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别处_高三议论

合集下载

材料作文“生活在别处”素材运用指导

材料作文“生活在别处”素材运用指导

材料作文“生活在别处”素材运用指导作者:殷卫中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第19期殷卫中【仿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种生活在别处的现象。

一些人开车到家后,常常要坐在车里发一会儿呆,才慢吞吞地打开车门;一些人忙完一天的事务,明明累得不行,躺在床上忍不住还要打开手机,玩上一小时才能心甘情愿入睡;还有一些人在工作的时候——哪怕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工作——就像我此刻正写着稿子,也要打开音乐、视频,“听个响”,否则总感觉哪里缺了点什么,心气浮躁。

还有一些人——也许是今天的大多数人——更是要不断以“新鲜感”喂食的:新鲜的知识、新鲜的故事、新鲜的社交等。

他们还会说:“老在这一个景点待着有什么意思,去下一个地方看看吧。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能脱离现实,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能抄袭、套作。

【名师题解】这则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部分由两大部分组成;首句是整个材料总领句,后半部分列举了生活在别处的生活现象。

总体看,结合材料,理解“生活在别处”的深刻内涵即可准确立意。

角度一:生活在别处的第一种现象,列举了四类人——开车的人、睡觉的人、工作的人、写稿的人。

这类人在做应该做的事时,总是发会儿呆、打开手机、音响、视频等,否则总感觉哪里缺了点什么,心气浮躁。

这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不易觉察的对生活的厌倦感。

他们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社交,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个模式。

一旦感到这个模式没什么意思,就忍不住想开个小差,跳脱到主线之外,哪怕只是几分钟、几小时,“生活在别处”。

动静更大一点,则是“生活为何于我长威戚也”。

为此可以立意去写:“生活需要保持一种热度”“心有宁静,春暖花开”“善于找寻生活的乐趣”等。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作文,选材时要想有亮点,就需要不走寻常路。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此种生活现象的文化名人素材加以论证,例如三毛、张爱玲、迟子建等具有细腻情感的作家论述。

生活在别处高一作文

生活在别处高一作文

生活在别处高一作文木秀于林,随性自由,成为干柴又如何?与其湮没于茫茫人海,我更愿随性追寻。

生活在别处。

无论是“宝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陶渊明,还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愿做人间富贵花的纳兰容若,他们都在富贵之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自由。

与其千篇一律地活着,不如活出自己,活得随性。

正如周国平所说“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随性而活,岂不乐哉?曾有一个传奇的女子写下这段文字“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三毛将自己的一生用于追寻,随性地流浪。

她会在学生时代自由叛逆,也会在成年之后流浪于撒哈拉沙漠。

她的生活永远在别处。

“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用,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

”她乐命,她随性。

纵使生命短暂,却依旧如夏花般绚烂。

她,真正活过。

三毛爱生活,爱流浪,随性而自在。

相信如果让她选择,她也一定会成为一棵随性生长的树,纵使结局只是一堆干柴,也胜过那些毫无活力可言任人观赏的树。

生命是一个过程,我只关注如何而活,随自由,至真至纯,才不会白活一世。

我们许多年轻人本该充满激情与活力,然而当面向社会,面对未来极大的不确定时,却表现得极为“老成”。

他们只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平凡凡庸庸禄禄地活着,按固定的时间表工作,拿着固定的工资,然后娶妻生子,一转身便湮没在茫茫人潮之中,无迹可寻。

可是《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话却掷地有声:“一个人可以穷得一无所有,但他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若人们能挖掘自己的本心,随性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中摸爬滚打,那么当他们走到生命的终点,定不会为自己的一生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因为他们真正活过。

不要怕在跌倒,不要怕受伤,“累累的创伤,就是上帝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从今天起,顺着自己的本心而活,随着自己的兴趣而活,活得随性,活出自己。

随性而活,生活在别处。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如水: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札记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如水: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札记

如水: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札记米兰昆德拉的艺术永远区别于一般的小说艺术--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昆德拉的世界里是没有绝对的写实主义或者说象征主义痕迹,而是以诗性和存在作为根基的。

