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对接校企联盟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对接校企联盟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对接校企联盟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校企联盟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通过双方的合作共赢,实现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结合的目标。

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校企联盟的建设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接校企联盟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效性。

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与企业在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合作与交流模式。

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将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一种新模式,它将高校的教育、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为研究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职业发展机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持。

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

理论上,可以探讨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如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理论等;分析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经验教训,并借鉴成功经验进行创新与改进。

实践上,可以从研究生的选拔、培养和实践环节入手,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和管理机制,为研究生提供更多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机会,加强研究生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

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加强校企合作意识:高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意识和沟通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利益,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

高校可以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中心,专门负责研究生与企业的合作事宜,促进双方的合作交流。

2. 建立实践平台: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创新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地点和机会,并确保实践环节与学术课程的有机结合,提高实践的实效性和专业性。

3. 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企业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设计,采取导师制、企业导师制、实践导师制等模式,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一、“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涵义解读“协同创新”的最早定义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中心的研究员彼得?凯莱( Peter Gloor )提出的,他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中介机构和用户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和融合,开展大跨度创新的理想组织模式,通过有效引导和制度安排,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融合,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加快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归趋。

[1]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概念也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被明确提出。

由此可知,“协同创新”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要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合作,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3]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协同创新就是打破封闭的科技创新实体间界限、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第四类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网络作用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科技规划纲要》的提出,彰显了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的几个重要方向: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
协 同创 新 的探 索 , 但 在 推 进 校企 协 同创新 的过 程
的产 品技术要素整合 , 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 的 管理 创 新 。熊励 、 孙友 霞 指 出协 同创 新 属 于企 业
管 理 的 范 畴 ,是企 业 提 升 投 资 回报 率 、 增 强 和谐
中也 出现 了一些 问题 , 制 约着 校企 协 同创 新 的密

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 形成深层互动 、 互补 、 互助 、 互 融 的创 新 活 力 模 式 , 明 显 提 升 创 新 能 力。 ¨ 5 对高职院校而言 , 高 职 院 校 协 同创 新 是 指 在 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 , 根据 自身的实际情况 , 积 极 联合 行业 、 企业 、 地 方政 府 以及 其他 创新 力量 等 创 新 主体 , 通过 建立 协 同创 新机 制体 制 , 打 破创新
主体 间 的体 制壁 垒 , 建立 协 同创 新 的平 台 , 充分 释 放人 才 、 资本 、 知识 、 信 息、 技 术 等 创 新 要 素 的 活

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协同创新 的概念最早 由美国研究员彼得 ・ 葛 洛提 出 , 他 认 为 协 同创 新 是 “ 由 自我 激 励 的 人 员 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 , 借 助网络交流 思路 、 信 息及 工作 状况, 合 作 实现共 同的 目 标” 。 … 国 内的 很 多 学 者 也 对 协 同创 新 进 行 了深
切化 、 持续 化 、 内涵化 、 高度化 进行 。
1 . 政策环 境 不健 全 , 影 响 了校 企 协 同创 新 的
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职院校协 同
创 新 可 以有 政 校协 同创 新 ( 政府与学校) 、 校 校 协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一体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一体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一体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是目前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

本文以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为背景,提出构建“1”与“X”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创新、教育资源创新、教学保障创新”的三创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同时以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实例,将1+X证书试点建设标准理念全过程、全方位的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探索一条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课证深度融合的测绘人才培养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岗课赛证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院校教育学会2022年度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岗课赛证一体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LZYJGZXLFZC2262)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Post Course Competition and Certifi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Zhang Huihui(Liaoning Provincial Transportation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22)Abstract: The shortage of skilled talents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bottleneck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ilot construction of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as the background and proposes a new model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at integrates "innovation in teaching system, innovation in educationalresources, and innovation in teaching guarantee" with a deep integration of "1" and "X".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majors as an example, the standard concept of the 1+X certificate pilot construction is comprehens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ing a new path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ourses and certific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1+X certificate system pilot.Key words: vocational courses, certification competitions,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Fund Project: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Association's 2022 Special Project on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Post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ZYJGZXLFZC2262)1引言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研究与探索

1 高职 院校产 学研 合作 的现 实 困难 4 1 , 但 是从 目前 态势 看 , 企 业、 高校 、 科研 高职 教育 在 我 国 高等 教 育体 系 中 虽然 已 占据 半壁 江 有一 方是绝 对主 导[ 这 就表 山, 特 别 是在 校 生 规模 上有 了突 出增 长 , 然 而 高职 院校 产 院所 之间基 于利 益驱 动 的 自愿 协 同创 新尚 未成 型 , 明至 少在协 同创 新 初期 , 高职 院校 就 不应 当拘泥 于所 谓 的 学研 合作 的推进 却 严 重滞后 于 高职 教育 发展 , 已成 为制约 积 高职 教 育进 一步 发 展 的瓶颈 。 当前 , 高职 院校 产 学研 合作 主体地 位 的平 等之 说而 等待 政府 的政 策 引导和 支持 。 “ 中“ 积极” 二 字 已经 明确 地 说 明 了 这 一 的推 进 工作 主 要 面 临 的 问题 归结 起来 是 “ 缺 人 缺 钱缺 经 极 推动 协 同创 新 ”
那么“ 推动协 同创 新” 在 此就可 以简化 成 方法 “ 缺 钱 ” 突 出表 现 在缺 乏能够 长期 持续 投入 学校 建 设发展 是管 理创 新。 论 的 问题 , 只 是其 难点在 于 不仅 是在 一个 主体 内部 的管理 的 资金 : 高 职 教 育 总体 上 仍属 新 生 事物 , 国 内外 可 参 考借 而 是多 主体 内部 和 外部 的管理创 新。 换 句话说 , 高职 鉴 的经 验 有 限 , 在国内, 对 高职 教育 的争 论至 今 并 没 有 完 创 新 , 这一 角 色只 能让 位 于 全停 止 , 政府、 企 业 和 社 会 对高职 的认 识 也还 在 不断 清 晰 院校 不 可能 成为 协 同创 新 的主导 者 ,
高职 院校推进校企产 学研合作研 究与探 索

