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

合集下载

高原学子2022语文

高原学子2022语文

高原学子2022语文1、1《拿来主义》运用了先立后破的写作方法。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1《清塘荷韵》中,作者季羡林想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抵御。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28.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光纤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在句末加上“的服务”)B.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以惊人的速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并以其特有的历史韵味和时代风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世界东方。

(将“屹立”改为“闪耀”)C.为了发挥自己充分的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将“充分”调到“发挥”的前面)。

D.“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将“增强”改为“提高”)(正确答案)4、16. 下列词语中加双引号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瞭"望(liào)裸"露"(lù)" 彷"徨(fáng)挑拨离"间"(jiàn)B."迂"回(yū)"棱"角(léng)"拙"劣(zhuō)"强"词夺理(qiǎng)(正确答案) C."湛"蓝(zhàn)" 愚"蠢(yú)驰“骋”(chéng)怒不可“遏”(è)D.“旷”野(kuàng)苍“劲”(jìng)“蠕”动(rú)“拾”级而上(shí)5、1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后在哪里高就?令郎小学毕业了吧?”他这样表述是得体的。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草原日出》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草原日出》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然而 ,接下来的描述让我 们知道少年控 制不 了 自己的思想 。他在狩猎时也带上了 自家的狗, “ 因为, 为了几枪射 击 , 他通 常要赶很长 的路 , 有 了它们路 上 就不枯燥 了” 。可见 , 他难 以控制枯燥 之感 , 他需要狗
是位 多产 的作 家 , 不但长 篇小说 闻名世 界 , 短 篇小说 也极 受欢迎 。其中《 草原 日出》 是其短篇小说代 表之
故事 中少年试 图驾驭和征服 自然 的欲望做 了足够 的 铺垫。他 每晚设 闹钟不是让 它叫醒 自己, 而是证 明自 己能够控制 自己的睡眠 , 是“ 为了醒 来那一霎 那的骄 傲” 。他 曾经连续三个晚上 出去跑步 , 不眠不休 , 就是 证 明自己“ 能挺住” , 能控 制睡眠。清晨 钻出被窝 , 他 感到 了刺 骨的寒冷 ; 路上 的小草刺痛 了他 的脚趾 , 但
莱辛在 1 9 6 4年说 : “ 我最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常被 翻译 的那几篇—— 而例如《 草原 日出》 ……比起 那些


的陪伴 , 同样 , 他 也征服不 了 自然。纵然少年起得 很 早, 也没能享受到 “ 捷足先登 的乐趣” , 因为他看见 一
条 刚 刚被 动 物 足 迹 划 伤 的路 。动 物 远 比他 起 得 早 , 可
自己是心甘情 愿睡这一 觉的, 他讽刺地( s c o r n f u l l y ) 微 笑了。少 年认 为: “ 我连 自己的思想都能控制 , 我更能 控制 身体 的每一部分 雄鹿正是少年的隐 喻, 作者特意强调那是一 只年轻的雄鹿 。然而 , 活力
《 草原 日出》 故事 中, 对草 原 、 少年 、 雄 鹿和蚂 蚁 的描 写 , 隐喻 了自然与人 、 男女 两性之 间的 关系 , 充
分体现了莱辛生态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

顶着橡树的牛犊阅读理解答案

顶着橡树的牛犊阅读理解答案

顶着橡树的牛犊阅读理解答案本文的作者,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苏俄著名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

被誉为“俄罗斯良知”。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带来顶着橡树的牛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顶着橡树的牛犊阅读材料索尔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对斯大林的不敬而劳改8年,因处女作获赫鲁晓夫批示发表而声名鹊起,又因诺贝尔文学奖流亡国外20年,晚年回国后还因对叶利钦批判和对普京的赞誉而饱受非议。

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他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1965年,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发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

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

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

1967年,索尔仁尼琴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苏联作家协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

无奈之下在法国发表,两部作品一问世,立刻获得了国际性声誉,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的抗议。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

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仁尼琴受到苏联当局的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

没有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

1973年,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

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

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大学语文论文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龚芳明摘要:在《高原牛的家》中,对立统一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令一个老旧的殖民地题材独具意蕴,成为普天下小人物复调生存境地的真实写照。

