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含作者”及其价值意义
浅论“隐含作者”

浅论“隐含作者”作者:顾莎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3期摘要:韦恩·布思在其著名作品《小说修辞学》中第一次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长期以来,这一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运用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理解和争论的观点后,简略地概述总结了隐含作者的涵义和本质,同时在此基础上对隐含作者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也给与了详细的阐述,这样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读者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隐含作者;分歧对话;价值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49-01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韦恩·布思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隐含作者”,数十年来,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但也对叙事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这一个概念的争论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隐含作者”的定义的界定;“隐含作者”是否需要,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
本文在此基础上梳理明确了“隐含作者”的现实意义,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一、隐含作者的概念《小说修辞学》是韦恩·布思的著名作品,在文中他提出了“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即“隐含作者”就是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的形象,它的存在以文本作为依托,而非建立在作者真实存在或者历史材料的基础上。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出世立刻引发了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壮观局面。
1978年出版的《故事与话语》是美国叙事学家查特曼的代表作品,在文中,它采用叙事交流图的模式向我们展示了隐含作者是文本内部的一个要素,是信息的发出者。
里蒙—凯南(以色列)则认为隐含作者是读者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材料,并结合自己具体的生活经验,推导建构出来的形象,有“第二自我”之说。
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荷兰)给“隐含作者”下了如下定义,在他看来,对文本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果就是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研究

隐含作者研究隐含作者研究是文本分析中的一部分,旨在揭示文本中未明确标示的作者意图和意识形态。
这种研究方法从多个层面分析文本,包括语言、语义、语气、态度和隐喻等因素,进而发现文本背后的作者特征和潜在的思想。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探讨隐含作者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以及相关的方法和技术。
提纲:1. 引言:介绍隐含作者研究的概念和背景,分析其研究意义和现状;2. 相关文献综述:探讨前人在隐含作者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方法,总结其优缺点;3. 方法与技术:详细介绍隐含作者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语言模型、支持向量机等模型和算法;4. 应用领域:分析隐含作者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文学等领域;5. 数据集与实验设计:介绍构建隐含作者研究的数据集和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分析其影响和限制;6. 实验结果与分析:详细阐述隐含作者研究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包括分类准确率、特征重要性和长尾效应等;7. 实验结论与展望:综合前述内容,提出隐含作者研究的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如模型融合、多模态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等;8. 研究意义与社会贡献:总结隐含作者研究的意义和社会贡献,如推动语言技术进步、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等;9. 结语:回顾本报告的内容和亮点,倡导进一步推进隐含作者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1. 引言:介绍隐含作者研究的概念和背景,分析其研究意义和现状在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隐含作者研究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文本分析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此外,还可以简要介绍当前隐含作者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的研究背景和分析做铺垫。
2. 相关文献综述:探讨前人在隐含作者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方法,总结其优缺点在相关文献综述部分,可以对前人在隐含作者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方法进行综述和总结,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研究空白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3. 方法与技术:详细介绍隐含作者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语言模型、支持向量机等模型和算法在方法与技术部分,可以详细介绍隐含作者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语言模型、支持向量机等模型和算法。
也谈“隐含作者”

也谈“隐含作者”“隐含作者”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没有明确出现的作者形象,但通过作品中的语言、风格、观点等方面可以感受到一种作者存在的暗示或暗示,这种暗示或暗示常常与作品的意图、态度和价值观等紧密相关。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文学批评家W.K. Wimsatt于1954年提出,在他的文章《隐含作者和隐含批评》中提到:“对一件作品的理解就是对这个作品所隐含的作者的理解。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读者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而这种感受并不仅仅基于作品本身的文字,还包括读者的主观解读和想象。
在中国文学批评中,也有部分学者对“隐含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鲍小兵的《论李白与宋词中的“隐含作者”》,他通过对李白和宋词中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作者意图和读者理解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作品中的语言、文学风格等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在一首诗中,诗人通过诗句的构思、词汇的选择、形象的描绘等方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读者则根据作品中的暗示和线索来推断和理解这个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作者,他是在作品中创造的一个形象和角色。
隐含作者的存在使得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和意义,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隐含作者的存在也与作品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通过作品中的暗示和表达,隐含作者可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引导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和感受。
在一部小说中,隐含作者可能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表达出对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观的坚持。
这种价值观的传达常常是通过作品中的细节和内涵来实现的,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感受。
隐含作者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读者必须完全按照作者的意图去解读作品。
读者是作品的接收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作品进行多种解读和理解。
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通过隐含作者的存在,作品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也谈“隐含作者”

