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欣赏与评价案例分析:疯狂的石头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这电影里人物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先说说包世宏,这哥们儿就是个倒霉蛋保安头头。
他那一脸无奈和固执,看着就让人觉得既好笑又有点心疼。
天天守着那破石头,操心得头发都快掉光了。
他那一口重庆方言,把角色的耿直和朴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次他一开口,我就感觉自己像走进了重庆的大街小巷,热辣辣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还有那几个小偷,道哥、黑皮和小军,简直就是“笨贼三人组”。
道哥是个又要面子又有点蠢萌的老大。
他那“泡妞”的方式,简直笑死人。
对女朋友谢小盟的嫉妒和处理方式,又让他带着一种滑稽的狠劲。
黑皮就更绝了,每次看到他那憨憨的样子,我都忍不住笑。
特别是他被困在下水道里,那场景又好笑又可怜,他一边大喊“顶你个肺”,一边挣扎,这一句方言都成了经典。
小军呢,在这三人组里稍微聪明点,但也是跟着道哥瞎折腾。
这三个人凑一块儿,就像一团乱麻,在偷石头的过程中状况百出。
谢小盟这个角色也特别有意思。
他是个玩世不恭的小混混,假装艺术家,到处骗吃骗喝。
他去泡道哥的女朋友,那胆子大得没边儿。
他跟那些贼啊,保安啊搅和在一起,把整个故事搅得更乱了。
他那副无赖又自以为是的样子,真让人想揍他,可又觉得他像个小丑一样好笑。
这部电影的情节就像一张织得密密麻麻的网。
从那块翡翠石头被发现开始,各路人马就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都想把它弄到手。
各种巧合和意外那是一个接一个。
比如说,包世宏以为自己得了病,那一段他的表现既荒诞又真实。
还有,小偷们精心策划的偷石头计划,总是被各种意外打乱。
本以为万无一失的行动,却被一块从天而降的面包、一个误会或者一个突然出现的人给搞砸了。
这电影就像是命运开的一场大玩笑,所有人都在命运的手心里被耍得团团转。
电影里的幽默无处不在。
除了那些搞笑的人物和情节,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幽默。
像是一些镜头的切换,语言的双关,都让人在不经意间就笑出声来。
而且它的幽默不是那种低俗的恶搞,而是带着一种对生活的调侃,对人性弱点的揭露。
你看那些人物,不管是贼还是保安,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小贪婪,在追逐那块石头的过程中,丑态百出,但又无比真实。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电影《疯狂的石头》简介三、观后感想:影片的喜剧元素、讽刺意味和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四、结论正文(篇1)【引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各类影片层出不穷,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电影《疯狂的石头》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喜剧片,自 2006 年上映以来,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本人在观看该片后,对其喜剧元素、讽刺意味以及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影响深有感触。
【电影《疯狂的石头》简介】《疯狂的石头》是由宁浩执导,郭涛、刘桦、连晋等主演的一部喜剧片。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为一颗价值连城的翡翠石头而发生的一系列误会和矛盾,最终演变成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追逐战。
整部影片以多线叙事、多角度展示人物,呈现出一幅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众生相。
【观后感想】首先,影片中的喜剧元素让人捧腹大笑。
电影运用了夸张、讽刺、自嘲等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
例如,片中角色“谢小盟”在向女友表白时,竟然将“翡翠”念成“绿漆”,如此幽默诙谐的台词设计,令人忍俊不禁。
其次,影片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在电影中,为了一颗价值连城的翡翠石头,各路人物纷纷登场,使出浑身解数,暴露出人性中的贪婪与虚伪。
这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映,使得影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引人深思。
最后,从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对我国电影市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该片以小成本制作,却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中国喜剧电影的一匹黑马。
这表明,我国电影产业不仅要追求大制作、大场面,更要注重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挖掘素材,用心去讲述好每一个故事。
【结论】总之,电影《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人在欢笑中思考的作品。
