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昨疏还示帖》欣赏

合集下载

十大书法家简介

十大书法家简介

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400—500书法家朝代、字号、擅长字体、书法特点、书法作品、书法影响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

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

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

“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

以自然状书势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秦汉时期书法家琴棋书画

秦汉时期书法家琴棋书画

钟繇151—230三国-魏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汉末举孝廉官至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

魏国初为大理迁相国。

文帝即位改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转平阳乡侯。

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

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采众长善楷、行、隶书尤精楷书。

后人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虞世南云“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妍。

”张怀瓘《书断》云“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

”又云“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

”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

草书则卫索之下隶行入神品八分草书入妙品。

”郑元祜云“元常《荐季直表》其法度与《戎辂表》无少异汉季楷法全是隶其古雅可见于后二王为翰墨宗匠顾岂能外此哉”传世书帖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

三国魏书家字元常。

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或作许昌人。

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亭东武侯。

魏初任相明帝时迁太太傅卒谥成侯。

书学曹喜、刘德升、蔡邕。

其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自言精思学书三十年。

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

附三国书法汉字书法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汉字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鲜明的民族个性。

历来书品与人品有机结合的理论成为汉字书法艺术的精髓三国时期从书法的历史发展来说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楷书与草书已日臻成熟。

汉字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字体的规范化而楷书正是规范化的表现草书则含有实用与审美两方面的功能它可以大大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同时古代“书者如也”、“书品即人品”等理论在草书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狂放不羁者表现为书法的豪放飘逸沉稳成熟者则表现为凝重圆润。

当然这并不是说楷书不具备审美效益楷书自有楷书的妙处。

总之小小毫锋凝聚着万千品性奇妙异常。

三国以前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等阶段加上楷书、草书从中可以发现汉字的发袭规律是由简到繁繁简交替又发展演变为由繁到简三大阶段总的趋势是从繁杂到简单从难写到易写这是书法随时代而发展的必然。

书法家钟繇的生平介绍

书法家钟繇的生平介绍

书法家钟繇的生平介绍早有贵相钟繇幼时相貌不凡,聪慧过人,曾与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被水淹的厄运,请小心行走。

”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

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便越来越欣赏钟繇,供给他钱财,使他专心学习。

谋助献帝后被察举为孝廉,任尚书郎、阳陵令,因病离职。

又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

当时,汉献帝在西京长安,李傕、郭汜等专权,阻断了献帝和关东的联系。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任兖州牧,才得以派遣使者上书。

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

”于是商议扣留曹操的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

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

”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曹操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

之前曹操已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说李傕、郭汜二人帮助自己的事,于是对他充满渴盼。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胁迫献帝,钟繇与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献帝出逃。

同年,献帝逃出长安,成功东归,钟繇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后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根据之前都功劳封东武亭侯。

主要成就钟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

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他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

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

钟繇的书法理论,散见于有关书论内。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锺繇--小楷《荐季直表》《荐季直表》(日本宇野雪村氏藏宋拓本)翻墨本墨迹本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

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

原墨迹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

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

幸有一照片留存。

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此帖有人认为系唐人根据原本所摹,也有人认为系伪托,但属“伪好物”。

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

”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

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

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

钟繇所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

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

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

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

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

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昨疏还示帖》欣赏

钟繇《昨疏还示帖》欣赏

钟繇《昨疏还示帖》欣赏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释文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1]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盖张乐[2]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岂丝磬之响、云英之奏[3]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

君能审已而恕物[4],则常无所结滞矣。

钟繇白。

局部注释[1] 忧虞,忧虑。

虞,忧虑,忧患。

[2] 张乐,置乐,奏乐。

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此段文意见《庄子·至乐》:“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3] 云英,古指甘露。

曹植《承露盘铭》:“下潜醴泉,上受云英。

”此“云英”指云气的精华,即指甘露。

云英之奏,形容如甘露般醉人的音乐。

[4] 审已而恕物,认真审视自身,以宽宏的态度对待外物。

【译文】钟繇敬告:昨日的回信已经收到,知道你的忧虑仍然很深,这才郁积成病,你何苦如此呢?就如在洞庭湖边演奏音乐,鸟听到了便高飞而去,鱼听到了便沉潜而下,这难道是丝竹钟磬之音、甘露琼浆之乐不好吗?这是因为喜爱有所不同,因此快乐也就不同。

你如果能审视自身,宽以待物,心中就无所抑郁了。

钟繇告白。

俞丰临帖【品读】本帖是钟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信中劝勉友人要认识自身,宽以待物,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样才能消除忧虑。

此帖文字不但优美,而且富有哲理,堪称一篇美文,笔者曾见有的魏晋文选中就选用了这篇小文,可见好文章是无法被埋没的。

用佛家的观念来说,人的贪嗔痴都是因欲望而起的,心所求而不得,欲外物顺我而不能,则焦虑生矣。

所以摆脱烦恼的关键是“审已而恕物”,就是要以宽宏的态度对待外物,无可无不可,则“常无所结滞矣”。

对鱼鸟奏雅乐,纵然音乐再美,也是文不对题,此之所好正是彼之所厌,最终只能鸟飞而鱼潜。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繇《昨疏还示帖》欣赏
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释文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1]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盖张乐[2]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岂丝磬之响、云英之奏[3]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

君能审已而恕物[4],则常无所结滞矣。

钟繇白。

局部注释[1] 忧虞,忧虑。

虞,忧虑,忧患。

[2] 张乐,置乐,奏乐。

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此段文意见《庄子·至乐》:“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3] 云英,古指甘露。

曹植《承露盘铭》:“下潜醴泉,上受云英。

”此“云英”指云气的精华,即指甘露。

云英之奏,形容如甘露般醉人的音乐。

[4] 审已而恕物,认真审视自身,以宽宏的态度对待外物。

【译文】钟繇敬告:昨日的回信已经收到,知道你的忧虑仍然很深,这才郁积成病,你何苦如此呢?就如在洞庭湖边演奏音乐,鸟听到了便高飞而去,鱼听到了便沉潜而下,这难道是丝竹钟磬之音、甘露琼浆之乐不好吗?这是因为喜爱有所不同,因此
快乐也就不同。

你如果能审视自身,宽以待物,心中就无所抑郁了。

钟繇告白。

俞丰临帖【品读】本帖是钟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信中劝勉友人要认识自身,宽以待物,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样才能消除忧虑。

此帖文字不但优美,而且富有哲理,堪称一篇美文,笔者曾见有的魏晋文选中就选用了这篇小文,可见好文章是无法被埋没的。

用佛家的观念来说,人的贪嗔痴都是因欲望而起的,心所求而不得,欲外物顺我而不能,则焦虑生矣。

所以摆脱烦恼的关键是“审已而恕物”,就是要以宽宏的态度对待外物,无可无不可,则“常无所结滞矣”。

对鱼鸟奏雅乐,纵然音乐再美,也是文不对题,此之所好正是彼之所厌,最终只能鸟飞而鱼潜。

他告诫我们不要总以一己的观念来衡量外物,只有适应外物,顺应自然,才是解脱忧虑之道。

读到这样的文章,面对这件法书时自然心中有了一分底气。

不消多言,若能以一种轻松、谦和、舒展、自然的心态来临习,则必能得此帖之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