小说是他的价值与思想所衍生出来的艺术品:而《生活在别处》一书,不妨说是在他在二十世纪对诗及诗人本身的一次探寻。

诗人雅罗米尔在小说中,透过锁孔看到年轻的保姆玛格达浸在青白色盆水中的胴体。

年少的他于是乎发出了如此的感叹--他写道,"哦,我水中的爱情!"水是哀愁的一个意象,正如现实的疲惫之于理想,以温柔的方式剥夺诗人的光焰。

事实上,即便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地演绎着雄性的激情抑或是诗性的火热,这锁孔里盈逸出来的水汽却依然浸淫着他的生活:从未离开过。

诗人最恐惧的就是无法获得真正属于诗人的生命--哪怕是仅仅是一天--一天能也让他嗅到自由的温柔香气。

那种松香在炉火里摇摆的、如同诱饵般让人穷追不舍的胜于女人的味道。

然而,诗人得到了吗?或者说--诗的梦想在这个时代有没有成就的可能?也许,当雅罗米尔被撑大的瞳孔充满了水的晶莹,当火焰最后一次出现在他的幻想(只是隔着玻璃般的水层)时,答案已经找到。

他注定只是一个水中的人。

一、梦是往复,诗在别处--雅罗米尔、梦境及其他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许多有别于惯用手法的留痕,以及具有强大对称性的穿插式叙述(即A-B-A-A-A-C-A):雅罗米尔,本身作为一个具有诗性的人物,他的生、长、梦以及死亡,都是以一种热情的方式来呈现的。

因此,"真"在小说里始终是模糊的,诚如作者的叙述,诗人的真理就是热情,而热情是什么?热情是多变,是梦中一切场景在心中最为有力的印证:雅罗米尔的热情活在他自己以为可控的人偶身上,却最终也逃离不了这种温度的背叛。

对于诗人来说,这是等同于失去生命的。

于是我们想到的书题的来源:法国诗人--事实上他不过只有五年的诗人的生命--阿尔蒂尔。

兰波的那句:诗人生活在别处。

高一议论文如水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札记

高一议论文如水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札记

高一议论文如水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札记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高一议论文:如水: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札记米兰昆德拉的艺术永远区别于一般的小说艺术--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昆德拉的世界里是没有绝对的写实主义或者说象征主义痕迹,而是以诗性和存在作为根基的。

小说是他的价值与思想所衍生出来的艺术品:而《生活在别处》一书,不妨说是在他在二十世纪对诗及诗人本身的一次探寻。

诗人雅罗米尔在小说中,透过锁孔看到年轻的保姆玛格达浸在青白色盆水中的胴体。

年少的他于是乎发出了如此的感叹--他写道,"哦,我水中的爱情!"水是哀愁的一个意象,正如现实的疲惫之于理想,以温柔的方式剥夺诗人的光焰。

事实上,即便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地演绎着雄性的激情抑或是诗性的火热,这锁孔里盈逸出来的水汽却依然浸淫着他的生活:从未离开过。

诗人最恐惧的就是无法获得真正属于诗人的生命--哪怕是仅仅是一天--一天能也让他嗅到自由的温柔香气。

那种松香在炉火里摇摆的、如同诱饵般让人穷追不舍的胜于女人的味道。

然而,诗人得到了吗?或者说--诗的梦想在这个时代有没有成就的可能?也许,当雅罗米尔被撑大的瞳孔充满了水的晶莹,当火焰最后一次出现在他的幻想(只是隔着玻璃般的水层)时,答案已经找到。

他注定只是一个水中的人。

一、梦是往复,诗在别处--雅罗米尔、梦境及其他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许多有别于惯用手法的留痕,以及具有强大对称性的穿插式叙述(即A-B-A-A-A-C-A):雅罗米尔,本身作为一个具有诗性的人物,他的生、长、梦以及死亡,都是以一种热情的方式来呈现的。

因此,"真"在小说里始终是模糊的,诚如作者的叙述,诗人的真理就是热情,而热情是什么?热情是多变,是梦中一切场景在心中最为有力的印证:雅罗米尔的热情活在他自己以为可控的人偶身上,却最终也逃离不了这种温度的背叛。

【读后感】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37294

【读后感】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37294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

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这是本书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名言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这句话揭示了负担是人踏实生活着的重要动力,并非阻力,有一定的负担,才有往前的动力,不会活得飘飘然,像在云端般无所挂牵。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作者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把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都融在画中。

