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四------音韵

合集下载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④ 陈澧首次使用系联法研究出了《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⑤ 王力先生继清人之后确立了上古音的“微”部;罗常培、
周祖谟先生全面揭示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韵部的特点; ⑥ 瑞典学者高本汉即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和方法系
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系统。
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① 音韵学的定义 ② 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③ 音韵学的应用 ④ 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③ 近代音时期:
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 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 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代 表是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④ 现代语音时期:
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古音分期



学 、 历
音 韵
史学




先秦—东汉 上古音 →《诗经》音系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①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夏炘、朱骏声、 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韵部的面貌;
② 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声母的面貌; ③ 孔广森发现了“阴阳对转”这一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规律;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认为36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如果用七音来统摄36字母, 则可以形成下表:
全清
次青
全浊
次浊


唇音
重唇音




重唇音




舌音
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绪论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

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

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3.发音部位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2.32.303.发音部位二.选择题ADCBBCADDA三.概念题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

唐人称“义疏”为 “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3.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五)对转、旁转
• 1、对转 旁转 所谓对转,指古音中阴声韵、
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如阳声ang、an
、am失去鼻音韵尾-ng、-n、-m,入声[ak]、
[at]、[ap]失去塞音韵尾[-k]、[-t]、[-p]就
变成了阴声韵[a]。反之,阴声韵增加鼻音韵尾
或塞音韵尾,就转变为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
”(入声韵)韵,正是对转的结果
四、调
• (一)四声
• 平、上、去、入
• (二)平仄
• • • • • 平:平声 仄:上声、去声、入声 (三)舒促 舒声:平、上、去 促声:入
•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韵文、谐声偏旁为材料,考证先秦两汉时期汉语
语音系统。
• 等韵学: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
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
• 等韵学来源于解析韵书,诠释反切的韵图。因
为韵图中,竖列为声,横列为调,每一调中分
为四列,分别为四个韵(也可能缺), 这种
列就称为“等”,于是研究韵图的学科就称为
等韵学。
• 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
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huàn)我衣。害(曷)
澣害否,归宁父母。
•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工具;
•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的基础。
• 《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
• 噫(影母怪 ài)吁(晓母鱼韵hà)嚱(曉母支 韵hè )!
第二讲 音韵学基础知识
• 6、半舌音:现代语音学叫边音

古代汉语之音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音韵汇总表

古代汉语音韵汇总表
古韵三十部
阴声 9 部 入声11部
1 4 7 9 12 15 18 21 24 之 幽 宵 侯 鱼 支 脂 微 歌 2 5 8 10 13 16 19 22 25 27 29 职 觉 药 屋 铎 锡 质 物 月 缉 叶
古音三十二声母
3 6 11 14 17 20 23 26 28 30 蒸 冬 东 阳 耕 真 文 元 侵 谈 溪 牙音 见 舌音 端(知) 透(徹) 群 定(澄) 章(照三)昌(穿三) 船(牀三) 帮(非) 滂(敷) 并(奉) 精 清 从 壮(照二)初(穿二) 崇(牀二) 影 晓 匣(喻三) 来 日 疑 泥(娘) 余(喻四) 书(審三) 0部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古音三十六字母: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滂并
明, 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牀審禅,影晓匣喻,来日。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牙音 舌 音 唇 音 齿 音
舌头 舌上 重唇 轻唇 齿头 正齿 见 端 知 帮 非 精 照 影 溪 透 彻 滂 敷 清 穿 群 定 澄 并 奉 从 床 喻 来 日 疑 泥 娘 明 微 心 邪 晓

对比表:
王力的三 守温三十六 十二声母 字母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端透定泥 端透定泥 (知彻澄 余 余 来 来 精清从心邪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 (章昌船 照穿牀審禅 初禅) 帮滂并明 帮滂并明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邪 禅 匣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古汉语中韵的名词解释

古汉语中韵的名词解释

古汉语中韵的名词解释古汉语是一门充满韵味的语言,其中的韵是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解释古汉语中韵的含义,并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韵是什么。

在古汉语中,韵指的是音节的结尾部分,即韵母以及声调。

在古代,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对应的韵,这使得古汉语具有非常丰富的音韵体系。

这个音韵体系对于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古汉语中韵的分类。

古汉语中的韵可以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类。

平声指的是韵母没有声调变化的音节;上声指的是韵母上扬的音节;去声指的是韵母下降的音节;入声指的是以韵母“-p”、“-t”、“-k”结尾的音节。

这种分类体系使古汉语的发音更加准确,也有助于保留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

古代社会中,韵的运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韵在古代文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古代的诗词中往往需要符合一定的韵律要求,这需要诗人在写作时根据韵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字词,从而使得诗词既优美又富有韵味。