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考

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考

( 一) 我 国经济社会 文化发展要 求高等职业 院
促 进企 业 、 大学 、 研究 机 构发 挥 各 自的能 力优 势 、 整 校 推进 协 同创 新
作 者简介 :陈志新( 1 9 7 6 一) , 男, 宁夏职业技 术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 向: 区域 经济 、 职业教育。
41
职 业 教 育
产机构 ( 大学 、 研究机构 ) 、 中介 机构和用户等为 了 进社 会 和谐 的重 要政 策选 择 和必 由之 路 。 实 现 重 大科 技 创 新 而开 展 的大 跨 度 整 合 的 创 新 组
织模 式 。 二、 推 进 高职 院校 协 同创 新 能 力的 战略 意义
协同创新是通过 国家意志 的引导和机制安排 ,
教 育 协 同创 新 , 对 提 高职 业 教 育 发 展 质 量 , 实 现 高 作 和资 源整 合 , 产 生 系统叠 加 的非 线性 效用 。 等 职业 教育 跨越 式发 展 目标有 着 重要 的意 义 。
协 同创 新 的 内涵
胡 锦 涛 同志论 述 协 同创 新 问题 , 是 从 研判 国际 国 内宏 观 形 势 出发 的 ,他 深 刻 地 提 出 , “ 世 界 多 极
教 师论坛
职 业 教 育
2 0 1 3年 1 月下
推进 高等职 业院校 协 同创 新能 力的思考
陈志新

要: 本 文 通过 对 协 同创新 内涵 的理 解 , 阐 明 了推进 高 职 院校 协 同创 新 能力 的战 略 意义 , 并 从 观念
创新 、 校 企合 作 、 校校 联合 和制 度创 新 四个 方面研 究 探讨 推进 高职 院校协 同创 新 能力 的路径 选择 问题 。 关 键词 : 高 职 院校 ; 协 同创 新 ; 路径 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 、 科研 、 服务社会 的三 大职能 , 天然
具有创新 的动力 。一方面 , 高 职院校可 以通过培养创新型人
才 的方 式 间 接 为 社 会 的 创 新 活 动 服 务 ; 另一方 面 , 高 职 院 校
t e r p r i s e s / / Z h a n g J i a n mi n , Ha t G u o s e n
促进 企业 、 大学 、 研 究机 构发挥 各 自的优 势整合 资源 , 实现 各方优势 互补 , 加速技术推广 应用和产 业化 , 协作 开展 产业
技 术 创 新 和 科 技 成 果 产 业 化 。协 同创 新是 新 时代 的 要求 , 本
够, 还需要 高职 院校 在为生产 、 服务、 管理提 供高端 技能 型
河北 。 保定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5) 1 5 - 0 0 7 3 — 0 2


协同创新是 以知识 增值为核心 , 由政府 引导 , 通过
践 的重点 。但高职 院校 同样不容忽视 ,因为创新一个多层
次、 多角度 、 多 主体 的活动 , 仅有基 础研 究 、 应 用研究远远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张建 敏 [ ’ 】 郝 国森 圈
( [ 1 ] 保 定职 业技 术 学 院 河北 ・ 保定 0 7 1 0 0 0 ; 0 7 1 0 0 0 ) 【 2 】 河北软 件职 业技 术 学 院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8 . 5 文献标识码 : A
人才 同时, 为生产 、 服务、 管理一线 产生提高效率 、 效果 的创 新产品 、 技术 、 技能、 管理策略 。 因此 ,本文对 于协 同创新形式 的研 究重点在于高 职院
文重 点研 究高职院校校 企合作协 同创 新这一形 式。通 过 国
内外校企 协 同创新成功有效模 式得 出构建 的条件 ,分析 目
Ab s t r a c t C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i s b a s e d o n k n o w l e d g e v a l u e a d d e d a s t h e c o r e , g u i d e d b y t h e g o v e r n me n t , a n d i n t e g r a t e s r e - s o u r c e s t h r o u g h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e x e r t i n g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e n t e r p r i s — e s , c o l l e g e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 t h u s a c h i e v i n g he t c o mp l e - me n t a r y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d i f e r e n t p a r t i e s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o mo t i o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i n d u s t ia r l i z a t i o n , a n d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l y i mp l e me n t i n g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h e i n —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a c h i e v e me n t s . C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 t i o n i s he t d e ma n d o f he t n e w e r a ,S O t h i s p a p e r f o c u s e s o n he t r e s e a r c h o f t h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b e t we e n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e g e s a n d e n t e r p i r s e s . Ba s e d o n t h e s u c c e s s f u l a n d e f e c t i v e mo d e s o f d o me s t i c a n d f o r e i g n c o l l e g e - e n t e pr r i s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
前 我国高职 院校校企 协 同创新模 式构 建 中存在 的问题 , 并
提 出建 议 。
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 同创新是必然 的。首先 ,高 职院
校 ,作 为职业教 育的一部分 ,也是 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 成部 关键词高职 源自校协 同创新校企合作
模式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C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i t o n M o d e o f t h e Co o p e r a t i o n b e t we e n Hi g h e r Vo c a t i o n a l Co l l e g e s a n d En -
总第 3 1 5期 2 0 1 5年 5 月( 下)
敏 j ‘ . f ‘
T h e S c i e n c e Ed u c a t i o n A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s
To t a 1 . 3 1 5
Ma y2 0 1 5 (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