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受力分析(解析版)

牛顿第三定律、受力分析一、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表达式: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3.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解(三个特征、四种性质)三个特征:(1)等值,即大小总是相等的。
(2)反向,即方向总是相反的。
(3)共线,即二者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四种性质:(1)异体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2)同时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相互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4)同性性,即二者性质总是相同的。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其作用效果分别体现在各自的受力物体上,所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产生的效果不一定相同。
小试牛刀:例:关于牛顿第三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B.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D.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独立存在【答案】A【解析】【解答】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A符合题意;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的效果不可能相互抵消,不是平衡力,B不符合题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C不符合题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不可以独立存在,D不符合题意。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
2.重点解读:(1)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这种相互性决定了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其中一个力是作用力,另一个力就是反作用力。
(3)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即作用力是弹力,其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其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或称为行动--反作用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这一定律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以及力的作用。
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正式表述是:“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力,那么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简而言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该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
2. 力的作用对称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具有对称性。
例如,我们站在地面上,我们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地面同样也会对我们施加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行动--反作用的力。
这种力的对称性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许多物理现象中。
3. 实际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
例如,当我们行走时,我们用脚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后的力,地面同样也会对我们的脚施加一个向前的力,这样我们才能够推动身体向前移动。
同样地,火箭发射时,喷出的燃料向后喷射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使火箭能够向上升空。
4. 借助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的现象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看似矛盾或奇特的现象。
例如,当一个船只在水中划桨时,划桨的力会推动船向前移动,而水向后反作用的力则会推动船的划手向后倒退。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可以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得到合理的解释。
5. 牛顿第三定律在物体碰撞中的应用牛顿第三定律也适用于物体之间的碰撞。
当两个物体碰撞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
例如,当一个排球打到墙上时,排球施加一个向前的力,而墙则对排球施加一个向后的力,使得排球反弹回来。
6. 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尽管牛顿第三定律在简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易于理解,但在复杂的系统中,其应用可能会更为复杂。
比如,当多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每个物体都会对其他物体施加力,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都需要考虑进去,才能准确地描述系统的运动。
7. 结论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以及力的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表达式

牛顿第三定律表达式在力学中,牛顿第三定律是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Sir Isaac Newton创立的一条物理定律,它描述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万有引力定律。
它的表达式是:“对于任何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另一个物体就会作出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它是西方科学发展史中主要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一般被认为是力学的基本定律。
此定律是牛顿的第三种物理定律,而“动力学”是由此定律谱写的,它对宇宙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使用此定律公式,我们可以研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也可以研究物体在宇宙中运动的规律,是物体间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可以用F=ma表示牛顿第三定律,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受到外力而产生的加速度,F为物体受到的外力大小;由定律可知,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
除了F=ma,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表达式来表示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引力成反比于他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
”也就是说,双方之间的引力是相反的,力的大小与距离之间成反比。
此定律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那就是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即它们之间的力存在对称性。
比如宇宙中的两个物体,双方之间互相作用,也就是说,当一个物体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作用在第一个物体上,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若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受到1000N的力,则另一个物体在第一个物体上也受到1000N的力。
此外,在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力会受到距离的影响,当物体离得越近,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大,相反,当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引力就越小。
牛顿第三定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西方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定律,是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我们可以研究物体在宇宙中的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牛顿第三定律的影响,比如跳跃,当我们往上跳的时候,我们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大小与跳力的大小相等,这就是这条定律的内容。
总之,牛顿第三定律是西方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定律,它在力学和动力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牛顿第三定律和弹性碰撞和动量守恒

牛顿第三定律和弹性碰撞和动量守恒牛顿第三定律、弹性碰撞与动量守恒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表述了力的相互作用性质。
它指出,当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它们之间产生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这意味着,对于任意两个物体 (A) 和 (B),如果 (A) 对 (B) 施加了一个力 (F_{AB}),那么(B) 也会对 (A) 施加一个大小为 (F_{AB}) 但方向相反的力 (F_{BA})。
数学上,牛顿第三定律可以表述为:[ F_{AB} = -F_{BA} ]这里的负号表示力的方向相反。
弹性碰撞弹性碰撞是指两个物体在碰撞过程中,不损失任何动能的碰撞。
在弹性碰撞中,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除了动能不变,弹性碰撞还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弹性碰撞的特点如下:1.动能守恒: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碰撞后,两个物体的速度方向可能发生改变。
4.碰撞后,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可能发生改变。
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动量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公式 (p = mv) 表示,其中 (p) 是动量,(m) 是物体的质量,(v) 是物体的速度。
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p_i = p_f ]这里的 (p_i) 表示碰撞前系统中所有物体的动量之和,(p_f) 表示碰撞后系统中所有物体的动量之和。
牛顿第三定律与弹性碰撞和动量守恒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为弹性碰撞和动量守恒提供了基础。
在弹性碰撞中,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由于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弹性碰撞中系统的总动量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以一个简单的弹性碰撞为例,假设两个物体 (A) 和 (B) 分别以速度 (v_{A}) 和(v_{B}) 相向而行,碰撞后 (A) 的速度变为(v’{A}),(B) 的速度变为(v’{B})。
牛顿第三定律内容公式

