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之法律行为共57页文档

合集下载

法理学第七章法律行为

法理学第七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思想 与评价的总称。
二、法律意识的作用
1、国家司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影响案件的处理 2、特殊情况下,法律意识被作为特殊形式被 适用 3、法律应被内化为人们的法律意识,提高遵 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法律意识的培养
牧羊犬是没有民事继承权利的。 看看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及后果 1、农场主立遗嘱(行为),法院宣称无 效(结果) 2、两儿子在法院起诉(行为),法院作 出判决(结果) 3、法院作出判决(行为),两儿子获得 部分的, 傍晚出门,见一头驴在自己家门口徘徊 走动,便上前仔细观察。经过观察,村 民确认该驴不是本村村民所饲养的。因 为担心意外,这村民将驴牵回家并将其 和自家的驴拴在一起饲养。第二天,该 村民向村委会告之此事,商量寻找失主, 并请邻村的人传话,请失主来认领。但 是,第五天晚,这驴咬断缰绳走失。第 六天下午,失主即来认领。由于驴不见, 失主与该村民发生争执。
第三节 法律行为与法律后果
一、法律后果是法的客观要求 首先,法律后果包含在法律规范的逻辑 结构之中。 其次,法律后果体现于法律体系的一切 领域中。 第三,法律后果贯穿于法律运行全部过 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四,法律后果对于实现法律价值具有 重要的意义。
二、 法律行为与法律后果的 复杂联系
(一)合法的法律行为引起积极的法律 后果。 (二)违法的法律行为引起消极的法律 后果。
二、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法律行为的主体要件 (二)、法律行为的主观要件 (三)、法律行为的客观要件 (四)、法律行为的客体要件
2000年,《新西兰先驱报》报道一则消 息: 一名农场主,立一份将部分遗产留给两 只牧羊犬的遗嘱。遗产价值高达100万新 元。根据遗嘱,农场主的第三任妻子, 只能继承20万新元,农场主的两亲生儿 子分文不得。农场主于1996年去世。死 后,两个儿子十分不满,要求奥克兰市 法院推翻遗嘱。历经四年,法院终于宣 布遗嘱无效,剥夺两只牧羊犬的“继承 权”,两儿子获得部分遗产,法院宣称,

法理学授课课件 第十章 法律行为

法理学授课课件 第十章 法律行为
北京理工大学
法理学
第十章 法律上的效力、产生一定法律 效果的行为。 二、特征 (一)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二)具有法律性 (三)具有意志性
三、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 标准为: 1、行为的主体 2、行为的程序 3、行为的时效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客观要件
(一)外在的行动(行为),如身体行 为、语言行为
(二)行为方式(手段),如特定情景 (正当防卫)、特定主体身份(职务 犯罪)、特定对象(挪用公款)
(三)具有法律意义的结果,如行为造 成的社会影响,
二、主观要件
(一)行为意思(意志),指心理状 态,包括需要、动机、目的
(二)行为认知,指对行为的法律意 义和后果的认识。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行式与相互关系, 分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主行为与 从行为
四、根据行为构成要件,分
(一)意思表示行为、非意思表示行 为
(二)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即是 否具有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
(三)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无效 的法律行为、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 失效的法律行为)
民法,重大误解——可撤销合同 刑法,不知法者不免其罪
三、法律行为的确认
主体是有权主体,主要是司法机关和 某些行政机关
经当事人同意的某些组织或个人,如 仲裁委员会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分个 人行为、集体行为、国家行为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分合法行 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 为

第七章 法律行为

第七章  法律行为

第七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概述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A 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B 法律行为的特征:⑴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原因包括事件和行为两大类,前者与人的意志无关;后者包括人的意志因素。

⑵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原因的行为可以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事实行为)。

①表意行为的行为人具有导致一定法律效果之发生的意图②非表意行为又称为事实行为,其行为人主观上并无产生法律效果的意图,但行为客观上引起了某种法律效果的发生。

发现埋藏物,拾得遗失物皆属于事实行为。

③事件和事实行为的区别:事件是指与主体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客观现象。

a事件与民事主体的意志无关;事实行为与民事主体的意志有关;b事件是一种客观现象;事实行为是民事主体的行为。

⑶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的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在意图以一定的行为表现于外部的过程。

⑷法律行为大部分为合法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分类A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⑴单方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其特点在于不需要他方当事人的同意就可发生法律效率的行为,如追认无权代理。

⑵双方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合同行为为典型。

⑶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多人合伙为典型。

B 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⑴有偿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使当事人双方承担互为对待给付义务;⑵无偿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行为中,一方当事人承担给付义务,他方当事人不承担对待给付义务。

赠与,借贷。

C 诺成法律行为和时间法律行为⑴诺成法律行为是指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⑵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指除意思表示以外,还须交付实物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D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⑴要式法律行为是指依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⑵不要式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不要求采取特定的形式,可按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形式成立的法律行为。