它以喜剧元素和讽刺意味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百态,同时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目录(篇2)1.引言:介绍《疯狂的石头》电影2.电影主题:探讨中国社会中的各种问题3.电影表现手法:幽默诙谐,引人深思4.观众反应:好评如潮,引发社会热议5.总结:评价电影的价值和影响正文(篇2)【引言】《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中国电影,讲述了一群小混混在偷窃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荒诞故事。
《疯狂的石头》中的语言特色

《疯狂的石头》中的语言特色《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充满幽默和讽刺的电影,其语言特色也十分独特。
该电影的语言既有地方方言的融入,又有充满智慧的幽默,同时还带有强烈的时代感。
首先,电影中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其地方方言的运用上。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地道的重庆方言,让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角色们的真实状态和情感。
这种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和亲切感,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例如,电影中的角色经常使用“啥子”、“爪子”等方言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但却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气息。
其次,电影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其幽默和讽刺的特点上。
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反讽和黑色幽默等手法,让观众在欢笑中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例如,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今天踩到狗屎了”,既表达了角色的不满和沮丧,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倒霉事。
这种幽默和讽刺的语言特色不仅让观众感到轻松愉快,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电影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其时代感的体现上。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例如“互联网思维”、“颜值担当”等等。
这些词语和表达方式的使用不仅让电影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还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种时代感的体现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观赏价值,还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总之,《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充满幽默和讽刺的电影,其语言特色十分独特。
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地方方言、反讽、黑色幽默和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等手法,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电影的魅力。
这种语言特色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和观赏价值,还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因此,《疯狂的石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生存的困境_电影_疯狂的石头_的结构主义解读.

生存的困境———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结构主义解读王文斌作为一部国产小成本电影,在取得超过两千万人民币的票房的同时,还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疯狂的石头》实在是难能可贵。
媒体纷纷评价其为近年来一部难得的喜剧电影佳作,然而我却以为,说《疯狂的石头》是一出黑色幽默是不过分的。
事实上它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轻松诙谐,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悲剧感。
表面上看似一场荒诞不经、笑死人不偿命的后现代游戏,实质却揭示出工业社会给人带来的深刻的生存危机,一种永恒的生命困境,一种残酷的真实。
如导演宁浩所说,电影为了制造真实性,在“本土化”上下足了工夫。
我以为,真实性恰恰是《疯狂的石头》取得成功的一个最大法宝,它使电影精确地反映出了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真实生活。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不论是王国维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还是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杜夫海纳说的“世界是一切真理的祖国,是艺术的根源”,都提醒我们不能脱离一定的客观社会环境对文艺作品进行所谓纯粹的“内部研究”,对于曾在西方风靡一时的英美新批评派方法,不能不存有一丝怀疑。
文学作品尚且如此,更不用提电影艺术了。
