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三化学学案答案(下册)

合集下载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学案(最新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学案(最新版)

班级姓名备课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帮助人们科学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愚昧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2.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重点】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难点】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课前预习】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每个写两遍)氢元素碳元素氮元素氧元素钙元素硫元素铁元素2.化学是21世纪最有用、最富创造性的科学,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已有相当的成就。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举世闻名的。

3.化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带来了,为___ 带来了,还为带来了。

4.当前人类面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5.化学科学是一门极富魅力的科学。

学习和研究化学,可以帮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交流与讨论〗(1)世界卫生组织多次推荐使用中国的传统厨具—铁锅。

铁锅相对其他烹饪用具有哪些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吸烟对人体健康到底存在哪些危害?这些危害又是如何造成的?〖观察与思考〗实验一加热碳酸氢铵实验中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保存碳酸氢铵化肥要注意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钢铁的使用十分普遍,但世界上每年有将近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的钢铁因锈蚀而损失。

九年级下册化学补充习题答案沪教版

九年级下册化学补充习题答案沪教版

九年级下册化学补充习题答案沪教版第一节物质的溶解课内训练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人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味精B.面粉C.精制油D.石灰石 2.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白醋B.牛奶C.消毒酒精D.蔗糖水 3.对溶液的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C.植物油溶入汽油中可形成不稳定的乳浊液D.一杯完全溶解的糖水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上半部分一定比下半部分甜 4.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乳化在日常生活或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用洗洁精洗去碗筷上残留的油污 B.用肥皂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洗衣粉洗去棉织物上的油污 D.用食醋清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5.下列各种生活应用巾,不属于溶液的应用的是( )。

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体温计等消毒 B.用熟石灰粉等物质配制粉刷内墙的涂料C.长跑运动员赛跑途中服用葡萄糖口服液来补充能量D.夏秋季节,如果皮肤上生了疖子,可用碘酒涂擦患处6.严冬时节,我国北方某些城市曾用食盐融雪,造成土壤中含盐量偏高,使路旁树木死亡。

目前专家已研制出一种新型融雪剂,既能融化冰雪,又能起施肥养护树木的作用。

具有上述作用的新型融雪剂含有的成分可能是( )。

A.氯化钠、氯化钙B.氯化钠、氯化镁C.氯化钠、醋酸钙镁D.尿素、硝酸钙、硝酸镁 7.从一杯高锰酸钾溶液的上层取出少量液体,测得它的密度是“ag·cm-3,再从高锰酸钾溶液的下层取出少量液体.经测定它的密度是_____g·cm-3。

通过这一实验,你对溶液的认识是_____。

8.金属能导电,是因为____;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如____、____也能导电,是因为____。

而____、____等不能导电,是因为_________。

9.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堂探究第一课时溶液的概念和特征点拨:(1)从微观角度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被溶解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溶剂分子之中,因此,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

(2)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外界条件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

由此可见,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例】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D.溶液中只含有两种物质答题关键:对溶液概念全面细致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

解析:溶液都是透明的,但是并不能说明溶液都是无色的,因此A错误。

溶液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这说明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等都是相同的,因此B正确。

植物油分散到水中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的,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不具备溶液的特征,属于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C错误。

将适量的食盐、蔗糖、硫酸铜等物质同时放入水中,它们都会溶解而形成溶液,由此可见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因此D错误。

答案:B第二课时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点拨:1.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两个过程及热量变化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2.溶解时热量现象的解释降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升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

温度改变不明显: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者是差别不大时,溶解的热现象表现就不明显,如氯化钠的溶解。

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全套导学案 沪教版

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全套导学案 沪教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认识溶解现象,说出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