古代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以其出色的韵律感而闻名于世。

其次,韵在古代汉字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字的读音往往是基于韵进行组织的。

根据不同的韵类,汉字的声音和发音也有所不同。

这种基于韵的汉字发展方式使得古代的文字更加准确和丰富,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古汉语中的韵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古代汉字的读音和韵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制度。

韵作为古代汉语的一部分,是古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面。

在现代汉语中,尽管韵的地位已经不如古代那样重要,但仍然有一些地区和方言保留了韵的特点。

比如四川话中的双韵母(yi、kai、hui、shui等),这些特殊的音韵现象使得四川话具有独特的口音特点,并且广受喜爱。

总而言之,古汉语中的韵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古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汉字的发音和韵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为今天的语言研究提供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音韵
《南齐书》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 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 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 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梁 书·沈约传》又云:“约撰《四声谱》,以为 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 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 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 哲是也。’”
通论:音韵
从宋代开始,通行的都是三十六字母。 参看课本P69图表。 此外,与声母相关的概念还有“声类”。 “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 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通论:音韵
四、有关韵母的概念 传统音韵学里与现代汉语的韵母相关的概 念,有韵、韵类等名称。我们一一来看。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作文,常常讲究押 韵。这里,“韵”的概念究竟为何呢?是指 韵母相同吗?
通论:音韵
切韵序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 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 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 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 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 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 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 《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
通论:音韵
开口字是不圆唇的,也就是不含有 [u]的音, 反之,合口字是圆唇的,韵头是[u]或者以[u] 作主要元音。清人江永概括说:“音呼有开 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 韵尾的部分,分为三大类:阴声韵,即 无韵尾的和以元音收尾的。阳声韵,即以鼻 音收尾的。古代的阳声韵除了收[n]、[ ]的
通论:音韵
我们再来看“韵类”。在音韵学上,韵类 指的是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所谓韵书, 是规范作诗押韵的参考书。在韵书中,每韵 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代 表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这就是说,“韵 类”不仅要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调。
通论:音韵
此外,还有“韵摄”的概念,这是中古等 韵学上的一个概念。“摄”有统摄的意思, 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摄”。 古代音韵学家对韵头和韵尾也有专门的 分析。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口” 和“合口”两大类。开口合口的区别,实际 上就是圆唇不圆唇自东汉始,至六 朝而兴盛。早期习用“某某反”,后来因唐 代忌“反”字而改用“切”,所以后期习用 “某某切”。反、切,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
三、有关声母的概念
通论:音韵
在传统声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 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 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 里头是关键,是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还 有零声母的情况。)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 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古人怎么会想到运用 “字母”呢?这要从“双声”的认识开始。
通论:音韵
其中的对答全用双声字,可见六朝人对双声 的狂热。 六朝的双声既然如此盛行,渐渐地,便 有人悟到何不取其中一个字来代表那一群双 声字,换言之,就是让每类声母都有个名字。 于是,到了唐代,字母就诞生了。
通论:音韵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有所谓“字 音”、“比声”、“超声”。不过它所代表 的是梵音,而非汉音。和尚为了译经和研究 经典,用汉字来表现梵文的某一种发音,这 对汉文字母的发明有很大的启发性。真正依 据汉语音制定的字母,始于“守温三十字 母”。已失传。今敦煌残卷有载,现藏巴黎。
通论:音韵
有科学的方法,无法把音值记录下来。所以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获知当时的调值了。 关于声调,音韵学上还有平仄和舒促两 种概念。 “促”指入声,“舒”指平上去三声。 舒促的不同实际也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 韵的区别,因为阴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去 三种调类,入声调只属于入声韵。
通论:音韵
平仄的不同就是平声和上去入的区别。 “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七、音韵发展的分期 音韵发展的分期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上古 音、中古音、近代音。 (一)上古音
《切韵》一书既出,其它韵书则都销声匿 迹了。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通论:音韵
《广韵》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陈彭 年、邱雍等人奉敕编撰而成,书成,赐名 《大宋重修广韵》,一般都简称为《广韵》。 如果说《切韵》是上集六朝韵书之大成,下 开唐代韵书之先导,那么《广韵》则承之, 集唐以来韵书之大成,二开宋以后韵书之先 导。 它的重要性正如《说文解字》之于文字 学一样。
