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提升动词_曹逢甫

合集下载

试论汉语主语话题问题

试论汉语主语话题问题

试论汉语主语话题问题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语”“话题”问题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

本文从赵元任“汉语主语等于话题”的观点出发,简要分析梳理了国内几位有影响的语法学家对主语、话题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并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标签:主语话题话题-说明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有一些基本问题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主语就是其中一个一直有争议的语法范畴。

1968年,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口语语法》中引入“话题”这一概念后,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主语话题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有关这方面的论述甚多,本文试着在理清几位有影响的语法学家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对各家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浅见,以就教于读者。

(本文对“主题”“话题”概念不作区分,主题即话题。

)一、汉语主语问题争论的由来汉语的主语之所以存有争议,主要是因为汉语的主语没有形态标记,因此很难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指出:“在名词有变格的那些语言里,哪是主语哪是宾语不成问题,因为有不同的格做标志。

汉语里边,名词没有变格,区别主语和宾语失去主要的依据,只能在位置先后和施受关系上着眼。

”[1]赵元任先生针对汉语的特点,提出了“汉语的主语等于话题”的观点,他认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可以是动作者和动作的关系。

但在汉语里,这种句子(即使把被动的动作也算进去,把‘是’也算进去)的比例是不大的,也许比50%大不了多少。

因此,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

主语不一定是动作的作为者;在‘是’字句里不一定等于‘是’字后边的东西;在形容词谓语前头不一定具有那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它可以是这种种,但不是必得是这种种。

”[2]国内语法学界对赵元任上述观点有不同意见。

王力先生早就反对“主语等于话题”的说法,他认为:“如果拿话题作为主语的定义,只要句首的词是名词,就非承认它是主语不可,我很怀疑该不该这样机械地分析句子。

”[3]吕叔湘先生也质疑这种析句的方法,说“会不会把一些有用的分别弄模糊了?”[4]胡附、文炼两位先生则明确表示,“从实践角度说,依照上述标准析句,必然会导致主谓谓语句范围的扩大,而主谓谓语句的扩大,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主语层层套叠现象。

“那么”的话语分析

“那么”的话语分析

“那么”的话语分析一、引言(一)前人的认识前人对“那么”的认识并不一致。

《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只收录了“那么”的连词用法。

金立鑫(1988)对“那么”的词类归属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

我们认为,“那么”常用在小句或句子前面,和其他词配套使用,比如“如果……那么”、“既然……那么”,这是连词的典型用法。

金先生之所以把“那么”的用法统一归为代词是因为“那么”在起衔接作用时,仍然保存了它的指代意义,但是这时“那么”的衔接作用是主要的,指代作用是次要的,还是把它称之为连词为佳。

(二)研究方法本文所用语料是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和《对话》的文本记录,该节目的被采访者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该语料属于对话语体。

本文采用真实对话记录,从观察“那么”的句法语义特点入手,重点分析其在话语中的虚化表现与话语功能。

二、“那么”的虚化(一)“那么”所衔接的语义承认“那么”是连词的学者都认为它是承接连词,常常和“如果、既然”等词搭配使用,承接前面的假设或前提,引进结果或判断。

这的确是“那么”的典型用法。

其实,“那么”还可以和其他连词搭配使用,如例(1)。

“那么”也经常单独使用,表示承接关系,如例(2)。

“那么”不仅可以表示承接关系,也可以用在其他语义关系的复句中,例(3)——例(5)的“那么”分别用于递进、因果、转折复句。

如:(1)信者这两个字组成中国的汉字就是储蓄的储,就是说你只有成为一个有信用的人,那么你才可能成为一个有钱的人。

(2)比如我开一个代销店,人家老百姓买了我的东西我硬说人家没交钱,和人家争吵,那么这种情况下我成了讹人家,我就没有信誉。

(3)现在,我孩子也长大了,那么,从这么多年他的朱爷爷赵奶奶对他的关心,他也体会到了自己的老师是应该最受尊重的人。

(4)我们知道大学生他本人还没有完全具有独立的经济条件,那么他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回报,而且也不可能是以物易物的回报。