在对立层面,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首先在内容上相斥。

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的对立还体现在表层作者意识通过消解叙事否定主人公意识。

在统一层面,相异的表层作者意识和主人公意识融合后形成复调的深层作者意识。

这种双重意识融汇后形成的复调蕴藉是许多读者容易错过的。

关键词:主人公意识作者意识复调去年辞世的多丽丝莱辛文风多变,著作等身,冠顶诺贝尔。

她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长大成人,直至1949年去往英国。

这一时期莱辛以殖民地为背景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高原牛的家》隶属其中。

莱辛作品虽一直为评论界热议,其中短篇小说,尤其类似于《高原牛的家》的早期作品却颇受冷落。

偶尔零星有之也受当下盛行的后殖民语境影响,基本向后殖民一边倒,蒋花、陈璟霞的专著均属此列。

对于意识形态一叶障目的评论,莱辛不无遗憾。

她在自传《回家》中坦言:“评论总是在讲种族隔离。

要真实地描写非洲,我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

但是当我努力表达更为宽广的主题时,人们常常对期间折射出来的巨大丑恶惊诧不已,以至于忽略了我真正想说的话”。

[1](P164)莱辛更为关注的应该就是她在接受作者采访时提及的“对人的普遍生存境地的关注”。

[2](P60)这也是莱辛毕生多数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

虽是宽泛性的主题,莱辛的叙事技法常常使得许多经典题材独具意蕴。

在《高原牛的家》中,主人公玛丽娜为摆脱国内住房危机,追求理想的生活空间,和丈夫迁入殖民地。

《高原牛的家》的故事背景在50年代的非洲,当时非洲多数国家已经民族独立。

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早先殖民者不可一世的掌控如今变为殖民地凡庸细民的冥顽与忌世。

而新来者却又往往受国内盛行的费边主义和殖民神话的双重影响,不免对移民生活有理想憧憬。

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

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

解 。 ”_ 5 【 【 。 既是 这样 ,主人 公意识便有 了暂时跳 出作者 致 描 摹 。 这 种 叙 事 聚 焦 呈 现 出 主 人 公 意 识 对 黑 人 所 代 表 的 意识框 架的独立 与自由。 当然 ,l 二者最终还 是会 统一于文 阳 光 美 好 事 物 的沉 溺 , 因 而 与强 调 梦 想 破 灭 的 作 者 意 识 明 本 的有 机体 。巴赫 金强调 ,复调 小说要求作者 通过与相异 显 分 歧 。 黑 人 是 狭 隘 忌 恨 的 白 人 生 活 中 难 得 的 美 好 事 物 ,
活 的 复调 真实 [ 4 ] ( 慨, 。
其 低 贱 地 位 更 激 发 了 她 的 种 族 正 义 , 所 以柔 弱 主 妇 因 为 黑
《 高 原 牛 的家 》 从 浅 层 作 者 的情 节 布 局 来 看 ,梦 想 破 人 反 倒 义 勇 非 常 ,面 对 白 人集 体 以 寡 敌 众 ,唇 枪 舌 剑 。玛
灭 无 疑 是 沮 丧 沦 落 的 过 程 。然 而 在 轻 松 氛 围 中对 立 统 一 的 丽 娜 对 黑人 的 保 护 从 未 因 白人 的集 体 反 目而 有 所 退 缩 ,这
作 者 意 识 与 主 人 公 意识 却 把 这 个 故 事演 绎 成 了 一 出 淡 化 失 让 玛 的 形象 高 贵 不 少 。
价 , 为 小说 的 情 节方 向奠 定 基 调 。
这事 儿挺 有趣 :这些人在 别的方面都 通情迭
理 , 为什 么偏 偏 认 定 , 只 要 他 们 收拾 行 李 , 跑 去 另 一 个 国 家 , 这 同样 一 方 屋 顶 ,这 几 乎 已成 为稀
缺 商 品的 屋 顶 就唾 手 可 得 ? [ 4 1 ( P 2 9 0 ) 。

解析多丽丝·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小人物疲乏的理想

解析多丽丝·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小人物疲乏的理想

解析多丽丝·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小人物疲乏的理想作者:龚芳明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8期摘要:《高原牛的家》是多丽丝·莱辛早期作品之一,评论对其少有关注。

然而有别于康拉德的《黑暗之心》、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该小说的主人公既不是追求权力的管理者,也不是探险猎奇的游客,而是受制于集体身份的普通白人。

