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及儿童-气道

合集下载

气道评估和处理(内容详细)

气道评估和处理(内容详细)

N
No teeth 却齿
E
Elderly 老年(>65岁)
S
Snores 打鼾
医学精制
11
插管前评估有用吗?
大约 90%以上的困难气道病人可以通过术前评 估发现
一般来说要掌握评估解剖特点和Mallampati score(马氏评分)
医学精制
12
“Prepare”– SIGMA D
S
Suction 吸引
医学精制
17
各种咽喉镜,包括可视喉镜
医学精制
18
牢记以下原则
气道优先 不无谓冒险 优先使用器械 优先使用熟悉器械 优先考虑微创方法 尽可能让病人舒适
医学精制
19
困难气道时,如何让病人舒适安全?
2%利多卡因行鼻及喉部表面麻醉。 1%丁卡因经环甲膜穿刺行气管上端表面麻醉。 芬太尼2μg/kg后,经面罩吸入纯氧,静脉推
彻底吸引口腔
面罩通气
将病人置于Sniff Position (嗅花位)
试用BURP手法
使用Mac.喉镜试插1次
失败后改用可视喉镜 (Glidescope)
如失败可用Mac.喉镜+ Frova(bougie)或 Glidescope可视喉镜+ Frova(bougie)
如上述方法不行可面罩通气, 直到自主呼吸回复。
气道评估及处理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麻醉科 胡光俊
医学精制
1
临床病例
1、女性,4月,先天性心脏病。拟在全麻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2、入室后,面罩给予七氟醚吸入后行外周静脉置管。 3、常规诱导后,使用婴儿喉镜进行气管插管,尝试几次失败后,尝试纤
支镜窥视声门,失败。 4、患者最后由于无法使用喉镜及纤支镜窥视到声门,无法进行气管插管,

成人及儿童上气道阻塞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成人及儿童上气道阻塞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垦隧壁堡苤查!!!!至蔓!!鲞箜!!塑 !坐』垦塑2i!!望!!:!!!!:∑!!:!!:型!:!!
成人及儿童上气道阻塞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任涟萍郭雪君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见于婴儿至老年人的各个年龄层次,发病的原因除了上 气道解剖因素的差异外,神经运动性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既有中枢神经系统驱动的异常,也有上气 道肌肉紧张性及感觉的异常。而各个年龄层次中诸多因素间又各有不同的表现。
OSAHS患者中枢驱动的作用还不明确。临床 上进行过许多关于清醒时成人对高碳酸及低氧反应 的研究。有些研究发现oSAHS患者的通气驱动较 正常人迟钝(大多在治疗后改善),另有研究则报道 了0SAHS患者的通气驱动正常,还有些研究则表 明仅在一部分OSAHS亚群中存在通气驱动的异 常。而研究发现儿童OSAHS患者无论在觉醒时还 是在睡眠时对低氧及高碳酸的刺激都有正常的通气 反应。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儿童 中的混杂因素较少,而成人OSAHS患者大多合并 有多种混杂因素,如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清醒时 的低通气血症等。尽管儿童OSAHS患者总体的通 气反应是正常的,但仍存在细微的异常。Gozal 等[13报道睡眠时有高碳酸血症的OSAHS儿童,在 清晨清醒时给予反复的CO。刺激,0SAHS儿童表 现为与正常儿童的适应性反应不同的呼吸反应的增
成人和儿童OSAHS患者对吸气阻力负荷均有 异常的通气反应[3]。将成人OSAHS患者与体重相 匹配的非OSAHS者相比较,OSAHS者对吸气阻 力负荷的感知减少,对吸气阻力负荷的补偿反应也 减少。经CPAP治疗后,对吸气阻力负荷的感知及 通气的补偿反应均得到改善。这说明对吸气阻力负 荷的反应受损是OSAHS的结果而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原因。 Carole等[4]的研究表明儿童OSAHS者对高碳酸及

解除成人、儿童和婴儿气道梗阻

解除成人、儿童和婴儿气道梗阻

解除成人、儿童和婴儿气道梗阻淄博市第三医院急诊科刘富伟一、定义:气道异物,临床一般是指喉、气管及支气管外入性异物。

清醒患者突然不能讲话、咳嗽,并有窘迫窒息症状,或在头后仰或三步法开放气道(仰头、开口、托下颌)后仍不能进行有效正压通气,吹气有阻力或胸廓不能抬起,应考虑气道梗阻。

二、分类轻度气道梗阻:1、良好的气体交换2、能够用力咳嗽3、咳嗽时可能有哮鸣音严重气道梗阻1、用拇指和手指抓住自己的喉部是普遍的窒息表现2、无法说话或哭喊3、气体交换不良或无气体交换4、微弱无力的咳嗽或完全没有咳嗽5、吸气时出现尖锐的噪音或完全没有噪音6、呼吸困难加重7、可能出现紫绀(变紫)三、处理轻度气道梗阻:1、只要良好气体交换持续,鼓励患者继续咳嗽。