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

2、我们将物质以或形式均匀分散到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

3、物质溶解后形成的、的叫做。

4、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

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加快物质溶解速率的方法有哪些?2、举出日常生活中乳化的例子五、练习检测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汽水B、泥浆C、食盐水D、白酒2.把下列物质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A.冰加到水中B.植物油加到水中C.碘加入酒精中D.面粉加到水中3.一瓶NaCl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A、上面跟下面不同B、完全不相同C、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D、完全相同4.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溶液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B、溶液可能是无色的也可能是有颜色的C、正在配制的蔗糖溶液下面更甜,说明溶液中总是下面更浓D、如果水不蒸发,温度不变,糖水放再长时间,蔗糖也不会分离出来。

判断题:(请在题后括号里打“√”或“×”)1.溶液一定是溶解在水中的()2.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3.冰投到水里,冰是溶质,水是溶剂()4.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5.食盐水和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6.1毫升酒精与10毫升水混合可得到11毫升酒精溶液()六、补充学习1.把下列物质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A.冰加到水中B.植物油加到水中C.碘加入酒精中D.面粉加到水中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D.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3.有一瓶蔗糖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下部的溶液比上面的甜B.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一定有蔗糖析出C.上、中、下各部分的密度不同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4.洗涤剂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A.可溶解于水B. 可以溶解油污C.有乳化功能D. 可以稀释油污5.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以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上海初三化学学案(下册)

上海初三化学学案(下册)

第五章初识酸和碱5.1 生活中的酸和碱第1课时酸、碱的组成与分类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生活中有多种酸存在于我们身边,下列叙述中有错误的是……………………………()A.在番茄汁中含有乙酸CH3COOHB.在蓄电池中含有盐酸HClC.在柠檬、橘子中含有柠檬酸HOC3H4(COOH)3D.在酸牛奶、奶酪、乳品饮料中含有乳酸CH3CH(OH)COOH2.以下物质中属于二元酸的是………………………………………………………………()A.盐酸 B .硫酸 C.醋酸 D.硝酸3.以下不属于酸根的是………………………………………………………………………()A.CO2B.CO3C.NO3D.CH3COO4.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酸,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酸的是……………………………()A.胃液中的盐酸B.汽水中的碳酸C.食醋中的醋酸D.蓄电池中的硫酸5.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类的是………………………………………………………………()A.氧化钙B.氯化镁C.氢氧化钡D.碱式碳酸铜6.下列不属于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的是……………………………………………………()A.白色块状固体B.微溶于水C.不潮解D.水溶液称石灰水7.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A.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B.氢氧化钠烧碱NaOHC.碳酸钙熟石灰CaCO3D.乙酸醋酸HCOOH8.下列关于盐酸、稀硫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它们的组成中都有氢元素B.它们的组成中都有酸根原子团C.它们水溶液的pH值都小于7D.它们的水溶液都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9.下列溶液中,碱性最强的是………………………………………………………………()A. pH=2的溶液B.pH=6的溶液C.pH=8的溶液D.pH=12的溶液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酸中一定含有氧元素B.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C.含有氢元素的一定是酸D.含有氧元素的一定是碱二、填空题1.按要求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盐酸_________ 硫酸_________ 硝酸__________ 醋酸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_________ 氢氧化铝__________ 氢氧化钙_________ 氢氧化亚铁_________ 以上各物质中属于一元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含氧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可溶性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化学练习册答案九下上海

化学练习册答案九下上海

化学练习册答案九下上海【练习一:原子结构】1.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而中子数的不同可以形成同位素。

3. 电子在原子核外按照能量层级排列,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4. 根据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5.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练习二:化学键】1.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2. 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常见于非金属元素之间。

3.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化学键,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

4. 极性共价键是指电子对在两个原子间不均匀分布,导致电荷分布不均。

5. 非极性共价键是指电子对在两个原子间均匀分布,电荷分布均匀。

【练习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

3. 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原子间电子的转移。

5. 酸碱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其中酸是质子供体,碱是质子受体。

【练习四:溶液】1.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2.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不能再溶解的溶液。

3.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4.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见的表示方法有质量百分浓度和摩尔浓度。

5. 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示,pH值小于7表示酸性,大于7表示碱性。

【练习五:化学计算】1. 摩尔质量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摩尔。

2. 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

3.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可以求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