作品中,莱辛把弱小人生放在与历史相背的社会中考量,揭示在社会波澜不惊的表面下凡夫俗子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理想遭遇现实终至平庸的宿命。

小人物理想的破灭,这是一个超越了殖民地语境,更为宽广的主题,而评论却往往从后殖民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忽略了作者超越时空的高远用意。

关键词:高原牛的家小人物理想前年辞世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2013)思想深邃,著作等身。

她6岁移民英属殖民地南罗得西亚(今非洲津巴布韦),在这里长大成人,度过生命中短暂的婚姻生活。

二十余载的南罗阅历令这里成为她毕生追忆的“精神家园”,非洲也沉淀为她永久的文学元素。

《高原牛的家》是莱辛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中篇小说,与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他中短篇小说分别归在《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和《脚下的太阳》两部故事集中,外界将其统称为《非洲故事》。

而西方作家对殖民地的书写其实久已有之,已成传统。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和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常被视作这一传统的巅峰之作。

这些作品中,殖民地常为神秘异邦;主角为游客、管理者或探险者;异域阅历新奇刺激;殖民地书写常是外人远观的历史叙事。

这种注重异国情调、探险猎奇、种族对峙的殖民地书写最后常常落入模式化描写。

相较于这一传统,多丽丝·莱辛的《高原牛的家》显得独树一帜。

得益于莱辛二十余载的平民阅历,《高原牛的家》采用定居者视角,少有神秘,多是家常。

主人公既不是之前白人笔下大权在握,关注意识形态的殖民地管理者,也不是探险猎奇的游客,而是受制于集体身份,内化于集体意识,只为谋生的普通白人。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5课 模拟考试(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5课 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4分)沙那罕提琴〔美〕保罗·琼斯在我的一生中,麦克舅舅的那把小提琴一直被视为“传家之宝”,是这个家的象征。

我还记得麦克舅舅第一次让我亲睹小提琴的情形。

他轻轻打开陈旧的黑盒子,在华丽耀眼的绿色天鹅绒里,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

“现在,你可以说真正看过一把名琴了,这可是一把沙那罕,顶尖的乐器。

”他极其庄重地说,并让我从琴面“f”形音孔中看里面褪色的标志——史塔拉第瓦里斯注。

追根溯源,这把名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最后由我外公传给了麦克舅舅。

我的父亲是一位糕饼师傅,与总喜欢把事情往最坏处想的母亲不同,他向来乐观。

在亚撒斯大街开店是父亲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

店铺的前面是糕饼店,后面辟为冰淇淋店,将装潢大理石台面。

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但是,万一房子被抵押了,”母亲呜咽着说,“我们会流落街头,变成乞丐啊!查理。

”“我想稍微说几句。

”舅舅说。

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只琴盒,“我从报上读到过,这种牌子的小提琴可以卖到五千块钱。

把它拿去卖了吧,查理。

”“哦!麦克!”母亲很吃惊。

“我不能这么做,麦克。

”父亲说。

“如果你急着用钱,”舅舅对父亲说,“可以在艾瑞特关门之前送去给他。

”他把琴盒交给犹豫的父亲,“反正我也老了,不能再去动它了。

”他的双手在微微地颤抖,可他的声调却异常平静。

于是,父亲就挟着那把提琴出去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挟着那只提琴盒。

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艾瑞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嘛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

中外文学史单项选择题专练四(含答案)

中外文学史单项选择题专练四(含答案)

中外文学史单项选择题专练四(含答案)1.下列作家作品不对应的一项是()A.《围城》——方鸿渐——钱钟书B.《红高粱》——余占鳌——莫言C.《长恨歌》——王琦瑶——铁凝D.《活着》——徐福贵——余华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作品,分别是《家》《春》《秋》。

B.《女神》中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内容,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这首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开创了“一代诗风”。

C.《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故乡》选自《彷徨》,其中《故乡》中的“我”不是指鲁迅。

D.《春》《背影》的作者都是朱自清。

3.下列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风筝》——鲁迅——《朝花夕拾》B.《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曲C.《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英国D.《马说》——韩愈——唐代4.下列各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里哀——德国——《伪君子》B.莎士比亚——英国——《威尼斯商人》C.但丁——意大利——《神曲》D.塞万提斯——西班牙——《堂吉诃德》5.下列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初唐四杰B.郦道元——《三峡》——《水经注疏》C.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美国D.高尔基——《童年》——自传体小说6.下列作品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是()A.《伪君子》——唐璜B.《堂吉诃德》——桑丘•潘沙C.《哈姆雷特》——哈姆雷特D.《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参考答案:1.【答案】C。