通论:音韵
六、关于声调的概念 用声调来区别词义、以音高作为字音的 要素之一,这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阴阳上去四声,古 代也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同是四声,内 容却不一样。
通论:音韵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时期。汉语有声 调,很早就存在了,但是都习焉不察,一直 到齐梁时代,四声的知识开始为学者所认识, 一般文人学士都津津乐道,以四声为名的著 作也不胜枚举。例如沈约的《四声谱》、周 颙的《四声切韵》等。声律论在当时兴盛起 来,写诗作文都要懂得声律知识,这就是 “永明体”。
古代汉语
通论:音韵
通论:音韵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音韵 的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科学。在古代,它是 传统“小学”的一部分。所谓“小学”,就 是基础学科的意思,包括文字、声韵、训诂 三方面,这三者同为博通经史的重要条件。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要共同学习一些有 关音韵学的基本常识。
通论:音韵
一、汉语音韵系统的构成 学习音韵学,首先就要学习汉字的字音, 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的特点。汉语的语音分 析是以音节为单位的。 传统的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 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 “声”,后一部分叫做“韵”。不过,在汉 字读音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 整个字音上的,
通论:音韵
对于古代的平上去入,我们现在只知其调 类,而不得知其调值。所谓“调值”,是指 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的形式。“调类”则是 某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里字调分类归纳的结果。 关于古代四声的调值,前人有过解释,留下 一些资料,但都比较模糊。例如明代真空和 尚曾总结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 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 藏。”古人没
通论:音韵
2、方言 闽、吴、粤方言多有此现象 3、反切 卑,府移切 不,甫救切(这些 说明中古早期轻唇音仍念重唇音) 4、译音 Buddha 佛陀 Namah 南无 5、同源词 不弗、爸父 6、一字两读 费 否
通论:音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舌上音“知彻澄” 三母,上古归入“端透定”一组。例如: 1、形声字 “動”從“重”聲,“澄”從 “登”声 2、一字两读 翟 徒历切,又场伯切 丁 当经切,又中茎切 3、方言 闽南语里“茶”音te
通论:音韵
诗词的韵,要求的是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介 音的部分不做要求。可见,“韵”的概念比 “韵母”要大。但是“韵”还有一样要求, 即声调要一致,平声字只能和平声字押韵, 上声字只能和上声字押韵,去声字只能和去 声字押韵,入声字只能和入声字押韵。所以, 综上所述,可知“韵”是不论韵头,但必须 区别声调的范畴。
通论:音韵
自从人们懂得了使用反切,有时就会把 声母相同的字归在一起,把它们叫做“双 声”。双声就是声母相同的字。六朝时,双 声知识十分普遍,谈双声,用双声,成为社 会风气。《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 事:
陇西李元谦能双声语,尝经郭文远宅,问曰:是谁 宅第?婢春风曰:郭冠军家。元谦曰:彼婢双声。 春风曰:儜奴慢骂。
通论:音韵
以外,还有收[m]的。入声韵,即以塞音 [p]、[t] 、[k]收尾的。 音韵学上对韵母的分析,还有“等” 的概念。也就是依照开口度的大小划分 的。共分四等。江永概括为:“一等洪 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一二等属洪音,三四等属细音。
通论:音韵
五、《切韵》和《广韵》 自东汉有了反切,中国的第一部韵书就在 魏晋时期应运而生了,即魏李登的《声类》。 到了六朝,各种韵书大量出现。现存最早的 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不过,也都是残 本。
通论:音韵
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 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 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通论:音韵
二、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 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 当孤切 东/德红切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 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
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 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 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 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 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为《切韵》五卷。剖 析毫厘,分为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 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
通论:音韵
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 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 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通论:音韵
反切的原理跟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基本 相同。但方法不同。现代的拼音方法是根据 音素原则来拼音的,古代的反切则是根据声 韵来拼的,它是种双拼法,即总是用两个字 来拼音,不多也不少。我们看古人的反切的 时候,应该记住这样的原则:反切上字只取 它的声母,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下 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不计较它的声母。
八、音韵的发展演化
通论:音韵
(一)声母的演化 1、浊音清化 浊音清化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例如印欧语 言的“格林语音律”(Grimm’s Law),原始印欧语 的b、d、g变成早期日耳曼语的p、t、k;原始印欧语 的bh、dh、gh变成早期希腊语的ph、th、kh。汉语 里,中古的全浊声母全部清化,变成声带不振动的 清音。这种浊音轻化是有严整的规律可循的,转换 规律是:
通论:音韵
那就是音高,即声调。所以,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 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如果针对韵母的结构 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则可以分析为三个音段,就是 介音(韵头)、主要元音(韵腹)、韵尾。我们可 以用下图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