法理学之 法律行为

法理学之 法律行为

研究法律行为主观要件,首先就在于考察这些行为意思 (意志)诸要素的法律意义 。
动机本身不是法律直接调整的对象,例如在刑法中,动机
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仅是量刑时参考的情节之一。
24
2020/4/24
2、目的
➢目的是行为的本质要素
➢指行为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达到或者力求实现某种目标和 结果的主观意图。 目的构成行为的灵魂,给予行为规定性。 在刑法中,行为目的是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根据之一 。 在民法中,所谓意思表示,就是行为人对其目的直接或间接 的、真实或虚拟的表达。
18
2020/4/24
➢ 在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律行为与非 法律行为的界定大抵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 但有时候,一个行为的发生,很难根据立法
清晰判断它的法律性质,这就要通过法律解 释和论证过程来确定它是不是法律行为,是
哪一类法律行为。
19
2020/4/24
➢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法律行为绝不只是某一种样式,其表 现出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
26
2020/4/24
➢认识错误
➢在法律活动中,行为人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 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情况,这就是 所谓的认识错误。 ➢从法律角度看,它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个方面。 ➢事实错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内容与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相背 离。 ➢法律错误指行为人对事实认识无误,但由于误解或不知法 律而对该事实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认识有误。具体表现在:
11
2020/4/24
➢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他/她的活动和行为的社 会性,这种社会性既可能表现为社会有益性,也 可能表现为社会危害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它们 才可能具有法律意义。 ➢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一般是不具有法律意义的。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目录
CONTENTS
法律行为概述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法律行为的效力法律行为的解释法律行为的案例分析
法律行为概述
法律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具有意志性。
特征
定义: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和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人类行为。
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能够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法律行为是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法律行为的客观要件还包括行为的后果必须合法、合理和可预测。
法律行为的后果是确定行为效力和责任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行为的后果必须合法、合理和可预测,否则可能导致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被撤销。同时,如果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还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行为的效力
合法性
真实性
行为能力
标的可能性
01
02
03
04
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禁止或限制。
法律行为必须是真实意思表示,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
法律行为必须由具有相应行为能力的主体作出,如自然人、法人等。
法律行为的标的必须是可能的、合法的,不能违反公序良俗。
如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行为,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
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如合同履行不能、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等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解除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时,必须以法律为准,不得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合法性原则
解释法律行为时,应将该行为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进行理解,确保其与相关法律规范协调一致。
整体性原则
解释法律行为时,应考虑其历史背景和立法意图,以准确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法理第十章法律行为

法理第十章法律行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非法律行为: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3、法律行为的确认:指由法律规定的机关或个人审查在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意义和效力,并给予法律上的认定。法律行为认定主体主要是司法机关和某些行政机关,经当事人同意的某些组织和个人也有一定的确认权限。法律行为确认的内容主要有: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否具备;这些要件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关系;行为的成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等。
4、法律行为的结构:指即法律规定的,或通过法律解释确定的构成法律行为的要素。法律行为的结构主要包括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是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一)、动机:行为是受一定动机支配的,法律行为也是如此。所谓动机,指直接推动行为人区行动以及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或动因。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趋向目的,目的实现满足,满足导致新的需要。在法律上必须从对法律行为的动机作全面的、综合的考察,以便确定其在是否正当,是否合法。(二)目的:指行为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达到或力求实现某种目标和结果的主观意图,法律行为的目的往往采取表达的方式来体现,表达可以采取明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默示的方式,可以采取书面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口头的方式。(三)、认知能力:法律行为的认定需要考察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在法律活动中,行为人受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于客观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认识错误。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方面,前者指行为人所认识的内容和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相背离。后者指行为人对事实认识无误,由于误解或不知法律而对该事实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认识有误。二、法律行为的外在表现方面: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是法律行为的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一)、行为:指人们通过身体或语言或意思而表现于外在的举动。1、身体行为:指通过人的身体的任何部位所做出的为人所感知的外部举动。2、语言行为:即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行为,包括:书面语言行为和言语行为。(二)、手段: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实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三)、结果:判断法律行为的结果,主要有两个标准:1、社会影响。2、该结果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考察。

法理学—法律行为

法理学—法律行为
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 要式行为 非要式行为
根据行为之有效程度 完全行为 不完全行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九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释义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一节 法律行为释义
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 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目的、欲望、意
识、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外部举动。 法律行为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
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 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社会性 法律性 意志性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的分类
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根据行为的公法性质或私法性质 公法行为 私法行为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的分类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 积极行为 消极行为
根据行为之主从关系 主行为 从行为
(四)根据行为构成要件的分类
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行为 非表示行为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动机 —— 目的 —— 认知能力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行为 —— 手段 —— 结果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的分类
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 个人行为 集体行为 国家行为
根据主体意思的表示形式 单方行为 多方行为
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 自主行为 代理行为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行为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行为

(二)行为方式(手段) 这是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 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中包 括:行动的计划、方案和措施;行动的程式、步 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动所借助的工 具和器械,等等。行为方式(手段)是考察行为 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 是考察法律行为是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 任、承担责任之大小的根据。除此而外,在法律 上还必须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定,以为法 律行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标准。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所作的分 类 (一)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 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又称“作 为”,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 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消极行为,又称 “不作为”,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 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在法律上,这两种行为 不能反向选择。
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 (1)与特定情景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某些行为 方式只在特定的情形下方能使用,如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2)与特定主体身份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某些 法律行为的成立只与具有特定法律资格的主体 (个人或机关)相关联,其他主体无权采用此 种法律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即使采用,也不能 认定为该法律行为构成的要件。
?2种类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2种类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3与法律行为的区分标准?1法律规定性?2行为的主体特殊性?3行为的程序?4行为的时效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一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又可称之为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是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
(2)该结果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评价, 即由法律根据结果确定行为的法律性 质和类别。不过,这里应当区别的问 题是:行为的结果并不等于法律后果, 行为结果只是行为人承担法律后果的 依据之一,但并不是法律后果本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