解析:《长恨歌》的作者是王安忆。

故本题选C。

2.【答案】C。

解析:C项中的《故乡》选自《呐喊》。

故本题选C。

3.【答案】A。

解析:《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故本题选A。

4.【答案】A。

解析:A项中的莫里哀是法国人。

故本题选A。

5.【答案】C。

解析:笛福为英国作家。

故本题选C。

6.【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唐璜出自拜伦的诗《唐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大学语文论文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龚芳明摘要:在《高原牛的家》中,对立统一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令一个老旧的殖民地题材独具意蕴,成为普天下小人物复调生存境地的真实写照。

在对立层面,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首先在内容上相斥。

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的对立还体现在表层作者意识通过消解叙事否定主人公意识。

在统一层面,相异的表层作者意识和主人公意识融合后形成复调的深层作者意识。

这种双重意识融汇后形成的复调蕴藉是许多读者容易错过的。

关键词:主人公意识作者意识复调去年辞世的多丽丝莱辛文风多变,著作等身,冠顶诺贝尔。

她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长大成人,直至1949年去往英国。

这一时期莱辛以殖民地为背景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高原牛的家》隶属其中。

莱辛作品虽一直为评论界热议,其中短篇小说,尤其类似于《高原牛的家》的早期作品却颇受冷落。

偶尔零星有之也受当下盛行的后殖民语境影响,基本向后殖民一边倒,蒋花、陈璟霞的专著均属此列。

对于意识形态一叶障目的评论,莱辛不无遗憾。

她在自传《回家》中坦言:“评论总是在讲种族隔离。

要真实地描写非洲,我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

但是当我努力表达更为宽广的主题时,人们常常对期间折射出来的巨大丑恶惊诧不已,以至于忽略了我真正想说的话”。

[1](P164)莱辛更为关注的应该就是她在接受作者采访时提及的“对人的普遍生存境地的关注”。

[2](P60)这也是莱辛毕生多数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

虽是宽泛性的主题,莱辛的叙事技法常常使得许多经典题材独具意蕴。

在《高原牛的家》中,主人公玛丽娜为摆脱国内住房危机,追求理想的生活空间,和丈夫迁入殖民地。

《高原牛的家》的故事背景在50年代的非洲,当时非洲多数国家已经民族独立。

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早先殖民者不可一世的掌控如今变为殖民地凡庸细民的冥顽与忌世。

而新来者却又往往受国内盛行的费边主义和殖民神话的双重影响,不免对移民生活有理想憧憬。

故事开篇,作者态度已在居高临下的外围叙事的嘲弄中体现出来:“玛丽娜内心深处有这样一副图景:她和菲利浦与一群和蔼可亲的人毗邻而居,大家都喜欢艺术,每个星期都读《新政治家》,都认为诸如肤色歧视和黑白种族冲突这类不光彩的现象只要秉承足够的善意便可消灭……多么美妙的一幅图景”[3](P296)。

这一梦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融洽的白人内部生活氛围,二是缓和的种族氛围。

然而殖民地忌恨争斗的白人邻里氛围和她梦想的生活氛围背道而驰。

在这种境遇下,黑人纯朴可爱的自由性情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美好事物,是她灵魂的滋养。

其备受欺压的低贱地位更激发了她的费边种族正义。

她一心要改善黑仆的待遇,却因触犯殖民地种族潜规则而与白人四邻纷争不断。

白人的集体封杀,黑人的沟通隔阂与肤浅享乐令她的善良心愿最终败北,良知让位给殖民地种族压榨的强势现实,移民梦想的最后种族梦想亦告失败。

较之康拉德、吉普林的殖民地题材,这个切入点不算新颖。

然而,《高原牛的家》中,意欲追求理想生活的主人公意识与认定理想必将破灭的作者意识既对立又统一,叙事偏离作者意识,听任主人公意识自由发展,对主人公意识中对种族和谐理想的追求与热爱进行大幅描摹,但这非但没有削弱主题的表现力,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的超越性融合反使得主题更为丰富宽广,从而超越殖民地特定的历史时空,成为普天下小人物复调生存境地的真实写照:凡夫俗子的美好理想常常难以与功利现实抗衡,然而对于正义美好的追求却总是一种引人入胜的生命情感。

