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木兰诗》教案语文版1
七年级语文第课木兰诗教案(热门21篇)

七年级语文第课木兰诗教案(热门21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七年级语文第课木兰诗教案(热门21篇)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是教师思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木兰诗》优秀教案(通用5篇)

《木兰诗》优秀教案(通用5篇)《木兰诗》优秀教案(通用5篇)导语:《木兰诗》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木兰诗》优秀教案,欢迎阅读!《木兰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想: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22 木兰诗

第_______课时教学课题木兰诗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人物赏析,品读探究第二课时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
之后,统一结论。
――勤劳孝顺。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机智、谨慎。
学生讨论明确:并不繁琐。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二、集体反思,互动质疑(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3、详略分析:(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六单元第22课《木兰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反思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体会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读木兰勤劳、聪明、善战、不慕荣利、热爱和平的古代女英雄形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以常香玉的戏曲唱词《花木兰》片段导入,再把根据课文情节制作的连环画展示给同学们看,要求合上书本,听读课文录音,感悟课文内容。
(二)、交流对话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读了本文你觉得木兰成为巾帼英雄的典型感人之处在哪里?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
你是怎样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证明。
3、提问:本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诗中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的妙处。
5、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三)链接生活1、木兰的父母“无大儿”,她也“无长兄”,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和木兰的这种境况一样,将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2、说说自己身边对父母不孝、邻里不和睦的丑恶现象,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练习处理1、体会下列诗句的含义(1)、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背诵全诗《木兰诗》课堂实录与点评(播放常香玉的戏曲唱词《花木兰》片段)师:常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故事?全班:花木兰替父从军师:对。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师:老师手上有一个连环画,请同学们把书合上,一边看连环画,一边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听读)师:本文用诗歌语言塑造了一位巾帼英雄形象,你听读了这篇情文并茂的诗歌后,能提出一两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吗?生齐声:可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木兰诗》教案语文版

木兰诗【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2.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方法】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大家要认真观看,我待会儿要请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下你从影片中看到的木兰形象是怎样的。
(学生可回答:英雄气概、英姿飒爽、万丈豪情、训练的艰苦、坚持不懈、努力进取、巾帼英雄、女子犹如此,男儿当自强)这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预习检测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叙事诗。
《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位同学起来朗读,纠正字音)2.播放范读录音带,读准节奏,把握朗读时的语气。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木兰诗教案(通用23篇)

木兰诗教案(通用23篇)木兰诗教案(通用2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木兰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木兰诗教案篇1【学生分析】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
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
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讨论: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两处: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语文教案)初中七年级上册木兰诗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木兰诗教案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参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一起看看初中七年级上册木兰诗教案!欢送查阅!木兰诗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参军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的乐府“双璧〞。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22木兰诗》word教案 (3)

、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等修辞手
富于戏剧性,充录音机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
背诵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我们才能快速的背诵文言文。
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
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
长鞭”,写出木兰做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
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啾。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
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
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
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
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
中。
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
,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
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
因而使
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十年征战,木兰凯旋归来,想象一下家人、战友的表情。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
更是一个金戈铁
完成《五洲导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2.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方法】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大家要认真观看,我待会儿要请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下你从影片中看到的木兰形象是怎样的。
(学生可回答:英雄气概、英姿飒爽、万丈豪情、训练的艰苦、坚持不懈、努力进取、巾帼英雄、女子犹如此,男儿当自强)这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预习检测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叙事诗。
《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位同学起来朗读,纠正字音)2.播放范读录音带,读准节奏,把握朗读时的语气。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分工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组朗读,同学评价)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1.补充知识:互文(由“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引导)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课下预习或刚刚读课文是有遗留字词句问题的提出来同学帮忙解决(可小组合作)(1)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同伍的士兵)(2)古今异义字木兰当户织户:古意是门今意是人家,门第问女何所忆忆:古意是思念今意是回忆卷卷有爷名爷:古意是父亲今意是爷爷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意是只(副词)今意是但是(转折连词)雌兔眼迷离迷离:古意是眯着眼今意是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双兔傍地走走:古意是跑今意是行走出郭相扶将郭:古意是外城今意是仅用作姓氏(3)一词多义市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愿为市鞍马买(动词)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机不闻机杼声织布机万里赴戎机事务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出郭相扶将搀扶(4)词类活用策勋十二转策:记下,名词用作动词(5)虚词女亦无所思亦:也安能辨我是雄雌安:疑问副词,怎么(6)特殊句式省略句:愿为市鞍马应为“愿为(此)市鞍马”倒装句: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所思何”数词运用军书十二卷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3.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一到两位同学复述)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亲人团聚、讴歌英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通过学生复述及分组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补充小知识:磨刀霍霍:霍霍,象声词,快速磨刀声。
原意用力、快速地磨刀,发出霍霍声响。
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扑朔迷离:原指分辨兔子的雌雄。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5.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教师作结:《木兰诗》有着凝练的语言美,它不仅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其朴素自然的口语,新奇幽默的比喻,气势酣畅的排比等。
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和重点字词二、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归纳:既有女儿情怀又具英雄气概2.品读探究:(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
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
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第3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答:并不繁琐。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3)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答: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答: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对木兰的赞美。
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用比喻作结,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答: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
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答: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3.详略分析:学生讨论明确(小组合作)从军缘由――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木兰诗》主要是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不是写木兰十年征战;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勤劳勇敢、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和平、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的颂扬,不是表现她杀敌的英雄精神。
所以这些内容详写。
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
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五、拓展延伸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有一个晚会叫“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如果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陈玉蓉:暴走妈妈捐肝救子巾帼英雄、爱国、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