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常识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好呀,以下是 9 条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1. 你知道吗,古代的音韵和现在大不一样呢!比如“斜”这个字,在古代可是读“xiá”呀,“远上寒山石径斜”,读起来多有韵味啊!
2. 嘿,古汉语的声调那可复杂了,像“平上去入”,就好像音乐里的不同音符一样呢!“春眠不觉晓”这句诗里的字,在古代的声调就有不同哦。

3. 哇哦,古代音韵里还有双声和叠韵呢!“仿佛”就是双声呀,读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想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呀!
4. 哎呀,古人对韵脚那可是很讲究的呢!像律诗里的韵脚都要严格符合要求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韵脚多完美呀!
5. 嘿呀,你瞧,古汉语的声母也是很特别的哟!有些字的声母和现在差别可大了,就像“古”在古代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读呢。

6. 哇,古代音韵的变化可神奇了!就如同一条流淌的河,不断变化着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同时代读音可能就不一样啦。

7. 嘿嘿,古汉语的发音还有轻重之分呢!这就好像跳舞时的节奏,有快有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里面的字轻重读起来感觉也不同哦。

8. 哎呀呀,古代音韵和现在的方言有时候也有联系呢!不是很奇妙吗?有些方言里还保留着古代的读音呢,像“鞋”在一些地方还读“hái”。

9. 哇塞,古代汉语音韵学真的好有趣啊!能让我们了解到汉语这么多年的变化,能感受到古人说话的那种韵味。

我们真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呀!。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音韵学复习要点1、汉语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一耳光音节的构成成分答:音韵学对音节的切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把整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第二层只对韵母进行再切分,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是线性组合;声调是非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不是线性组合。

2、普通话辅音、元音和声调的音位。

答:普通话辅音音位:塞音不送气塞音送气鼻音擦音边音唇音 p p’ m f舌尖中音 t t’ n l舌根音 k k’ŋ x塞擦音不送气塞擦音送气擦音通音舌尖前音ʦʦ s舌尖后音 tʂ tʂʂ r舌面前音ʨʨɕ普通话元音音位:高元音:ï I u y中元音:ə低元音:a各个音位变体如下:/ï/的变体有:[ɿ]:只出现在/ʦ/ /ʦ’/ /s/后面[ʅ]:只出现在/tʂ/ /tʂ’/ /ʂ/后面[ər]:出现在零声母音节不与辅音配合/i/的变体是/i/ 、/j/,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u/的变体是/u/、/w/,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y/的变体是/y/、/ʮ/,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a/的变体有:/ʌ/:用于零韵尾之前/æ/:用于/i/、/y/和/n/之间/ɑ/:用于韵尾/n/、/ŋ/之前/a/:分布在其他语音环境/ə/的变体有://:用于单独做韵母/e/:用于韵尾/i/之前/o/:用于韵头/u/和唇音声母之后/ə/:用于其它语音环普通话声调音位: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35】【211】去声【51】【53】3、反切的基本原理。

答: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两者结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被切字是零声母时,反切上字必须是零声母,但是介音不一定和被切字一致,被切字的介音决定于反切下字。

4、名词解释答:五音:三十六声母按照发音部位来分,可以划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个种类,合成“五音”。

七音:五音之外,还有半舌音、半齿音,因而有了七音的称号。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清浊”(又称“次浊”),包括鼻音声母明、微、泥、娘、 疑 ,半元音喻,边音来,以及日。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音韵学基本知识

音韵学基本知识
具体分析其他类虚词的用法,也要用到音韵方面的知识。如《诗经·卫风·伯 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如果我们懂得现代汉语的 声母[t、t、]在中古和上古有一部分读[k、k、x],以及上古“之”部字的 读音,就知道上句中的“其”在上古读[i],也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用 来表揣测的语气。“其雨”就是“该下雨吧”的意思。
第一,有利于认识文字运用上的通假现象。 古书中存在大量的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不用本字,而是用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代替。通假字大量存在的条件是本字和通假字之间的语音相同或相似,而 且还要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因此,如果不懂音韵,就无从掌握古书中通假字的 规律。明末顾炎武曾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清人王念孙亦 云:“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 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清人戴震也说:“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 假借之意何得?”(见《六书音韵表序》)。他们的意思是说读经书,首先要从 考证文字开始,而考证文字,要从考证语音开始。通假现象,既是文字问题,也 是语音问题,应从语音的角度来探求。 例如:《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伪孔传:“方,四方也。” 此解扞格难通。王念孙谓,“方”读为“旁”,旁之言溥也,遍也。“方行天下” 言遍行天下也,如此,则怡然理顺了。“旁”从“方”声,“方”、“旁”古韵 同属阳部,声母同为双唇塞音,故可通假。如果我们懂得了“古无轻唇音”的条 例,就知道“方”、“旁”声母都读重唇音的道理。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里“直”通“但”,表示“仅仅”的意思。在阅读古 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上“但、直、徒、独、特”等字相通的现象,如果不 了解“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的条例,也就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上面几个字古代读 音相同或相近,所以能够通假的道理。 再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列代词,除了唇音类“彼、夫、匪”和第一人称代词自成系统,第二人称代词 和远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特指代词和近指代词分别在语音上有严整的对应关 系,它们不仅在用法上有联系,在语源上可能同出一源。这些字可能就是某个词 的历史的或地域的不同读音和写法。除此之外,如果要追索现代汉语代词“你”、 “这”、“那”等的来源,也需要利用音韵学的知识。