凡人命运就是一出崇尚追求,淡化失意的悲喜剧。

接下来笔者就巴赫金理论中主人公意识与作者意识的关系略作介绍。

人们往往认为主人公既为作者所创,其意识自然受控于作者。

而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诗意时却指出:作者选定并塑造主人公的主导成份之后便受到了所选对象的约束,要按照主人公自身的性格逻辑和意识规律去发展,这样才能更真实地贴近人物[4](P23)。

也就是说作者不是任意武断地驱使人物,而是潜入自己人物的内心世界之中。

此时人物意识成为主导,作者意识暂时旁置。

疏离了作者意识的刻意管控,这样的人物发展更自然真切。

这一过程也恰恰是写作中最富灵感,生动有趣的时刻。

如写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普希金曾风趣地说:“达吉雅娜居然结婚了,我真是怎么也没有想到。

”[5](P151)当然既要让人物来得真实自然,又要能把人物纳入作家的最终创作统筹,这是鉴别作家高下之分的一大关键。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主体地位明显趋于被动。

黎清群指出:“作者与自己人物之间不是作者一锤定音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的‘主体——主体’的关系,作者与人物各自表达自己独立的相异看法,作者的话语霸权被消解。

”[5](P80)既是这样,主人公意识便有了暂时跳出作者意识框架的独立与自由。

当然,二者最终还是会统一于文本的有机体。

巴赫金强调,复调小说要求作者通过与相异的人物意识对话,从而极大地扩展、深化和改造自己的意识,以便使它能包容具有同等价值的他人意识,更接近生活的复调真实[4](P28)。

《高原牛的家》从浅层作者的情节布局来看,梦想破灭无疑是沮丧沦落的过程。

然而在轻松氛围中对立统一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却把这个故事演绎成了一出淡化失意,崇尚美好的悲喜剧。

一、对立的作者意识和主人公意识作品中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的对立首先体现在内容上。

《高原牛的家》作者一开始便借助全知叙事进行评价,为小说的情节方向奠定基调。

这事儿挺有趣:这些人在别的方面都通情达理,为什么偏偏认定,只要他们收拾行李,跑去另一个国家,这同样一方屋顶,这几乎已成为稀缺商品的屋顶就唾手可得?[4](P290)。

不过,她绝对没想到他们会飘洋过海,来到一个毫无疑问充满浪漫传说的新国度,竟然发现自己的处境同原来一模一样[4](P291)。

全知全能叙事的评价常常是作者意识的传声筒,揭示一个权威稳定的意义系统。

此处叙事者超出主人公狭隘视野进行居高临下的预言,宣告主人公玛丽娜移民梦想的归宿:不明就里的浪漫移民梦想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必然破灭。

这种作者意识尚属对情节的表层布局,还有待发展完善。

最终的深层作者意识会在本文第二部分详述。

但小说开篇的这种全知叙事的评价既帮助作者传达了自己的意识,又不对文本中的人物意识进行干预,用得恰到好处。

而文中的主人公意识却不觉偏离了作者意识预设的悲剧框架。

主人公为了安心生活热情帮助赤贫的黑人。

叙事对此长篇大论,而对最后理想覆灭的心理反倒基本略过。

因而主人公意识与作者意识明显对立。

在主人公视野中,白人邻居盛气凌人、勾心斗角,其再现总是与阴暗狭窄的室内意象相连。

而黑人却总与阳光多彩、怡神开阔的室外意象相连。

明与暗、人工与自然意象的对比反衬出“优越种族”傲慢忌世、顾虑重重的阴暗内心以及黑人天然可爱、乐观随和的自由性情。

叙事从主人公的视野出发,对于忌世争斗的白人生活氛围难免感到厌恶,但应该说叙事对于负面情绪的描写是较为节制的,多限于必要的情节描述,没有沉溺其中。

而对阳光快乐的黑人的描摹则经常细致展开,充满了叙事热情。

如主人公对阳光下黑人恋爱场景的观察:特雷莎若有所思的看着他;然后——既然他现在看不见她了——冲到树篱边,摘了一朵绯红的芙蓉花,回到晾衣绳下,接着晾衣服,那朵花轻轻地夹在唇间。