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3) J h i r k i lg Ie tip da d o n o eh s e .- irp e n b I
依 据 句 号等 完句 标 点来 认 ‘ 题链 是 句子 ” f1 ( 话 e1 同上 )( 置句 群 ) . 并
Blk mo e ( 9 2)和 Caso ( 9 3 ae r 19 rt n 1 9 )
第 3期

吴碧宇 :汉语句子话题链 的认定及其对 汉语教学 的启 示
3 7
个 句 子 的 解 释 ( x l ain)、 例 示 e pa t n o
( ) 入 时 间、地 点 、转折 或者 其他 类 c插 ( )停 顿或犹 豫 ; d
(x mpict n e e l ai )和 示证 ( vd n e 。换 句 型 的副词 ; i f o e ie c )
T o sn ( 9 9 3 — 3 4 h mpo 1 7 :3 0 3 )在研 究 汉语 无法 给 出一个 令人 满意 的汉 语 句子认 定 标准
第 三人 称 代 词 和 零形 式 回指 时提 出 ,“ 并接
( 张静 , 18 ) ,同 时 ,又 由于 人类 认 知 9 7
性 ”(o jia it)指前后 两 个 小旬构 成 单 具有 普遍 性 ( c non bly i 沈家 煊 ,19 ) 文对 汉语 句 9 8 ,本 个语 法单 位 ( rmmaia u i ga t l nt c )的程度 :两 子 话 题 链 的认 定 拟 增 加 一 个 语 用 认 知 的 维 个 小句之 间 的并接 性越 低 ,第 二个 小句 就越 度 ,也就 是在 前贤 研究 的基 础上 借用 关联 理
栩 , 19 ) 9 2
式 ,且 以完句 标 点 结束 的小 句群 几 乎是 公认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 VP”用法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 VP”用法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VP”用法的现状及其与方言的关系试析一.引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常常吸收其他语言或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语法等方面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从最初进入共同语时的被排斥到被认可成为共同语的一部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有许多方言,各具特色。

方言母语者们在使用普通话彼此沟通时,有时候难免会夹杂了一些方言母语的痕迹。

而这些方言要素,有的已经被普通话吸收而成为了普通话的一部分;有的则还处于虽然时不时出现在普通话里却尚未被正式认可“转正”的过渡阶段,本文暂时称之为过渡语用法。

1众所周知,“有+VP”2便是这种过渡语的用法之一。

这一用法包括三种形式:肯定形式的“有+VP”及与之相配的否定形式“没有+VP”、反复形式“有没有+VP”和“有+VP+没有”。

由于否定形式“没有+VP”3从本论题的角度来看,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基本上无甚差别,而且早已成为了现代汉语的规范结构,本文中就不另做赘述。

因此,以下出现的“有+VP”用法主要是包括肯定形式和反复形式。

“有+VP”用法口语性很强,原本主要是东南沿海一带闽粤客方言的常用说法,后来经由这些方言母语者带入了他们所使用的普通话中,逐步成为了闽粤客过渡语的特征之一。

作为共同语的普通话则因“有+VP”用法的地方性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排斥过这种用法,并试图通过规范化来消除它们对普通话推广的负面影响。

以肯定形式为例的比较情况如下:闽粤客方言母语者带进普通话的说法4(误) 普通话的说法(正)(1)他有在,快进来! 他在,快进来!15-1 97 117 2012.©98(2)他有说过今天不能来。

他说过今天不能来。

(3)这种鞋商店里有卖。

这种鞋商店里有/卖。

然而,“有+VP”用法遭到排斥的情形有了转变,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VP”用法扩大了其使用地域,不再局限于上述方言地区,不但作为过渡语用法之一在近几年的普通话口语中大量出现,而且渐趋为普通话社会所接受认可。