也谈“隐含作者”在文学和语言学中,隐含作者是指文本中的一些内容或意义没有明确提及或言辞直接表述,而是通过暗示、倾向、间接表达等方式来暗示读者的作者。
这种技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解读价值。
隐含作者的存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和思想,同时也为作者提供了一种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方式。
通过隐含作者,作者可以巧妙地引导读者的思考方向,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解读,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隐含作者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隐喻和象征,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主张、态度和观点。
一位作家可以通过描述一朵凋谢的花来隐含地表达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一位诗人可以通过描写漫天的乌云来暗示阴暗的心情和压抑的情绪。
隐含作者也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行为的描写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塑造一个善良勇敢的主人公,作者可以表达对尊重和正义的追求;通过描写一个自私狡猾的反面人物,作者可以传达对邪恶和欺骗的批判。
隐含作者还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场景和情节来暗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在描写一个战争场景时,作者可以通过描写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伤害,表达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警醒。
除了以上的表现形式,隐含作者还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来暗示自己的态度和意图。
作者可以运用肯定句、反问句、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感。
隐含作者的存在也意味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主观推测和解读。
因为隐含作者没有直接地提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读者需要从文本中的细节和线索中去寻找和理解隐含的意义。
这种阅读方式既考验了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也为文本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在实际阅读中,读者可以通过注意文本中的修辞和隐喻等表达技巧来感知隐含作者的存在。
读者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思想和主题的把握,以及对文本中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来更好地理解隐含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隐含作者是文本中一种常见而重要的修辞手法,在文学和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关于“隐含作者”的讨论

关于“隐含作者”的讨论“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运用对于理解和阐释文本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隐含作者”的理解应建立在对其定义、诞生背景、争论产生的原因等进行历史认识的基础之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建构起的“隐含作者”既能帮助读者对“隐含作者”做出合理的判定又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
隐含作者的定义学界普遍认为“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是布斯于1961年在《小说修辞学》中首次提出,其实不然,布斯早在1952年就已经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
这一概念提出以后,在学界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我们知道,叙事学术语繁多,解释各异,皆因其传统不同:有东欧传统,有英美传统,有德国传统。
为了解决这个令叙事学爱好者头痛的问题,美国学者杰拉德·普林斯于1987年出版了《叙述学词典》,2003年此书修订重版。
该书“隐含作者”词条的释义采用的是布斯的说法:通过文本重构的作者的第二自我、面具或者假面;站在场景的背后,对文本构思及文本所遵循的价值观和文化规范负责的隐含作者形象。
布斯本人在其《小说修辞学》一书中有更完整的表述:在他写作时,他不是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而是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不同于我们在其他人的作品中遇到的那些隐含的作者。
对于某些小说家来说,的确,他们写作时似乎是发现或创造他们自己……还是采用最近由凯瑟琳·蒂洛森所复活的术语——作者的“第二自我”。
具体地说,布斯认为所谓的隐含作者,就是从真实作者身上分裂出来,是作者在作品中的替身。
在西方文学批评领域,“隐含作者”又被称为“伪作者”、“暗指的作者”、“说话者”。
而“自我”在一个作家身上出现分裂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如“分裂的自我”的观念,就成了狄更斯后期所有作品的特色。
“隐含作者”概念产生的背景在2003年10月于美国哥伦布举行的“当代叙事理论”研讨会上,布斯说明了当初提出“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四个原因:(1)他对当时学界追求小说中的所谓“客观性”(作者隐退)感到不满。
也谈“隐含作者”

也谈“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一词常常被用于文学批评中,指作品中传达出作者意图的暗示或影射。
这种影射可以是作者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倾向等等,通过作品呈现出来,但并没有直接明示出来。
读者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才能发掘出这些隐含的信息和旨意。
在文学作品中,隐含作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透露出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情节的安排和结构的设计来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描写的细节来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虽然隐晦,但却往往是作品意义的关键所在。
隐含作者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作者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意愿,他在写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传递故事本身,还可能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些观点和情感在作品中被发挥和呈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认识和思考。
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分析思维能力,才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当然,隐含作者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必须具备的特征。
有些作品可能只是单纯的娱乐性作品,没有明确的思想或立场,就像是一个故事而已。
但就大部分的文学作品而言,隐含作者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特征,也是作品意义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的重要线索之一。
总的来说,隐含作者是一种文学手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作品,读者可以发掘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和情感。
理解隐含作者的意图,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阅读体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学的内涵和构成。
文学作品中“隐含作者”概念之辨析