2、不要干扰患者自己尝试解除梗阻,但需与患者待在一起,监测其情况。

3、如果轻度气道梗阻持续或加重为严重气道梗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严重气道梗阻:1、若患者是成人或儿童,询问其是否窒息。

如果患者点头同意但无法说话,表明存在严重气道梗阻。

2、立即采取措施解除梗阻。

四、解除梗阻的方法:有反应的成人或儿童患者的窒息解除-腹部快速冲击法:1、站在或跪在患者背后,并将双手环绕在患者腰部。

2、一手握拳。

将握拳的拇指侧紧抵患者腹部,位于脐上和胸骨下的腹中线上。

3、另一只手紧握此拳,向内、向上快速冲击患者腹部。

4、反复快速冲击,直到把异物从气道内排出来,或患者失去反应。

5、每一次新的快速冲击都要快速有力,以便于解除梗阻。

怀孕和肥胖患者:1、实施胸部快速冲击法取代腹部快速冲击法失去反应的成人或儿童患者的窒息解除:1、呼叫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人,请派该人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若您看到患者失去反应,轻轻地将其躺在地上。

3、开始心肺复苏,首先进行胸外按压。

不要检查脉搏。

4、每次开放气道给予急救呼吸时,将患者喉尽量打开,查找异物。

5、如果您看到容易去除的异物,用手指将其去除;6、如果您没有发现异物,请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步骤以及不同年龄的区别

心肺复苏的步骤以及不同年龄的区别

(一)心肺复苏操作步骤1、判断意识在伤病人耳边大声呼唤并较有力地拍击伤病人的肩部,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无意识。

2、高声呼救确认伤病人无意识后,应立即高声呼救并请他人帮打急救电话“120”。

如现场只有自己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1—2分钟后再打电话。

3、摆放复苏体位(平卧位)⑴、将伤病人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两手贴紧身体。

(不能放在弹性大的弹簧床、棕榈床上)⑵、救护者两腿(膝)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站立(跪)贴于病人的肩、腰部。

4、打开气道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因舌(头)肌松驰而下坠阻塞气道,因此必须畅通气道。

5、判断呼吸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弯腰侧头在两次平静呼吸的时间里(5-10秒内)进行呼吸判断:“一看”——胸或上腹部有无起伏;“二听”——口或鼻孔有无气流声;“三感觉”——有无气流拂面。

6、两次人工吹气⑴、经“一看、二听、三感觉”检查确认没有呼吸,在保持头后仰90度通畅气道的前提下。

⑵、用压病人前额的手的拇指和示指捏紧病人鼻翼,救护者深吸气后将自己的口尽量张大,用双唇包严病人的口唇四周,缓慢持续将气吹入,吹时用眼睛余光注意观察胸部有升起,然后松开捏鼻子的手指,稍直起腰侧头吸入新鲜空气,并观察胸部下降,再重复吹第二口气。

7、胸外心脏挤压⑴、触摸颈动脉—用两指并拢平放在颈部正中喉结(甲状软骨)上,然后向一侧滑行约2横指,可在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稍加力度即可触到有无颈动脉的搏动。

⑵、准确定位:挤压部位必须在胸部正中的胸骨下1/2段(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救护者用示指和中指并拢沿一侧肋弓上滑至两肋交汇处。

另一手掌根贴于示指,使掌根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

将定位手放在另一手的手背上,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

⑶、正确挤压和放松:挤压时两肘伸直,两肩夹紧并位于胸骨上方,用腰力和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挤压胸骨下陷4—5厘米,然后放松,让胸部回到正常位置(但掌根不能离开胸壁);挤压时要有节奏,频率100-80次/分,即每十秒(或九秒钟)按15次;挤压时要观察伤病人的面色情况和反应。

儿童和成人气道异物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

儿童和成人气道异物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

儿童和成人气道异物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6岁的男童在家吃花生时不慎噎住,小区监控录像拍下了母亲紧急带孩子送医的过程:她倒背着已经昏迷的孩子跑进电梯,在电梯下降的过程中,她双手牢牢抓住孩子的双脚,不停抖动,甚至将孩子倒扛在肩膀上,不断用手拍打孩子背部,但孩子始终没有反应。

孩子10分钟之后便送到医院,然而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口唇发紫,瞳孔散大,经抢救无效死亡。

抽样调查显示,意外伤害已占0~14岁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气道异物梗阻又是造成儿童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在0~4岁的孩子中发生率最高。

