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音韵学重点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一,根据作者写作品:见图表。
二,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mí)两个字同属“i”韵。
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
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
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
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唤、逆迎。
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
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
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
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 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 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 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 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 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学

第一章一、音韵学的对象二、音韵学的形成与发展三、音韵学的学习方法教材、汉语音韵讲义、广韵、韵镜、王力文集——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音韵学第一章绪论一、音韵学的对象:1.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学科。
2.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字:字形——字音——字义斜(xie—xia)——邪、写、姐、爷、也、野乌衣巷口夕阳斜、青山郭外斜、不能改——语音是发展变化的,且是有规律的,同一批字的变化。
还与容光共憔悴、还看今朝、惆怅还依旧、拂了一身还满、音韵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其变化。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的区别:1.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的生理(发音器官)和物理(声学特征)现象和特点,这些特点既有个别的(汉语语音学、英语语音学),也有共性的(普通语言学)2.音位学(音系学):音的辨义作用,只有个别的音位学音系学的发展——part &sport3.总之,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系统的科学,只能是特定语言的,三、音韵学的形成和发展1.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教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汉代,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小学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汉字——字义:训诂——《尔雅》、《方言》、《释名》——字形:文字——《说文解字》、《玉篇》——字音:音韵——《切韵》(隋代)、《广韵》、《集韵》2.韵书:始于魏晋,最早记载的韵书——三国李登《声类》、西晋吕静《韵集》现存最早《切韵》(隋代)3.音韵学的分部:·今音学:中古音,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体系。
·古音学:上古音,以《诗经》用韵和谐声字为依据,研究先秦两汉语音。
·等韵学:宋元以后,以等韵图为对象,分析近代语音系统·另外,有人主张“北音学”,以《中原音韵》系列韵书和韵图为对象,研究近代语音。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前言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
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
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
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
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
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1.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
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汉语史、音韵学重点

名词解释假二等与假四等: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
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与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
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
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
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私’。
同时,喻三和喻四两个声母都只与三等韵相拼,为了防止共居三等格的冲突,规定喻三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而让喻四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也叫做“假四等〞。
韵摄:等韵学的概念。
等韵图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在一起,称为一“摄〞。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幕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的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为: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精清从心邪,照川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母,日母。