文学作品中“隐含作者”概念之辨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含作者”概念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许多文学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文学研究者们对“隐含作者”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也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定义、特征、作用等几个方面对文学作品中“隐含作者”进行辨析。
首先,对于“隐含作者”的定义,文学研究者们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些研究者认为,“隐含作者”指的就是作品本身,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实体”,也就是作者的观念、思想、情感或他的精神状态的一种定义和表述。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隐含作者”不仅指作品本身,还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非实体”,也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语言和意象以及文学风格。
尽管存在不同的定义,但它们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文学作品中的“隐含作者”,并从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内涵以及作者本人情感和思想的内容。
其次,“隐含作者”的特征也是引起学者们重视的一个方面。
从文学著作中可以看出,“隐含作者”的特征是透过作品形式来完成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隐含作者”的实体,无论是意义、语气、风格还是情感,都是由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幽灵”。
另外,“隐含作者”也以一定的视角来看待一切,作者一方面通过文字向读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用文字来提示读者自己的态度和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是“隐含作者”的作用。
首先,“隐含作者”可以提供一定的审美感受,即,通过作者在文字中描述的“幽灵”,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有感染力。
此外,“隐含作者”还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隐含作者”能够强调作者本身的主观思想,把作者与作品结合在一起,实现作品意识的升华。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隐含作者”概念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同时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它既体现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性,又反映了文学作品中作者主观思想的内涵。
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既要尊重作者的想法,也要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在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并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也谈“隐含作者”

