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 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 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 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 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 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学常识

端 t 透 tʰ 定 d 泥 n
知 ʈ 徹 ʈʰ 澄 ɖ 娘 ɳ
精ʦ 照 tʂ
清ʦʰ 從ʣ 穿tʂʰ 牀dʐ
心s
審ʂ
邪z
禪ʐ
三十六字母(续)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牙音 見 k 溪 kʰ 群 g 疑 ŋ
喉音 影 ʔ
喻 j 曉 h 匣ɦ
半舌音
來l
半齿音
日 ɳʐ
(二) 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1、韵
范; 3、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2、 “叶韵”说
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广韵》都属“灰韵”。
指主要元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
属庚韵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问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苏轼《新城道中》
2、韵部、韵目
韻部——押韵字的归类,即韵书中韵腹和
韵尾相同的大类。
韵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
对古代汉语的意义
1、明语法 2、知构词 3、知通假 4、知声训 5、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 6、明韵文
1、 明语法
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 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 同的词性或词义。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 收乎?來何疾也?”
yì,动词是“穿(衣)” ; guàn,动词,“戴(帽子)”
2、宋以前 “叶韵”说
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 《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中古音
中古音是指六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以 《切韵》为代表。中古音是研究汉语语音 史的基础。《切韵》在唐宋两代经过多次 修订,书名也有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北 宋陈彭年等修订而成的《广韵》。《广韵》 与《切韵》在分韵上略有差异,但是音系 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切韵原本已经看不 到了,所以现在研究中古音实际上主要依 据的是《广韵》。三十六字母.doc
上古音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二、上古韵部 顾炎武:十部 段玉裁:十七部 江永:十三部 戴震:二十五部 孔广森:十八部 江有诰:二十一部 章炳麟:二十三部 黄侃:二十八部 王力:二十九部和三十部三十六字母.doc
上古音
三、上古声母三十六字母.doc 1、重轻唇不分(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 2、舌上舌头不分(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与 端透定无异。” 3、“娘、日”归“泥” 章太炎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 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古书的读音
一、古书读音原则 二、古音通假 三、破读 四、特读 国名:燕、龟兹、大宛、月氏、康居 族名:吐谷浑、 荤粥、先零、吐藩、 地名:东阿、冤句、阿房宫、阳夏、铅山、番禺 人名:傅说、莫邪、伍员、曹大家 姓氏:乐、仇、任、种、|解、万俟、尉迟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古音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先秦两汉) 《诗经》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时代) 《广韵》 近古音(元明清时代) 《中原音韵》 现代音 普通话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 :《淮南子》“蛟龙水居”,高诱注“蛟 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2、直音:《汉书》“单父人吕公善沛令”注“单 音善,父音甫”。
音韵学基础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
音粞”。 等等
以上注音存在不足,于是东汉产生反切注音 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末。是一种作用和 影响很大的注音方法。
▪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 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和声调。
▪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使用注音字母。注音 字母的形体是按照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如ㄅㄆ ㄇㄈ等,它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才 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学的概念
一般把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传统音韵学又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 等韵学。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 经》用韵为主要对象,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 系统的。 (先秦两汉:前11世纪——3世纪前)
今音学以《切韵》(陆法言)、《广韵》 》(陈彭年) 韵书为对象,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魏晋至隋唐五代:4——12世纪)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基本知识

6.音
6.1 概说
6.1.1 什么是汉语音韵学
韵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由于音韵学主要研究汉字字音的声、韵、调,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为“声韵学”, 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它属于历史语音学的范畴。 音韵研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开 始注意分辨汉字的字音了,出现了如“急言”、“缓言”,“长言”、“短言”, “舌头”、 “舌腹”等术语;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注音方式的名称,如“读若”、 “读为”、“读如”、“读曰”,有的专用于给汉字注音,有的兼释通假字。汉 末有人发现了一种汉字的析音方法——反切,主要用来给汉字注音。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分析字音的韵书,如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晋人吕静 的《韵集》,可惜这两部书早已失传。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这部书按四声分韵排列,把同音字编在一起。韵书的出现与发展,为音韵 学储备了资料,标志着音韵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开始了 对韵书的分析,根据韵书中的反切,寻找汉字字音声、韵、调的配合规律,并绘 制成图表。进入明清时期,在对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研究的基础上,又开 始对周秦古音的研究。 鉴于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一般把它细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 学。“古音学”以《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诗歌及韵文和谐声字、异文 为研究材料,探讨先秦时期的语音系统。“今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 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 韵图作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韵书中的反切,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分析发音 原理和方法,由于它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反切所反映出来的音系,有人 认为它属于今音学的一部分。除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之外,由于元朝以后 出现了以 《中原音韵》 为代表的反映北方音系的一系列韵书及反映近代音系的等 韵图,近代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于是形成了音韵学中较为年轻的一个门类: 北音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常识一、概述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
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