牛顿第三定律内容公式牛顿第三定律内容公式是什么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表达式为:F=-F'。
牛顿第三定律特点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研究的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制约联系的机制,研究的对象至少是两个物体,多于两个以上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可以区分成若干两两相互作用的物体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的,互相依赖相为依存,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已存在的前提,没有反作用力的作用力是不存在的;力具有物质性,不能脱离开物体(物质)而存在;力总是两个以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牛顿第三定律也具有瞬时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地位是对等的,称谁为作用力谁为反作用力是无关紧要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须是同一性质的力,即作用力为弹力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反之亦然。
而自然界仅有四类基本的相互作用,即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所以从本质上区分力的性质也仅存在这四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确实必须属于同一性质的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能求和,即不能将第三定律写成F+F'=0,原因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牛顿第三定律适用范围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实物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在电磁场中运动的电子,将受到电磁场力作用,但无从谈论电子对电磁场的反作用力;非惯性系中的惯性力无反作用力;由场参与的相互作用,其作用传递是需要时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同时性不成立。
第三定律是独立的,但也存在适用范围。
在经典力学中,第三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宏观物体作低速运动。
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大小一般不再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表明:对于任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都会以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施力物体上。
本文将从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背后的物理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牛顿第三定律是在牛顿力学中描述了力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它简洁地表达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作用力,那么另一个物体对第一个物体也会施加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2. 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原理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原理可以从运动的守恒角度进行解释。
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中,力的引入是为了维持动量守恒。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以分别理解为两个物体交换动量的手段。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物体的总动量在相互作用前后应该保持不变,所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必须一致且相反。
3. 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行人行走:当人们在地面上行走时,他们的脚施加向后的力推动地面,而地面则以同样大小的反作用力推动他们向前移动。
(2)汽车行驶:汽车的轮胎对道路施加一定的力,反之,道路也对轮胎施加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推动汽车前进。
(3)火箭升空:火箭通过向后排放高速喷气来产生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喷气向后推动,火箭则以相同的力向前移动。
(4)子弹射击:当枪支发射子弹时,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施加向后的力,同时子弹向前获得相同大小、方向相反的推力。
4. 总结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原理,它描述了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根据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始终存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一定律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索自然界的规律,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科学技术和创新做出贡献。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行动反作用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它阐述了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可以简洁地概括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正式表述如下: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意味着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一对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这些力可以是物体之间的接触力,也可以是物体之间的引力或斥力。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不复杂,但它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需要一定的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例如,当我们用手推一个物体时,我们对物体施加了一个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会对我们的手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其次,牛顿第三定律并不要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时间上同时发生。
一种力可能比另一种力早发生,但它们的大小和方向仍然是相等且相反的。
最后,在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时,我们需要将系统看作一个整体。
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整个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示例:弹簧的伸缩让我们以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考虑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连接着一个物体。
当我们用手拉伸弹簧时,我们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弹簧对我们的手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此外,弹簧还会对连接的物体施加一个向内的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反过来会对弹簧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一对力使得弹簧产生弹性变形,同时保持系统的动量守恒。
牛顿第三定律的重要性牛顿第三定律在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影响了众多领域,包括力学、动力学、静力学等。
第三定律提供了很多物质力学问题的解决思路。
在分析复杂的多体系统时,我们可以通过考虑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简化问题并得到更加清晰的结论。
高中物理牛顿三大定律公式及内容