也谈“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细节、语言、情节、人物等方式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感情,而无需直接陈述。
在阅读中,读者需要通过细致的分析和理解,揭示出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一个作品中的“隐含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存在。
语言是表达“隐含作者”的重要手段。
作者可以通过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方式,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一篇作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情态动词和倒装句,可以表达出作者的不确定和犹豫;而使用了大量的形象化的描写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则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和情节也是通过“隐含作者”来传达的重要方式。
作者可以通过构建不同性格和经历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和行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观点。
情节的设置和发展也是作者通过“隐含作者”传达自己意图的重要手段。
在一个小说中,一个仁慈的人物会遭受种种苦难,而一个自私的人物则会得到惩罚,通过这些情节的安排,作者可以传递出自己对于善恶、正义与邪恶的看法。
通过揭示“隐含作者”,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作者意图的解读,读者能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并与作者进行更深入的对话。
在阅读中将“隐含作者”作为解读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和质量,对于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 布思 的观 点 , “ 隐含 作者 ” 就是 隐含 在 作 品 中 的作 者 的 “ 第二 自我 ” 形象 . 是作 家 在 写 作 时创 造 的一 个 “ 他 自己 的隐含 的替 身 ” 。 正 如 布思 在《 小 说修 辞学 》 一 书 中指 出 : “ ‘ 隐 含作 者 ’ 有 意无 意 地 选 择 了 我们 阅读 的东 西 , 我们把 他 看作 真 人 的一 个 理想 的 、
分析 研究 ,而抛 开研究 作 者的社 会语 境 与生 平 等外
念, 试 图 以文本 为 中心来 研究 作者 与 文本 、 作 者 与读
者、 读 者 与文本 之 间的交 流关 系 。
在 因素 。 虽 然 布思所 在 的芝加 哥学 派 属于 “ 新 亚 里士 多德 派 ” , 该学 派 在学术 观 点上 与新批 评 之 间存 在着 重 大 的分歧 .但 他们 在文 学研究 上 都 主张 以文 本 为 中心 , 忽 略作 者对 于 文本 的作用 。不 同的是 , 布 思认 为脱离作 者分 析 文本 的文 学批评 是 不全 面 的 ,在 文
2 0 1 4年第 2期
论“ 隐含作者" 及其价值意义
程 龙
( 江苏 师 范大 学 。 江苏 徐 州 2 2 1 1 l 6 )
摘 要 : “ 隐 合 作 者” 是 美 国 芝 加 哥 学派 著名 学者 韦 恩 ・ 布思于 1 9 6 1年 在 《 小 说 修 辞 学》 一 书 中首 次 提 出的 一 个 重 要 叙 事 学概 念 。
化 ,最好 是把 隐 含 的作 者看 作一 整套 隐含 于作 品 中 的规范 , 而不 是讲 话人 或声 音 ( 即主体 ) 。照此 推论 ,
正是因为隐含作者概念自身的复杂性及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的含混定义使得隐含作者自产生以来就在国内外学界备受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隐含作者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概念并对布思的观点做了一系列的拓展和补充而有的学者则对隐含作者持反对意见认为隐含作者是一个伪命题对隐含作者做出了一系列的批判和否定
铜 陵职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美 国 著名 学 者 韦恩 ・ 布思 作 为芝加 哥 学 派 的代
学 批评 中也 应关 注作 者 和读者 的存 在 ,研 究作 家 是 如 何影 响控 制读 者 的 。基于这 个 观点 , 布 思 的《 小 说 修 辞学 》 一 书就 诞生 了。关 于“ 小 说修 辞 ” 的 含义 , 李 建军认 为 : “ 小 说修 辞就 是小 说家 通 过 自己在 小 说 中 的存 在 和介入 ,通 过显 示着 作者 的主观 评价 态 度 和 明确 的 目的性 的手段 、 技巧 和策 略 , 来‘ 说服 ’ 读 者接 受作 者在 小说 中所 塑造 的人 物所 宣 达 的信 念 和价值
、
“ 隐含作 者 ” 的产 生与 内涵
韦恩 ・ 布思的“ 隐 含作 者 ” 产 生 于 形 式 主 义文 学
批 评迅 猛 发展 的历 史时期 。 作 为一个 文 学批 评流 派 ,
以新批 评 为代 表 的西方 形式 主义批 评 强调 文 学批 评
的客 观性 ,他们 将 文学作 品视为 独立 的艺 术 品加 以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2 6 作者 简介 : 程
・
龙( 1 9 8 9 一 ) , 男, 江 苏赣 榆 人 , 江 苏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在 读 。
3 6 ・
文学 的 、 创 造 出来 的替身 ; 他是 他 自己选 择 的东 西 的
这 一 概念 的产 生缘 由 和意 义 内涵 把 握 的前 提 下 。 分 析 隐含 作者 与真 实作 者之 间 的 区别 和关 联 ,并简 要
关系。” [ 1 1 由此 观 点来 看 , “ 小说 修 辞 学 ” 作 为一 门学 科, 它必 定要 关 注 的是 作 者 、 文 本 和读 者之 间 的互 动
立场 ,从 而在 作 者与读 者 之 间建立 一 种积 极 的交 流
表人 物 , 他在其 1 9 6 1 年 出 版的《 小说修 辞 学 》 一 书 中
第一次提到了“ 隐含作者 ” ( i m p l i e d a u t h o r ) 的观 点 。
“ 隐含作 者 ” 这 一 概念 自诞 生 以来 就 在 国际叙 事 研究 领域 被 深度 阐释 和广泛 运 用 . 并 产生 了重 大 的影 响 。 但是 由于布思 本人 对 “ 隐含 作者 ” 定 义 的含混 及 此概 念 自身 的复 杂性 . “ 隐含作 者 ”这 一 概念 也 引起 了国 内外学 者 旷 日持 久 的争论 。本 文试 在对 “ 隐含 作者 ”
此 概 念 自诞 生 以来 在 国 际叙 事 研 究 领 域 被 广 泛运 用 , 并 产 生 了重 大 的 影 响 。“ 隐含 作 者 ” 来 源 于 作者 编 码 和 读 者 解 码 的 过程 中. 是 作 者 构 建 与 读 者 想 象 推 导 出 的作 者 形 象 , 它 是 一 个 与 真 实 作 者 既有 联 系 又 有 差 异 的概 念 , 与真 实 作 者 之 间 呈 现 出相 似 性 、 互 异 性 与对 立 性 的对 应 关 系 。“ 隐含 作 者 ” 的 存在 有其 自身 的历 史 意 义 和 现 卖 价值 , 又有利于我们更好 、
更全 面 地 阐释 作 品 。
关键词 : 隐含 作 者 ; 真 实作 者 ; 对应关 系; 历 史 意义 ; 现 实价 值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7 5 2 X( 2 0 1 4 } 0 2 一 O 0 3 6 — 0 4
探讨 “ 隐含作 者 ” 对 于 当前 文学 研究 的意义 。
一
交 流关 系 。但 是 , 布 思 的《 小 说修 辞 学 》 一 书 问世 之 时 .正 是研 究作 者 的生平 和所 处社 会 环境 等 外在 批
评衰落. 而 注重 文本 自身 的 内在批 评盛 极 的时期 。 在
这 样 的大环 境下 ,布 思强 调关 注 文本 的作 者 因 素无 疑是不 合 时宜 的 , 于是 , 布思 提 出了 “ 隐含 作 者 ” 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