4.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

(60页)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章节含习题)

(60页)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章节含习题)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4.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乳化作用的运用。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过程。

(2)溶液的基本特征。

2.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提问】1.以上图片中的物质从类别上看,属于哪一类物质?2.茶水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不会分层?碳酸饮料呢?农药倒入水中为什么在使用时需要搅拌?【过渡】所有这些图片都是物质分散在水中的,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一种混合物——溶液。

推进新课【设问】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吗?它们形成的混合物各有什么用途?【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活动与探究】实验药品:高锰酸钾、蔗糖晶体、食盐、泥土、食用油。

实验内容:在盛有少量上述五种药品的五支试管中,加入约1/4试管的水,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经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静置后的(1)~(5)支试管中的液体又有什么变化?【多媒体】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将食盐投入水中后,水分子会将氯化钠晶体表面的Na+和Cl-解离出来,并扩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于水的过程都会和氯化钠的溶解过程一样呢?【多媒体】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当把蔗糖投入水中,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脱离蔗糖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师生归纳】把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讲解】我们把物质分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土、粉笔灰等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油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思我学】议一议: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化学在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较突出的贡献?想一想:为什么说材料是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举例说明。

查一查:仔细观察课本第8-9页上的8张图,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他们的主要用途。

【同步导学】一、评价要点1.知道:中国古代化学工艺著名成就: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瓷器。

2.知道:碳酸氢铵具有受热易分解的性质。

3.知道:钢铁年产量的1/10因锈蚀而损失掉。

4.理解:探究铁生锈消耗氧气实验的原理。

5.了解:验证含硫火柴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的实验方法。

6.知道:佛莱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二、方法指引1.我国在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哪些?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像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青铜器、春秋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期,掌握了炼钢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的性能,为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大量应用于军事和农业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和制火药这两大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项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另外瓷器制造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

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

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

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2.简述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纵观历史,从使用火到水、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人类能源的来源全部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其中的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第五章初识酸和碱5.1 生活中的酸和碱第1课时酸、碱的组成与分类(1)一、1.B 2.B 3.A 4.C 5.C 6.B 7.B 8.B 9.D 10.B二、1.HCl H2SO4HNO3CH3COOH NaOH Al(OH)3Ca(OH)2Fe(OH)2一元酸:HCl HNO3 CH3COOH,含氧酸:H2SO4HNO3CH3COOH,可溶性碱:NaOH2.(1)H2SO4或H2SO3(2)H2S (3)NaOH3. (1)盐酸,红(2) 氯化钠溶液,紫(3) 氢氧化钠溶液,蓝(2)一、1.B 2.C 3.A 4.D 5.D 6.D 7.B 8.B 9.B 10.D二、1.(1)酸(2)草木灰水或石灰水2. (1) H2SO4+ 2NaOH → Na2SO4 + 2H2O (2) 3HNO3 + Fe(OH)3→ Fe(NO3)3 + 3H2O(3) 2HNO3 + Ca(OH)2→ Ca(NO3)2 + 2H2O (4) H2SO4 + Cu(OH)2→ CuSO4 + 2H2O3. (1)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 CaCO3+ 2HCl → CaCl2 + H2O + CO2↑4. (1)中和;H2SO4+2NaOH→Na2SO4+2H2O或HCl+NaOH→NaCl+H2O或Ca(OH)2+2HCl →CaCl2+2H2O或H2SO4+Ca(OH)2→CaSO4+2H2O(2)酸;二氧化碳(3)>;pH计5.2 酸和碱的性质研究第1课时酸的性质研究第1课时酸的性质研究1.B2.C3.A4.A5.C6.C7. 铁锈溶解;无;黄; Fe2O3+3H2SO4→Fe2(SO4)3+3H2O;气泡;Fe+H2SO4→FeSO4+H2↑8. (1)CaO +2HCl→CaCl2+H 2 O+2HCl→CaCl2+2H2O(2)Ca(OH)2(3)CaCO+2HCl→CaCl2+H2O +CO2↑39.D 10.B 11.D 12.D13. 甲、乙;铁14. (1)食醋与金属铁反应生成盐和氢气(2)食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盐和水15. ①观察呈油状粘稠的为浓硫酸;②用玻璃棒蘸取在纸上写字,字迹变黑的为浓硫酸;③称其质量,质量大的为浓硫酸等16. 小于;(1)加入一定量的水;(2)适量的锌、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