闽南方言助动词“卜”的语义演变

闽南方言助动词“卜”的语义演变

闽南方言助动词“卜”的语义演变陈曼君【摘要】从历史文献和现实方言可以看出,闽南方言助动词“卜”的语义存有两条演变路径:“动力情态>道义情态>知识情态”和“动力情态>知识情态”.“卜”的三种情态义不仅彼此之间有相互的演变关系,而且每一种情态义又都有各自的发展变化.一一揭示“卜”三种情态义的各自发展变化,同时指出主观化是“卜”情态义演变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0)004【总页数】11页(P87-97)【关键词】闽南方言;助动词;情态;语义演变【作者】陈曼君【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7.2从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看,表示“要”义的“卜”,在汉语方言里分布的地域非常狭小,主要集中在闽南一带以及台湾北部、西部和南部,为闽南方言所独用。

[1]明清以来,“卜”在闽南方言的使用频率很高,各地的读法不尽相同(见表1)。

“卜”是民间常见的写法,但不是本字,目前本字未明。

不论是在明清戏文里还是在现代闽南方言中,“卜”都有很多的用法。

从明清发展到现代,它既可以做动词、助动词,也可以做连词、反问标记;既可以做期望补语标记、将然补语标记,也可以用为目的标记、顺承标记[2]。

在“卜”的众多用法中,最为常见的要数助动词了。

关于闽南方言助动词“卜”的共时研究少有人涉足,而有关它的历时研究更是未曾见过。

笔者着重研究明清以来闽南方言助动词“卜”内部的语义演变。

助动词“卜”是一个情态动词,其语义的演变就是情态义的演变。

关于情态的分类,采用的是Palmer等人的三分法,具体见表2。

从明清以来的闽南方言历史文献和现实语料可以看出,闽南方言助动词“卜”的语义存有以下两条演变路径:动力情态gt;道义情态gt;知识情态,动力情态gt;知识情态。

笔者使用的历史语料是明清闽南方言戏文,具体包括台湾学者吴守礼于2001年校注出版的明嘉靖刊《荔镜记》(1566年)[6](下称嘉靖版戏文)、清顺治刊《荔枝记》(1651年)[7](下称顺治版戏文)、清光绪刊《荔枝记》(1884年)[8](下称光绪版戏文)。

话题链视角下的汉英主语对比研究

话题链视角下的汉英主语对比研究

话题链视角下的汉英主语对比研究一、引言主语是我们熟知的一个语法概念,也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汉英民族在语言、文化、思维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汉英语在语法和句法上存在差异。

话题链(topic chain)这一术语最早由澳大利亚语言学家Dixon(1972)提出。

国内曹逢甫(1979/2005)最早提出汉语话题链的概念。

汉语话题链是汉语篇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突出表现为零回指(zero anaphor)的连续使用。

印欧语系中很少有这类现象,Givon(1984)、Jocobs(2001)等提出的篇章话题、话题延续和话题链等概念多为回指现象,或是并列从属关系的特殊表现,与汉语的话题链有本质区别(孙坤,2013)。

诸多语言学家都承认汉语是一种话题突出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汉英主语对比总是从意合、形合,人称、物称(或有灵、无灵),零主语、形式主语等方面研究,如果从汉语话题链、英语主语链出发进行对比,就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本文拟从话题链(topic chain)以及主语链视角对比汉语主语和英语主语的异同。

二、主语-谓语型和话题-说明型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Hockett(1958)率先提出话题-评述结构或话题结构(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简称T-C)。

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N.Li 和S.A.Thompson(1976)将语言分为四种类型:1.注重主语(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2.注重话题(topic-prominent language);3.主题和话题均注重(both 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 and topic-prominent language);4.主题和话题均不注重(neither subject-prominent nor topic-prominent language)。

关于现代汉语句子及其句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现代汉语句子及其句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52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一)句子句子是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