牛顿三大定律公式: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合=ma或a=F合/m
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定律公式:
F= -F;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各自作用在对方。
4,共点力的受力平衡公式:
F合=0
二力平衡则满足公式F1=-F2
请注意,二力平衡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不一样的。
二力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同一个物体;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研究对象是两个不同的物体。
5,超重与失重的公式:
超重满足:N>G
失重满足:N<G
N为支持力,G为物体所受重力,不管失重还是超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牛顿三大定律的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定性的描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定量的计算力与运动的关系,F=ma)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格式(讨论稿)牛顿第三定律(课时数)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资源黑板、PPT四、知识框架图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点评: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
(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1、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
2、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3、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
(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点评: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一个力应与几个物体相联系?2、如果把左手食指受到的力叫作用力,那么右手掌心受到的力叫什么合适?叫反作用力好吗?(注意,教师不一定用这个例子,要看学生回答情况而定)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点评:1、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2、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这一点?2、与同学一起分析、补充这些事例,并印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给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3、引导学生分类,弹力、磁力、摩擦力均是相互的,使学生注意到从多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举例、做实验、讨论:1、用力拍手,两手都疼2、磁铁相吸、相斥3、碰碰车4、滑旱冰的人相推,均后退(事先做好多媒体课件)5、用橡皮擦铅笔字,字被擦掉了橡皮也掉了一层皮……点评:1、在课桌上,事先尽可能多的将一些合适的器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边讨论边做实验。
2、学生举例,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但对常见的事例要作充分的准备(如:器材、课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研究的是力,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补充,认为应该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
点评:让学生回忆并讨论从哪些方面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突破点。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
比如学生作了下面的实验:在右车上放一条形磁铁,在车上放一质量近似相等的铁块。
用手调整两车间的距离,使放手后左车刚好能在右车吸引力作用下运动。
观察实验现象教师鼓励学生并注意纠错:1、如把右车上铁块受到的力叫作用力,找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如何?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怎样?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学生活动:小组分析实例,讨论得出:作用点分别在两个物体上。
点评: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教师活动:鸡蛋碰石头会怎样?由此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请你设计实验定量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
可能出现两种意见:1、等大。
2、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要仔细、思考要全面,比如为了使实验更具一般性,可以变化多个位置,重复实验。
假如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取两个弹簧秤,把甲秤的圆环固定,手拿乙秤与甲秤钩住,再用手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乙秤的圆环端至某一位置停下,读出两秤的读数。
提出问题:1、读出两秤的读数。
把甲乙两秤视作质点,画出各自的受力图。
2、乙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甲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3、将其中一弹簧秤的读数减小到零,观察另一弹簧秤的读数。
让学生复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演示操作、读取数据并说明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点评: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2、学生不一定一次性得出上述正确、简练的结论,教师再去引导。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7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
你得到了那些结论?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
2、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这种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教师活动:问学生“那为什么鸡蛋碰石头,鸡蛋破而石头无恙?”学生活动:学生应能考虑到是鸡蛋与石头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而导致的。
点评:1、用传感器系统给学生演示,指导学生去操作,进一步验证结论,提高可信度。
2、不要低估学生,经过讨论、补充,他们能得到较全面的结论,所以应放手让他们去想、去做。
教师活动:让学生完成实验:取一个长约3cm刚充过磁的小磁针和一张15cm×15cm 的白纸,在纸上如图所示,画出一组邻圆直径相差0.5cm的同心圆,将圆12等分。
另取一枚大头针垂直插入一根火柴杆的尾部。
实验时,将磁针置于圆心处,待磁针稳定后,用手指捏住火柴杆并使大头针与磁针成一条直线。
缓慢沿直线向磁针移动大头针,使磁针的一极对大头针产生吸引力。
在保持磁针与大头针之间虽不接触却具有明显吸引力的条件下,用手沿圆移动火柴杆至大头针的针身重合在同心圆的非南北方向的任意一条平分线上,移动中保持磁针对大头针的吸引,观察现象。
1、仔细观察,看大头针与小磁针稳定后的方位关系怎样?2、变换圆的另一条平分线重复上述实验,你找到了什么规律?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何关系?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
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
仪器两人一组,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更应该发动学生课前预习后自制一些简易仪器,外形粗劣无所谓,只要能达目的即可。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2、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3、用牛顿第三定律揭示许多生活现象。
比如:喷气式飞机、船前进的原理。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尽管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点评:1、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二者的性质。
2、培养学生会用学过的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局域网将事先准备好的Powpoint课堂小结呈现给学生。
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想、整理、消化。
点评: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总结,提高授课效率。
(四)实例探究☆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及平衡力的认识1、挂在竖直悬绳上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反作用力各作用在什么物体上?在这四个力中,哪两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哪两对力是平衡力?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被一根拉长的轻弹簧水平向右牵引着,并处于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试分别说出两个力的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以及反作用力的性质和方向。
☆对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3、一个物体静止的放在水平支持物上,试证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在证明过程中说出你的依据。
☆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4、分析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甲乙两对拔河,甲胜乙败,则甲对乙的作用力大于乙队甲的作用力。
”六、教学效果检测基础题1.下列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体现B.物体受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这是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0,则速度一定为0;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0,则其速度也一定不为0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大时,速度却可以为0;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时,速度却可以最大2.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提高题16.质量为3 kg的物体,在0 ~ 4 s内受水平力F的作用,在4 ~ 10 s内因受摩擦力作用而停止,其v-t图象如图所示。
求:(1)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3)在0 ~ 10 s内物体的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