17.稀盐酸、石灰水18.(1)14.6%(2)21.0%第2课时碱的性质研究1.B2.B3.D4.C5.D6.表面变潮湿;发热;滑腻;氢氧化钠溶液由腐蚀性7.有蓝色絮状沉淀和白色沉淀;CuSO4+Ca(OH)2→Cu(OH)2↓+CaSO4↓;波尔多液8.D 9.A 10.C 11.D 12.D 13.D 14.D15. CO2+Ca(OH)2→CaCO3↓+H2O高温CaO+CO2↑;16. CaCO3−−−→CaO+H2O→Ca(OH)2 ;Na2CO3 + Ca(OH)2→CaCO3↓+2NaOH17.(1)CaO+H2O→Ca(OH)2(2)腐蚀18.(1)3.3%(2)16.7mL第六章常用的金属和盐6.1 奇光异彩的金属第1课时金属的分类和共性一、选择题1.D2.D3.C4. B5. B6.D7.B8.C9.C 10.A二、填空题1. 轻金属;重金属;4.5g/cm3;重金属;黑色;有色;黑色;有色2. 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点和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导电性;汞3. 钙;铁;铝;锂;汞;银4. Al2O3;SiO25. 金属光泽;氧气;化学6.铝的用途铝的性质①电缆线 A.延展性②制成铝锅 B.导电性③铝箔包装食品 C.导热性④铝合金门窗 D.密度小7. B;A;D;C三、简答题1.(1)不科学;NaOH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2)把5.6gNaOH固体溶于适量水配成溶液,冷却到室温,然后向稀硫酸中加入NaOH 溶液,再用温度计测出温度(3)H2SO4、Na2SO4;Na2SO42.(1)不正确(2)CO 2;从化学式上看,铜绿中有四种元素H 、O 、C 、Cu ,故应还有含碳元素的物质参与铜的生锈,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3)没有二氧化碳;氧气、水和二氧化碳第2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选择题1.B2.B3.A4. C5. C6.D7.B8.A9.A 10.C 二、填空题1. 2332623Fe O HCl FeCl H O +→+;222Fe HCl FeCl H +→+↑2. 方案一:2442CuO H SO CuSO H O +→+;44CuSO Zn ZnSO Cu +→+ 方案二:2442H SO Zn ZnSO H +→+↑;22H CuO Cu H O +−−→+3. (1)镁>铝>锌>铁 (2)铝>镁>铁>锌4. 222Fe HCl FeCl H +→+↑5. Cu 、Ag ;222Fe HCl FeCl H +→+↑;32263Al HCl AlCl H +→+↑;32222CaCO HCl CaCl H O CO +→++↑6. (1) 24243223()3Al H SO Al SO H +→+↑ (2)不能,铜的金属活动性在H 后 (3)3322()2AgNO Zn Zn NO Ag +→+ (4)氯化银不溶于水7.(1)44CuSO Fe FeSO Cu +→+(2)2442()()Ca OH CuSO CaSO Cu OH +→+↓ 四、简答题 1.铁>铜>银 2. K 2CO 3、Na 2SO 4;无水CuSO 4、CaCO 3、Ca(NO 3)2; NaCl 3. (1)CO 2(2)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铁元素(3)不能;用干燥的烧杯罩在导管口(或试管口),如烧杯内壁有水珠,则有水蒸气产生(或观察试管口有冷凝水,说明有水蒸气产生;收集产生的气体冷却有冷凝水)(其他合理均可)。