电影的商业性与大众性从命脉上决定了它,甚至不能与小说、诗歌那样玩一玩“风花雪月¨的个人游戏,没有票房,电影就不能生存。
电影是与时代契合最紧密、最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门类。
除开艺术性的高低,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够痛快淋漓地宣泄内心情感的电影。
反之,一部差的电影则很可能是由于曲高和寡,偏离了大众的“期待视野”。
因此,如果我们基本同意在现在的中国,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是而且也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紧密反映,而且《疯狂的石头》正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的话,就可以进行对影片的具体论述了。
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s e m i ot i c r e c t a ngl e理论,为本文的深层诠释提供了结构框架,运用这一“矩阵”对《疯狂的石头》的电影文本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应的“叙事语法”结构。
疯狂的石头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

疯狂的石头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导演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秉承黑色幽默风格的犯罪喜剧片。
影片于2006年上映,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围绕一颗巨大宝石展开一系列勾心斗角、离奇故事的故事。
影片整体剧情紧凑,笑点密集,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嘲讽和对人性的深入揭示,成功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喜剧氛围。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小城市上海,背景设定非常真实。
影片不仅通过独特的情节设计让观众捧腹大笑,同时也深入探究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
下面将从角色塑造、剧情发展和黑色幽默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丰满,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动机,通过相互之间的碰撞和阴谋诡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情节。
富二代刘、纽约大学留学生王、工人龙、与黑帮有联系的警察均具备鲜明的个性,每个角色都在影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角色的个性和行为塑造了一个犯罪喜剧片中独特的氛围,使观众在欢笑的同时也能够对这些角色产生共鸣。
其次,剧情发展紧凑合理,在保持喜剧效果的同时又并不失去严谨性和可信度。
影片通过宝石的引诱让一群平凡的人们卷入了一场草蛇灰线的犯罪行为,进而形成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
这种将犯罪与喜剧结合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导演对于犯罪问题的思考和嘲讽,也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观影体验。
最后,影片中黑色幽默的运用独树一帜,使得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犯罪背后的故事充满了离奇和反转,人们的行为也往往超出了观众的预期。
例如,龙的父亲在警察面前自首等一系列荒诞举动,以及富二代刘和纽约大学留学生王的撞车事件等,都令观众啧啧称奇。
这种对现实中行为和情节的颠覆性处理,加上幽默的对白和搞笑的场景设计,使整部影片充斥着一种犯罪与喜剧并存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嘲讽,以及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深入揭示,成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影片氛围。
角色塑造鲜明,剧情发展紧凑合理,并运用了独特的黑色幽默手法,使得影片具备了深刻的思考意义和娱乐价值。
观后感疯狂的石头荒诞与黑色幽默的喜剧之旅

观后感疯狂的石头荒诞与黑色幽默的喜剧之旅疯狂的石头(Crazy Stone)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宁浩执导的电影。
该片于2006年上映,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和赞誉。
电影以其强烈的荒诞性和黑色幽默风格为人们所熟知,让观众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一股独特的喜剧之旅。
影片的剧情设置在一个小城市,主要围绕着一批人为了寻找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而展开的故事。
虽然整个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离奇和夸张的成分,但却通过荒诞性的情节和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扭曲但又真实的世界。
在整个电影中,荒诞和黑色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影片一开始,一辆豪华轿车打算撞蚂蚁,展现了一种荒诞可笑的行为。