在现代汉语里对句子的研究一直很多。

赵元任(1968)、王力(1985)、汤廷池(1972,1977)和邓守信(1974)都给汉语句子下过定义。

赵元任先生认为:“一个句子是两头被停顿限定的一段话语。

这种停顿应理解为说话的人有意做出的。

”这是从句子的语音特征定义句子。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给句子下的定义是:“凡完整而独立的语言单位,叫作句子。

”赵元任与王力两位先生的定义都不是严格意义的语法定义。

汤廷池、邓守信等汉语学家接受乔姆斯基关于句子的假设,把汉语句子定义为:S→NP+VP,外加一系列重写规则和转换规则。

汤廷池和邓守信等转换生成语法学家所建立的模型则不能解释所谓的双名词结构(曹逢甫,2005)。

范晓(1993,2005)提出和界定了抽象句、具体句(语境句和孤立句)等术语,并认为句子由“句干+语气”组成,是句型、句模、句类的结合体(曹逢甫,2015)。

目前句子的本体研究大都是建立在动词中心说的基础上的,对零句、名谓句和流水句等有待更进一步的系统描写和解释,以完全解决句子的界定问题。

(二)句式1.广义的句式观陈望道(1932)把从句类角度划分出来的疑问句称为疑问句式。

张志公(1959)认为施动者作主语,放在动词前头,受动者作宾语放在动词后头,是一般的句式。

此外,他还提到“主动被动句式”“肯定否定句式”“相近的意思不同的语气的句式”。

吕叔湘(1979)按结构把句子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主谓句也可以包括名词谓语句等,并且有“是”字的句子可以包括在主谓句内也可以不包括。

非主谓句可以包括无主句、存现句和名词句。

此外,他认为“把”字句、“被”字句等是动词谓语句里的特殊句关于现代汉语句子及其句式教学的几点思考基金项目:该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名谓句构件的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6YBA288]阶段性成果。

汉语话题研究述评

汉语话题研究述评
我去 北京 了。
句子 中“ 今天” 是话题 , “ 我 去城 里买 东西 ” 是 对话 题的说 明。而进一步 , 句子 中 “ 我” 、 “ 城里” 同样可以是句子的话题 。 赵元任 ( 1 9 6 8 ) 最早将话题应用 于汉语研究 。他指 出“ 在
汉 语里 , 把 主语 、 谓语 当作话题 和说明看待 , 比较合适 ” 、 “ 主
语 就是名副其实 的主题 , 谓语就是说话人对 主题 的解释” 。 在 赵先 生 看来 ,汉 语 句 子 的主语 就 是话 题 。徐 通锵
“ 我” 既是句子的主语 又是话题 。从 这一点来看 , 刻意区
分话题与主语 的区别似乎又显得意义苍 白。
曹逢 甫 T s a o , 1 9 7 7 ,中译 1 9 9 5 )也基 本上 沿用 了L i & T h o m p s o n ( 1 9 7 6 ) 的办法 , 不过 , 由于他 的讨论 只涉及汉语 , 所
解。
朱德 熙( 1 9 8 2 : 3 9 ) 认 为“ 说话 人选来 做主语 的是他 最感
兴 趣 的话 题 ” 。这 与赵 先 生 “ 汉语 的 话 题 就 是 主 语 ” 的 观 点 一
致 。但是 , 朱先生 的研究又给了我们新的认 识 : 汉语句子会 出
现话题和主语在位置上重合的情况。话题和 主语都存在于汉 语 表达 中 , 而且 , 出于语用 因素考 虑 , 二 者存在 位置上 的重 合。如 :
的差异背后存在着许多相 同之处 , 即世 界上的语言是有共性
的。 L i &T h o mp s o n ( 1 9 7 6 ) 最 早 提 出 以是 否 重 视话 题 【 ± 话 题 突 出】 和是否重视主语[ ±主 语 突 出] 两 对 区别 特 征 为标 准 的语 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