4. 锌、银;氢气第3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一、选择题1.B2.C3.D4. D5. D6.A7.B8.D9.D 10.B 11.A 12.A 13.D 14.C 二、填空题1. 44CuSO Fe FeSO Cu +→+2. 铜;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44CuSO Fe FeSO Cu +→+、3322()2AgNO Cu Cu NO Ag +→+3. 铁;过滤;44CuSO Fe FeSO Cu +→+4. Y >X >Z ;Z >Y >X 五、简答题 1.(1)前面(2)强(或弱);FeSO 4等;正确(或错误)(3)2.(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2)氧化物或盐 (3)Cl 2;I 26.2 盐和化肥第1课时 盐的分类和组成 焰色反应一、二、三、1. B2.A3.B4.D5.A6.C7.D8.D9.C 10.D 四、1. 蓝色物质逐渐变为白色粉末,试管口部内壁产生水雾;424255CuSO H O CuSO H O ⋅−−→+;蓝;424255CuSO H O CuSO H O +→⋅2. NaCl3. 取少量样品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为紫色;另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加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钾。

第2课时 盐的化学性质及用途1. 纯碱;蓝色;碱;>2. 小苏打;发酵粉;232222Na CO HCl NaCl H O CO +→++↑;所属类别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所属类别•食盐NaCl•钠盐••碳酸氢铵NH 4HCO 3••正盐铵盐••纯碱Na 2CO 3••酸式盐•硫酸铵(NH 4)2SO 4•322NaHCO HCl NaCl H O CO +→++↑3. 大理石;建筑材料4. A5.A6.D7.A8.B9.(1)H 2CO 3 (2)>(3)322NaHCO HCl NaCl H O CO +→++↑ (4)Na 2CO 3(5)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得到二氧化碳气体,因而隔离了空气而灭火 10. (1)NaOH ;③②①或②③①;过滤 (2)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11. (1)NaCl ;33g NaCl AgNO NaNO A Cl +→+↓ (2)气泡产生;Na 2CO 3 12. (1)蒸馏 (2)蒸发(3)Mg(OH)2;22MgCl Mg Cl −−−→+↑通电;海水中MgCl 2的浓度低13. D 14.B 15.C16.(1)漏斗、玻璃棒;天平是否平衡(2)2323()2Na CO Ca OH CaCO NaOH +→↓+(3)碳酸钠、氢氧化钠;2NaOH HCl NaCl H O +→+、2322Na CO HCl NaCl H O +→+ 17. 碳酸钡;硫酸钡 BaCl 2;①;③④;④;②第3课时 化肥1. B2.A3.D4.D5. 磷矿粉;硝酸铵、氯化铵;硝酸银6.(1)②(2)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各种营养元素7.(1)4324424222()22NH HCO H SO NH SO H O CO +→++↑ (2)铁与稀硫酸能发生反应被腐蚀(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挂在高处能和植物的叶子充分接触,更好地进行光和作用 (4)氮肥8.(1)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 (2)无 (3)能 (4)NH 3·H 2O9.【实验探究】②变蓝;碱;酸③有大量气泡产生;232222HCl K CO KCl CO H O +→+↑+ ④产生白色沉淀、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交流共享】否 【知识拓展】C 10.(1)10.6g (2)97.25% (3)可以第七章 生活与化学 7.1 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1.D ; 2.B ; 3.B ; 4.D ;5.B ; 6. C 7.B ; 8.D ; 9.D ; 10.D ; 11.C 12.1 2 2 13.有机物;D ;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 注意保持浴室通风;14.E→C→D→B→A ; CuO+CO −−→Cu+CO 2; 吸收水蒸气; 验证水蒸气;20.7g ;7.2 食品中的营养素1.D2. C3.B4.A5.A6.B7. A8.A9.A10. 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 11. 3;24;180;6126222C H O +6O 6CO +6H O −−→酶12. NaOH CuSO4 蓝色沉淀砖红色沉淀Cu2O13. 维生素;元素;碳水化合物(或糖类);H2O;酶6CO2+6H2O;氧化;CO2;A; AB;14. C6H12O6+6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