随后,在找宝石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例如宝石被误认为是普通小石头,成堆的石头被沉入水中等。
这些情节中展现的喜剧元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角色的夸张表演和搞笑的台词。
除了喜剧元素,影片还提供了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讽刺。
比如,在电影中,主人公们为了一颗宝石而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并困于贪婪和欲望的泥淖中。
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批判,让观众反思人性中的复杂和贪婪的一面。
此外,导演还通过展现官僚体系的荒诞性和腐败来讽刺社会现象,以及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为来揭示人性的虚伪和丑陋。
总的来说,疯狂的石头以其荒诞性和黑色幽默的喜剧手法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既欢乐又深思的电影体验。
导演宁浩的独特视角、夸张又真实的剧情和角色们的精湛表演都让观众深受吸引。
影片中充满的荒诞性和黑色幽默元素使得观众在大笑之余也能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刻的反思。
疯狂的石头展现了一种置换视角的方式来揭示社会中的问题,让观众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思考。
这样的电影体验让人回味无穷,成为了中国喜剧电影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疯狂的石头》到底反讽了什么

《疯狂的石头》到底反讽了什么[摘要]《疯狂的石头》在疯狂搞笑的背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讽:一是对电影传统思维模式的“造神运动”进行了颠覆,二是通过对现代人“挫败感”的揭示戳破了的现代人对于都市的“现代神话”的美丽幻象。
在戏谑和幽默背后,《疯狂的石头》其实传达着一种不易为人觉察的、沉重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反讽挫败感现代神话草根族电影《疯狂的石头》凝聚了太多笑料。
整个电影就像是一块结晶体的“石头”。
它疯狂地聚合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元素:爱情剧中的痴情与背叛。
市民剧中的琐碎与无聊,刑侦片中的悬疑与追捕,警匪片中的黑白两道……所有这些元素背后又透露着复杂的文化底蕴。
既有中国传统话本艺术中的巧合用法。
又有西方后现代文化中的“拼贴”手法,在近乎天衣无缝地衔接中打造了一场朴素而又不失典雅、戏谑却不流俗的视觉盛宴。
人们在消费这部影片时,往往停留在由发笑而带来的轻松享乐的情绪层面,而影评工作者则往往关注此部电影的手法与技巧的运用,但此部影片轻松背后的那种强烈的反讽意义往往被忽略了:即对现代人无处不在的挫败感的揭示和对现代化社会神性色彩的祛魅。
电影中设置了各色人物,可谓三教九流,有行将倒闭的小厂长老谢、有黑社会背景的大老板冯董、市井小偷道哥等三人、国际大盗、保安包哥、三宝……所有这些人物尽管身处五行八作,但在各自生存圈子中。
他们却体现出了共同的特点:为了各自的目标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饱尝甘苦。
如果忽略他们行业的社会负面形象的话。
他们都称得上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之人,毫无油滑懒散之意。
就连那个追逐女色成癖的小报记者谢小盟。
尽管在女色面前油腔滑调,但追起女人来却是一丝不苟,毫不马虎,竟拿那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去博得陌生女人的青睐,就连他骗起老爸来也是有板有眼。
勤奋、吃苦,锲而不舍,本来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这里却演变为当代人对财地疯狂追逐与占有。
电影中。
现代人在都市中绞尽脑汁地淘金与古人在土地上锲而不舍地耕作。
影评: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影片《疯狂的石头》

今天介绍一部黄渤的成名作品《疯狂的石头》
这是一部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影片。主演是郭涛,刘桦,黄渤和徐峥。《疯狂的石头》刚上映 的时候,可能我们并不知道或者说不认识这几个演员,特别是一说《疯狂的石头》立马就让我 想起了黄渤和徐峥! 影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徐峥是个房地产公司老总准收购一个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加工厂,但是厂 里一直不愿妥协,自己在翻建厕所时,无意间挖出来一块绝世翡翠,价值上百万,这件事迅速 上了新闻。翡翠的出土不仅吸引了本土“小偷”三人组,其中就有黄渤(最黑的那个),而且房 地产公司老总徐峥还请来了了国际大盗麦克。但是翡翠却被厂长的败家子儿子谢小萌偷偷利用 拍照期间换走了。之后的几个小偷团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围绕着“偷梁换柱”、“得来全不费工 夫”、“以真换假”、“完璧归赵”这几个小事发生。 影片一开始就直接向观众表明了这是一部喜剧,不管是电影的整体画面,轻松的配乐,还是人 物的语言,都透着一股子幽默。整部影片以主人公包世宏的脸部特写开场,镜头慢慢由黑白转 为彩色,与此同时包世宏一副难以名状的表情出现在观众的眼中。然后是水龙头的特写,表面 上是给水龙头特写,但导演在这个地方其实是隐寓地去点明包世宏的病症,伴随宁浩饰演的医 生的台词,让观众直接明白包世宏患了前列腺。这点宁浩导演做的非常巧妙,几个切换的画面 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镜头语言的魅力。
