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说课稿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
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第【1】篇〗说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说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
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4、以上角度都有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
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出示庐山的)。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2、多次仔细的观察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
《题西林壁》说课稿(通用10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题西林壁》说课稿(通用10篇)引言:《题西林壁》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题西林壁》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说课稿(6)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著名诗作,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教材中选取的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于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难点: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写作表达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意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意象,如壁画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壁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苏轼的背景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
3.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课文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哲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义。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6.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短文。
7.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诗的意义和价值。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诗的主题和意象,如壁画的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完整版)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稿长春高新北郊小学张铭明一、说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会写一个字。
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2. 过程与方法读懂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因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读懂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游庐山时,因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不同景象。
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有关庐山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写的一首哲理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题西林壁》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题西林壁》说课稿篇1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一、说教材《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法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说学法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一)欣赏中激趣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说课一、说教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2.体会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难点: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三、说教法、学法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三、说学生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根据边远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把学生放在首位,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
《游山西村》说课稿材《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风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本诗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会这个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说学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
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
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发言少的同学也能感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三、说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感悟诗意。
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四、说思路:回忆旧诗,总结学法依据学法,理解内容拓展资料,读写结合五、说过程:一、回忆旧知,提出学法学生已有以前学习古诗的积淀,所以采用先回忆以前学过的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的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及第一课时学完的《题西林壁》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
二、依据学法,理解内容(一)、网络背景网页展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有9300多首,集成《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官。
但朝中的官员百般排挤他,并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结果陆游被贬回乡。
(二)解题引学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可以找出最重点的“游”字。
游,就当有游览的心境,山路重重,流水往复,我们跟着内心充满失意的诗人脚步开始游览吧,当陆游正怀疑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看到了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山西村。
再齐读课题。
指读古诗。
(三)学习诗句请学生依据自学提示学习古诗。
自学提示:1、初读古诗,画出不懂的地方。
2、依据课下的注解和字典自学古诗。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内容。
4、认真练习朗读。
(四)交流汇报。
1、学习诗歌前两句。
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山西村是美丽的,那里的人呢?读诗的前两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笑:不要笑。
浑:浑浊。
(因农家自己制作的酒,所以显得浑浊)。
句意:不要笑话弄家人的腊酒浑浊不清;过渡:但这绝不妨碍乡亲们对远方客人的热情,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这种热情。
足:(白板出示学生选择。
)(1)、脚;(2)、充分,充足;(3)、值得。
句意: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小结:农家人是如此地淳朴热情,那么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盛情读出来。
诗歌是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前两句。
2、学习诗歌后两句。
多么质朴的真情啊,这种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作者由衷地写下了此诗的后两句。
指人读、反复读。
引申义理解:这两句描写景致的诗,已经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再来静心思考一下这句诗仅仅是在写景吗?陆游为什么写下这首诗?我们重新利用网络资源再看一下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被贬职回乡之后,乡亲们对他的热情抚慰了他失意的心,他由衷地发现了人生的又一番天地,有一种绝处逢生的喜悦。
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再读。
三、拓展资料,读写结合1、文章补充:平凡的景色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因这种哲理,这两句诗更是被许多后人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写景的文章:只见两旁的高山象刀削斧砍一般直立在江边,江面很窄,轮船似乎是在幽深的小胡同里行进。
走着走着,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可是轮船绕过了山脚,又在狭窄的江面上曲曲折折地前进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节选自《我爱三峡》)写人文章:那少年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
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少年面前,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节选自《顶碗少年》)这两句诗的运用,把作者的感受凝练地表现出来,真可以称之为文章画龙点睛之笔。
写事的文章: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找准古诗中的重点句,进行延伸拓展地读写结合训练,对学生理解诗句,练习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写小练笔:试着写一小段话,恰当用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讲评总结《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游山西村》说课稿一、说教材《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风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本诗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会这个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说学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
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
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发言少的同学也能感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三、说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感悟诗意。
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