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好呀,以下是 9 条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1. 你知道吗,古代的音韵和现在大不一样呢!比如“斜”这个字,在古代可是读“xiá”呀,“远上寒山石径斜”,读起来多有韵味啊!
2. 嘿,古汉语的声调那可复杂了,像“平上去入”,就好像音乐里的不同音符一样呢!“春眠不觉晓”这句诗里的字,在古代的声调就有不同哦。
3. 哇哦,古代音韵里还有双声和叠韵呢!“仿佛”就是双声呀,读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想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呀!
4. 哎呀,古人对韵脚那可是很讲究的呢!像律诗里的韵脚都要严格符合要求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韵脚多完美呀!
5. 嘿呀,你瞧,古汉语的声母也是很特别的哟!有些字的声母和现在差别可大了,就像“古”在古代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读呢。
6. 哇,古代音韵的变化可神奇了!就如同一条流淌的河,不断变化着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同时代读音可能就不一样啦。
7. 嘿嘿,古汉语的发音还有轻重之分呢!这就好像跳舞时的节奏,有快有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里面的字轻重读起来感觉也不同哦。
8. 哎呀呀,古代音韵和现在的方言有时候也有联系呢!不是很奇妙吗?有些方言里还保留着古代的读音呢,像“鞋”在一些地方还读“hái”。
9. 哇塞,古代汉语音韵学真的好有趣啊!能让我们了解到汉语这么多年的变化,能感受到古人说话的那种韵味。
我们真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呀!。
古文韵律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文韵律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古文韵律的概念古文韵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所遵循的一定的音韵规律和节奏感。
古文韵律包括了声律、韵脚、平仄、调值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古文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音乐美感,表现作者的品格风度,丰富文章的内涵,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声律声律是古文韵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指的是在文章的语音方面所遵循的音韵规则。
在古代,文章的声律分为平仄、四声以及入声等几个方面。
平仄是指文章中的音节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平声和仄声的交替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音乐美感。
四声是指汉语词语的音节,包括平声、仄声、上声和去声。
入声是指按韵点的不同分为阳入、阴入两种。
三、韵脚韵脚是指古代诗歌中的押韵部分,是古代诗歌音韵规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韵脚可以分为平水韵、仄水韵、平仄水韵以及叠韵等多种形式。
平水韵是指定位于句末的多音节押韵,仄水韵是指单音节的押韵,平仄水韵则是指平声和仄声的交替押韵。
叠韵是指在一首诗中出现多次押韵。
四、平仄平仄是指文章中平声和仄声的交替运用。
平声一般是指汉语词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而仄声一般是指汉语词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
在文章中,平仄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音乐美感,表现出作者的文学才情。
五、调值调值是指文章中的音调以及音量的变化。
古代文章的调值一般分为清、浊、上、下等多种类型,通过不同的调值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六、句式句式是指文章中语句的排列和语法结构的安排。
在古代文章中,句式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文学风格以及音韵之美。
七、韵文与散文在古代,文章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种形式。
韵文是指带有押韵的文体,散文则是指不带有押韵的文体。
在古代,韵文一般用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抒发思想,散文则更多地用于叙述事实和讨论问题。
八、古文韵律的运用古文韵律的运用是古代作家在创作文章时所遵循的一个重要规则。
通过古文韵律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音乐美感,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并丰富文章的内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发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1《古代汉语》(音韵篇)

1、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从中古到现在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音变主要有以下规律:声调方面:①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归阳平,浊声母平声归阳平;②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③入派三声,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
声母方面:①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全浊平声字变为送气清声母,全浊仄声字变做不送气清音;②见精组声母细音腭化;③古无轻唇音;④古无舌上音。
韵母方面:①知庄章日母三等i介音消失;②见组二等字产生i介音;③中古唇音开合不定。
举例如下:滩:他干切徒:同都切皂:昨早切坦:他但切族:昨木切乐:庐则切颓:杜回切杜:徒古切族:昨木切该:古哀切启:康礼切祭:子例切祖:则古切斌:府中切忿:匹问切罩:都教切肘:陟柳切面:弥战切爻:胡茅切沙:所加切班:布还切边:布玄切翻:字袁切父:扶雨切2、三十六字母古人对声母的分析方法是,给每一个声母取一个汉字作为代表,这些代表声母的专用字叫做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汉语史上影响极大的一个字母系统,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增补调整而成。
具体如下:3、阴阳入声韵和阴阳对转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阳入声韵。
其中,无韵尾或者以元音做韵尾的韵为阴声韵;以鼻辅音n、m、n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
阴阳对转: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平上去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相互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尾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认为,入声字包含在阴声韵里,故实为阴阳入对转。
4、五音七音、开合、洪细五音:唇舌齿牙喉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半齿,共七种十类之别。
呼:指韵头和韵腹而言,中古将其分为开合二类,称为二呼。
开口呼:非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韵腹。
合口呼: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或者韵母为圆唇类元音。
洪细:是否含有介音i或j。
5、叶音说古人没有认识到语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认为后代的音和千代的音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韵脚不和谐的情况是因为前代的人押韵过于宽泛,因此为求得押韵和语音的和谐,他们就临时性的改读某些字,这就是叶音。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基础知识1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本章目录