有人好奇,小孩子为什么总爱把东西都往嘴里送呢?实际上这是他成长的必经阶段。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视觉发育并不完善,他最熟练使用的就是嘴巴了。

通过自己的嘴巴,他可以品尝这件东西的味道,感觉这件东西的软硬,通过小手、眼睛和嘴巴的配合,感知这个物体,同时也了解了自己嘴巴的功能。

等他完全发展和健全了对口腔认知后,兴趣会转移到小手,就不再什么都往嘴里放了。

为什么孩子的气道容易进入异物?一旦吸入异物,情况又如此凶险?原因在于喉咙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人体气道和食道一前一后,相伴而行,将气体和食物分流的装置叫“会厌”——喉腔开口处的一个舌形活盖。

会厌向上开放,人就能进行呼吸,会厌向下盖住喉腔,水和食物就不能进入气道。

一般来说,会厌的开放与关闭、分流功能受神经系统自动控制,但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吞咽反射功能尚未发育健全,所以最容易发生液体、固体物质进入气道,出现“窜道行驶”。

异物进入气道后,孩子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症状,家长要能马上识别出来,以便迅速进行急救。

如果进入气道的异物较大,把气道完全堵塞,机体不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孩子马上会出现“三不症状”:不能咳嗽、不能呼吸、不能发声。

接着会出现面部青紫、烦躁不安,大脑会严重缺氧,意识丧失,心跳很快随之停止,情况非常危急。

如果异物较小,进入气道以后,孩子会马上出现剧烈呛咳、面色潮红,吸入性呼吸困难等,异物可能会因为剧烈咳嗽而被肺部气体从气道冲击出来,也可能冲击不出来,甚至越堵越厉害,导致孩子呼吸停止,继而心跳停止。

《2010 美国心脏协会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理论试题 文档

《2010 美国心脏协会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理论试题 文档

一、针对所有施救者的主要问题这部分总结《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主要问题,主要是针对所有施救者,即医务人员或非专业施救者的基础生命支持 (BLS) 方面的问题。

《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强调了高质量胸外按压(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并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的重要性。

2005 年前后发表的研究表明:(1) 尽管在实施《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后心肺复苏质量已提高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仍然需要提高;(2)各个急救系统 (EMS) 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相差较大;(3) 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何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作出了一些更改建议,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有关重视心脏骤停后治疗的新建议,以提高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一)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仍然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包括:l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l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请注意,不再使用 5 厘米的成人范围,而且为儿童和婴儿指定的绝对深度较《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早期版本中指定的深度更深。

l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l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l 避免过度通气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 (30:2) 并未更改。

在《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 1 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1 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 8 至 10 次呼吸)。

人工气道试题

人工气道试题

一:选择1.人工气道指那些?A、口咽、鼻咽通气管B、气管插管C、气管切开D、喉罩及环甲膜穿刺E、以上均是2.气管插管禁忌症指那些?A、喉头水肿急性咽炎B、颈椎骨折C、喉头粘膜下血肿D、主动脉瘤压迫气管者E、以上均是3..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囊按压频率:A、8-12次/minB、10-12次/minC、12-16次/minD、16-18次/minE、18-20次/min4.使用呼吸囊需氧浓度100%,氧流量是多少?A、5-6L/分B 、7-8L/分C、8-10 L/分D 、 10-12L/分E、12-14 L/分5.呼吸囊减压阀锁定产生不良后果:A、通气不足B、确保通气C、过度通气及气压伤D、确保氧浓度6.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秒。

A、5B、15C、30D、107.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 %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 %的吸引管。

A、50 70B、50 50C、70 70D、70 508.人工气到吸痰的时机不包括。

A、出现明显痰鸣音B、出现误吸C、出现呼吸血氧饱和度升高D、呼吸机参数变化9.电动吸引器吸痰是利用了______的原理。

A、正压作用B、负压作用C、空吸作用D、静压作用10.为小儿吸痰时,负压一般不宜超过_______A、13.3kPaB、21.3kPaC、40.0kPaD、53.3kPa11. 吸痰前下列检查方法错误的是______A、吸痰管型号是否合适B、电源和吸引器电压是否相等C、吸引器各管道连接是否正确D、安全瓶内是否加入少量消毒剂12. 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的最主要原因是 _______A、减少患者痛苦B、减轻气管黏膜受损C、防止患者缺氧D、避免痰液阻塞导管13.经气管插管吸痰,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的____,负压不可过大。

A、 1/2B、 1/3C、 1/4D、 1/514. 为清醒的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时,下列哪项指导不妥_____A.、安抚患者不要担忧,以消除其紧张情绪B、指导其自主咳嗽C、向患者讲解配合的方法D、告知患者应少饮水,以减少痰液产生二:是非题.1.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气道梗阻急救法