同源词:指读音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一组有相同来源的字。
“同源字〞是“同源词〞的习惯称呼。
1/8尖音和团音:在i,ü前念z,c,s叫做尖音,如“siǎozi现ě〞在普通话中没有尖音,只存在在戏曲,曲艺或方言中;在i,ü前念j,q,x,叫做团音,如“xiǎojiě〞二.大题〔一〕汉语构词法的开展1〕上古汉语的构词法——单音节词为主的时代的构词法变义构词即不改变词的语音形式,只改变词的意义或词性的构词法。
Ⅰ改变词义:枝—肢牙—芽井—阱昏—婚Ⅱ改变词性:人—xx—瑕禽—擒疏—梳音变构词:变调构词,变纽构词,变韵构词,综合型音变构词重迭构词:状态词—拟声:喈喈喓喓xx许许呱呱—模状:萋萋采采xx附加构词:前缀—名词、形容词、动词前缀:有动词前缀:曰、言、爰、薄言2/8后缀—形容词后缀:如、然、xx、假设、焉、乎复合构词:Ⅰ联合式—由两个同义词素构成:庖厨休息;由两个不同义词素构成:社稷;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得失左右Ⅱ偏正式:名词—天子布衣农夫;动词:假寐Ⅲ支配式:名词:将军司寇xx屏风?xx名·xx床帐?: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

《汉语史》整理资料(湘大中文系10级适用,蒋金星老师的重点)考试比例:训诂学40%,文字学30%,音韵学30%。
1名词解释 5分*5=25分2简答 10分*3=30分(文字、音韵、训诂各一个)3论述题 15分*1=15分(训诂)4默写《广韵》和《平水韵》的平入声 10分左右5把古文字转化成简化汉字 6分左右6标点老师说本题难度最大,古文200字左右 14分左右注:1.对标点没有信心的同仁最好带铅笔和橡皮吧。
2.资料中加粗为老师所提供的重点,但不是全部重点,剩余重点要靠各位的聪明才智和多年的考场经验。
3.资料中有国际音标,去打印店打印的时候需要顺便带上国际音标安装包,我在乐园旁边小打印店里安装了,如果不想麻烦的可以过去直接打印,更不想麻烦的可以直接略过那一小节不看,我觉得老师也不会考。
我用人格保证没有任何商业目的。
第二讲音韵学概述一、音韵学基础知识1、三十六字母是怎么一回事(1)汉字的语音结构在唐代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汉字的字音可以分析为声母和韵母(包括声调)两部分。
(2)双声他们把声母相同的字归为一类,叫双声字,有多少群双声字就表示有多少个声母。
(3)字母音韵学家拿一个含有该声母的字代表该声母。
古人专门替这种声母的代表字起了个名称,这就是字母。
古人的“字母”,就是指声母的代表字。
(4)字母的最早创立者(唐代的和尚舍利唐代的和尚首温唐代的和尚神珙唐代少数民族和尚了义)唐末五代和尚守温 1923年,刘半农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抄录该馆所藏的我国敦煌写本一个残卷,记有“南梁汉比丘守温述”的三十字母表。
守温三十字母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敦煌所出唐人写本中有守温关于音韵学著作残卷,还有《归三十字母例》。
(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守温参照梵藏字母,创制三十字母,为宋人“三十六字母”的蓝本。
音韵学学习指南

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有: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照二(庄组)归精说等。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 、 《楚辞》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一个是《说文解字》 中的谐声字。研究上古韵部的方法是首先通过系联方法归纳出先秦韵文的韵部,然后通过《说文》中的谐 声字去印证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韵部并扩大每一韵部的归字。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 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和江有诰等。 上古韵部主要就是由他们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清代以后研究上古韵部的学者主要有章炳麟、黄侃、王 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的结论是 10 部,江永是 13 部,段玉裁是 17 部,戴震是 25 部,孔广森是 18 部,王念孙和江有诰都是 21 部,章炳麟是 23 部,黄侃是 29 部,王力是 29 部或 30 部, 罗常培和周祖谟是 31 部。 关于上古声调清人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 看待上古的声调;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 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上古没 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先生为代表,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将上古的声母和韵部分别确定为 31 个,将上古的调类确定为平上去 入 4 个。 上古音的研究除了声、韵、调外,一般还涉及到“阴阳对转”和“因声求义”这两项内容。所谓“阴 阳对转”是指汉语的一种演变规律,即阴声韵和阳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相互转化的 现象。这一规律是由孔广森首先提出,由章太炎进一步发展完善的。 “因声求义”是对音韵学知识的运用, 它是透过字形的外表通过字音去探求字义的。这种方法所以能够成立,一方面是由于汉语特定的声音往往 表达了特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古籍中通假、声训、错字等现象的出现主要都是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 所造成的。因声求义是清人对训诂学的重大发展,由于这一方法的出现,使古籍中的许多千年疑窦涣然冰 释,怡然理顺。 学习上古音应熟练掌握前人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结论,牢记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名称,如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王力及本书所确定的上古声母和韵部等。这些都是学习上古音的重点 所在。除此以外,还应了解阴阳对转和因声求义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假二等与假四等:
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
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与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
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
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
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私’。
同时,喻三和喻四两个声母都只与三等韵相拼,为了避免共居三等格的冲突,规定喻三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而让喻四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也叫做“假四等”。
韵摄:等韵学的概念。
等韵图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在一起,称为一“摄”。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幕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的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为: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精清从心邪,照川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母,日母。
同源词:指读音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一组有相同来源的字。
“同源字”是“同源词”的习惯称呼。
尖音和团音:在i ,ü前念z , c , s叫做尖音,如“siǎoziě”现在普通话中没有尖音,只存在在戏曲,曲艺或方言中;在i ,ü前念j,q,x,叫做团音,如“xiǎojiě”
二.大题
(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1)上古汉语的构词法——单音节词为主的时代的构词法
变义构词即不改变词的语音形式,只改变词的意义或词性的构词法。
Ⅰ改变词义:枝—肢牙—芽井—阱昏—婚
Ⅱ改变词性:人—仁霞—瑕禽—擒疏—梳
2 音变构词:变调构词,变纽构词,变韵构词,综合型音变构词
3 重迭构词:状态词—拟声:喈喈喓喓丁丁许许呱呱
—模状:萋萋采采济济
4 附加构词:前缀—名词、形容词、动词前缀:有
动词前缀:曰、言、爰、薄言
后缀—形容词后缀:如、然、尔、若、焉、乎
5 复合构词:Ⅰ联合式—由两个同义词素构成:庖厨休息;
由两个不同义词素构成:干戈社稷;
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得失左右
Ⅱ偏正式:名词—天子布衣农夫;动词:假寐
Ⅲ支配式:名词:将军司寇司南屏风《释名·释床帐》:屏风,言可以屏障
风也。
动词: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Ⅳ语句—肢解自杀(《韩诗外传》:齐有得罪于景公者,景公大怒,缚置之殿下,召左右肢解之。
《史记·卫康叔世家》:共伯入,厘侯羡自杀。
)
(2)中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1 变义构词和音变构词衰落:
①变义构词不再是能产的构词法
②音变构词基本停滞。
③原来通过音变产生的新词有的已经消失。
(首雨衣)
④原本以读音区别的词义变得读音相同。
2 中古附加构词法的发展:新产生的前缀—阿老;新产生的后缀—子儿头
3 中古复合构词法的发展:
中古以后复合构词法成为主要的构词法;
上古原有的复合构词方式继续产生新词;
上古构词能力较弱的复合构词方式有所加强;
出现新的复合构词方式
(3)近代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1 近代附加构词法的发展:
①原有词缀的发展
②新词缀的产生:周密《齐东野语》:不因你瞒番人在此,如何我瞒四十里路来?辛弃疾《千年调》:看他门得人怜。
元曲:枉惹得街坊每耻笑。
④五四以后受西方语言影响新兴的词缀:-化-性–主义
2 近代复合构词法的发展:
①超层次复合式基本不见
②多音节复合词增加
③偏正式:半瓶醋俏皮话小心眼
④补充式:沈甸甸雄赳赳气呼呼
3 近代多音节词的发展:Ⅰ复合式
Ⅱ附加式:耳刮子脑袋瓜子黑不溜偢花狸狐哨
Ⅲ四音节单纯词:必丢不搭/必律不剌
判断词“是”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使成式:P466
处置式:P474
(五)解释“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原理加例子)—课件上有答案(六)评价王力的上古音系统—从“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照二归精,娘日归泥,章组与端知组的关系”这些方面来答
(七)简述现代汉语中卷舌音声母的形成过程
(八)现代汉语中零声母的来源,形成和发展
(九)《广韵》三十七声母的全浊声母在普通话中的演变规律
红色的题号的答案在书上都能找到,P114--126
(十)简述例子中的普通话多音字为什么会是多音字
三、选择题
词头
被动式
资思韵(只开三精)
四、音韵地位(以《广韵》的三十七声母为准声母)
⑴内转第五合支韵三等喉音清浊——喻支合三平止
⑵内转第八开之韵三等舌音浊——澄之开三平止
⑶内转第十一开鱼韵三等牙音清浊——疑鱼开三平遇
⑷外转第十四合灰韵一等半舌音清浊——来灰合一平蟹
⑸外转第二十合文韵三等唇音次清——滂文合三平臻
⑹外转第二十五开豪韵一等舌音清——端豪开一平效
⑺内转第二十九开麻韵三等齿音次清——清、初、昌,麻开三平假
⑻内转第三十八合侵韵三等牙音浊——群侵合三平深
外加音韵学书上P156的练习
1.——见豪开四平效
2.——庄山开二平山
3.——来尤开三平流
4.——心、生、书、旨合三上止
5.——匣泰合一去蟹
6.——知支开三平止
7.——影、晓,侵合三平深
五、音韵学重点
1.音韵学的四个门类
2.声母的概念,有关声母的几个术语
3.字母PPT2.1.3
4.有关韵母的几个术语
5.汉语语调的特点
6.标调类的方法:四角表圈法
7.古代四声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8、反切的定义
9.《广韵》说略的PPT上的所有常识性的知识点
10.陈澧的系联法
11.《广韵》声母和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12.发音方法:全浊声母的清化,发音部位:重唇到轻唇,见组和精组分化出舌面音,知庄章三组合流为普通话的卷舌音
13.背诵并默写出《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14.开口呼和合口呼,一等、二等为细音,三等、死等为洪音,转与等
15.57个平声韵,34个入声韵(背) 60个上声,55个去声
16.《广韵》的37个声母,十六摄(背)
17.音韵学书上P176-177,七大点要理解并叙述出来
18.段玉裁“同声必同部”,段玉裁,顾炎武等大家的个人资料
19.《中原音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