双声、叠韵-1
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蒹葭 微妙
双 声 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
犹豫 鸳鸯
⒈是一种 历史现 象。
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 ⒉多指联
叠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5 f、零声母+ 韵母=b 、p 、m +韵母
篇-芳连切
芳
连
fang lian
免-亡辨切
亡
辨
uang bian
p+ian=pian
m+ian=mian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6
d、t+韵母=zh 、ch+韵母
罩-都教切
都
教
du jiao
zh+ao=zhao
虫-徒冬切
徒
冬
tu dong
古代汉语教学片
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音韵
第一节 音韵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第五节 古代的韵书
第一节 音韵常识
返回本章目录
譬况法
譬况法
急气 缓气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讲-古项切
古
项
gu xiang
驱-亏于切
亏于 kui ü
效-乎教切
乎教 hu jiao
j+iang=jiang
q+ü=qü
x+iao=xiao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4 j、q 、x+非I、非ü=g 、k 、h+非I、非ü
刚-居郎切
居
郎
ju
lang
g+ang=gang
康-丘冈切
丘
冈
qiu
gang
k+ang=kang
读若法 《说文》:釆,辨别也,读若辨。
《周礼·蜡氏》郑注:蜡(qū),读 若狙(jū)司之狙。
用音近 字注音
直音法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 厶,音司。
《辞源》:仍,音成。 《辞源》:仳(pí),音嚭(pǐ)。
用同音 字注音
返回本章目录
如字
如 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经典释文》:
《诗经·关雎》
床 禅
返回本章目录
三十六字母-2
发音方法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发音部位
特 征
今名 旧名
不送气不带音 送气不带
朱-章俱切
章
俱
zhang jü
出-赤律切
赤律 chi lü
书-商居切
商
居
shang jü
zh+u=zhu ch+u=chu sh+u=shu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2
ü+ei=u+ei
伟-羽给切 羽给 ü gei
u+ei=wei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3
g 、k 、h + i-、ü=j、q、x + i-、ü
ch+ong=chong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7
r、i +i=n+i
倪-日疑切
日
疑
ri
i
儿-汝疑切
汝
疑
ru
i
儿-研奚切
研奚 ian xi
n+i=ni
n+i=ni
n+i=ni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8 1.er+韵母=r+韵母 2.声母+er=声母+i
肉-而六切
而
六
er
liou
r+ou=rou
嫉-疾二切
返回本章目录
等韵学-切韵指掌图
返回本章目录
守温三十字母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 不芳并明 舌音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 见〔君〕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返回本章目录
三十六字母-1
发音方法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疾
二
ji
er
j+i=ji
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法-1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诗经·燕燕》
朱熹:叶尼心反
(音nín)
叶,音xié,同 “协”,和谐的意思。
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法-2
“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宋代朱熹 《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音说” 不能用发展 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 “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 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
崔嵬 仓庚
绵词。
韵
蹉跎 峥嵘
返回本章目录
双声、叠韵-2
踌躇 蒹葭 今
古
犹豫 逶迤
双 声
双
声 容与 玄黄
憔悴 缤纷
徘徊 苍黄 今
古
须臾 辗转
叠 韵
叠
韵 仓庚 思维
峥嵘 虚无
威望 虚心 今
辉煌 学习
双 声
利益 舒服 今
刚强 展览
叠 韵
返回本章目录
古音分期
先秦—东汉:上古音 《诗经》音系
魏晋 — 宋:中古音
《切韵》音系
元 — 清: 近古音
《中原音韵》音系
古音学 今音学 等韵学 北音学
(音
声 韵 学
韵 、
历 史 语 音 学
)学
返回本章目录
音韵学-等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 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中国古代通过分析音节结构,探讨发 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科学,叫做等韵学。
它以“等呼”来分析韵母的结构, 以“七音”来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 以“清浊”来分析声母的发音方法, 以“字母”来表示汉语的声母系统。
发音部位
特 征
不送气不带音 送气不带 的塞音、擦音 音的塞音
带音的塞 音、擦音
带音的鼻 音、边音
今名 旧名
和塞擦音
和塞擦音 和塞擦音 和半元音
双唇音 唇 重唇
帮
唇齿音 音 轻唇
非
滂并
明
敷奉
微
舌尖中音 舌 舌头
端
透定
泥
舌面前音 音 舌上
知
彻澄
娘
舌尖前音 齿 齿头 舌面前音 音 正齿
精心
照 审
清 从邪
穿
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 之谓自谦。 《礼记·大学》
《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按照某字常 见的读音去读, 叫做如字。这种 情况是相对于破 读而说的。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法-1
反切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法-2
练: 郎 甸 切
描写某 字发音 的情貌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 ,
长言
伐者为主。
短言 何休: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和方法
舌腹 《释名·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 天,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
舌头
天,坦也。
返回本章目录
读若法、直音法
《说文》:珣(xún),读若宣。
被
反
反
切
切
切
上
下
字
字
字
郎
甸
láng
diàn
liàn
练
反切也叫反语,是用 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 传统的注音方法。
方法:取反切上字的 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 声调,两者拼合而得出被 切字的读音。
反切产生于汉魏,最初 叫“反”或“翻” ,宋代《广韵》 才确定用“切”字。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1
zh 、ch、 sh +ü=zh 、ch、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