第三条线索是以道哥为首的三个小偷伪装成搬家公司,光明正大的把别人家东西搬出来。第一 个镜头是从微波炉里头往外拍,他嘟囔着要把小狗放进微波炉里“微波”了。之后镜头切换,转 到门口,三个人大包小包地提着东西从别人家里出来,愣住——警察站在卡车前正在抄车牌 号。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特写,警察的脸,道哥的脸,警察的笔纸,榔头,警察后脑勺。正当 鲁莽的黑皮榔头举起准备敲下去的那一刻,另一边“砰”的一声,镜头转到了不远处两辆车相撞 了,警察口头告诫了他们一句便开车走了,故此他们逃过一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疯狂的石头 欣赏与分析
电影欣赏与评价案例分析
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
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
英国著名导演盖·里奇(Guy Ritchie)的处女作电影《两杆大烟枪》一上映,变引起了轰动。影片中的故事有皆因哈利 一面设计艾德,使艾德输掉10万英镑病欠下50万英镑的债务,一面派人去偷两杆大烟枪而产生。之后的巧合层出不穷。 《两杆大烟枪》虽只有两条线,但其后来巧合很多,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影片首创多线叙事的黑色喜剧风格被许多导演 真相模仿。 而这一多线叙事的黑色喜剧风格在国产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得到体现,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宁浩也凭借着这部 黑色喜剧电影一炮而红。 首先先谈谈故事情节的设置,这样的情节在中国电影中算是比较新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汇聚着大批的观众。 电影的主线很清晰:发现石头——偷石头——保护石头——假石头换真石头——真石头换回假石头——假石头最终换 回真石头。这样的主线是很具有戏剧性的,而全剧的所有情节都是围绕着主线展开并且环环相扣的。这么一来便很容易 抓住观众的思路。其实中国电影这几年都偏向于走好莱坞的剧情路线:设置矛盾——矛盾对抗——解决矛盾。而无疑 本片中偷石头与保护石头,真假石头的三次调换,这两对动作与反动作正好构成了矛盾的对抗,而最后假石头登堂入室, 真石头遗落人间更显讽刺。假石头展示的是现实社会的浮华,虚假以及人情淡薄。真石头之所以挂在老包女朋友身上显 示的是人间的真情与关怀。比如说有一个情节是说老包还前任5000块的时候,他女朋友毫不犹物的处理。作者选取的几乎全是社会的底层人物和普通人物。当然大老板和国际大盗 除外。通常社会的底层人物和一般的普通百姓更能增加电影的纪实风格,虽然这部电影并不走纪实风格路线,但是小人 物的选取却更能让观众感到真实。就好像《偷自行车的人》丢了工作的安东谋生的工具被偷之后带着儿子在市区中寻找 自行车,无奈中只好去偷别人的自行车。人物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现如今的失业率严重,人们对一夜暴富的期 待的惰性精神的社会里,是去描述一群廉洁的不行的努力下降失业率的官员或者是一群热情遵守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毛 主席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打击犯罪的好警察,还是去描述出于各种困境下的普通人?哪一种更加可能接近社会现实?答案 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越来越多的仿港台,仿好莱坞的影视剧出炉,反而效果却让人恶心的原因。很简单, 港台剧,好莱坞由他们自己的生产模式与文化氛围。脱离大众去单独模仿却只能适得其反。那种公司老板,电脑天才, 美女特工不是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拍出来只能让人恶心。疯狂的石头里,老包是个面临下岗的工人,因 为以前学过刑侦,被厂长临时调去当保安主任。三宝是梦想一夜暴富的惰性精神的代表,厂长的儿子是现下流行风气影 响下的代表,市侩,现实,要面子,不学无术。小经理是假资本主义的代表,至于那群小偷则充分体现了现实社会下的 贫穷与虚荣,拜金还有自身的无奈。每一个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部影片较之时下泛滥的武侠大片来说更能代表中国的文化与生活气息。并且我可以说,它比什么《英雄》,《无 极》,《夜宴》更让观众容易接受,并且印象深刻。毕竟,好的电影不是光靠特效,明星,金钱就能打凿出来的。关键 是看能不能。
接下来说一下影片中某些情节的处理,也就是手法问题。先举一例,电影开头,假冒的搬家公司碰到警察,老包的 车撞着小经理的BMW,小经理没有留神到自己的BMW,警察过来的调停,这一切都只是在讲一个剧情,可以在一 个场面中展示出来,但是导演用平行蒙太奇把这一个情节用四个场景表现出来,也就是同一时空的不同角度。这一 手法在中国电影中似乎很少见,但是在很多国外电影中却有表现,而表现得最极致的是一部02年的美国电影“11: 14”。这部电影全部故事都是在讲一个发生在11:14分的场景,只是导演把这部场景分成了n个场景,从不同的角 度不同的人在这一时间中所发挥的作用独个提出来表现,最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事情的因果关系搞清楚了。这 种拍摄手法有点反传统的感觉,而“石头”的导演宁浩却借鉴过来,还是用得恰到好处的,至少可使部分观众耳目 一新。当然,在后面偷石头一景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这样就显得比较重复了。 下面来说风格。这部电影明显的风格是夸张搞笑,但夸张并不是说港台电影里的那种夸张,而是对某些好莱坞电影 情节的夸张模仿而达到讽刺的效果。比如说在展台上装厕所里的传感器,学校下课铃被用来当作报警铃,国际大道 从屋顶下落时够不着石头这样谍中谍式的姿势,电影里用的全是平民化的道具,这也就奠定了本片的风格。平民化 的中国式的好莱坞风格。这种夸张的改变不是“惊声尖笑”里的恶搞,而是具有中国本土风格和一定的含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