查理站了起来,双手依然枕在脑袋后面,然后开始在洒满阳光的泥地上,在落叶和碎木屑间跳起了一种曳步舞。

那是个清新明亮的早晨,天空如同大海般碧蓝、纯净。

[4](P341)。

笔者出于篇幅考虑只作部分摘录。

这一工作间隙的恋爱场景时长顶多一两个小时,作品中却用了三页的篇幅细致描摹。

这种叙事聚焦呈现出主人公意识对黑人所代表的阳光美好事物的沉溺,因而与强调梦想破灭的作者意识明显分歧。

黑人是狭隘忌恨的白人生活中难得的美好事物,是玛丽娜的灵魂滋养。

文中黑人总有阳光的意象相伴,因而在主人公的意识中呵护黑人更像是守护心灵中的阳光。

其低贱地位更激发了她的种族正义,所以柔弱主妇因为黑人反倒义勇非常,面对白人集体以寡敌众,唇枪舌剑。

玛丽娜对黑人的保护从未因白人的集体反目而有所退缩,这让玛的形象高贵不少。

当然玛难逃作者预定的命运,她既难以与白人为伍,黑人的短视享乐也令她的关怀意义落空。

但全长73页的文本只在最后四页通过情节描述揭示玛最终逃避良知,放弃了对弱势群体的热心帮助,这与对她喜爱与抗争的细致心理描写篇幅落差很大。

如对标志她转向逃避的行动仅用一句话轻描淡写:“这以后玛丽娜几乎是立刻就在一个离市中心大概七英里的新住宅区里买了栋还说的过去的房子”[4](P360)。

此处对于仓促搬家这样的大事所隐藏的心理挫败,叙事没有任何描述。

这与之前对主人公意识的细致描摹大相径庭。

这样的叙事节奏令主人公意识中沉重失意的元素大大降低了,她的正义追求与喜爱相反成了一种显性语气。

这种以喜爱与抗争为主调、趋喜抑悲的主人公意识叙述明显与暗示理想破灭、趋悲的作者意识形成对立。

除了以上内容上的对立,作品中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的对立还体现在表层作者意识通过消解叙事对主人公意识进行否定。

叙事进入故事情节本身后,多数时候沉入了为黑仆与白人四邻勇敢抗争的主人公意识。

此时规定梦想破灭的作者意识主要是通过消解叙事来隐性呈现,暗示玛丽娜斗争的宿命结局,由此与开篇全知叙事的权威预言构成呼应。

如主人公玛丽娜意识中对移居的城市的观察、对住所的观察、以及对黑人的观察,最初远观的美景总是被镜头拉近后接二连三的丑景消解。

以下是对玛丽娜住所的描写:竹子边上是一株鸡蛋花,弯弯曲曲的棕色树枝伸展着,枝上鲜花绽放,一片雪白,一丛淡粉,就像是一个黑人小姑娘抱着一捧鲜花。

街道两侧栽种着双排树,前面是一排蓝花楹木,像是蓝天下一道精致的蕾丝边,后面则是一排浓密的深色洋椿。

沿着街道一路走下去,到处都是花团锦簇,五光十色,这边垂下一蓬紫色的九重葛,那里星星点点地盛开着猩红的芙蓉。

这儿非常美丽,非常宁静。

一走进那乱糟糟的篱笆,138号就在眼前。

这是一栋浅进深的砖房,锡皮屋顶,像是座拉长了的谷仓……八个矮矮的台阶,八扇前门,八扇窗户——但从这些窗户透过的光线只能照亮前屋。

后屋通向一个门廊,安装了暗绿色防蚊纱;这样一来,在这个一直沐浴在阳光中的国度里,建筑师成功地营造出整日都需开着灯的房间,这真是个壮举。

一次次以丑告终的消解叙事使得外观的美景变得虚幻遥远,而近身的丑景则真切逼人,难以忍受。

这暗示主人公不明内里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远看美好的生活梦想终将让位于近身的丑恶现实。

这种消解叙事与开篇预言所明示的作者意识形成呼应。

在莱辛的这个短篇中,主人公意识与作者意识通过消解叙事交错呈现。

这是一种现代文学常用的叙事手法。

钱中文教授总结:“在过去的小说里,作家构思中的一切都是明确的,是被决定了的,主人公是封闭的,他的思想界限是清楚的,他只能在作家意识的认识范围内活动,作者的立场在这里有决定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