作者在描写手法上独具个性,尤其是运用一个梦境套着一个梦境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使我们再次领略了现代派小说的精髓。

就本书的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

生活在别处,是一句很经典的话。

现实的生活,是真实的?还是别处的生活是真实的?这经常会在现实和理想,现实和梦境中让人迷惑。

即或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感情生活中徘徊,生活在别处不仅仅是通过主人公去体现,更贯穿在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

诗人的父亲,是个穷工程师,在故事中出现得很少,他结婚后就住进了妻子家里的别墅,他其实不爱他妻子,他拒绝她的世界,也不喜欢诗人的出生。

他的真实生活在别处,在一个犹太女人那里,他因为她最后死去。

诗人的母亲,一个富裕家庭的优雅女人,她其实已经意识到丈夫是不爱她的,因此,她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雕像上,寄托在孩子身上,寄托在画家身上。

在得知丈夫死去的时候,她其实是有些罪恶感的,因此她强迫自己离开了画家,但她得知丈夫十几年一直爱一个犹太女人的时候,她很想找个人寄托,但是画家已经移情别恋,因此,她只能将所有的爱寄托在儿子身上,这就发展成一种占有的病态。

诗人的女朋友红头发,是个农民出生的比他们低阶层的女人。

高中议论文《活在当下》900字(共11张ppt)

高中议论文《活在当下》900字(共11张ppt)

连我这样一个与你素昧平生的人
家人 都觉得可惜,更何况你的
呢?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
白发人送黑发人,然而,
逝者已逝,生者须坚强,但我
理由 们却不知道以怎样的一个

方式 怎样一个
,让他们去坚强,
去慢慢地接受。
关键词:家人,世界,白发人,黑
发人,逝者,生者,理由,方式,觉得, 可惜,已逝,坚强,知道,接受。
高中议论文《活在当下》
花儿开得再娇艳,却总有凋
昙花 零的一天,不过是
一谢,虽
开花 然明年会再开,可
的早不是
从前的那一朵了,亦不会美丽如初了, 再转身,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了,
人生匆匆,莫说苦痛。
人 人有生老病死,重要的是到
间走一遭所收获的美好,让美好装
行囊 满你的
,就算离开,亦足矣。
关键词:花儿,昙花,开花,人生,
有一种华贵之感,在这个城市里,有
人为 太多的
了生活而生活,太多
良知 的人为着名和利,泯灭了

在灯红酒绿下,没有谁会无聊
到去体会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父母,遗体,手心,河面,
灯光,河面上,人为,良知,灯红酒绿, 体会,意义,来讲,找到,弥补,飘落, 伸手,着名,泯灭,没有,遗憾,无聊。
高中议论文《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
关键词:人世,人能,地活,来到,
离开,轮回,没有,阻止,活成,无限, 有限。
高中议论文《活在当下》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再见
高中议论文《活在当下》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我想:
可能你在河中央的小岛上也没 准呢?可我深知,电视剧里主 角在河中冲一两天也能被救活这样 的情节,是不会出现在现实 生活中的。

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生活在别处(附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生活在别处(附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生活在别处(附范文)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生活在别处(附范文)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末句骂道:这个七代宿命兴衰的家族最终映证了羊皮书上重复的命运之路。

此一句成全了全书的主题——命运的重复。

为人之不可抗拒不可逃离。

【点明主题:不可抗拒不可逃离。

】可是新的生活永远在前方刺激着人们。

【转承,顺利过渡。

】不论是想要逃离城市的企业高管还是带上远征军奔赴战场的奥雷里亚诺上校。

人们总是倾向于逃离,逃离,去寻找别处的生活,摆脱现实的桎梏,去追逐天堂。

【应该删除“去追逐天堂”,这样更通顺,更简洁。

】然而奇怪的命运之轮永远在重复他的车辙。

企业高管们即便在雪山顶上也未摒弃手机与外界的联系;奥雷里亚诺上校依旧在树下折着小金鱼,黄花落在他的身旁——别处的生活和此处的生活并无差别,而人,永远无法逃离。

可是,如此便能否认人追求自由的主动性了吗?此处与别处,真得毫无差别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试想高管们回到纷繁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在某一天加班至深夜精疲力竭时,突然回想起雪山顶上清冷的风和光芒万丈的太阳,他们的心里又会被什么力量充斥呢?或许,可以称之为信仰。