音韵常识

音韵常识

(二) 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1、韵——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 、韵——以声调为纲 以声调为纲, 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唐代格律诗四 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唐代格律诗四 声不能通押。平、上、去、入四声各自为 韵。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韵。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流舟留”,《广韵》 “秋流舟留”,《广韵》同属“尤韵”。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又李白《越女词》: 广韵》都属“灰韵”。又李白《越女词》 “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 “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上足如霜,不 著鸦头袜。”古代都属入声韵。 著鸦头袜。”古代都属入声韵。
5、韵摄
宋元等韵图把《广韵》 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 近、韵尾相同的再归并,称为“摄”。 《广韵》206韵并为:“通、江、止、遇、蟹、 广韵》206韵并为:“通、江、止、遇、蟹、 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 曾”十六摄。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 u)尾。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三、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王力《汉语音韵学》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1反切的缺点如下: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

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

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

《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4)清浊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5)等呼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韵分为四等。

凡介音或主要元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开口呼。

(6)韵,韵部,韵目,韵类,韵摄韵: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

韵部: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韵目:韵部的代表字。

哪一东,二冬。

韵类:类似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

韵摄: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纳在一起称为韵摄。

如〖广韵〗中的二百零六韵,归为十六个韵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6)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以上三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

A,AO。

阳声韵:以鼻音M,N等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7)声调声调是南北朝时周YONG,沈约提出来的。

(8)平仄,舒促平:平声。

仄:上去入三声。

舒:平上去三声。

促:入声3,古今语音的不同A,韵母的不同: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按今音读之,与古音有较大的不同:辐 u ( ) 侧 e( )直 -i( ) 亿i( )特 e( ) 食 _i( )B,声母的不同:缤纷:原为双声,今天一为[b],一为[f]。

C,声调的不同:古有平上去入,今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24,对语音变化的认识叶韵说;有些古人,随便改读诗中的语音,以求得相押。

如,唐明皇在读《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时,认为“颇”应改读为“陂”以叶音,宋朱熹明确提出了“叶音说”,把不押韵的某字随意改读为和谐的语音以相押,沈重也持此说。

如: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南与音不押沈重认为“南”应临时改读为乃林反{nin},朱熹也认为“叶尼心反{nin}”.其实,按王力的观点,“音”、“南”二字同在“侵部”。

二、上古音知识(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1,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A,系联《诗经》入韵字。

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声母的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谐声字。

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声母的大致情况。

如: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

B,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古籍注音。

如〖说文〗中云: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同。

D,声训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二)上古韵部研究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

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

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3(三),上古声母的研究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

”如: 异文:伏羲----庖羲扶服----匍匐封域----邦域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非辈; 方旁; 奉棒。

方言:蚊。

负父之命,注作:“负音佩。

”方言中多说“负债”为“背债”。

现代闽方言里就无唇齿音{F},厦门话里把“房”读为[ ]。

2,古无舌上音《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 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如: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读为田。

又如:厦门话里,陈读为[TIN]3,娘日归泥说由章炳麟提出。

认为中古的娘日两纽归入泥母。

谐声字:而(日纽)---耐(泥纽)涅(日纽)---泥(泥纽)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等人都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提出了古声母三十二个的说法。

(四)上古声调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

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调。

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

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去声不变。

D,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标音法1,譬况4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

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

2,读若用近音字来标音。

如:莠读若酉(淮南子)3,直音。

用同音字来注音。

郦食其:服虔注:音历异基。

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于是产生了反切。

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六),古音通假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在古代的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就是通假。

古音通假实际上就是写别字,由于先秦时代对文字的使用没有规范,这种别字得到了社会的认承,就成了通假字。

东汉训诂学家郑玄作了如下解释:“其始书之也,仑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这种情况和写别字类似,但又和写别字不同,因为它产生以后,别人跟着仿效,相沿成习,就成了合法的了。

今天的别字则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几种情况:A,同音通假:古音的声母和韵母相同。

辩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后)两字古音同属并母元部。

辩字,本义在巧言,假为辨。

言伪而辩。

(礼记王制)本义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直特两字同属定母职部。

直的本义为不弯曲,假借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诗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B,近音通假;有如下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母相近;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声母,韵母都相近。

声母相同,韵母相近;时,是。

(时,禅母之部。

是,禅母支部)时的本义是季,假借为“是”。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被,披。

(被,并母歌部。

披,滂母歌部)。

被的本义为被子,假借为“披” 。

如:操吴戈兮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声母,韵母相近;阙,掘。

(阙,溪母月部。

掘,群母物部)。

阙的本义为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阁楼。

假为掘,如:“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不明古音通假,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书的原意。

如,八月剥枣。

“剥”通“扑”,扑打的意义。

“归孔子豚”,“归”通假借为“馈”,不是归还。

三、中古音知识(一),最早的韵书5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

现存的最早的韵书,有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

但这两本书早已亡佚。

唐代封演的《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而《韵集》是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各为一篇。

但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起,各有土风,递相非笑。

由此可见,六朝后,是韵书的在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的韵书。

(二),《切韵》音系《切韵》是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本已佚。

英国stein氏在敦煌得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皆残缺不全,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

切韵是由陆法言所作。

《切韵》自序说:“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谐法言门宿。

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