气道梗阻急救法

气道梗阻急救法儿童气道梗塞急救法气道梗塞异物进入气道导致气道受阻或气道肌肉痉挛,无法进行正常呼吸。

表现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面部充血、并逐渐青紫色,患者可能会指着喉咙或抓着颈部。

急救目标清除阻塞物,设法恢复正常呼吸,必要时呼叫120,或安排送医院。

儿童气道梗塞急救措施海氏手法是冲击伤病员腹部及膈肌下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气体形成一股气流,长驱直入气管,将堵塞住气管、咽喉部的异物驱除。

家庭备用气道梗塞急救法1.海氏手法①成人互救法: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握空心拳,拇指侧放在患者肚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重叠在握拳的手上,快速向内向上冲击6~10次,让患者弯腰、低头、张嘴,以利于异物脱出。

反复上述步骤,直到将异物冲出。

②成人自救法:如果没有其他人在场,自救方法可采用上述方法,或将腹部脐上2横指顶在椅子背、桌子边、床沿上,向下挤压,直到将异物冲出。

③儿童救治法:与成人方法相同。

或者让儿童趴在大人腿上,用腿顶住儿童的腹部,头低脚高。

用手掌根向前向下拍击儿童背部两肩胛骨之间6~10次,反复这个动作,直到异物脱出。

④婴儿救治法:首先将婴儿身体骑跨在一侧前臂上仰卧位,头低脚高。

然后将婴儿身体翻成俯卧位,用掌根向前向下叩击婴儿两肩胛之间4~6次,再将婴儿翻过来,用两个手指按压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横指处4~6次。

反复这个动作,直到异物脱出。

2.海姆立克法①选定位置:脐上二横指。

②腹部冲击:救护员手握空心拳,拳眼置于伤病员脐上二横指处,另一手紧握此拳,快速有力、有节奏地向内向上冲击6-10次,反复操作至异物排出。

如病人怀孕或过度肥胖,则实施立位胸部冲击法,冲击部位在胸骨中部。

③如病人意识不清、窒息昏迷倒地,先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如果无效,将病人平放在坚固平坦的地板上,救护员骑跨在伤病员两大腿外侧,一手掌根平放于脐上二横指处,另一掌根与之重叠,两手合力,向内向上冲击6-10次,反复操作,至异物排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可按此法自救或将上腹部压在椅背或桌子边并快速向 内、向上冲击腹部至异物脱出。
病人已昏迷的现场急救

1、将病人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头侧向一边并稍后仰。 2、救护者骑跨在病人两大腿外侧,一手掌根放在肚脐上两
横指处,另一手放在定位手的手背上,两手掌根重叠。
3、两手用力向内、向上冲击腹部5 次,冲击时动作要明显
成人及儿童-气道异物(梗塞) 的现场急救
烟台市红十字会

《2005CPR&ECC国际指南》,在现 场急救中对年龄的区分标准,主要是为了 强调不同年龄段在现场急救时采用不同的 方法,不具有其他方面的含义 气道梗塞的现场急救方法称为海姆立 克急救法,简称海氏急救法。梗塞多见于 进食大块较硬食物、水果时说话、大笑或 跑动而咀嚼不全,狼吞虎咽以至食物、水 果卡在咽喉或气道而造成。
而分开,间隔清楚。
4、检查口腔看异物是否已被冲出。
5、检查有无心跳和呼吸,如无,立即进行心肺复(CPR)。
6、拨打急救电话(120)
注意:对肥胖者和孕妇冲击的部位是胸部 正央的胸骨中部。
婴儿-气道异物(梗塞)的现场急救. 婴儿<1岁.
不完全梗塞的表现:病人极度难 受,会用手呈“V”字形放在颈前。 可伴有咳嗽、喘息、张口呼吸并有 高啼音,呼吸困难,口唇、脸色青 紫。 完全梗塞的表现:病人突然不 能呼吸、不能咳嗽、不能说话,面 色灰暗青紫,会因缺氧而导致昏迷 甚至死亡。
吸气性呼吸困难的表现
呼吸道部分阻塞— 呼吸困难、呛咳不 止 呼吸道全部阻塞— 不能呼吸、昏迷倒 地 表现特征: 颜面青紫 不能发声 “v”形手势 肢体抽搐 呼吸停止
病人仍然清醒时的现场急救
1、询问患者咽喉是否被堵,是否要帮 忙。 2、在患者身后,一手握空心拳,拳眼 (拇指侧)对准患者肚脐上两横指处,另 一手握紧此拳。 3、叫患者稍弯腰、抬头并张口。 4、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冲击腹部5 次, 冲击时动作要明显而分开,间隔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