人如何可以寻找到自由?木心在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是说到:“我年轻时,把高尔基看作高山大海,我生在一个牢一样的家里,流浪?那简直羡慕得发昏。

可是现在我又回来了,回到这个小木屋里。

孔子说三十而立,我说三十而坐,坐木房。

”【引用很有味道】的确,人们一直在重复,在别处重复此处的生活,但经历了一切之后的顿悟和随遇而安的渐于习惯,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在永恒面前,人只有走到黑暗深渊的边缘,再折返回起点、才能参悟人生的意义。

然而,对于那些苦苦逃离的人,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勇敢者,对于那些苦苦逃离而又清醒地知道自己难以逃离的人,却只能称之为痛苦的开脱者。

鲁迅先生便引导青年们勇于成为这样痛苦的开拓者。

“因为这黑屋子里总有几个人是清醒地!即便如此,便不能说这铁网没有打开的可能!”年轻的企业高管们虽未能逃离城市,却向荒原迈进了一步,也向自己的心灵荒原开拓了一片绿洲。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88371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88371

《生活在别处》——欲望匮乏状态下的诗性幻灭“生活在别处”迅速流行于世,并成为一种生存哲学的隐喻,即“边缘”的空间位置。

当有人以此为标榜时,感受到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自我生存方式的洒脱。

昆德拉所呵护的、所敬畏的正是诗人那种可贵的青春激情和批判的执着。

《生活在别处》表现了直面真实人生的勇气和良知,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对人的本性和处境的深刻思考。

从美学的角度看,真正的生活应当永远在别处。

当生活在彼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彼处一旦成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成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但让人无奈的是,诗人生活在已经完全秩序化的时代,于是,逃离也好,隐退也罢,“生活在别处”就带有一种失败的灰色,常常发出的是这样声音:也只有这样生活了。

就像你在面前,一句一句地娓娓道来,很亲切,然而又是另外一个生命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的释放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

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

书中每一章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

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

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驰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

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

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

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人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宕,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

假如人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

这种形式使人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在别处
活在别处
昨天看报纸,看到一篇关于杨丽萍的访谈,那个舞蹈的精灵自称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

“她说,感情上我拿得起放得下。

她说,付出不求回报就不会伤心。

她说,我看起来漠不关心其实事事关心。

她说,我一直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自己的生活。


她把女人分为三类:一种是体验型,一种是旁观型,还有一种是传宗接代型。

传统的女人大多是传宗接代型的,从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婚姻,而婚姻的重心就是子女,她们不辞辛劳的奔波,却把自己生命的所有意义都附加在了别人的身上,谨慎地遵从着三从四德的教诲,把自己的人生塑造成一座丰碑,却无人瞻仰。

而体验型的女人却是恰恰相反,她们风风火火,思想前卫,仿佛想一夜之间就颠覆所有的传统,她们在不断的尝试新的生活,新的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人生方向与目标,这类女子在人群中往往被视为异类,或者受人赞赏,或者遭人唾弃,只是幸好,能把人生当成试验田的女子,多半是顽强而勇敢的。

旁观型的女子就如杨丽萍对自己的描述那样:对生活总是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很少参与进去。

这样的女子多半是执着而孤傲的,她淡漠而冷静的看着世界的种种,或许微笑,或许忧虑,但不肯参与进去。

她小心的把自己包裹成一小团,固执而散漫的在自己的世界里游
走,不影响别人的生活,也不肯被别人的生活所影响。

其实无论怎么样的类型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而我私下里更喜欢旁观型的生活。

纵使世间风起云涌,自己的世界依然风清云淡,如淡漠的张爱玲。

相对于传统的女子,旁观型的人可能会少些奉献精神,但也不像体验型的女子那样贪婪的争取,她们的自私不会影响到别人,而她们的奉献也不肯牺牲到自己。

她们才是真正水性的女子,柔弱而坚韧,不会刻意的改变,也不会死守着坚持,只是聆听着自己的心,过着自己的日子。

想起舒婷的那首《致橡树》,旁观者的女子应该就是那树木棉花,骄傲而热烈的盛开在自己的枝头,纵使爱,也不会委屈自己成为依附的藤蔓、牺牲的山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