二位学生上黑板板书。

师:同桌先互相检查,再集体对答案。

2.想想做做(2)
加数
45
9
56
49
加数
29
61
24
8

师:请你自己算一算,需要列竖式时可以在在草稿本用竖式计算,自己完成。

集体对答案。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对。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进位加。

(板书课题:进位加)五、解决实际问题。

师:接下来,让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3)
(看课件)A:我们班领了44袋牛奶。

B:还剩28袋。

原来有多少袋牛奶?
师: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师:同桌互说,请一生回答。

师:原来有多少袋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


师:因为原来的是用领走的和剩下的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计算。

师:请你列式计算。

师:对答案(包括算式和单位名称),有错的订正。

4、想想做做(4)
师:让我们在去停车场看一看。

(看课件)A:大汽车有23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7辆。

小汽车有多少辆?
师: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做这道题目。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师:四人小组合作、互说。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师:你是怎样算的?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我用的是加法:23+17= )
师:核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