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
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
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
如:疲,劳也。
从皮声。
罢,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
”《韩非子·存韩》:“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
”《汉书·高帝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古音都为并母歌部)D、知声训。
声训: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如:汉·刘熙《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火,化也,消化物也。
”“死,澌也。
”E、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a、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来自方言,如:蚌埠(bâng bù)。
F、明韵文:韵文之押韵、诗词曲格律等。
(2)对现代汉语的意义A、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B、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C、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又如,柳宗元《江雪》李白《越女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古代都属入声韵)B、谐声字不谐声(谐声字就是含有同一个声符的字)从“禺”得声的:“遇、寓、隅”,“偶、耦、藕”从“句”得声的:“拘、驹”,“苟、够”从“京”得声的:“景、鲸”,“谅、凉”,“掠”C、反切拼不出该字读音(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如《广韵》“冬,都宗切”。
)东-德红切,山-所间切,朝-直遥切。
D、通假字不同音,如《出师表》:“欲信(“信”通“伸”)大义于天下。
”E、异文、重文如:“蒂”又写作“从艹,带声”,以“带”为声符;“溯”又写作“氵斥”,以“斥”为声符;“梅”又写作“木某”,以“某”为声符;“伏羲”又写作“庖牺”。
2、宋以前“叶韵”说A、梁末沉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
如,《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
(南,那含反)B、朱熹《诗集传》大倡叶音说。
《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清代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释文》:“乐之,音洛,又音岳。
或云协韵宜五教反。
”C、唐明皇把《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的“颇”改为“陂”;D、宋·吴才老着《韵补》、《诗补音》、《字学补韵》、《楚辞释音》,认为古人韵宽,创通转之说。
3、明代陈弟在《毛诗古音考》中第一次提出了“古今音变”理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然。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关于声母的术语1)字母: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
三十六字母: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见、溪、群、疑、精、清、从、邪、照、穿、审、禅、心、影、晓、匣、喻、来、日。
后人增六,是为三十六字母。
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
相较于现代汉语21声母,在数量上多出25个。
“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
“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
三十六个字母分别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唐宋间的声母系统。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五音——“唇、舌、齿、牙、喉”。
七音——加“半舌、半齿”。
后来唇音分“轻、重”,舌音分“舌头、舌上”,齿音分“齿头、正齿”,是为“九音”。
如表所示:3)清浊: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不颤动者为清音,反之为浊音。
不送气清音为全清,送气清音为次清,塞音、塞擦音、擦音为全浊,鼻音、边音、半元音为次浊。
如表所示:三十六字母(中古后期声母)表:2、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1)韵:指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音韵类聚。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广韵》同属“尤韵”)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问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属庚韵)(2)韵部、韵目A、韵部——押韵字的归类,即韵书中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大类。
B、韵目——韵书中韵部的标目,也就是韵部的代表字。
如《广韵》中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母的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
同韵字中领头字“先”就是韵目。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根据韵尾不同而对古韵进行的分类。
A、阴声韵:指开韵尾和母音韵尾的韵B、阳声韵:指鼻音韵尾的韵(-n、-m、-ng结尾的韵)C、入声韵:指塞音韵尾的韵([-p]、[-k]、[-t]收尾的韵)(4)对转、旁转A、对转——指古音中阴、阳、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如:阳声韵失去鼻音韵尾-ng、-n、-m,入声韵失去塞音韵尾[-k]、[-t]、[-p]就变成了阴声韵。
反之,阴声韵增加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就变为阳声韵或入声韵。
B、旁转——指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如:阳声韵中ang与ong,主要元音a与o可以转变。
3、关于声调方面的术语(1)四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2、平仄、舒促A、平仄——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为平声和上去入声两类,平即平声,仄即上去入声,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协,谓之调平仄。
B、舒促——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舒指平上去三声。
四、上古汉语语音1、上古汉语的声母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如:伏羲——庖羲;费,旧读bi,“费”属敷母;阿房宫,音e páng gōng,秦宫名,“房”属奉母。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A、娘、日二纽归泥说(章丙麟)B、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曾运干《喻母古读考》)唇音:1、帮(非);2、滂(敷);3、并(奉);4、明(微)舌音:5、端(知);6、透(彻);7、定(澄);8、喻[甲];9、泥(娘);10、来;11、照[甲];12、穿[甲] ;13、床[甲];14、审[甲];15、禅;16、日齿音:17、精;18、清;19、从;20、心;21、邪;22、照[乙];23、穿[乙];24、床[乙];25、审[乙]牙音:26、见;27、溪;28、群;29、疑喉音:30、晓;31、匣(喻乙);32、影2、上古汉语的韵母上古韵部音值表:3、上古汉语的声调: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
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
上古汉语声调到底有几类,尚无定论。
1)古今四声的变化规律:A、平分阴阳:古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古浊声母的平声字今读阳平。
B、浊上变去:即全浊上声变去声。
C、入派三声:即全浊声母变阳平,次浊声母变去声,清声母变上声。
2)掌握古入声字的方法A、所有阳声韵的字不是入声字。
B、声母是“d、b、g、z、j、zh”的阳平字是古入声字。
C、“ue”韵母的字大都来自古入声。
D、“uo”与“zh、ch、sh”相拼是古入声。
E、“e”与端、精组相拼是古入声字。
F、“ie”和帮、端组相拼是古入声。
G、“f、z、c、s”和“a”相拼是古入声字。
五、中古汉语语音《广韵》的产生: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
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是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
《广韵》是一部韵书, 它只向我们展示了中古音的韵部和声调,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反切注音)。
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归纳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联法,他的《切韵考》就是使用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
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
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
音韵学参考书目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王力《汉语语音史》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